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体书法与书法传统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angtuzhm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今天的正体书法不仅包括楷书,而且还包括篆书和隶书。这三种书体不仅勾勒出文字演进的主体线索,而且还是书法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正体书法对书法传统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是十分巨大的。本文拟从正书与正体书法的界定入手,进而探讨正体书法与书法艺术传统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正字 正体 正体书法 传统
  中图分类号:J292 文献标识码:A
  
   一 正体,还是正体书法?
   中国书协已举办了四次正体书法展览,这四次展览中均标有“第Х届正书大展”的字样。笔者对“正书大展”这一提法存有疑虑。
   “正书”一词出现于南北朝时期。南朝梁释慧皎《高僧传十安慧则》云:“少无恒性,卓越异人,而工正书,善谈吐。”此当指楷书。北宋时候的《宣和书谱》列“正书”四卷,云:“在汉初有王次仲,始以隶字作楷法,所谓楷法者,今之正书是也。人既便之,世遂行焉。于是西汉之末,隶字石刻间夹为正体。降及三国钟繇者,乃有《贺捷表》,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晋王羲之作《乐毅论》、《黄庭经》,一出于世,虽为今昔不皆之宝。”王次仲饰隶为八分,此之楷谓八分隶书,言有楷模,非今楷之谓也。至钟繇、王羲之改变古形,始有正书,为今楷式样。表明宋人承袭唐人之弊,常有呼楷为隶,楷、隶不分之现象。后又有人云楷为真书者亦大有人在。可见楷书在古代有隶书、正书、真书之不同,而用正书指代今之楷书者相沿至今。上海书画出版社于1982年12月出版了《书法自学从帖系列》,有《篆隶》上、中、下三册,《正书》上、中、下三册,《行草》上、中、下三册共九本,又于上世纪90年代初出版了《中国正书大字典》其中“正书”均指今天的楷书,表明今人对这种历史传统的认同。而翻开《全国第Х届正书大展作品集》时,我们看到里面的“正书”不仅包含楷书,还包括篆书、隶书。“正书展”如何能涵盖篆、隶两种书体呢?
   就汉字而论字体,一是指文字的形体;二是指书写的字体(如真行草隶篆之类);三是指书法家的字体(如颜柳欧赵之类)。三者互有关联但又各有分别。而就文字的形体讲,只需分正、草二体。按照郭绍虞先生的观点,文字的应用,一个是要求辨认清楚;一个是要求书写便利。由此便产生了正体和草体的矛盾,正体要求统一,要求固定,而草体引发书写性简化降低最初的象形程度,集腋成裘,成为推动书体演进的决定性因素;削弱线条的仿形特征,强化书写因素,使文字向实用这一方面靠拢;当潦草发展到一定程度、危及文字通畅使用的时候,就会提醒人们进行规范整饰,从而导致正、草二体的分途发展并互为依存。“潦草逐渐使文字脱离原始的神圣地位,在心理上,给人一种亲和感,成为最初由少数人(贞人集团)掌握的宗教工具向文字的社会性转化的催化剂,其结果使更多的人参与使用和创造,这在书法上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就此而言,早期古文字中的草体,比之正体大篆更富于人文精神。”文字的书写之美体现了日益增长的人文精神。同时正体时刻要求我们不能任其发展,这种矛盾运动导致了像张怀 在其《文字论》中所言“……其后能者,加之以玄妙,故有翰墨之道生焉。”产生了最初的矛盾统一体(以适用为基础的艺术追求)——中国书法。
   故正体的“正”首先有规范、整饰、纠正之意,它来源于统治阶级的正字活动,形成正体,以区别于俗体、杂体。我们通常认为,正体的自觉,古文以西周大篆为始,小篆为其终结;今文以东汉八分隶书为始,晋唐楷书为其余绪。此后书体不再演进,遂成今天篆书、隶书、楷书为内容以区别于行、草书的正体书法。故今天的“正书展”理应命名为“正体书法大展”。“正书展”、“正体书展”、“楷书等正体书”已经充分暴露了对正体书法概念不清的困惑。
   概念不清甚至错误是书法学术研究的桎梏,这从古代书论之于今人的学术研究可见一斑。在书法研究刚有起色的今天,要尽量避免这种不必要的混乱,这不仅有益于今人,也是泽被后世的大事。
   二 由正体书法导引的书法传统
   在古人的心目中,中国文字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它上垂天象,下浮河洛,“通三才之品汇,备万物之情状”,由四只眼睛的圣人仓颉通过“仰观”、“俯察”所得所造。有了文字,即可以“纪纲万事,垂法立制,帝典用宣,质文著世”;“开篇顽古,则千载共明;削简传令,则万里对面。积善则恶自削,书贤则恶必改,玉历颁正而化俗,帝载陈言而社教。变通不极,日用无穷,与圣同功,参神并运”;有了文字,可以贯幽经远,事简应博:“范围宇宙,分别阴阳,川原高下之可居,土壤肥瘠之可植,是以八荒籍焉。纲纪人伦,显明君父,尊严分明而爱敬尽礼,长幼班列而上下有序,是以大道行焉。阐《典》、《坟》之大猷,成国家之盛业者,莫近乎书”;“然书之作也,帝王之经纶,圣贤之学术,至于玄文内典,百氏九流,诗歌之劝惩,碑铭之训戒,不由斯字,何以纪辞。故书之功,同流天地,翼卫教经者也。”正是文字承载语言的功能,是统治国家须臾不能离开的重要工具,为文明所必备,其形体之规范化的书写意义才会被突现出来,尤其正体兼有政治的、伦理的、社会的、美学的多重色彩,对中国书法传统影响至深。
   传,本意为转授、流布;统,本意指蚕茧抽丝的头绪,抽绎统纪而后丝系乃成,引申为事物世代承继的系统。以传统两字连言,是以持续的转授承继关系来明确系统的形成,为晚出词语,与统字古意大体相近。就传统绵延久远的特征而言可以名之为“传承大统”;就其内在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而言,可称之为“传承道统”;就其具体的表现形式而言可视之为“传承系统”;就其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而言,可以释之为“传承正统”;浑言之,均可以名为“传统”。
   古人对传统书法的认识,有一个渐进过程。张怀 《书断上》云:“夫道之将兴,自然玄应,前圣后圣,合矩同规,虽千万年,至理斯会,天或垂范,必然而出,不在考其甲之与乙耶。”这里说到了楷模的传承和系统的传承。虞和《论书表》称钟、张、二王“优劣既微而会美俱深,故为终古之独绝,百代之楷式。”又有《书断》附评杜度、张芝、钟繇、二王“同为终古独绝,百代之楷模。高步于人伦之表,栖迟于墨妙之门……其或继书者,虽百代可知”除艺术以外,“人伦之表”的政治、伦理教化的意义也尤为重要。还有郑杓《衍极·至朴篇》评云:“颜真卿含弘光大,为书统宗,其气象足以仪表衰俗”,把书法传统植于深厚的文化沃壤之中,暗示出书法发展的某种必然。明人项穆著《书法雅言》,首列《书统》提纲全篇。项氏认为:“宰我称仲尼贤于尧、舜,余则谓逸少兼乎钟、张,大统斯垂,万世不易。”历史借项氏之口道出书统。纵观书法史,其前期有书统之实而无发现,发现并深入理解传统是我们理解书法史尤其是正体书法的关键。
   周秦汉唐一脉传承演进的常用字正体有大篆、小篆、隶书、楷书,历宋元明清而沿用至今。正体书法的正统和规范,是明确书法之书写艺术的典型式样。根据《周礼?保氏》的记载,古人八岁入小学,先从“六书”开始;汉代《尉律》中规定:“学僮十七以上,始试。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史。又以八体试之。移郡太史并课,最者以为尚书史。书或不正,辄举劾之。”唐代以“身、言、书、判”为导向的科举制度及其影响一直影响到清代。统治阶级的这种影响和干预书法活动,形成了历代连续一贯的文字政策、教育、取士和监察制度,制定政策、明确教育和考课措施的基础,如《史籀篇》、《苍颉篇》、《说文解字》、《字林》、《干禄字书》、《九经字样》等。功利在前,人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进仕)自觉接受规范的检验,在颇为狭小的空间之内进行着有限的调节变化,用以容纳书法的个性。艺术的追求完全成为实用的附属。之后形成名家楷模,藉以引导时尚。每一个读书人都毫不犹豫的投入到正体典范美的学习和创造当中。至此,正体书法的学习已经形成传统。古代书论中的“工”、“能”、“善”、“楷法”、“楷则”、“楷模”等术语和批评标准,均由隶、楷的正体化转化而来。正体书法典范的深入人心,不仅为了使用,同时具有通俗性的优美和广泛的社会基础。正体书写具有较高的技术性,楷模正可以从法度方面总结经验便于效仿和推广,因此学书也须由楷模名家的楷法筑基,形成先正书而后是能行草书的千载戒律。苏轼《书唐氏六家书》有“真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未有未能行立而能走者也”的话;黄庭坚《跋与张熙载书卷尾》有“欲学草书,须精真书,知下笔向背,则识草书法,草书不难工矣”句;文征明《跋祝枝山赤壁赋》认为“盖楷法既工,则藁草自然合作。若不工楷法,而徒以草圣名世,所谓无本之学也”等均其意。虽有“官楷”、“台阁”、“馆阁”之讥,但士人都乐此不疲。正体书法的深入人心,形成了中国书法金字塔塔基——强大的群众基础。由名家楷模导引的学书热潮,诸如项穆引米芾的“书不入晋,徒成下品”,赵 光的“学篆,必籀《鼓》斯碑,博之以《坛山》、《诅楚》诸金石。唐、宋而下一字不得入吾肺腑,学隶,必钟传汉碑,博之以蔡邕而上诸碑碣,六代而下不得窥也。学正书,必欧、虞、颜、褚,博之以钟、王,钟、王非得唐迹非显其妙;宋人而下,不得习也。学行书,必二王,博之以诸家法帖,诸帖非二王不能淘汰入正途;宋人书不得习也。学稿草,必颠。素,博之以张、索,张、索非颠、素不成文也;宋人而下亦不得习。”这些尊古心理和取法乎上的理念,实在是源于正体书法的传统使然。
   此外,从汉代“善史书”风气开始,古今书体并行和书家兼善诸体即成为传统,历代相沿不变。在文字使用上,善书必须明字,书家兼善诸体,喜新而不厌旧,古今并行,时刻在提醒人们纵观数千年的书法,把历史看作是一个共存共荣的整体来审视,引导人们去认识正统和典范,在实践中体味文字所具有的秩序感和伦理、教化涵义;书法上诸体兼善,书家以此自矜,论者以之为能,这一风气至今不易。“善史书”还引导以书干禄、书法观念等书法大统一系列现象,足见其影响之深。其他如“人品即书品”、“人正则书正”的伦理推阐标准也源发于此,此不赘言。
   由正体书法导引的书法传统提倡实用和艺术的共性美,即由技术、功力所致具有较多的审美价值之效仿楷模而来的客观艺术成分,代表全社会之共同时尚的通俗美,不含艺术和创造。书论中“工”、“能”、“善”、“楷则”均如此。在进身仕途的人群中,通过各级考试,书法均能具备楷式。他们之中很少有人能进入更高的艺术层面。在艺术层面中,一种是超出社会接受能力而被淘汰的;另一种是可供欣赏但不能被人效仿的;还有一种是美善兼具,成为楷模而被效仿的。
   总之,正体书法以文字的规范之美筑基,以艺术的个性美为动力,正体书法的泛化推而广之,用以解决适用与艺术矛盾的最好标准就是儒家的“中和”思想,可以看到书法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互相渗透。
   正体书法及其导引的书法传统,虽不是书法发展的全部,但由其产生的书法现象、书法问题都能反映历史的某种规律,都能代表主流倾向,也是可以反映并藉以解释书法史的活灵魂,所以把握并认真理解这一问题就等于把握到了书法史的钥匙。这也是我们阐释这一问题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 郭绍虞:《从书法中窥测字体的演变》,《学术月刊》,1961年第9期。
   [2] 丛文俊:《〈中国书法全集·春秋战国金文〉编后余论》,《丛文俊书法研究文集》,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
   [3] 谢云:《正书艺术丰碑长存》,《全国第一届正书大展作品集》,中国摄影出版社,1994年版。
   [4] 上海书画出版社编:《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
   [5] 崔尔平:《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店,1993年版。
   [6] 丛文俊:《论“善史书”及其文化涵义》,《书法研究》,1998年第2期。
  
   作者简介:赵彦辉,男,1974—,吉林榆树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书法文献、书法史、艺术评论,工作单位:北华大学美术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 本文依据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以美国作家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为自建英文语料库,借助Wordsmith和AntConc功能,对这部小说的语言运用、情节发展、人物塑造、象征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不仅得到对文本更加理性的诠释,而且更深入探讨了将语料库检索软件运用于揭示文学作品特征的新途径。  关键词:欧·亨利 《最后的常春藤叶》 语料库检索 文学分析  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
期刊
摘要 情感是人类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抽象情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建立在人体感知基础之上的隐喻来表达的。英语和汉语这两种语言的情感隐喻有诸多的相同和不同之处:英汉语言中情感隐喻的相似之处是出于不同民族的相似的生理特征和心理感知;不同之处是因为隐喻的产生还受大的文化背景、历史传统和自然地理环境的制约。  关键词:英语 汉语 情感隐喻 对比研究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隐喻作
期刊
摘要 本研究采用问卷形式对长春市四所高校中的四十五名英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高校英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仅处在中等水平,且在情感、认知和行为层面表现出不均衡分布。他们的交际技能和跨文化知识水平较低,尤其在后一项上相对薄弱。SPSS软件分析数据表明,受试者的不同背景因素对其跨文化交际能力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动机 跨文化知识 交际技能  中
期刊
摘要 徐克是华语影坛当之无愧的武侠电影宗师,研究其武侠电影的类型策略——反其道而行之、高科技元素和天马行空想象力的巧妙融合、对侠义精神的独特诠释,对中国类型电影来说,具有极好的借鉴作用和启发意义。从他最新导演的电影《狄仁杰之通天帝国》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武侠电影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武侠电影 类型电影 《狄仁杰之通天帝国》   中图分类号:J99 文献标识码:A      电影,自诞生之日起,
期刊
摘要 鼓吹乐是民间流传较为广泛的乐种之一,在河南省新蔡县尤为繁盛,在婚丧喜庆等各种场合都离不开鼓吹乐。但至今,新蔡县的鼓吹乐从未得到关注和研究,笔者认为吹鼓乐作为民间乐种很有研究价值。因此,本文将从其乐队概况、区域文化特色以及传承、发展的原因等方面展开探讨。  关键词:鼓吹乐 概况 流传不衰 文化探究  中图分类号:J648.7 文献标识码:A     鼓吹乐是中国人民群众最熟悉不过的器乐演奏形
期刊
摘要 在二胡练习曲的发展历史上,刘天华创造性地借鉴了西方乐器特别是提琴系列练习曲的编创经验,创作了四十七首二胡技术练习曲,改变了传统 “以曲代功”的练习方式,为二胡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本文试通过对这四十七首练习曲的创作特点进行整体性的分析,以期对当今二胡教学与练习曲创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刘天华 二胡练习曲 创作特点  中图分类号:J632 文献标识码:A     练习曲作为提高人们音乐技巧
期刊
摘要 河南坠子是中国流行最广的曲艺形式之一,它的成熟与发展综合了我国古代说唱艺术的优秀成果,吸收了戏曲音乐的成就,也继承和发扬了民族歌曲的精髓,同时又启发和丰富了民族声乐的发展。河南坠子在音乐发展史上具有极其浓郁的民族风格,它有着特有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河南坠子 民族声乐 科学发声 气息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我国的民族音乐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曲艺更是
期刊
摘要 维也纳古典主义时期的代表人物莫扎特一生都热衷于歌剧创作,并且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出多部具有哲理性、艺术性的歌剧作品。本文就以莫扎特的三部经典歌剧作品为着眼点,探求其“平民化”的创作理念。  关键词:歌剧 创作理念 启蒙运动  中图分类号:J604 文献标识码:A     自古希腊、古罗马的古代文明发展到21世纪的今天,在西方音乐历史文化的长河中,曾经涌现出数不计其数的英雄人物,他们或如沧海一
期刊
摘要 长久以来,中国古曲独特的古典风味使其在音乐殿堂中有着十分稳固的地位。钢琴,作为西方音乐的代表乐器,将其演奏出的曲调中融入古曲,不但使钢琴曲的生命得以延伸,同时一种新的艺术魅力也应运而生,这是音乐演奏中的一个非常重大的突破。本文阐述了钢琴演奏中国古曲的历史和政治原因以及钢琴演奏的美学因素,并通过具体的例子对古曲在钢琴演奏中的美学意蕴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中国古曲 钢琴 美学意蕴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 “歌曲之王”舒伯特一生创作了六百多首艺术歌曲,在音乐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他谱写的歌曲大胆创新,在审美思想上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本文对舒伯特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进行了阐述,并对艺术歌曲的审美内涵,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关键词:舒伯特 艺术歌曲 审美内涵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弗朗茨·泽拉菲库斯·彼得·舒伯特(Franz Seraphicus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