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有味 实为难得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bjxbj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黑色幽默”是一种用喜剧形式来表现悲剧内容的文学方法,是一种超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黑色幽默”是作家王小波最有标志性的特点,王小波在杂文中通过“黑色幽默”揭示了现实生活和人类社会的荒诞可笑,通过“黑色幽默”使杂文的思想性和趣味性得以阐发。本文试从“黑色幽默”这个角度谈谈王小波对当代文坛的影响和贡献。
  关键词:王小波 杂文 黑色幽默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人若有趣,会格外招人喜欢,文学若是有趣,就更加吸引读者。在20世纪90年代的文坛上,有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他的文字犀利有趣,充满“黑色幽默”,能让我们在开怀一笑中感受到生活的荒诞,反思现实的悲哀,让我们在忍不住大笑的同时又感到无比心酸;他倡导我们学习文明和智慧,学会体味思维的乐趣,倡导我们读有趣的书,过有趣味的人生。他就是王小波,这个注定在中国杂文史上留下印迹的人,用他自己独特的幽默和才华让我们领略到文学的投枪匕首作用,让我们感受到幽默在文学以及人生中的重要性。
  一 充满“黑色幽默”的文字描写
  王小波的杂文极具可读性和趣味性,他的文章中经常出现让人忍俊不禁的句子、段落,他貌似书写一个事实,然而诉说这件事情的语言本身充满荒诞的美感,即“黑色幽默”。“黑色幽默”不仅深刻地影响了王小波式的杂文文风,而且塑造了他“特立独行”的人格品质。
  “插队的时候,我喂过猪,也放过牛。假如没有人来管,这两种动物也完全知道怎样生活。它们会自由自在地闲逛,饥则食渴则饮,春天来了还要谈谈爱情;这样一来,它们的生活层次很低,完全乏善可陈。人来了以后,给它们的生活做出了安排:每一头牛和每一口猪的生活都有了主题。就它们中的大多数而言,这种生活主题是很悲惨的:前者的主题是干活,后者的主题是长肉。我不认为这有什么可抱怨的,因为我当时的生活也不见得丰富了多少,除了八个样板戏,也没有什么消遣……总的来说,人的安排使猪痛苦不堪。”
  上面这段文字出自王小波的杂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什么是特立独行?特立独行就是特别的,我行我素的,与众不同的,尊重自我意识、有自我主见的。文中的猪过着被设置主题的生活,过这种被设置主题的生活是很悲惨的,而人们却往往安于被设置的生活。更有很多人,喜欢干涉并设置其他人的生活,甚至连猪的生活都要设置了。于是敢无视人的设置的这只“特立独行的猪”粉墨登场。然而,这只特立独行的猪因为自己的“与众不同”遭遇了很多麻烦。“乡亲们”认为它不正经,领导痛恨它,要“收拾”它。王小波不无讽刺地强调,对生活做种种设置是人特有的品性。在一个人们自以为规范的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被设置一些条条框框来衡量,被规定要如何生存,一旦超越了设置的标准,表现出不同于规定的时候就会被视为异类。人性的多样性、独特性全然不被考虑和尊重。文中,王小波把知识分子上山下乡的知青岁月视为和猪牛的生活一样悲惨,嘲讽之意不言而喻。在那个人性被压制、自由遭受束缚的年代里,特立独行的猪成了作者欣赏和羡慕的对象。作者甚至在文中尊敬地称这只猪为“猪兄”,打心眼里钦佩和赞赏猪的勇敢行为,赞扬它反抗命运、挣脱虚伪的规则安排和充满生命的激情。这些表达一方面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另一方面也起到了极好的“反讽”效果。
  王小波在他的绝大多数杂文中都运用了“黑色幽默”技法。他拥有此类语言天赋,能够把悲剧说得跟喜剧似的,并且充满自嘲,这正是王小波的文字魅力所在。他一本正经地叙述文革时期种种不堪回首的过往,却总是让阅读者捧腹。
  《肚子里的战争》一文中有这样的文字:
  做手术的都说,人的盲肠太难找——他们中间有好几位是部队骡马卫生员出身,参加过给军马的手术,马的盲肠就很大,骡子的盲肠也不小,哪个的盲肠都比人的大,就是把人的个子小考虑在内之后,他的盲肠还是太小。闲着没事聊天时,我就对他们说:“你们对人的下水不熟悉,就别给人开刀了。”你猜他们怎么说?“越是不熟悉就越是要动——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知道,这后半句是毛主席语录。人的肠子和战争不是一码事,但这话就没人说了。我觉得有件事情最可恶:每次手术他们都让个生手来做,以便大家都有机会学习战争,所以阑尾总是找不着。开刀开在什么部位,开多大也完全凭个人的兴趣。但我必须说他们一句好话:虽然有些刀口偏左,有些刀口偏右,还有一些开在中央,但所有的刀口都开在了肚子上,这实属难能可贵。
  我在医院里遇上一个哥们,他犯了阑尾炎,大夫动员他开刀。我劝他千万别开刀——万一非开不可,就要求让我给他开。虽然我也没学过医,但修好过一个闹钟,还修好了队里一台手摇电话机。就凭这两样,怎么也比医院里这些大夫强。但他还是让别人给开了,主要是因为别人要在战争里学习战争,怎么能不答应。也是他倒霉,打开肚子以后,找了三个小时也没找到阑尾,急得主刀大夫把他的肠子都拿了出来,上下一通紧。小时候我家附近有家小饭铺,卖炒肝、烩肠,清晨时分厨师在门外洗猪大肠,就是这么一种景象。眼看天色越来越暗,别人也动手来找,就有点七手八脚。我的哥们被人找得不耐烦,撩开了中间的白布帘子,也去帮着找。最后终于在太阳下山以前找到,把它割下来,天也就黑了,要是再迟一步,天黑了看不见,就得开着膛晾一宿。原来我最爱吃猪大肠,自从看过这个手术,再也不想吃了。
  这简直是一场滑稽喜剧。手术台上,病人竟然要帮助医生一起寻找阑尾,如此病人需要怎样的乐观精神?找不到盲肠也敢上手术台,如此医生需要怎样的心理素质?战争和手术台不是一回事的事情没有人关心,人命关天的事情也没有人关心。想象一下这幅画面,实际上不仅是滑稽的,而且是恐怖的。这么让人胆战心惊的场面,被王小波风趣地讲成了一个“笑话”。可是笑过之后,我们会忍不住思考,这笑话的背后,有多少对苦难现实、荒唐人事的哀叹?在这篇文章的最后,王小波追述交代了他这位哥们开刀的结果,手术不成功,于是那哥们最后回到北京又补开了一刀,如若不然的话,这位哥们儿很可能要丧命于“工农兵大夫”的这番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事件中了。读王小波的文字,不同的读者常常会获得不同层面上的阅读快感,这是一般的文本难以达到的,而这正是“黑色幽默”的魅力所在。
  二 “黑色幽默”式的人生经历
  王小波从小热爱文学,40岁左右的时候实现自己的理想,专职写作。45岁去世。去世之前王小波的作品并没有被大众以及市场认可,死后却成了炙手可热的“文坛红人”。纵观王小波的人生经历,也颇似一场“黑色幽默”。
  1952年5月13日,王小波出生于北京一个干部家庭。幼时父亲在政治运动中蒙冤,家庭境况突发变故,父亲被批斗,抑郁不得志,整个家庭笼罩在阴影中。1969年王小波到云南插队,年轻的生命被贫瘠、空虚和饥渴折磨,他在黄昏中,“看着天慢慢地黑下去,心里寂寞而凄凉,感到自己的生命被剥夺了”。后来王小波因病返回北京,接着又在母亲老家山东转插,期间做过一阵子民办教师。1974年以后王小波在北京街道当工人。1977年,王小波与李银河相识并最终结合。1978年,王小波考取中国人民大学。1982年,大学毕业留校任教。1984年王小波前往妻子李银河在美国读博的匹兹堡大学,读取了硕士学位。毕业后他与妻子一同回到国内,在大学任教。1992年,王小波辞去了教职,成为自由撰稿人,走上了专心创作的道路。同年,小说《黄金时代》被改名《王二风流史》由香港繁荣出版社出版。1996年,杂文集《思维的乐趣》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1997年4月11日,王小波因心脏病突发辞世,享年不到45周岁。
  王小波才华卓越,极具想象力与创造力。他对文学始终满腔热爱,然而在生前他的文学才能却少有人识,香港出版的《王二风流史》直到作者去世前都没卖完。王小波的人生经历有太多“黑色幽默”的成分,生前鲜为人知,死后却声名广播,除了作品被人们广泛阅读、关注和讨论之外,王小波本人也被无数青年人怀念和追捧,他们自愿充当王小波门下走狗,模仿学习王小波的写作风格,讨论王小波传递的思想意识、生活观点……王小波寂寥了一生,他的突然离世开启了他无限声誉,这声誉甚至达到了当代文坛的高峰,这种生前身后的巨大反差岂不也是一场“黑色幽默”?王小波如果还活着,不知道会用怎样的语言来讲述这种文坛笑话?这怎能不称为中国文坛一场巨大的“黑色幽默”?所以王小波的人生遭遇,不能不给中国文坛甚至国人以警示:我们的时代到底给我们的文学和热爱文学创作的人提供了一个怎样的环境?
  三 “黑色幽默”的深刻内涵
  王小波后来在谈及自己看似有趣的“黑色幽默”时曾经说过,“这些现在让我写成了有趣的故事,在当时其实一点趣都没有,完全是痛苦。我把当时的痛苦写成现在的有趣,现在的小孩看到的只是有趣。而我们现在的生活还是这样,有趣的事情本来是没有的。”
  可以说,王小波自身的经历是他文学作品中“黑色幽默”的基石。苦难的生活以苦难的眼光来看,苦难会加倍,以幽默的方式来释怀,却可以减轻压力,舒缓心灵,从而在反思中找到救赎的道路。王小波在文章中幽默地揭露种种社会不良现象,带给青年读者会心一笑的同时,把自己的种种观念植入人心:无论任何时代,我们都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对他人的生命负责任;无论任何时代,我们都应该有自己的思维,应该追求智慧的生活,因为愚昧是荒诞的,无知是可耻的,愚昧和无知是会导致恶果甚至悲剧的;我们应该追求有趣的生活……这些观点在王小波的笔下熠熠生辉、光芒闪耀,带领我们寻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
  王小波追求智慧,反对愚昧和无知。他在文章里说:“智慧本身就是好的。有一天我们都会死去,追求智慧的道路还会有人走着。死掉以后的事我看不到,但在我活着的时候,想到这件事,心里就很高兴。”可以说,王小波满怀知识分子的情怀,他的杂文包裹着“黑色幽默”的外衣,向无数国人传递其深刻、丰富的思想内涵。
  王小波成长时代的荒诞性是他创作“黑色幽默”的温床。想想那些不可思议然而举国欢腾的事情吧:一亩地能产三十万斤粮,搬着楼梯摘棉花,把家里吃饭的锅销毁拿去炼钢,知识越多越反动……这些在那个历史环境中大规模上演的故事哪一个都不逊色于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拿着手术刀四处找盲肠的医生。改革开放之后,国人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然而精神的麻木和盲从依然如故。单位里惟领导是从,人和人之间利益最大,勾心斗角,蝇营狗苟,这些生活中不断上演的“黑色幽默”成为王小波创作的灵感和源泉。面对这些现实,怎样唤醒国人的灵魂,是王小波写作的深层意图。这意图,他也没有板着脸来说,因为他知道,我们的生活多么枯燥乏味,我们的文学多么单调无趣。所以他用笑话讲述荒诞的事实,他让我们笑,让我们觉得有趣。可是他的深度又令读者醍醐灌顶、拍案叫绝。
  王小波在杂文中反复阐述自己的价值立场,呼吁中国的知识分子无论做什么都应该在理性的轨道上。在《知识分子的不幸》《道德堕落与知识分子》《中国知识分子与中古遗风》等多篇文章中,王小波反复强调理性反思尽管痛苦,但却是必要的。如果不将理性进行到底,我们这个民族要真正摆脱已经陈腐过时的伦理价值观的束缚,产生真正的现代精神,将会是困难的。这些呼吁所带有的远见性、深刻性充分显示了王小波的知识分子情怀,也充分证明了王小波杂文的深刻内涵。
  因此,“思想性”与“黑色幽默”构成王小波式杂文的双重属性,这两者共同构建了王小波作品深度和趣味性并存的现实。一言以蔽之,王小波的杂文在中国当代文坛独树一帜,思想性和可读性都很强,他的作品和他的黑色幽默,给中国当代文坛注入一股新鲜的血液。王小波作品里闪耀的精神和情怀,将永远带给中国青年以快乐、动力和希望。
  
   参考文献:
   [1] 王小波:《思维的乐趣》,《王小波文集》(第四卷),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
   [2] 王小波:《智慧与国学》,《王小波文集》(第四卷),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
   [3] 刘李云:《以理性为生命线——论王小波杂文中的理性哲学》,《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2年第2期。
  
   作者简介:王庆国,男,1964—,河南濮阳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高职语文教育教学,工作单位:郑州旅游职业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 长久以来,中国古曲独特的古典风味使其在音乐殿堂中有着十分稳固的地位。钢琴,作为西方音乐的代表乐器,将其演奏出的曲调中融入古曲,不但使钢琴曲的生命得以延伸,同时一种新的艺术魅力也应运而生,这是音乐演奏中的一个非常重大的突破。本文阐述了钢琴演奏中国古曲的历史和政治原因以及钢琴演奏的美学因素,并通过具体的例子对古曲在钢琴演奏中的美学意蕴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中国古曲 钢琴 美学意蕴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 “歌曲之王”舒伯特一生创作了六百多首艺术歌曲,在音乐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他谱写的歌曲大胆创新,在审美思想上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本文对舒伯特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进行了阐述,并对艺术歌曲的审美内涵,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关键词:舒伯特 艺术歌曲 审美内涵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弗朗茨·泽拉菲库斯·彼得·舒伯特(Franz Seraphicus
期刊
摘要 今天的正体书法不仅包括楷书,而且还包括篆书和隶书。这三种书体不仅勾勒出文字演进的主体线索,而且还是书法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正体书法对书法传统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是十分巨大的。本文拟从正书与正体书法的界定入手,进而探讨正体书法与书法艺术传统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正字 正体 正体书法 传统  中图分类号:J292 文献标识码:A     一 正体,还是正体书法?   中国书协已举办了四次正体书
期刊
摘要 面对我国书法艺术目前的混乱、迷茫、无奈而痛苦的局面,我们除了困惑之外,更多的应是对书法艺术出路的思考。文章以此导出新的书法流派“彩墨书法”,并围绕这一主题,从“彩墨书法”的概念、理论建立和创作实验等方面进行论述,旨在提倡书法家们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要有新的尝试和创新。  关键词:彩墨书法 概念 理论 创作试验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十余年来,我国的书画界受到了
期刊
摘要 汉代建筑对后世建筑的影响深远,这一时期房屋宫殿建筑中的抬梁、穿斗和井干三种重要的大木构架体系相继出现并且趋于成熟,整体上尊重和顺应自然,并且追究天人合一的境界。因此,汉代建筑作为一个独特的体系此时开始形成并且绽放出夺目的光彩。本文就以未央宫为例,对汉代的建筑和政治文化作一次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汉代 建筑 政治文化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身退卑周室,经传拱汉皇”
期刊
摘要 本文通过对我国民族音乐家刘天华一生的简要介绍,以及对其改进和发展二胡音乐的分析,概述了刘天华先生为二胡音乐的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  关键词:刘天华 二胡音乐 杰出贡献  中图分类号:J632 文献标识码:A     二胡是我国民间流传极为广泛的民族乐器,它音色柔美,表现力丰富,尤其擅长演奏歌唱性旋律。它不仅能够独奏,而且还能和扬琴、古筝及小型乐队进行合作。在二胡协奏曲中,它还能与大型民族管
期刊
朱天心,1958年生,台湾文坛上重要的作家。北一女中就读时就因《击壤歌》成名,大学毕业后专职写作,著有《方舟上的日子》、《昨日当我年轻时》、《未了歌》、《时移事往》、《我记得缮》、《想我眷村的兄弟们》、《学飞的盟盟》、《古都》等。朱天心自2000年出版《漫游者》之后,似乎如隐居的高士般谨言,长久未拿出新作来,让喜爱她的读者翘首以盼了10年,终于有了如今的《初夏荷花时期的爱情》,“那个‘不能忘情’的
期刊
摘要 朱天心的《初夏荷花时期的爱情》,是以中年爱情为主题,表现中年冷漠、沉默的婚恋状况。小说又不限于爱情,而是以婚恋为中心点,呈辐射状涵盖了人类的生命衰老、现代文明的危机等命题。  关键词:《初夏荷花时期的爱情》 婚恋 生命 文明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朱天心,1958年生,山东临朐人,曾主编《三三集刊》,著有《方舟的日子》、《击壤歌》、《昨日当我年轻时》、《未了歌》、《时
期刊
摘要 作为一位“70后”作家,鲁敏的小说里没有宏大的历史叙事,同时也很少去迎合大众进行欲望化写作。鲁敏是一个关注社会平常人物日常生活的作家,在“东坝”系列小说里,她以“乡土温情”为表现核心,体现了传统文化记忆里自然、淳朴的人性美,为现代人无根的灵魂寻找可以栖息的精神家园。  关键词:鲁敏 乡土小说 家园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中国大
期刊
摘要 凤翔泥塑是陕西乃至全国的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凤翔泥塑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就凤翔民间艺术中的众多吉祥纹样进行搜集,深入剖析它的各种丰富寓意。“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一论断在视觉传达的新时期又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凤翔泥塑纹样除了有着表面寓意之外,还有着更为深刻的涵义。本文旨在揭示凤翔泥塑吉祥纹饰当中纷繁复杂的吉祥寓意。  关键词:凤翔泥塑 吉祥纹样 寓意  中图分类号:J5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