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脊梁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jiawen841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身一跳惊天地
  挺身抗魔泣鬼神
  
  1941年9月25日,晋察冀军区的5名八路军战士,在河北省易县的狼牙山上,为掩护主力部队及大批群众安全转移,边打边把日伪军引向陡峭的狼牙山绝壁。子弹和手榴弹都用完了,在前无退路后有追兵的危急情况下,他们毅然跳下了万丈悬崖。他们以宁死不屈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谱写了一曲惊天动地的民族壮歌,从此“狼牙山五壮士”彪炳史册,其光辉形象也在中华儿女的心中铸起了一座永恒的丰碑。
  五壮士跳下悬崖后,副班长葛振林和战士宋学义被悬崖半腰处的树杈挂住,幸运地得救生还。很快,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传遍了各个抗日根据地,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同志授予葛振林和宋学义银质奖章各一枚。1942年,葛振林被送到抗大二分校学习深造,开始了另一种战斗生活。这里不仅有血与火的磨炼,还有文化知识与革命思想的滋养,使他在革命的大熔炉里变得更加成熟起来。
  1945年12月,葛振林从抗大二分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张家口警备司令部任参谋。1951年,葛振林又被调到湖南军区独立十六团,提升为副营长。当时,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正进行着第一阶段战役。葛振林也渴望着能赴朝作战,但他被留下来,接受了一项新任务:率部参加荆江水利工程的建设。手中的武器由枪炮变成了扁担和镢头,起初许多战士怎么也想不通,葛振林一方面耐心地做战士们的思想动员工作,另一方面身先士卒,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与战士们一起挖土抬土。在葛振林的带动和鼓舞下,全营官兵干劲十足,与兄弟部队团结协作,经过几个月的奋战,高质量地完成了工程建设任务。1952年第7期的《人民画报》上,用两个版面刊登了葛振林参加荆江水利工程劳动的照片,让人们一睹了这位昔日英雄再立新功的风采。
  1959年,北京八一电影制片厂筹拍电影《狼牙山五壮士》,将葛振林和宋学义分别接到制片厂招待所,让他们来协助拍摄电影。两位老战友能有此难得的机会相聚,自然喜不自胜。他们耐心地给导演及演员们讲当年狼牙山战斗的经过,讲到慷慨悲壮之处,两位老战友禁不住热泪盈眶,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
  1963年,葛振林调任湖南衡阳军分区后勤部副部长。“文革”中,当地的许多造反派组织都想拉他加入,但都被他拒绝了。他说:“我参加啥运动,一定要经过组织同意。组织上同意了,我才参加。要我讲话,也要先由军分区政治部审查一下稿子。”在动乱闹得最厉害时,军分区司令员及其他老干部大都被造反派拉去批斗。此时,脾气耿直的葛振林再也看不下去了,主动去做那些造反派的工作,想方设法将老干部们保回来,再送到安全的地方保护起来。那些日子里,葛振林成了“义务消防员”,尽管单枪匹马,但造反派们也奈何不了他。
  
  一生勤俭安守本分
  严以律己能耐清贫
  
  1981年7月,葛振林离休了。离休后他一直担任衡阳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经常到各所学校为孩子们讲战斗故事,讲革命传统,谈人生理想……有时还给贫困学生送一些学习用品。在葛振林离休后的20多年里,他先后到过全国200多所学校进行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累计做报告400余场,书信联系全国各地青少年近万名。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如春风化雨般滋润着青少年的心灵,被国家教委、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优秀校外辅导员”光荣称号。他到学校做报告,从来都不收钱或礼物。他给自己定了一条规矩:如果去市内学校,就坚持回家吃饭;如果去外地学校,也要拒绝高标准接待。有一次,他到长沙参加优秀校外辅导员表彰大会,主办单位特意为他安排了一套高档房间。当他听说房间费每天要上百元时,很是感到不安,坚决要求给自己换了一个普通的房间。
  葛振林在外面以革命传统教育别人,在家里同样以身作则教育好自己的家人。他从不居功自傲,从未用功臣这个名号为自己及家人捞过什么好处,也很少向儿孙们提起自己的光荣史。有一次,葛振林的孙子突发高烧,老伴要他赶快打电话让单位派一辆车过来。当时葛振林也很为孙子的病担忧,便急忙去屋里打电话。可一拿起电话就又立刻放下了,他对老伴说:“车是公家的,公家的便宜我们不能随便沽,你还是叫他们坐公共汽车去医院吧。”老伴有些气恼地说:“平时不指望你派车,可今天孙子是得了病,用一下车还不行?你不打我来打!”但葛振林硬是按着电话不让老伴打。老伴没办法,只好让儿媳顶着烈日背上孙子去挤公共汽车。
  按照单位的规定,葛振林每月可以免费用车180公里,但他在自己生病时,考虑到单位用车紧张,总是让保姆用轮椅推着他到卫生所去看病。从家里到卫生所有2里地,还要上一个坡,上坡时,他怕把保姆累坏,就用双手帮着拼命地转轮椅。保姆感慨万分:“看到葛老这样,我真想哭。”
  葛振林一共有4个儿子,除一个儿子在部队当兵外,其他都在工厂里当普通工人。后来有两个儿子因单位效益不好,先后下了岗,但葛振林从不为这些事向组织提任何要求。葛振林曾对在老家务农的侄子葛淑谦说:“你们不要怨恨我,我是个真正大公无私的老革命,从来不用自己的权利为自家人办一点儿私事,要不咱们50多口人的一个大家,怎么也得有几个在外边工作的,不会都在老家务农。”
  葛振林一生勤俭节约,安守清贫。那个不足120平方米的院落,是单位在1957年分配给他的,他和老伴一住就是40多年。室内布置陈旧,几十年都是老样子,没有一件新的家用电器和家具。那把用了40多年的老藤椅已经松了架,背部也破了几个大洞,但葛振林仍舍不得扔掉,一直凑合用着。
  
  民族的脊梁
  
  葛振林是河北省曲阳县喜峪村人,他生前一直深深地眷恋着家乡的父老乡亲及山山水水,也时刻关注着家乡的建设与发展。家乡的国防教育展厅、新建的学校、硬化的水泥路、沙荒地改良、尊老爱幼的良好风尚……这些都与葛振林的关心和倡导分不开。直到今天,乡亲们一提起村里的巨大变化,都对葛振林充满了崇敬与感激之情。
  葛振林每次探亲回到老家,都要与村干部们亲切地座谈,帮着他们出谋划策,搞好村里的各项工作。同时也谆谆告诫他们一定要廉洁奉公,齐心协力带领乡亲们发家致富。1973年,葛振林拿出自己平时节省下来的钱为村里买来电机和变压器,解决了乡亲们浇灌田地的用电需要。他一直惦记着自己在小时候就印象深刻的村西那片大荒滩,建议村里把荒滩改造成良田。很快,乡亲们齐心协力,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改造出了150多亩的良田,并且种上了庄稼,这让葛振林很是高兴。
  葛振林也十分关心村里的老年人,每次回家乡他都不顾自己年迈体弱,带着礼品挨家挨户去看望那些老人,亲切地与他们拉家常叙旧情,并叮嘱他们的子孙一定要孝敬老人。村里有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生活上也有些困难,葛振林多次给他送去钱和物。那位老人感激地流着泪说:“振林,你是个大好人呀。你的名气很大,但没忘记咱老家人,好人有好报哇!”
  2004年11月,87岁高龄的葛振林老人身患重病住进了衡阳市169医院。天气寒冷,护士担心葛老冻感冒了,就时常为他打开空调,但他知道后便立即关上空调。有好几次趁葛老睡着了,护士便偷偷打开空调,而葛老醒来后第一件事就是伸出颤抖的手去试试身边的空调有没有热风,如果发觉有热风,他会赶紧把空调关上。葛老总是对护士这样说:“这天气也不太冷,用不着给我开空调,能节省一些电就节省些,这都是咱们国家的财产呀!”
  2005年3月,葛振林老人——“狼牙山五壮士”唯一的幸存者(宋学义已于1971年去世)病危的消息,通过一些媒体在社会上传播开后,他的病情牵动着社会各界人士的心,更牵动着家乡父老乡亲们的心,很多相识与不相识的人纷纷写信或打电话问候。3月21日晚,葛振林老人终因医治无效而溘然长逝,这位将毕生精力和心血献给祖国革命事业与爱国主义教育的民族英雄,无怨无悔地走完了他最后的人生征途。
  鲁迅先生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鲁迅先生所赞扬的“中国的脊梁”,就是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千千万万个优秀中华儿女,就是像狼牙山五壮士这样的民族英雄,就是像葛振林这样的大写的人!
  
  责编 王兵
其他文献
沈荃是著名作家沈从文的胞弟。  “无湘不成军”。在近代史上,大抵从曾国藩训湘军开始,湖南人从军便蔚成一种风气。  据《从文自传》记述,清朝时代,湘西农村青年追求梦想,常冒险外出从军。仅是凤凰县统计,官至总兵、参将、提督的就有30人以上。辛亥革命至1949年,该县国民党将领达34人,其中中将7人、少将27人。  曾国藩的湘军中,筸军占有重要的地位。凤凰县原名“镇筸”。凤凰县青年沈洪富,22岁做过云南
期刊
姬州吁是卫庄公的儿子,按照春秋时期的人称惯例,他被称为“公子州吁”,或者直接就是“州吁”。  他的父亲卫庄公,先娶齐庄公的女儿庄姜,因为庄姜无子,又娶了陈文公的两个女儿厉妫、戴妫。戴妫生下公子完和公子晋,将公子完过继给庄姜,亦即后来的卫桓公。  而州吁为嬖人(无名侍妾)所生,是所谓的庶子。  据说,州吁深受庄公的宠爱。州吁喜欢弄枪舞棒,庄公就让他带兵,当上了将军。  庄姜因为州吁行为佻挞,很厌恶他
期刊
“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这是唐人赞美介之推的诗句。2600年前的介之推,以瑰奇的行止、卓越的品格,将英名写在了三晋大地的山水之间。    《左传》:介之推不言禄    关于介之推的最早记载,见于《左传·僖公24年》:晋文公即位后,对随其流亡者论功行赏;介之推默默地听着、不言封赏之事,文公竟然把他给忘了。  而介之推却语出惊人:“献公九个儿子,眼下只有文公健在了,上天有眼,故让他来主持晋国的祭祀
期刊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为了搞假民主,先后于1946年和1948年召开两届“国大”,其“国大代表”由民间选举。为了争夺这一名额,民间各路角色粉墨登场,上演了一幕幕闹剧。    “郭大老表”    1947年冬天,成都一户人家突然从广汉赶来一位亲戚。这位婆婆由于长途跋涉,累得气都喘不过来。亲戚问她:“婆婆,为啥在农忙时候跑上成都?”婆婆吞吞吐吐地说是逃难出来的。这才怪,又没有战祸,又没有天灾,逃什么难?是
期刊
在济南市长清区归德镇档案室里,珍藏着一祯题词照片,上面写着:“亲爱的刘成德战友:您是优秀的共青团员,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为了共同完成党的事业,我给你留上句话:觉得一个革命者就应该把革命利益放在第一位,为党的事业贡献自己的一切,这才是最幸福的。”这是雷锋在1962年2月写给刘成德的一段话。雷锋这段珍贵的题词,引发了一场感人至深的、近半个世纪大爱行动。  今年73岁的刘成德老人一脸的刚正不阿,彰显着一
期刊
一、 第一次婚姻破裂后认识了叶至诚    1926年,姚澄出生在江阴东门外山观乡姚家埭村,早年被父亲送到戏班子学唱“滩簧”(锡剧前身),出徒后成为名旦,在师父顾嘉生的戏班子里唱主角,名扬江南。顾嘉生为防姚澄“跳槽”,把一直未成气候的姚澄师弟张民介绍给她。但婚后一直跑龙套的张民恋上了麻将,两人裂痕越来越深,1949年离婚。  全国解放后,苏南文联创建了国营剧团“先声实验锡剧团”,姚澄随之由无锡调往南
期刊
地处多瑙河和沙瓦河交汇处的贝尔格莱德,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罗马人、匈奴人、十字军、土耳其人、奥地利人都包围过、保卫过、占领过、劫掠过、争夺过这个城市。由于贝尔格莱德地形复杂、易守难攻,每次争夺战都进行得极其惨烈。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贝尔格莱德却被区区7名德国士兵轻而易举地占领了。  1941年春,纳粹德国准备用大兵团会战的方式占领贝尔格莱德。党卫军“帝国”师冲在了最前面。4月11日,“帝国
期刊
1936年4月13日上午时分,十几匹战马风驰电掣,从襄陵向侯马镇北小里村方向奔来。为首的是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某骑兵连连长刘云彪和指导员彭胜和,这是东征红一军团二师五团所属连队,继攻占襄陵后,为了彻底切断南同蒲交通,前来攻打侯马的先头部队。  当时侯马镇属曲沃三区,伪区长侯嘉藩是阎锡山的忠实信徒(后又任阎政权五专署专员)。为了阻挠红军到来,侯嘉藩依照阎锡山提出的“思想防共”“军事防共”“民众防共
期刊
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称海瑞是位“古怪的模范官僚”——敢把皇帝拉下马的海瑞,无疑是明朝官场中的“犀利哥”,但他并非只求“犀利”不讲圆通,他也不乏幽默。  海瑞出任淳安县令时,有一天总督胡宗宪的儿子来“打抽风”,胡衙内要求住五星级豪华宾馆,海大人只给安排无星级县招待所。结果胡衙内一气之下打伤服务生,海大人一怒之后抓住胡衙内,胡衙内所带银两也全部被缴充公——“打抽风”的“被打抽风”,事情还不仅绝在
期刊
2009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纪念日,我国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国庆阅兵式。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14次阅兵。  在国家庆典时举行阅兵,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可藉此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整体形象,显示国家的意志和决心。新中国从1949年的开国大典,到1959年国庆10周年,每年国庆都要举行阅兵。1959年后,仅在1984年国庆35周年和1999年国庆50周年举行了两次阅兵。60年来,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