“军事化”和“武器化”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590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是“太空军事化”始作俑者


  当今时代,“太空军事化”与“太空武器化”是事关太空安全的头等话题。
  “太空军事化”是指通过运用太空资源增强传统军事力量的效率,或是为了军事目的使用太空资源,这些军事目的包括通信、电子侦察、空中照相侦察、气象监控、早期预警、导航等。依此推论,只要太空运用于军事领域或军事力量进入太空,就可称之为“太空军事化”。
  太空的军事化很早就已开始,因为太空事业从起初就带有军事竞争的意味。“太空军事化”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世界上第一颗洲际弹道导弹发射成功。1957年8月21日,苏联从位于哈萨克斯坦的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成功试射“P-7”洲际弹道导弹,导弹飞行了6000千米,从这一刻开始人类正式拥有了外空打击手段或通过外空来进行武力投送的能力。此后,苏联、美国先后成功发射卫星(多与军事用途有关),由此“太空军事化”大幕逐渐拉开。
  “太空军事化”已是不争的事实。根据专业网站统计,从1961年7月12日到2013年12月6日,全球一共发射了422颗专门用途的军事卫星。军用卫星大約占所有航天器的8%左右,但在这段时间里在太空游弋的全部5000多个航天器中,70%与军事用途有关。
  众所周知,美国是目前在“太空军事化”方面步子迈得最大也最快的国家。不仅拥有数量最多的太空资源,而且长久以来通过对于太空的军事利用在各种冲突中占尽优势。第一次海湾战争被称为首次“太空战”,当时美国为首的联军充分利用各类卫星,完全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在短时间内以摧枯拉朽之势打败了萨达姆的伊拉克军队。在此后的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第二次伊拉克战争等军事行动中,卫星都大显身手。
  但是,美国对此并不满足,企图长久独霸太空。特朗普任内,在航天领域推动了一系列改革。2019年12月20日,特朗普签署《2020财年国防授权法案》,人类历史上第一支“天军”诞生。太空军成立后,美国相关动作一环扣一环。在2020年11月,美国太空军成立了“第九太空三角洲部队”,专门负责在太空实施监控,甚至必要时发动太空攻击。12月,美国副总统彭斯在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举行的一次航天会议上表示,美军位于佛州的两处基地将更名为“航天基地”,成为美太空军首批基地。当月,白宫在美太空军成立一周年之际将其正式命名为“守护者”。拜登上台后,美太空军建设继续向前发展,据其负责人雷蒙德上将称,在实现成为世界首支“完全数字化部队”愿景方面取得了进展,该计划分为创建数字总部、建立数字熟练度、实现数字工程三个部分。这些表明,美太空军正向具备实战能力急速靠拢。

“太空军事化”趋势已不可逆


  在美国的“示范”下,其他国家纷起效尤。法国于2019年7月宣布批准在法国空军内部成立太空司令部,同年制定了“国防太空战略”,并决定在《军事计划法》生效期间(2019~2025年)投入近50亿欧元,其中36亿用于改善提供光学监视及保障通信的军事卫星能力。2020年秋,法国空军改名为“法国航空与太空军”。同年,日本自卫队成立了首支宇宙作战队,主要任务是监视陨石、人造卫星、太空垃圾等,今后或会增加任务范围。英国今年4月初也建立了太空军司令部,并从陆海空三军和民间招募人员。德国也认为太空对国家繁荣、人口发展和军队建设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性,其国防部今年7月宣布成立太空司令部,主要任务是保护为军队提供关键通信服务和侦察数据的卫星免受外部干扰,并在战时破坏敌方卫星。该司令部还将应对卫星数量增长速度过快、太空碎片过多等威胁。澳大利亚等国军方也在筹建太空司令部。
  美国还在推进太空结盟。在美看来,在太空层面推进军事化甚至部署太空轨道武器,需要耗费大量资金、人力和物力,如采用“众筹”模式,将更多盟友强行拉入太空博弈战场,不仅能实现资源和技术优势的最大化,还可分散舆论压力。目前,美正在“五眼联盟”基础上拓展与盟友的太空军事合作,主要包括“施里弗”“全球哨兵”“太空旗帜”等太空军事演习,以及以北约、美印日澳四国合作等为主要平台的天基情报监视侦察信息共享与合作,等等。今年6月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表示,希望就“袭击北约成员国卫星行为将被视为攻击北约”达成共识,以便将集体防御原则的适用范围扩至太空。美国还积极开展太空外交,利用商业卫星出口和遥感卫星数据服务,寻求与发展中国家建立更紧密的利益关系,换取他们对美方发起的相关国际规则议案的支持,以推行“美制”太空规则。
2021年3月4日,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月球样品001号。该样品由“嫦娥五号”返回舱带回地球。

  除国家行为体外,各种民间行为体也开始参与“太空军事化”进程。SpaceX的“星链”计划虽是商业卫星星座计划,但其军事应用潜力巨大。有分析认为,“星链”计划可以大幅增强美军的宽带通信能力,助其实现全天候无缝监视侦察,甚至可以提供天基目标探测和打击能力。美军方也曾表示,太空系统司令部将会改变太空部队与商业航天工业的合作方式,希望能利用它们建立“更具弹性”的空间能力。空间系统司令部已经设立了采购商业卫星通信的办公室,现正扩大其职能,更广泛地关注商业服务。
  事实已经证明,拥有先进太空技术的一方,在军事行动方面会具备相当的优势,未来“太空军事化”趋势将难以逆转。

难以界定的“太空武器化”


  如果说“太空军事化”概念已不存在争议,那么与之相比,究竟什么是“太空武器化”现在仍是一个让国际社会争论不休的问题。“太空武器化”与“太空军事化”相伴而生,然而目前所有关于太空的国际法律机制都没有明确界定何谓太空武器,也很难达成共识。1985年中国代表在国际裁军会议上提出反对太空军备竞赛时,曾对太空武器做出界定,系指“建立在太空(包括月球和其他星体上)的所有装置与设施,设计用来攻击、破坏空中、陆地、海洋上的物体”。   1998年联合国裁军研究所(UNIDIR)试图把太空武器界定为“放置在外层空间(包括月球和其他星体)上的或者地球环境上的装置,用来摧毁、破坏或干扰其他物体的正常功能”,任何其他装置如具有被用于上述所界定功效的能力,也被视为太空武器。加拿大政府则认为,“任何装置或一个系统的组成部分,通过质量或能量用来对其他任何物体施加物理伤害”,均应被视为太空武器。
中国的“祝融”号火星车在火星表面工作。
2021年3月4日,中国国家航天局发布由“天问一号”探测器拍摄的高清火星影像图。(图片来自中国国家航天局网站)

  2008年中国、俄罗斯联合提出《防止在外空放置武器和防止处理或使用武器反对太空物体》草案(PPWT)。2014年6月两国再次联手向裁军谈判会议提交更新的PPWT。在有关草案中,中俄把太空武器(更准确讲是“在太空的武器”)界定为“位于外空、基于任何物理原理,经专门制造或改造,用来消灭、损害或干扰在外空、地球上或大气层物体的正常功能,以及用来消灭人口和对人类至关重要的生物圈组成部分或对其造成损害的任何装置”。
  以上这些界定或从技术、或从功能(意图)方面做出,但没有任何一种能为国际社会成员普遍接受。美政府认为中俄提出的太空武器界定明显是针对美国弹道导弹防御系统设计的,指责这一界定放手让中俄发展地基、空基、海基反卫星武器。正是因为对太空武器的界定无法形成共识,因此很难对太空武器的发展做出限制。
  笔者认为,“太空武器化”应被定义为在太空部署武器的常态化,太空武器则是指长期部署于太空,用于攻击太空、地面、海上、空中目标的武器系统。成为太空武器的前提必须是“长期部署于太空”,而不是在发挥作用时短暂经过太空或在太空停留。部署于大气层以内用于攻击太空目标的武器系统不能被划入太空武器范畴。若非如此界定,平时部署于地面,用于打擊地面目标,但发射时主要轨迹经过太空的弹道导弹就可以称为太空武器。而部署于岸上用于攻击海面目标的岸舰导弹,以及部署于地面用于打击空中目标的地空导弹等,就可以被形容为海上武器或空中武器。

“太空武器化”的巨大危害


  一旦“太空武器化”成为现实,对全世界都会产生巨大影响。
  首先,“太空武器化”会削弱太空军力处于弱势一方的核威慑力。一旦战端开启,太空军力弱势方的核力量在发射前就会受到强势方太空武器的威胁,而发射后,在强势方太空系统的有力情报支援下,其反导拦截系统的效率将大为提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太空力量会直接参与反导拦截作战。要看到,一些拥核国奉行的是最低限度的核威慑战略,所拥有的核武器本来就不多,再加上“不首先使用核武器”这一原则,就意味着其只能承担敌方的第一波核打击,并被摧毁一部分核武器,如再被太空力量强势介入、此消彼长,核威慑力将受到极大削弱。
  其次,“太空武器化”会对全球太空产业构成威胁。“太空武器化”的表现之一,是反卫星技术和能力的发展,进而对在轨运行的航天器构成直接威胁。在他方强大的反卫星能力面前,各国太空产业会成为其手中的“人质”,未来会否发生以太空资源为目标的“太空恐怖主义袭击”也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第三,“太空武器化”直接威胁弱势方国土安全。天基常规对地打击武器对地实施打击,准备时间短,反应速度快,适应未来信息化条件下一体化联合作战对作战单元进行快速作战的需求。另外,天基常规对地打击武器对地实施打击,隐蔽性好,突防能力强。同时,此类武器对地打击作战范围广,能满足全球作战需要。因此,“太空武器化”会直接影响太空弱势方的国土安全利益。
  由于“太空武器化”会导致未来战争规则的改变,如果不加有效管控,就很可能破坏全球战略稳定,并引发太空军备竞赛。届时,有能力的国家——无论是出于称霸世界目标还是维护自身安全目的,都会主动或被动地卷进去,从而导致全球紧张态势升级。
其他文献
美国的优势和其他行为体的追赶  冷战结束后,太空领域呈现出“一超多强”的格局,这是“太空新秩序”的重要表征。美国依然独占鳌头,无论从发射能力还是在轨卫星数量看,都保持世界第一。目前美国拥有的卫星数量超过了中国、俄罗斯之外所有国际行为体拥有卫星数量的总和,种类和功能也最为多样、齐全。尽管美国试图限制太空技术的传播,太空技术和能力还是扩散到许多其他国家,越来越多的国家进入太空并拥有了自己的卫星和航天器
期刊
在我的脑海里王利丰是一位比较低调的艺术家。在他位于马泉营的工作室内我多次与他交谈总觉他是个很儒雅的文人,随意中透着干练,眼神里总流露出睿智和对艺术的痴迷和思考。最近看到他在红门画廊展出的作品,不禁让我凝神驻步,仔细想其艺术的流变抑或是缘由来。  纵观王利丰的作品一直贯穿着非常强烈的艺术探索精神,从最早红门画廊的那批作品和被称之为“战国·春秋”系列、“大汉”系列、“大唐”系列、“大宋”系列、“大明”
期刊
作为中国当代抽象绘画的早期实践者之一,王利丰以其在材料方面的创新和对中国古典艺术传统的持续性再创造而闻名。在新创作《籍》系列中,我们欣喜的看到艺术家在此方面的新成就。  不同于以往在油画布上的综合材料,《籍》系列开始在宣纸上进行实验,相较于油画布上作品的凝重与深沉,这组新作品显得轻盈、灵动也更具诗意。传统的工笔画作为一种新的符号首次出现在艺术家的语汇之中。王利丰说:“中国历代出现了很多优秀的工笔画
期刊
梁长胜在当代中国青年画家中绝对可以算是一个另类人物。他的画没有循规蹈矩的学院架式,也看不到很多西方当代艺术的玄虚,但却充满了古老的东方艺术所特有的奇特想象与出人意料的多变构思。如果硬要找出他的同类,那么以“风尘三闲”而知名画坛的吕鹏、魏东,还有将传统文明与现代文化错位碰撞的女画家刘彦似乎与他相近。至于上海画家刘大鸿、孙良,虽然都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但他们在世俗风情与梦幻情欲的形象表达中,更多地表现了
期刊
古今中外,对于“艺术的根本是什么”、“师生的关系是什么”的论述可谓多矣。“艺术的根本在于道义”、“师生之间是道义关系”的语句出自吴大羽,一位在上海这座东方都市中慎独隐居的现代艺术大师。  吴大羽85岁的人生跌宕起伏,与国家和时代的命运交汇相连。“文革”的时候,他的同事曾批判他:“前两年听到吴大羽谈到道呀道呀,觉得他讲的玄。现在擦亮眼睛看一看,他所谈的‘道’是‘离经叛道’”。如同许多艺术大师的际遇,
期刊
学术主持:戴耘……深圳市公共艺术中心艺术部总监  时间:2013年12月27日  地点:规划大厦204会议室  与会嘉宾:  张宇星: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 城市设计处处长  罗小平: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公共艺术系主任  甄 巍: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  黄卫东: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副院长  冯果川:深圳著名建筑师  蒋剑韬: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副教授、系副主任  邹 明:深
期刊
2021年7月28日,泰国曼谷民众排队等候接种新冠疫苗。  近日,总部设在新加坡的东盟与中日韩(10+3)宏观经济研究办公室(AMRO)发布报告,在综合分析各国疫情和疫苗接种情况、经济结构、政策空间、累计产出损失、数字化创新能力后,提出疫情下10+3国家经济将呈现差异化复苏。  一、疫情对本地区国家经济影响超出预期。疫情暴发以来,10+3国家累计报告确诊病例1200余万例,導致超过25万人死亡,各
期刊
2021年9月16日,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实施“欧盟印太合作战略”的具体措施。  9月16日,欧盟委员会发布了《欧盟印太合作战略》(The EU strategy for cooperation in the Indo-Pacific)(以下简称报告)。这是自今年4月欧盟外长理事会发布《欧盟印太合作战略报告》,以及7月欧盟委员会公布“印太战略”指导意见以来,欧盟官方发
期刊
9月2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第76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并发表题为《坚定信心共克时艰共建更加美好的世界》的重要讲话。  习近平强调,当前,疫情仍在全球肆虐,人类社会已被深刻改变。每一个负责任的政治家都必须以信心、勇气、担当,回答时代课题,作出历史抉择。  第一,我们必须战胜疫情,赢得这场事关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斗争。我们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弘扬科学精神、秉持科学态度、遵循科学
期刊
2021年9月15日,美国加州州长纽森赢得州长“罢免”选举后现身,出席与民众互动活动。  9月14日,经过一场政治闹剧,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现任州长加文·纽森在“罢免”选举中轻松保住了职位。截至9月26日,在已开票96%的情况下,反对罢免纽森的票数比例达到62.2%。作为民主党“进步派”的旗手,纽森长期以来一直是共和党人最喜欢攻击的目标。尽管纽森这届州长任期将于明年底结束,但保守派仍迫不及待地试图罢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