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关于语文的话题很多,能对语文评头论足的也很多。“语文”这个名字,取“现代汉语和古汉语”“语言和文化”两意的综合,并用后意包含前意,比较具有说服力。作为融工具性与人文性为一体的语文学科,其教材的编写与使用、阅读与学习、训练与考试,都没有特别的标准,但无论怎样,也不要忘记语文的本质:从文字到文学,再到文化。
关键词:语文;语文的功能和定性;语文教材;语文阅读;语文考试
关于语文的话题很多,能对语文评头论足的也很多。大家都懂点现代汉语,都懂点文言文,都懂点文学;在绘画语言、建筑语言、设计语言、音乐语言、舞蹈语言、数学语言、外国语言面前,大多数人欲言嗫嚅,欲行趑趄。
一、关于“语文”这个名字
“语文”从诞生开始,就备受关注与争议。中国人很关注取名,所谓“名不正,言不顺”。那么, “语文”是语言与文学、语言与文字、现代汉语和古汉语,还是语言和文化? 甚至,一个“语”字是语言还是语用,也有诸多发挥空间,似乎无一通行的解说。这就苦了教语文和学语文的人。
我们认为,取“语言与文学”之意,视野不宽。语言不是文学的专利品,更不是狭隘的文学趣味(如19 世纪欧洲现实主义的叙述描写腔、19 世纪欧洲浪漫主义的抒情泛滥腔、汉赋的宏大排比腔、南北朝骈文的绮丽对仗腔)的专利品。取“语言与文字”之意,把语文的功能完全排除在文化和思想之外,解释力不强。而取“现代汉语和古汉语”语“言和文化”两意的综合,并用后意包含前意,比较具有说服力。语言是文化传承和传播最重要的载体,在中国就是现代汉语和古汉语(演变中的古汉语承载了3500 多年的文化)。
二、关于语文的功能和定性
与名字境遇相同的,还有语文的功能和定性。多种解读纷争不止:有的说,工具性是特征——语言本来就是工具,语文教学应该侧重语言教学;有的说,人文性是本色——文学涵养人的精神,同时汉语是我们的母语,肩负着文化的传承,语文教学应该侧重文学、侧重文化。彼此各执一端,难免意气用事,为“门派”打斗。由最新版的语文课程标准来定性——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能否表得好,要看说书人的水平。语文课堂要体现语文的性质,需要艺术。单纯注重文字,会被批人文性不足;单纯注重精神情感熏陶,可能被指失去了语文味。一堂课下来,如果有人评课,语文教师总是惴惴不安,不知评委会选择哪朵花来“表”。
其实,语文的技能是有重量的,必须拥有它; 语文的技能是有难度的,必须克服它。之后,用它来敏锐地、深入地感受和把握文本的内在世界,自如地、合适地表达内心世界的时候,技能似乎就消失了。① 这时,内心世界变得重要,它融解了技能, 让人感受不到技能的重量和难度。就这一点而言,对任何语言(比如音乐语言、绘画语言等)的掌握、理解和表达都是相同的。
三、关于语文教材的编写与使用
语文教学所使用的教材,在编写与使用上也有分歧——课程、课程标准、教材三路“神仙”在“打架”。确定课程与制定课程标准,制定课程标准与编写教材,编写教材与研究教法,都不完全是一班人马,三路“神仙”或多路“神仙”基于各自的学术背景,各有想法。有的飘浮在天空,有的专注于大地;有的仰视西方,有的坚守东方…… 于是, 就有了相互矛盾的地方。特别是语文课程标准, 表述上多为抽象概念,不如其他学科来得具体、明确。也不像过去叶圣陶先生与夏丏尊先生编书, 两人志趣相投、品位一致,更主要的是对基础教育的理解一致,对语文性质的把握接近,因而所编的《国文百八课》很符合国情、教情、学情,他们用或别人用,都很顺手。现在,三路“神仙”之间还没有默契到这种程度,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不易整合,理解与使用的差异在所难免。
四、关于语文的阅读与学习
语文教学经常被冠以“少、慢、差、费”的标签——不可否认的一个现象是,许多人一辈子连基本的应用文都应付不了,不是废话连篇,就是佶屈聱牙。在家教领域,语文学科被选择较少,原因是很难提高分数。它需要人文性:需要感觉和直觉,涉及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需要判断和辨别, 涉及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需要世界观和价值观; 涉及大量的有意识甚至无意识的文化积累。这些要素决定了一个人的人文结构,制约了其对文本的感受、理解和深度解析,制约了写作。语文难学,在于太综合。一般的学科教学传授思维与方法就行了,语文则不同,思维与方法如果没有人文性的支撑,就会浮在表面。深入不到文章的内部, 就理解不了文本,更不用说超越文本、自己动手写作了。
作为汉语语言,语文不仅要学习外在符号,符号背后的内涵——精神、思想、文化都在其中,需要更多的内化。但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血气”不足。以初中为例,一学期语文课正常是100 课时,一册语文课本约30 篇文章,加上其他专题知识的学习,平均每篇文章大约用2课时,90 分钟左右。其间,要完成的是字词、背景、内容、写法、主题、情感等的理解与掌握。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带领学生完成这样的学习。
这样的任务完成,又被称为“解剖学训练”。语文教师在进行这样技术性处理的过程中,大多成了“解剖医生”。在这样的“解剖”过程中,学生确实得到了知识,但都是碎片化的知识;确实是在学习,但基本是浅层次的学习。至于我们所希望的从认知到建构,就很难进行了。
以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最后一段为例:“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大多数教师的处理方式,就是告知学生,这是游记的一种写作形式,介绍同游之人。很少有教师让学生去思考为什么同为游记,这篇有“同游者”,有的却没有,也没有带领学生认真分析这些人物与作者的关系,更没有引导学生感受这样写所隐藏的情感。其实,一旦深入文字背后,就会发现:这里面有他的亲人,有他的学生,有同病相怜的人。这群人陪伴他,還不能让他解忧忘怀,可见他的痛苦之深。就此,也就更能体会到“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含义了。 知识需要在意识和无意识的结构中内化。尤其是人文学科,只传授知识,没有内化,学习就处于浅层面。但语文评价的导向无法去求全,毕竟还有更重要的东西要讲,那就是语文考试。
五、关于语文考试
关于语文考试,可说的更多,可谓“爱恨交加”。在中考与高考的考试科目时间安排上,语文學科总是排在第一。一种解读是高度重视语文学科,其实更重要的,是语文感觉的模糊性。每张语文卷子都会被学生写满,一般不会出现空白卷。数学等理科考试,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泾渭分明。语文则不同,因为是母语,从技术角度出发,人人都会说话,不至于什么都不会,所以考完后感受都还可以,因此放在第一门,对后续考试情绪影响不大。
这其实就引发我们思考对语文考试的评价。人文性的东西没有特别标准的答案,或者说没有截然的对错,只有理解的深浅。从这个意义上讲, 语文成绩是由综合因素组成的。语文水平、试卷的评分标准、遇到的阅卷老师等,都会影响你的成绩。有人认为,语文成绩是考出来的,也是改出来的。特别是作文,怎么改,怎么变通,平常的作文教学是否符合阅卷要求,都不可一把尺子而论。这也就是为什么一有样板试卷或样板区,大家会一窝蜂地去模仿。
有人曾批评一些教育者把命题者当作傻子。确实,命题人不是傻子,应考者也不是傻子。这是一场聪明的出题者和聪明的利益主体的博弈。以前都是根据考纲、课标来迎考的,现在没有考纲, 只提一个抽象的素养,应考者确实为难。所以,只能借助参考卷与风向标来模拟,虽然是有点“傻”, 但没有办法。没有人敢冒未来的风险,毕竟是中考和高考,从众最安全。
六、关于语文的本质
但无论怎样,也不要忘记语文的本质:从文字到文学,再到文化。
语文有边际,没有那么复杂:其一,训练和把握字词句节章;其二,感受和理解他人的文本;其015三,书写自己的文本。
语文又无边际,阅读和写作较为复杂,涉及的思维模型太多,涉及的文学和人文领域太多,越丰富、越多层、越坚实的结构支撑越好。
语文考试是群体博弈,变量太多,功夫和运气都很重要。
学好语文很困难,要用一辈子的努力。文字的组合、句子的搭建、篇章结构的组织、思想的表达、情感的注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升华,需要技法,更需要内涵,缺一项都不行。
(佘江涛,江苏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编审。王辉,江苏省南京市宁海中学副校长。)
关键词:语文;语文的功能和定性;语文教材;语文阅读;语文考试
关于语文的话题很多,能对语文评头论足的也很多。大家都懂点现代汉语,都懂点文言文,都懂点文学;在绘画语言、建筑语言、设计语言、音乐语言、舞蹈语言、数学语言、外国语言面前,大多数人欲言嗫嚅,欲行趑趄。
一、关于“语文”这个名字
“语文”从诞生开始,就备受关注与争议。中国人很关注取名,所谓“名不正,言不顺”。那么, “语文”是语言与文学、语言与文字、现代汉语和古汉语,还是语言和文化? 甚至,一个“语”字是语言还是语用,也有诸多发挥空间,似乎无一通行的解说。这就苦了教语文和学语文的人。
我们认为,取“语言与文学”之意,视野不宽。语言不是文学的专利品,更不是狭隘的文学趣味(如19 世纪欧洲现实主义的叙述描写腔、19 世纪欧洲浪漫主义的抒情泛滥腔、汉赋的宏大排比腔、南北朝骈文的绮丽对仗腔)的专利品。取“语言与文字”之意,把语文的功能完全排除在文化和思想之外,解释力不强。而取“现代汉语和古汉语”语“言和文化”两意的综合,并用后意包含前意,比较具有说服力。语言是文化传承和传播最重要的载体,在中国就是现代汉语和古汉语(演变中的古汉语承载了3500 多年的文化)。
二、关于语文的功能和定性
与名字境遇相同的,还有语文的功能和定性。多种解读纷争不止:有的说,工具性是特征——语言本来就是工具,语文教学应该侧重语言教学;有的说,人文性是本色——文学涵养人的精神,同时汉语是我们的母语,肩负着文化的传承,语文教学应该侧重文学、侧重文化。彼此各执一端,难免意气用事,为“门派”打斗。由最新版的语文课程标准来定性——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能否表得好,要看说书人的水平。语文课堂要体现语文的性质,需要艺术。单纯注重文字,会被批人文性不足;单纯注重精神情感熏陶,可能被指失去了语文味。一堂课下来,如果有人评课,语文教师总是惴惴不安,不知评委会选择哪朵花来“表”。
其实,语文的技能是有重量的,必须拥有它; 语文的技能是有难度的,必须克服它。之后,用它来敏锐地、深入地感受和把握文本的内在世界,自如地、合适地表达内心世界的时候,技能似乎就消失了。① 这时,内心世界变得重要,它融解了技能, 让人感受不到技能的重量和难度。就这一点而言,对任何语言(比如音乐语言、绘画语言等)的掌握、理解和表达都是相同的。
三、关于语文教材的编写与使用
语文教学所使用的教材,在编写与使用上也有分歧——课程、课程标准、教材三路“神仙”在“打架”。确定课程与制定课程标准,制定课程标准与编写教材,编写教材与研究教法,都不完全是一班人马,三路“神仙”或多路“神仙”基于各自的学术背景,各有想法。有的飘浮在天空,有的专注于大地;有的仰视西方,有的坚守东方…… 于是, 就有了相互矛盾的地方。特别是语文课程标准, 表述上多为抽象概念,不如其他学科来得具体、明确。也不像过去叶圣陶先生与夏丏尊先生编书, 两人志趣相投、品位一致,更主要的是对基础教育的理解一致,对语文性质的把握接近,因而所编的《国文百八课》很符合国情、教情、学情,他们用或别人用,都很顺手。现在,三路“神仙”之间还没有默契到这种程度,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不易整合,理解与使用的差异在所难免。
四、关于语文的阅读与学习
语文教学经常被冠以“少、慢、差、费”的标签——不可否认的一个现象是,许多人一辈子连基本的应用文都应付不了,不是废话连篇,就是佶屈聱牙。在家教领域,语文学科被选择较少,原因是很难提高分数。它需要人文性:需要感觉和直觉,涉及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需要判断和辨别, 涉及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需要世界观和价值观; 涉及大量的有意识甚至无意识的文化积累。这些要素决定了一个人的人文结构,制约了其对文本的感受、理解和深度解析,制约了写作。语文难学,在于太综合。一般的学科教学传授思维与方法就行了,语文则不同,思维与方法如果没有人文性的支撑,就会浮在表面。深入不到文章的内部, 就理解不了文本,更不用说超越文本、自己动手写作了。
作为汉语语言,语文不仅要学习外在符号,符号背后的内涵——精神、思想、文化都在其中,需要更多的内化。但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血气”不足。以初中为例,一学期语文课正常是100 课时,一册语文课本约30 篇文章,加上其他专题知识的学习,平均每篇文章大约用2课时,90 分钟左右。其间,要完成的是字词、背景、内容、写法、主题、情感等的理解与掌握。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带领学生完成这样的学习。
这样的任务完成,又被称为“解剖学训练”。语文教师在进行这样技术性处理的过程中,大多成了“解剖医生”。在这样的“解剖”过程中,学生确实得到了知识,但都是碎片化的知识;确实是在学习,但基本是浅层次的学习。至于我们所希望的从认知到建构,就很难进行了。
以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最后一段为例:“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大多数教师的处理方式,就是告知学生,这是游记的一种写作形式,介绍同游之人。很少有教师让学生去思考为什么同为游记,这篇有“同游者”,有的却没有,也没有带领学生认真分析这些人物与作者的关系,更没有引导学生感受这样写所隐藏的情感。其实,一旦深入文字背后,就会发现:这里面有他的亲人,有他的学生,有同病相怜的人。这群人陪伴他,還不能让他解忧忘怀,可见他的痛苦之深。就此,也就更能体会到“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含义了。 知识需要在意识和无意识的结构中内化。尤其是人文学科,只传授知识,没有内化,学习就处于浅层面。但语文评价的导向无法去求全,毕竟还有更重要的东西要讲,那就是语文考试。
五、关于语文考试
关于语文考试,可说的更多,可谓“爱恨交加”。在中考与高考的考试科目时间安排上,语文學科总是排在第一。一种解读是高度重视语文学科,其实更重要的,是语文感觉的模糊性。每张语文卷子都会被学生写满,一般不会出现空白卷。数学等理科考试,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泾渭分明。语文则不同,因为是母语,从技术角度出发,人人都会说话,不至于什么都不会,所以考完后感受都还可以,因此放在第一门,对后续考试情绪影响不大。
这其实就引发我们思考对语文考试的评价。人文性的东西没有特别标准的答案,或者说没有截然的对错,只有理解的深浅。从这个意义上讲, 语文成绩是由综合因素组成的。语文水平、试卷的评分标准、遇到的阅卷老师等,都会影响你的成绩。有人认为,语文成绩是考出来的,也是改出来的。特别是作文,怎么改,怎么变通,平常的作文教学是否符合阅卷要求,都不可一把尺子而论。这也就是为什么一有样板试卷或样板区,大家会一窝蜂地去模仿。
有人曾批评一些教育者把命题者当作傻子。确实,命题人不是傻子,应考者也不是傻子。这是一场聪明的出题者和聪明的利益主体的博弈。以前都是根据考纲、课标来迎考的,现在没有考纲, 只提一个抽象的素养,应考者确实为难。所以,只能借助参考卷与风向标来模拟,虽然是有点“傻”, 但没有办法。没有人敢冒未来的风险,毕竟是中考和高考,从众最安全。
六、关于语文的本质
但无论怎样,也不要忘记语文的本质:从文字到文学,再到文化。
语文有边际,没有那么复杂:其一,训练和把握字词句节章;其二,感受和理解他人的文本;其015三,书写自己的文本。
语文又无边际,阅读和写作较为复杂,涉及的思维模型太多,涉及的文学和人文领域太多,越丰富、越多层、越坚实的结构支撑越好。
语文考试是群体博弈,变量太多,功夫和运气都很重要。
学好语文很困难,要用一辈子的努力。文字的组合、句子的搭建、篇章结构的组织、思想的表达、情感的注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升华,需要技法,更需要内涵,缺一项都不行。
(佘江涛,江苏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编审。王辉,江苏省南京市宁海中学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