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交流的诠释:跨文化论述中的横向价值

来源 :哲学分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tyuanc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跨文化交流被理解为在跨文化语境中交谈与清楚表达的能力。它所指的情形是,说话者与倾听者虽然没有共同话语体系,但会有相互交往和理解空间去交谈或倾听。因此,跨文化交流就是在这些情况下使交流得以可能的那些条件。跨文化解释或诠释进一步对意义的条件与本质问题以及真理的本质问题提出追问。对跨文化交流的最早的科学说明始于20世纪50年代,但到70年代末才受到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understood as the ability to talk and articulate in an intercultural context. It refers to the situation that although there is no common discourse system between the speaker and the listener, there will be room for interaction and understanding to talk or listen. Therefor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the condition under which communication is possible in these circumstances. Cross-cultural interpretation or interpretation further questions the conditions and essence of meaning and the essence of truth. The first scientific explanation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arted in the 1950s but was not received until the late 1970s
其他文献
一、基本情况江苏省如皋市丁堰镇鞠庄社区公民陈某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书面形式向如皋工商局(下称“我局”)提出申请公开如皋市丁西娄庄某企业的部分
笔者通过日常的工作体会来看觉得有必要借鉴别国的经验在部分轻伤害案件的处理时先行实行诉辩交易制度,这样做既提高了司法机关的诉讼效率,节约了诉讼成本,也体现了司法公正
汽车站到火车站的这段路叫交通路。交通路是南北向的主干道,它的两边各有一条小弄,就像树干上的两个分丫,差不多对称的朝着不同的方向伸展,东面的叫桃子弄,西面的叫李子弄。桃子弄的人去李子弄,或者李子弄人的去桃子弄,就得穿过交通路。以前交通路上有斑马线,现在被一座天桥取代,这样,穿过交通路得先上天桥,再下天桥,上、下天桥都是一个梯形状的梯子,这也是天桥的组成部分,跨度有十来米,这十来米跨度下的人行道便成了
2007年7月27日早晨6:40时,一辆辆满载囚犯的警车驶过浦东的沪南公路,空旷的田野上响起阵阵凄厉的警报声,上海市南汇监狱在晨曦中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地处南汇区周浦镇的南汇监狱是全国第一家与大型监狱医院合并建设,专门收押老、病、残罪犯的监狱。  听说这座监狱将于7月27日早晨启用,记者一大早便赶到了沪南公路与繁荣路交界处的南汇监狱。收押的犯人未到之前,这里是一片宁静,偶尔有早起的神态悠闲的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落实到司法审判领域,其基本要求是:利益关系不断得到协调,合法 A ha
2012年3月,我们沈北新区工商局经济检查一大队凭着高超办案技巧和丰富办案经验成功查获一起制售假“立邦”漆案件,厂家送“打假维权先锋、驰名商标卫士”锦旗致谢,沈阳电视台
鄂尔多斯市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中,坚持政府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的创建原则,不断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
“经总局领导批准,由总局竞争执法局(以下简称总局执法局)韦犁副巡视员任团长的赴芬兰反垄断执法培训团一行23人,于2012年8月26日至9月15日赴芬兰进行了为期21天的培训和交流
本刊讯 近日,山东省平邑县检察院启 动出庭公诉远程视频督导系统。通过该系 统,检察院的领导可以与出席法庭支持公诉 的检察官进行语音、视频、文字的互动和交 流,从而对出
耽于回忆也许是进入老年的一个重要标志。近几年来,我陆续写了几篇关于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朱东润、蒋天枢、鲍正鹄、蒋孔阳、王运熙、潘旭澜等六位先生的忆文,分别发于报刊,后来又都收入我的一本散文随笔集《来自天堂的药方》之中。本文忆及的几位先生,有的是中文系的教授,有的是外文系和历史系的教授,有的交往较深,有的只是听过他们的课,留下较深的印象。片断回忆,连缀成文,就算是对六十年之前复旦岁月的一次回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