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犀融金石 安處放天机

来源 :东方艺术·书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gxiong3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之所以写下这个题目,是因为来楚生先生篆刻创作在现代印坛所达到的历史高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凸现出来。而他又是一位善于总结到理论的创作家,《然犀室印学心印》既是他多年的创作心得,也是他对篆刻艺术创作探索的思考总结。既有微观上的个性细节关照,更有宏观上高屋建瓴的理论指导。以心相印,印为锥颖,可说是解读来楚生篆刻创作风格的不二法门。
  来楚生(1903—1975),原名稷勋,号然犀。别号很多,有负翁、一枝、木人、非叶、楚凫、怀旦等,晚年更字初生,亦作初升。书斋名有然犀室、安处楼。浙江萧山人。是诗、书、画、印皆擅胜场,功业斐然的艺术巨匠。其写意花卉清新朴茂、笔墨简练、格调隽逸,在现代画坛上独树一帜。书法拙中寓巧,草书和隶篆朴茂灵动,最为世人称道。篆刻远师秦汉,近踵吴熙载、赵之谦、吴俊卿、齐璜等大家,而能不落前人窠臼,自出新意,开创一代印风。其肖形印更是融汉画像、古肖形印为一炉,在印坛上冠绝古今,无出其右。钱君匋先生云:“来氏刻印七十岁前后所作突变,朴质老辣,雄劲苍古,得未曾有。虽二吴(指吴熙载、吴昌硕),亦当避舍。齐白石自谓变法,然斧凿之痕,造作之态犹难免诮,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能独立称雄于印坛者,唯楚生一人而已。”可谓确评。
  来楚生比吴昌硕更为开明进步的地方,是因为他为我们留下了一部《然犀室印学心印》。尽管对于篆刻家来说,作品永远是第一位的,让作品自己证明一切。就此层面而言,吴让之、赵之谦、黄牧甫、吴昌硕、齐白石等篆刻巨匠们的“作而不述”是有其积极意义的。但是,就篆刻艺术发展的历史惯性而言,我们更需要能直接指导艺术创作的务实理论。三言两语感想式的即兴发挥,后人难免望文生义,盲人摸象,以偏概全。
  《然犀室印学心印》现有二个版本,文字叙述多有不同。一是《书法》1980年第二期、第三期连载的墨迹文本。约2500余字,书风有黄道周楷意,行笔劲峻,峭拔秀丽。为本文着力论述版本。分列印面、边阑、疏密、线条、浅深、章法、刀法、逼边、款识、选刀、品式、择石、停匀等十三则论述;二是中国艺术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的《然犀室印学心印》,为钢笔彩印版本。童衍方先生认为后者“此书经先生不断锤炼充实,最后以钢笔写成这部定稿本”。定稿本包括《然犀室印学心印》和《秦汉窥管》两部分。《然犀室印学心印》分列篆与刻、铸与刻、临摹、章法、呼应变化、刀法、线边面、中偏锋、内容、取材、署款、磨印与磨刀、钤印等十三则印述。《秦汉窥管》分列浑朴自然、疏密虚实、整齐匀称、统一调和、呼应得体、随形布局等六则秦汉印简析。值得慨叹的是文中所附42方印例,均为来楚生从神州国光社出版的《簠斋手拓古印集》(一说《十钟山房印举》)临摹所得,形神不爽,足以乱真。《然犀室印学心印》虽然只是篇短文,有些像老师上课的提纲,但却闪烁着来楚生篆刻艺术家智慧的光芒,是当代篆刻创作理论不可多得的具有指导性实践性的重要论著。如此拽文,无非是想引起读者们的高度重视,身边的本土的文化积淀是我们艺术创作须臾不能离开的土壤。来楚生篆刻创作的成功,来自于他对篆刻创作技法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然犀室印学心印》基本上就是“创作心经”,全为创作家语,非精研篆刻技与道,不能有如此妙语。
  下面以墨迹文本为论述主干,参以定稿本异文新见,结合印例,包括来楚生篆刻作品,试着作些深入浅出的对照分析。
  印面
  印面磨时必须平,刻时或可使之不平。不平则印面着纸有轻重,而印泥之色有浓淡矣。轻重分而变化出,浓淡见而笔墨生。赵悲盦尝云:“古印有笔兼有墨,今人但见刀与石。”盖只知于笔划肥瘦中求笔墨,而不知于印面高低上生变化也。试观古印若有若无处,即印面不平之一证。印面使不平,其法有二,或以刀柄擦之,或以锉刀锉之,各随其便耳。
  关注印面和关注印面的宣纸钤盖效果是现代篆刻审美使之然。“古印若有若无处”在古印是伤残是品相欠缺,在今天的篆刻创作就是虚实就是阴阳。可以分轻重,可以有肥瘦,可以见笔墨,可以现性情。这个审美转换过程在今天仍有强调的必要。这是篆刻艺术独立的基础。否则,还真的比较难回答“篆刻,为什么呢?”他列举方法有二,如果从唯美是从的角度推而广之,方法可以说是不胜枚举的。具体到是用工具磨擦印面。什么工具?随便!刀、挫以外的工具也是可以的。譬如钢筋头、破鞋底之类的,软硬都行。什么时候磨擦,随便!是先磨擦再刻,还是刻好了再磨擦,还是边刻边磨擦?不要问那么多啦!怎么高兴怎么弄。艺术创作本来就是件愉快轻松的游戏。只要能使印面不平,达到最终审美效果,就行。如果你不会刮又不愿擦,又想取得印面不平的效果,怎么办?法外之法还是有的。可以用宣纸头破布之类的,在已蘸好印泥的印面上择其虚化处,相机行事,擦去或蘸去多余的印泥。效果一样,只是难度大一点,比较难以掌控,且不容易得到相同的印花。印面不平就可以了吗?还不行!你必须把这十三法融会贯通,润物无声,浑然无迹地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才行。
  定稿本中则从着纸有轻重,印色有浓淡,上升到虚实。虚实明显了,“刻板也就会变成灵活生动”,也就能达到和书法一样的审美级别“气韵生动”。使这个物理的印面平与不平和篆刻审美挂上了钩,回答了之所以要处理印面的深层次审美原因。
  边阑
  边非不可敲,亦非每印必敲,须视其神韵之完善与否。神韵未足,敲以救之;不则,画蛇添足、弄巧成拙而已。敲之法亦有二,大多以刀柄为之,间或以切刀切之,前者较浑朴,后者刀痕易露。敲边地位须审慎,择其呆板处敲之,边阑过阔,印文笔划与边阑并行处,辄易呆板。敲一处或数处,一边或数边,原无一定,但方向相对,距离相等,均为避忌。
  “壹枝”(图一)和“初升”(图一)一朱一白为来楚生69岁刻的自用两面印。印小宜浑朴,用刀柄敲击外边框,以不伤害文字线条为准。“壹枝”的“壹”字右侧下边沿竖线的外侧敲破,以取得向外拓展之势;上边则利用不平之理,线形渐细至不可见,向内收缩蓄势。收放之间,提升了此印的气象格局。“初升”是朱文印边框敲击的典范。“升”字下脚,左边的一条伸出边框外,右边的一条还在边框里。左上边框“门”部的粘连和右下“初”“刀”的粘连等等,处处呼应,处处体现不对等。呼应容易做到,不对等往往立见技法高低。白文印“来楚生之印信”(图二)从隐形边框看,印面左下边的敲击就非常恰到好处。六字分二排章法已然。中间空出了约是隐形边框两倍宽的竖形留红。遇此,破解的手法很多。现时常见的是在中间地带敲点过渡。来楚生则在左边寻找化解。“之印信”三字的左边作犬牙交错之形,在不平中体现留红的不规则,以破板滞。最终选择“印”和“信”的左下端动手,刀柄击之,稳、准、狠,一气呵成,奠定全局。我们要注意的是不要把“信”的“亻”左上残存的一点留红敲掉!   边阑的敲与不敲,似在两可。定稿本举了二个对立的印风为例:流走放纵一路的印,如果神韵已足,内外统一,没有不调和的感觉,尽可以原封不动,以免画蛇添足;工整一路的印,如果感觉印文有些刻板呆滞,也是可以轻轻敲击以图化解之。强调“印的敲边,是起着内外统一调和的作用,达到神全韵足,臻于至善的目的”。不能以为斑斓剥蚀、支离破碎就是古,不能表面化地来观察体会传统。
  疏密
  印文笔划均匀,余所最畏,盖文字本体,无虚实疏密之致,全恃人为布成之耳。疏处愈疏,密处愈密,此汉秦人布局要诀,随文字笔划之繁简,而不挪移取巧以求其匀称,此所以舒展自如,落落大雅也。不则,挪移以求匀称,屈曲以图满实,味同嚼蜡。
  均匀是篆刻章法大忌。像来楚生这样的大家也是有所担心的啊!对于篆刻来说,不是所有的内容都能出效果的。因字得形,因形造势,将文字形态固有的空间结构美挖掘出来,展现出来。过多的人工挪移屈曲干预,反而捉襟见肘,远离自然。“德侯曾读”(图三)四字都笔划多,均匀布局是无法避免的了。来楚生选择了左上的“曾”字作为化解的肯綮。保持上下二部分外轮廓的完整,将“曾”字上部全部敲空露白,下部右侧也重敲露白。人为的求得疏密对比,密处求虚,死中求活,真是大家手笔。选择“曾”字敲击是因为它的破并不会影响释读。
  在定稿本中并没有单列出“疏密”条目,而是散见在“章法”和《秦汉窥管》的“浑朴自然、疏密虚实、整齐匀称”的简述中。疏密和虚实概言之,可以相差无几。其实,就篆刻而言,还是有些质的不同的。疏密更倾向于可见的空白和密集的对比关系,而虚实则往往是意会的审美诉求。如“曾”字的处理,印面中显现的应该是密的,但来楚生采取非常规手法将“曾”字上部全部敲空露白,下部对角线右下也敲击露白,则是硬生生的将此处做成了虚,构成了三密一疏的格局来,从而有了庄子“虚室生白”的澄澈明朗境界来。
  线条
  线细贵遒劲,如高柳之垂丝;线阔贵浑雄,如长鲸之饮海。反之,纤巧嫩软,平扁臃肿,便落下乘矣。线阔未必老,愈阔愈难老;线细未必嫩,愈细愈不嫩。要在刀法老练,不在线条阔细也。线有曲直,直线宜中粗,中粗见力。程彦明所谓一划之势,可担千钧,曲线宜中细,中细易劲,文彭(寿承)所谓旋转圆活,若鸿毛之顺风也。线有朱白,俱尚圆浑。中锋落石,刀路中间深而两边浅,则藏锋敛锷,筋骨在中,虽偏贴印面,而其象却是浑圆。近有以起底刀起之使平,则线与底成垂直,其象辄易平偏而呆板矣。线光忌浮滑,线缺忌锯牙,要在不光不缺之间。
  线形线质是篆刻艺术表现的根本要素之一。我们以来楚生对自己同一方印前(图四)后(图五)修改为例。“忽然挥扫不自知,风云入怀天借力”是陆游《草书歌》中句。“忽”字篆法似从说文中变化而来,“借”以“(假)”为之。前后印线形线质的区别是明显的,可以验证他对线条的精辟理解。注意他修改的刀法,不是描摹,用的仍是来氏刀法。
  在定稿本中,来楚生将线条分为二大类:方平的和圆浑的。并分别对应到书法中的方笔和圆笔。用中、偏锋的说词来解说这二大类线条的区别。如果换个思维方向,从平面构成的角度来说,线条的方和圆,其实就是看两端。这是定律。稍有不同的是,纸上的书法线条方和圆只能立就,一描摹就显做作;而石头上的印面线条方和圆则可从容反复修改,千刀万刀归于一刀。
  浅深
  陈目耕(克恕)以为朱文贵深,深则法始;白文贵浅,浅则随刀中法。余谓不然。一印之中,应有深浅,未可以朱白论也。朱文字划疏处宜深,深则不致露底;密处当浅,浅则不致伤线。白文阔处可深,阔深则底不露;细处自浅,细线可随刀以中法也。有以起底使平,自谓工整,殊不识古人疏密肥瘦之旨,特匠工媚俗之见耳。
  深浅之法从制作工艺上讲是不伤及线条,从艺术效果上讲是为了让线条达到不光不缺。深浅虽然只是白文印线槽的深度和朱文印线垅的高度,但它如果再和线槽、线垅的坡度结合起来,就肯定会直接影响到线形线质。每个人心目中的完美线形线质是不一样的,所以,每个热爱篆刻艺术的人们都可以有自己的实践经验和审美追求。
  再则,从石质材料学的角度看,满足受印人的百年永宝用的愿望,印面也当宜深不宜浅。
  章法
  目耕农尝谓印之有边,犹室之有墙。余以为印文之有章法,亦犹室内家具对象之有布置也。何物宜置何处,全恃布置得宜,譬诸橱宜靠壁,桌可当窗,否则零乱杂陈,令人一望生憎,虽有精美家具而不美也。印文章法亦然,何字宜逼边,何字宜独立,何处宜疏,何处宜密,何处当伸展,何处应紧缩,何处肥,何处瘦,何笔长,何笔短,亦全赖布置之得宜耳。或谓刀法第一,章法次之,余以为刀法与章法应并重。刀法者,犹家具之精美也,若凌乱杂陈,望之可厌,决无佳构。
  将章法提高到和刀法并重的高度是来楚生的理解。一件成功的篆刻作品,篆法、章法、刀法都应该是完美的。但一件不成功的篆刻作品,它的毛病肯定也是多方面的。章法无疑是相当重要的。它的事后修饰往往能够起死回生。妙手回春的奥妙就是做印法。选两件相同印面形式的作品为例:“楚生一字初生又字初升”(图六)和“吴郡豈斋张永愷印”(图七)。前印左右边线的敲击,形成向中间内挤的压力,中间的留红才不至于空洞。后印两边的篆法形态没有击边的便利了,只能另想办法。在中间增加一条竖线来化解中间留红的板涩。行刀走一条徒手线,上端偏右,下端偏左。距离还不够,可以敲击啊!两印破解的手法不一样,但目的是一样的,就是让章法充满张力,在变化中趋于统一调和。
  定稿本中认为:构成章法的主要因素,概括地讲,就是虚实,也就是疏密的问题。虚实是怎样构成的?大致可分二类,自然的虚实和人为的虚实。前者基本上是被动的印文接受,疏密一任自然;后者则是创作者主动的印文审美部署安排。
  刀法
  刀法名目繁多,不下十数种,曰正入正刀法、单入正刀法、双入正刀法、冲刀法、复刀法、切刀法、舞刀法,又有所谓涩刀、迟刀、留刀,埋刀、轻刀等诸法,其中落落大者,不过三五种而已,余都大同小异,或竟名异实同,颇似重复,故弄玄虚,以欺外道耳。   冲刀人人能之,但不宜多用,多用易板刻,应时以切刀救之,石之腻者宜舞刀,石之爽者可单刀,复刀用最广,未有一印而无复刀者,更无一印而全用单刀者。单刀、复刀应相辅以并行也。
  所谓中锋、偏锋,应以线条所示迹象之圆浑与否以为断。中锋落石,自易浑圆;偏锋侧入,未尝不可使迹象浑圆,譬诸运笔,笔尖着纸,恒为中锋,笔腹着纸,未尝不可使为中锋也。刀有向背,刀口所向曰面,刀背所向曰背,向之一面,线恒生动,背之一面线辄板刻。寻常朱文落刀,大多背线外向,其线不至破碎。余以为朱文小印犹可,巨印朱文有时仅可向线落刀,但须熟审石质脆实,轻重合度,庶乎其线不至呆板矣。
  总之,法不可泥,用久随化,不知其然,举乎合妙,不在刀也。执刀以求,无异痴人说梦。
  一般认为,刀法离做印法比较近。在具体刀刻的时候确实如此。强调刀法的称谓是太看重刻刀的工具性了。我们只是通过印花感受到印面的线条效果,并不能亲见作者操刀的具体动作。如果将刻刀的工具性和线条的艺术性结合起来,将刀法和线形线质对应起来可能就很好理解了。白文“冷月之玺”(图八)和“鸳湖冷月”(图九)的刀法是很不相同的。线条的粗细不是刀法的重点,线条的边缘才是我们必须要十分关注的重点。前印将凿印的线条形质很温润地表现出来,几处敲击的斑驳呼应,强化了在一个层面上经历的共同岁月。印面形式内收;后印从铸印的浑厚中来,增强了线条的书写弹性,用大面积的并笔块面来渲染疏密对比,融入了更多的个人对线条的理解。如线条的中粗,藏锋敛锷。印面形式外放。来楚生向线下刀和刀刃刀角的敲击往往是结合起来使用的,为的是增加线条的丰富变化,突出虚实感。这一点比较集中地反映在朱文印式的创作中。朱文多字印“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图十)的线条残缺处正是刀法修饰的结果,这个结果又是为章法的虚实统一服务的。多字印的刀法节奏相对平缓,少字印的刀法则相对激烈。意在通过线条的张力来充实章法的活力。如朱文古玺大印“楚生私玺”(图十一)和“处厚”(图十二)。此时的刀法和做印法往往已很难分辨了。我们要注意的是敲击的位置、敲击的力量、敲击的角度和敲击后的线形效果。同时,也要注意不能敲击的部位。如前印“生”和“玺”的底线和边线的结合部。“生”和“玺”的底线同样是和边线粘连,“生”字的底线左边抬起,以别于“玺”字“土”末笔的粘实。这是印面的视觉中心,你不能在这个地方动刀。敲击手法是个熟能生巧的过程,一般选择线条的中段、平行线、相同或相似的部件下手,因为这个地方的残缺基本不会影响到文字的释读。线条的交接处和角的破损要详察,要保留角的骨梗意趣。如“私”字的右上角,“处”字顶部的左上角等等。法需活用,法也要化用。
  逼边
  文有朱白,线有横直,故有垂直与平行逼边之分。横线垂直逼边易,直线平行逼边难。白文平行逼边易,朱文平行逼边尤难。垂直逼边最忌重迭,如一字连续四五划垂直逼边。形同栏栅,味同嚼蜡,应择其间可以短缩者离边一二划,相同间再使逼边,庶免重迭之弊。
  平行逼边,应将边线残缺数处,使边线与字线若合若离,若令合一,似嫌呆滞矣。此指朱文言也,如有边白文,则又不同,宜将边线若断若续,使字线与边线一望分明,亦有上下左右四方逼边者,一若鸡处鸟笼,局蹐难安,非万不得已而不为也。
  吴先声尝谓朱文不可逼边,逼边使板,是尚不知化板为活之机矣。
  朱文印“负翁手迹”(图十三)的边框处理很有独到之处,可作为上文的研究对照范本。“迹”字的下底线和下边线框平行线的对比性处理就很有突出。全印富有对比性的地方很多,在对比中有着丰富的变化,充满了思辨的色彩。白文印“四海虚名只汗颜”(图十四)和“永小玺”(图十五),一大一小,对边框的处理尤能说明问题。“四海虚名只汗颜”的左右边线的上下和上边线的中间均被击破,虽有细微的变化,“重迭之弊”很难避免。好在有厚实的下边线撑着。关键的破平解闷的手段是“虚”字左下和“汗”字右下处的敲击,真是法眼通天。读者如若不信,你可将此处遮上看看。“永小玺”利用文字的现有条件,和边框线平行的基本都逼边破线了。右侧边框线的完整就是对比的参照物。
  款识
  阴文凹入者为款,阳文凸出者为识,识可书写刻之,款多以刀代笔。单刀为之,亦有先书后刻者,正草篆隶,各随其体。款识位置,历来多终左面,盖放置时,左侧向上,作者款署既彰,应用复便故也。五面者类终顶端,间有刻一面于顶上者,刻重其质耳。印之上下方正有规则者,应择较美一面为左,盖章其美也。不规则印或下方正而上歪曲者,应视捏手适当以定。圆印宜署顶端。
  这个大家都懂,多为这件作品着想,多为这件作品的归宿着想,我们是会有更多的好办法的。
  选刀
  刀以平头一式为合用,大小应具数种。譬诸作书,写大字用大笔,写小字用小笔,治印亦然。大印宜大刀,小印宜小刀。反之,印大刀小,无异花针穿井,事倍功半,且拘泥肤浅,嫩软乏力。印小刀大,直是牛刀宰鸡,杂出旁穿,则支离破落,散漫无神。是以印无巨细,同样落刀,事无难易,工具有别耳。目耕农谓印难于大,不难于小,小则群丑可撩,大则微疵毕露,论殊非是。
  充分认识刀的工具性是完全必要的,但总得以合手为宜。年轻时,刀之大小、刀之锋利与钝拙可能会无所谓,但如果有了二、三十年的刀龄,往往是一把小刀纵横印坛了。从吴昌硕、齐白石到今天的王镛、石开都是如此。因为有实物小刀可见,可以证明之。如果再向上推,因为未见,则不敢判断前辈印家是如何而为的了。这似乎也说明了,刻刀只是工具,关键还是看使刀的人的技艺,人是成败的决定因素。
  品式
  秦汉多尚方印条印,盖文字本体,方正居多,安排既便端方大雅。间有军曲印用腰子形者,“军曲”二字,上下本圆,列之腰子形中,天然巧合,无抵触处,舒展自然。否则,字不凑巧,削足适履,不免局蹐难安。圆印应以方印为之,用时庶免歪斜。不规则自由印,排布既难,总少佳构,盖其形式本体,已欠雅驯也。
  巨印尚气魄,小印求工稳,自来作者,每多偏擅,长于大者短于小,能于细者畏于巨,此何以故?资力超迈与否使然耳。才高见气魄,巨印胜任;庸才求工稳,小巧相宜。古印无小于蝇头者,唯近人尚之以为巧工能事耳。
  篆刻印面的欣赏视觉应该是有范围的。过大忌于刻字,过小毁于微雕,都是不足取的。其中巨印气魄,工稳小巧之说,大家可以深入想一想,不宜以时风所向,一言以蔽之。
  择石
  石不求精,中刀则可。精贵上品,骨董商转相买卖,文字更易磨减,难垂久远。周亮工所谓冻石不如市石即此。冻石、田黄、鸡血、封门之类,价值连城,第可备以饰观,实非印人所尚。田黄、封门,文值虽佳,刻固信手,无如名贵价昂,落刀顾忌,反拘涩而难畅。冻石、鸡血,或腻刀,或多砂钉,实不若青田寿山之能适刀也。
  美石不雕,雕钮之石必有瑕疵。好石头肯定不会永远属于你。大家名作往往都是平头的寿山石、青田石,所以传久。常见流传之美石,留有多家款识,只能发出“印面惜为仓夫磨去”的慨叹而已。
  定稿本将“择石”易为“取材”,将创作风格和印材的天然质地对应起来考虑,在创作之前,增加了“相石”的过程。这其实也是对篆刻家提出了更高的艺术要求。了解石性对我们的创作是有非常大的帮助的。青田石性脆,大写意一路印风首选。寿山石性粘,工稳一路印风最爱。
  停匀
  停匀非难,尚整齐者以为能;不停匀非易,文字笔划本体停匀,欲使不停匀,实大不易。得之停匀,失之疏密。失却疏密,即无流走自然之趣,易入板执呆滞之域。
  此条可作为以上印例的检验佐证,也可作为自己创作的一条审美标准。
  这个总结性的最后一个问题,在定稿本中则是展开写成了《秦汉窥管》。“浑朴自然、疏密虚实、整齐匀称、统一调和、呼应得体、随形布局”等六个部份,其实都是在论说这个问题。莫事锋芒多巧锐,要令骨肉两停匀。纵然印风千变万化,都需要匀称相当,融洽停匀,统一调和。真与不夺,强得易贫。绚烂之极后的复归平淡,大道至简啊!
其他文献
一  刘小丽是山区小县的一名教师,毕业于省级师范学院,有着金光闪闪的本科文凭,这在一个山区小县城里的确是令人羡慕的事情,如果不是家里太贫困,她还可以修完研究生。小丽毕业后,自愿回到老家教书,虽然工作辛苦些,环境差些,但因为都是乡里乡亲,所以也苦中有乐,感到很亲切。  两年后,因为学校合并改制,改為聘用制,小丽本可以留下,但她想出去锻炼锻炼的想法占了上风,所以拒绝了聘用。挂职后,她孤身一人来到市里,
期刊
桃花开的时候,我在百二河赏花突然看见了老武,刚开始以为自己看错人,但的确是他,那一口上海普通话还是那么耳熟,有个婆娘挽着他的胳膊,卿卿我我的,他们笑起来像两朵桃花呢。  这老武长得跟武大郎似的,老婆从来不稀罕他,女儿也不喜欢他,车间的人都喊他武大武大的,前几年内退,把房子卖了回上海与老婆孩子过日子去了。卖房子之前,车间的人知道他的家庭状况,一致劝他别卖房,给自己留条后路。可老武不领情,把那些同事臭
期刊
“你好,请问你住在A座1601室吧?”小玲一大早从超市回来,手里拎着刚买回来的菜从一楼物业经过时,物业的大妈问道。  “是的。”小玲回答。  “这是给你的东西,他上去找你没在,让我转交给你。”大妈指了指来访登记本上的名字。小玲看了看名字:“我不认识。”“反正东西是给你了,我只负责交给你。”大妈边说边把東西递过来。里面有东西在扑腾,感觉是活物。小玲打开一看,里面是一只灰色的英国短毛猫,好漂亮啊,真是
期刊
她原本叫向翠花,初中临近毕业擅自改为向日葵。  这一改,改得同学们一片惊讶,问:你为什么改成这样一个古怪名字?她随口吟出四句诗:“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接着解释这首诗:是宋朝那个砸缸的司马光写的。寓情于景,状物抒怀,表达的主要意思是:司马光不喜欢随风飞舞的柳絮,要做“永远向日”的葵花!表达得多好呀!他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国还没有向日葵。但诗中的“葵花”和向
期刊
癸巳年春节,我在十堰收到从武汉快递寄来的厚厚的两本书,一本是金一南著的《浴血荣光》,另一本仍是金一南著的《苦难辉煌》,给我寄书的是老同学韦山。  认识韦山是在1966年,刚从小学毕业的我们进入到武汉市第二十中学成为同班同学,韦山人如其名,生得虎背熊腰,长得一颗硕大的脑袋,浓眉大眼,耳阔鼻挺。按面相来看,他应是一副福相,然而韦山的青少年时代似乎并未享到什么福。他的父亲曾是武汉市出版局的领导,后来在运
期刊
日本中田勇次郎先生是当今黄庭坚研究国际知名学者。先生长期致力于黄庭坚书法资料的收集与研究,他所编《黄庭坚》一书(二玄社1994年出版)分为《名迹篇》和《研究篇》两大卷,是迄今为止所见关于先祖山谷公收集资料最完备,印刷最精良的书法专集。该书《名迹篇》计收入山谷书法墨迹34件,石刻7件,法帖拓本19种凡46件(重见9件)。P118—119收录《此君轩诗卷》一件。据《研究篇》该作品题解载,此作为纸本41
期刊
一道长四五里的堤样土丘,从高至低、由宽而狭地直直地伸向湖中,形成了一个挡坝样的湖嘴。水天一色,远远望去蒙蒙眬眬的像一个插进肉内的大刺,令人别扭、难受;又如一只手臂在湖水里摸索、探寻着什么。  靠近湖岸处,长丘旁稀落地散着几户人家。大跃进那年,都集中到半里外的平坝去了,只留下一栋门朝湖水的三间青砖青瓦老屋,孤零零地丢在那里。那湖直通长江,一年,有户殷实人家的男人,和小妾一块儿带着家中的细软,从这湖嘴
期刊
暑天来了,西瓜还不叫人想家,香瓜、白瓜和油瓜却早叫我想了。因为本地的市场上少见,心里头有些欠有些念。母亲打电话来说,要不,给你寄点去。承您老人情,有这在车上颠簸工夫,还不如我一溜烟飙回去吃个新鲜,过足嘴瘾再回来。只是可惜得很,到底隔了五六百公里,终究遥不可及,还只能欠着。心里想,又不好说,就只能写。  高温猛窜,伏天伏地的景致,骨头缝里都要热透了,就把一个个肥肥胖胖的西瓜抱过来,人数用眼睛一扫,吃
期刊
我从小耳聋眼瞎,胎带的。我妈不服命,曾带着我出入过无数的大医院、小诊所,我依然耳聋眼瞎。  与生俱来的残疾在别人眼里是残疾,对我来说并不是残疾。从来没有经历过耳聪目明的便利,哪里会觉得耳聋眼瞎的不便呢?所以,我很习惯我的耳聋眼瞎而悠然自得着。  可能是我耳聋眼瞎还能悠然自得让老天爷很不爽,某天毫无预兆的情况下我突然耳不聋了,眼睛不瞎了,这两个器官像是共用一个闭合开关,老天爷伸出一根手指轻轻一按,线
期刊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我有中国梦。  古老的中国梦,从远古延续至今,  历经五千年沧桑巨变,始终代代传承。  盘古开天、炎黄称帝、尧舜禹让贤、夏商周更替,  历代英贤始终有着江山大同、福祉苍生的中国梦。  尽管有过东周列国的纷争,  终究实现秦汉疆土的一统。  悠悠中国梦,开辟秦皇汉武时代的繁荣与鼎盛。  然而,命运多舛的大中国啊,  总是被一次次战乱打破美好梦境。  三国鼎立,金戈铁马浪淘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