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的柔软时光

来源 :海峡钓之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xies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游艇生活到底有何魅力颠倒众生呢?当你真正开始享受游艇生活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到了“桃花源”,迎接你的是重重惊喜。
  首先迎接你的是纯自然生态。汽车开来开去还是排气污染严重的路面,游艇可不一样,坐在一艘游艇上,整个蓝天都是自己的。远离尘嚣的梦想可以很逼真地凸现在你面前,闹市突然不见了,那种健康明朗的自然气息,在陆地上永远找不到。看着大海,我们的心胸似乎也变得开阔了。在这种境界里,使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
  其次,绝对满足你的冒险精神。游艇能燃起人们心底的冒险精神,玩游艇的最高境界就是航海旅游、环球旅行。过惯了刻板单调的生活,偶而做一回船长,驾驶着自己的船驶向没有去过的地方,即便大西洋到不了,即便普吉岛到不了,到千岛湖的群岛上探险还是可以的。
  
  再次,来一场浪漫约会。带着心爱的人登上自己的游艇,站在甲板上,面对海阔天空,情意顿生,也许这是最适合求婚的场所。记得一位媒体朋友也曾包下一艘游艇举行海上婚礼,独具创意,且浪漫无比,让众人看得羡慕不已。
  游艇可以成为独具特色的商谈地点。正如陆地上有高尔夫交际一样,在游艇上进行商务交流是不错的选择。很多商人更是把游艇作为财富的象征和商务会谈平台。想想一边是湖光山色,一边是商场博弈。自然环境中的洽谈,比在封闭的会议室中唇枪舌战要清醒得多。双方都能保持很愉快的交流,往往很多重要的商务决定都是在游艇上获得的。
  极尽享受游艇带给我们的速度感。运动型游艇占据目前中国游艇市场的大比数份额,这和中国经济走上快车道的高节奏层面有关,年轻一代的雅皮族们喜欢玩速度,他们都追求极限、刺激和快感。而汽车的增多与中国交通的堵塞似乎很难在路面上满足他们对速度的需求。海面上的游艇却不受交通拥挤的阻碍,并且,运动型游艇价格低,配置少,驾驶简单,入门容易,将充分使人们享受速度带来的新鲜快感。
  最后,游艇生活之魅力当属复古时尚。当大部分人都习惯于坐车或者飞机时,游艇所承担的作用已经远远超过了交通工具的意义,它代表了一种复古的时尚潮流。眼下国内各大城市最时髦的派对应该是在游艇上的,所谓舫间歌舞升平的画面又回来了。
  游艇休闲最令人看重的也正是与亲朋好友共度美好时光的回忆。一顿丰盛的水上晚餐,月光、烛光令人陶醉;在大小派对上,都少不了助兴的美酒了。“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找一个舒服的位置赏月品酒,将更能体会到游艇上的乐趣。
  享受游艇生活,要找准方向,更要对自己的爱艇熟稔,了解她的功能配置,只要你的IDEA够炫,五彩生活一定够HIGH。当你心情烦躁时,不妨站在甲板上,任那潮湿的带着淡淡海腥味的海风吹拂过你的头发、面颊,身体的每一处,处处柔软,处处细腻,那感觉就像置身云端,被所有清新气氛包围。举目远眺,看那片蓝与远天衔接,欣赏海浪的时而温顺、时而狂野,此时,只恨时间不能驻足,眼前太多的美,太多的柔软来不及捕捉,只想沉醉其中……
其他文献
期刊
张标明,男,1983年冬出生于闽西北贫寒之家。双重性格,开朗亦忧郁。初二始写诗,七年后弃诗专文。有少量诗文在报刊杂志发表。曾任福建师大校刊《读书与评介》主编,组织创办“纯粹”诗社并任社长兼主编,亦曾在校电台做过声音编辑。后安身立命,静心读书写作。现就读于福建师大文学院01级汉本(1)班。本篇文字是中篇小说《旋转的咖啡》的尾声。    秦羽发现自己不知道说些什么好,就指了路旁的树叫欣然猜树名。  欣
期刊
工人    日光爬向长寿路桥桥堍,沪西一带的男人和女人,已经踏上附近大大小小的桥梁。上海人称河叫河浜,面孔朝南,过河浜,进入南岸工厂。安适,井然,静然,从一而终,笃定。小学徒,师傅,师娘,师傅的师傅一早起来,“做人家”“过日脚”,自带小菜,省下工作服、工作鞋替代出门打扮,蓝布工装配中长纤维裤子,钳工、起重工八成新黑头蓝帆布轮胎底皮鞋,黄绿专业电工胶鞋,是别人眼热的岗位表征。女人缝改藏青色工装长裤,
期刊
好久未曾去夜钓了,不仅是因为忙的缘故,还有这两年来心情的变化。在南方说起下秋雨,真是太难了。那濛濛无边的如烟秋雨,不像春天的那样欢快活泼,也不像夏天的那样热情,富有生气,当然也不是冬天那般冰冷刺骨。秋雨很轻,但并不柔。那层层的凉气夹杂在雨丝中,更显出秋别具的韵味。秋雨别有一番纤美——掩饰不住的凄冷,恰是它的最美之处。  喜欢在秋季的傍晚去寻雨和垂钓。不用穿上很暖和的衣服,薄薄的衣衫被秋风吹透的感觉
期刊
说,上海让我感动,也许是我矫情;  说,上海因我感动,那肯定是疯话。  生在上海,长在上海,曾经不懂上海。    我的城市生活    50年代初,我的童年时代。上海,是墙上“三面红旗”的大幅标语;是宣传画中的炼钢工人。60年代初,我的学生时代。上海,是家门口可以望见的四层楼灰色校舍;是邻居从鸽笼里放飞的、背景是蓝天的鸽子;那时候的上海,马路上没这么多汽车;街道上没这么多行人;那时候的孩子,不像现在
期刊
在安福路转一个弯    某一个冬日午后,从地铁常熟路站下车,走过几乎没有什么光顾者的美美百货,走过车来人往的常熟路,风很大,但我却走得很慢,城市的风景需要慢慢地欣赏。到了安福路口,向左拐了一个弯,风似乎一下子小了下来,居然还有阳光照在路上,感觉暖暖的。  安福路上没有太多的人,车更少,马路也不太宽阔,但有种安静又带点幽雅的气质在里面。马路的一边是漂亮的高级楼盘,另一边却是上海老式民居,在视觉上形成
期刊
这个城市令我感动。它不时翻乱我陈旧的梦境,帮我寻找开启记忆的钥匙,和编织细节的线团。最先脱颖而出的,居然是吴淞路闸桥,这座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闸桥,从存在的那天开始,便是煞风景的。这座桥除了过河和拦闸之外,没有任何观赏性。这几乎造就了它作为上海苏州河下游惟一最没有观赏价值的桥的地位。  但不好过河拆桥。吴淞路闸桥引领我们由北向南进入外滩。  那便是所有上海故事的开幕。图解地读上海,可以描述为苏州河
期刊
常年在上海生活的人,都知道上海百货商店对于上海生活的意义。有很长的年月里,上海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与“市百”有关;背景是熙熙攘攘的市声,簇拥的人群,三尺柜台,营业员,和很多上海货色;“市百”由此得名。上海货色通过“市百”,像点点滴滴的水珠,滴滴答答地滋润着上海人的生活。  感受上海,从“市百”开始,没有过去的“市百”,就没有今日的上海。  它们像一些要塞,盘踞在市区的一些高地。“一百”雄踞南京
期刊
用“一个人的百部经典”作为书名,是说人的一生至少要有一百部经典作品的阅读量。这些经典可以是文学的,也可以是哲学的,艺术的,心理学的,历史的,等等。无论怎样,这一个数量的阅读不能回避,否则一个人在精神层面上很难具有独立的视角,很难对这个世界产生灵敏又丰富的回应。  一个人活着,再千辛万苦,都不应该放弃阅读,就像落魄在外,并不影响你对自然界的美色瞥上一眼。一个人可以没有能力创造什么,但不可以不赞赏那些
期刊
韩大嘴是一活宝,他能看着A球员,想着B球员,说到嘴里变成了C,真是人才。尤其以“终场哨声一起,守门员宣布比赛结束”最为经典。  现在举一反三韩老师的“意识流”思维,作小文娱众及自娱。  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以不变应万变不离其宗,成事不足挂齿,此物最相思风雨中,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无敌,东边日出西边雨一直下,举头望明月几时有,呆若木鸡毛当令箭……  嘿嘿,告诉俺你看懂了多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