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郎世宁中西融合绘画风格的研究

来源 :美术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tex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封建社会,清朝作为中西艺术交流的重要时期,中国大量的艺术品被运往欧洲,作为娱乐炫耀的资本出现在欧洲的皇室贵族中。而西方则以郎世宁为代表的传教士的访华,不仅为中国带来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产品,也为中国带来了极有价值的西方艺术作品。在郎世宁来华的52年间,他不仅将西画引进中国,还大胆地将西方绘画中的透视法融入中国画,突出中国画的立体感。同时,郎世宁在进行西画创作时,也受中国画的影响,对于中国画中避讳的明暗画法做了弱化处理,使西画中原本分明、强烈的体积感降低,将中西绘画融会贯通,创造了一种焕然一新的绘画风格,留下了大量有价值的艺术作品,为中西美术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关键词】郎世宁;中国画;西画;融合
  在过去数千年的时间里,中西方各民族都曾创造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艺术文化,为这个世界营造着物质景观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精神景观。在中国美术史的篇章中,会在清朝的画家里看到一位名叫郎世宁的人,他虽然说中国话、穿中国衣服、画中国画,做着和大多数中国画家一样的事情,但这个人却有一个不同于其他画家的身份——欧洲意大利的传教士。
  出生于意大利的郎世宁,年轻时受到过良好绘画技能的训练,并画过一些宗教题材的绘画作品。作为传教士,郎世宁年仅26岁便怀抱着对宗教的无限热忱,踏上了中国这块无比神秘的土地,想在此传播天主教,但事与愿违。郎世宁见到中国天子时,康熙帝对郎世宁传播的教义并不感兴趣,但对他带来的西方科技和绘画感到惊奇不已,留下郎世宁也是想借用他的绘画才能为宫廷服务,并没有给他太多的传教机会,郎世宁最终以宫廷画家的身份安顿下来。作为艺术家,郎世宁前半生的26年在欧洲渡过,受过正统的欧洲写实主义绘画训练,具有扎实的绘画功底,在中国的52年里,他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留有大量的国画和油画作品,目前存世的就有近百幅之多。由于郎世宁在绘画上既保留有西方的绘画传统又极力迎合中国帝王的审美喜好,折中东西方艺术,开创了中西艺术融合的新画法,因而赢得康熙、雍正、乾隆皇帝的喜爱,确定了郎世宁的皇室画师御用地位,为其留在华打下了坚实的根基,而郎世宁中西融合绘画特点主要表现在:
  一、 中国文化对郎世宁绘画的影响
  (一)创作技法受中国文化影响
  历史早已证明,任何外来文化和艺术想在中国保持其“原版性”都是无法实现的。郎世宁来中国后,不但接受了中国的礼仪、服饰、语言,同时也受到了中国画的熏陶,并留下了大量的中国画作品。出自郎世宁之手的表现乾隆皇帝及其后妃的肖像画《乾隆朝服图》《乾隆及后妃像》《乾隆孝贤皇后像》《乾隆纯惠皇贵妃像》等,虽然目的是为了供乾隆皇帝在晚年之时打开欣赏,以便回忆他和后妃们青春年少时的相貌。现在我们再欣赏这些画作时可以明显地看出这些肖像画虽然保留了造型准确、立体感较强的西画特点,但在画面上也明显保留了中国人物画的特点,尤其是在画面光线的运用上,一律采取正面光照,以避免侧面光线带来的半边脸阴暗半边脸明亮的“阴阳脸”,阴阳脸一是外表不美观,二是画面上出现阴阳脸是对所画之人的不尊重,尤其郎世宁所画的肖像画大多数描绘的是皇帝或官位显赫的大臣,画面效果处理不当,远远观望过去脸上黑乎乎一片,被认为是大不敬。而郎世宁采用正面光照的画法使得人物面部五官都处在明亮部位,和中国人物脸部不添加任何明暗面的画法非常相似,人物脸部五官清晰,对脖子、鼻子下的阴影做了弱化处理,使解剖结构清晰,面部略施明暗,既能很精确地表现出立体效果,又能描绘出肌肉和皮肤的结构。这正是郎世宁在欧洲绘画的基础之上受到了中国传统“写真”技法的新创造,使得整幅肖像画看起来栩栩如生。另外从乾隆年间来华的使者这样评价郎世宁的绘画:“这位画家画了几张人像,造型和着色都很好,但由于缺乏适当的阴影,使得整幅画看起来没有精神,但中国人认为这样的画法比较好。”从这段话中我们也不难看出郎世宁的绘画技法明显受到了中国人对绘画观点的影响。
  (二)创作内容受中国文化影响
  郎世宁除有人物画外还有大量表现花鸟走兽的作品。值得注意的是郎世宁尤喜欢画马,马在中国有着特殊的寓意。龙马精神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有富贵吉祥之寓意,另外,由于骏马的矫捷温驯,常常被喻为出类拔萃的人才。古有千金买骨,隐喻的就是求贤若渴。郎世宁在华期间留下大量与马有关作品,从这些有着丰健肥硕的外形、强健有力的马匹里,我们可以看出这样画的目的一是用来寓意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国力强盛,国家繁荣富强,二是用来说明郎世宁等人生逢太平盛世,受到皇帝的重用,通过借助画中国作战的马来表示对清帝的歌功颂德。
  二、 郎世宁西画对中国的影响
  (一)西画在中国画家中的传播
  郎世宁以传教士的身份来华,却以画家的身份定居中国,致使郎世宁心有苦闷,只能寄情并传播自己家乡的本土绘画——西画。西画虽然作为一个舶来品,但清帝对油画并没有过多的排斥,尤其是乾隆皇帝,甚至要拜郎世宁为师,允许郎世宁在宫中画西画、招收学生,向中国画家传授西画技艺。如“班达里沙、八十、孙威凤、王玠、葛曙、永泰六人仍归在郎世宁处学画”、“重华宫插屏背后,着郎世宁西画一张”、“着西洋人郎世宁将圆明园各处西画画完时,再往寿萱春永去画”、“双鹤斋着郎世宁徒弟王幼学等画西画” 。种种记载足以说明西画在当时影响极大,这对当时独占中国几千年的国画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二)西画技法在中国画中的运用
  在中国,郎世宁经常向其他画家宣传西方的焦点透视画法,并在雍正时期帮助大臣年希尧完成了第一部有关透视画法的《透视学》一书,借此来宣传西画的绘画特点,如《天王图》在构图的色彩运用上虽与古代道释画风格一致,虽然没有完全表现出人体面部的解剖和结构,但力求将五官的凹凸描画出来,在天王面部的画法上强调立体感的表达。在动物画方面,尤其是画马方面,多数也都是利用色泽的深浅描绘来表现其立体感画面,明显是运用到焦点透视画法。这样看来,欧洲流行的西画这一画种以及焦点透视画这一技法,郎世宁本人不但没有抛弃,而且经过他积极的传播,一些开明的中国画家如冷枚、徐扬、王幼学等不但接受西画的风格特点而且积极的用于自己的绘画中,这在清朝宫廷内是相当流行的。
  结 语
  叩开清廷美术的大门,我们看到郎世宁在中国努力的糅合中西绘画技巧和方法,试着使中西绘画达到一种平衡、完美的状态。这在当时虽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仅凭郎世宁和一些为数不多的中国画家短时间内想要达到改变盛行几千年的中国绘画,无疑是以卵击石,所见的成效也仅是冰山一角。从更深层次的来讲,郎世宁的绘画只是在中国画的表面上做了一些大胆的尝试,一部分中国画家的画风也只是受到极浅显的影响,郎世宁的绘画并没有从思想上、内在的精神上、本质上赢得这些画家的一致认同。他追求的本质仍是西画一样的外在视觉上的精致、美观之感,并没有真正深入到中国画之中,也没有体会到中国画的内涵,不懂得中国画家在进行绘画时的笔墨意趣,也许这就是郎世宁所带来的欧洲画风在清廷里所持续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中西融会绘画风格没能延续下来的原因所在吧。
  参考文献:
  [1] 胡建南. 西画东渐初期图像“逼真”问题辨析[J]. 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7(04).
  [2] 王晓丹. 明清时期西方文化艺术对中国美术的冲击和影响[J].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9(08).
  [3] 冯佳. 论郎世宁的中西融合之路[J]. 文教资料,2011(28).
  [4] 王婷婷. 一种新的视觉审美趣味——月份牌风格、郎世宁风格与新年画[J].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1).
  [5] 郭建萍. 浅析中国山水画的自由视觉空间[J].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04).
  [6] 陈凌云. 郎世宁绘画风格研究[J]. 江南论坛,2007(12).
  【刘莺莺 李勋祥,温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其他文献
在互联网和新兴媒体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政务信息的公开和新闻发布日益强调高效、快速、互动.顺应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和传播形态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部门对政务新闻发布
【摘 要】油画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引进”国门已有400余年历史,从油画进入中国的那刻起,就开始了本土化的进程,本土艺术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探索油画的“中国化”道路,然而这一历程并非一帆风顺,甚至可以说是坎坷曲折。本文并非油画史的冗述,而是研究油画传入中国后,与本民族的文化艺术碰撞融合出的具有中国本土艺术特征的历程。  【关键词】中国油画;传统艺术;本土化;本土艺术家;进程  第一阶段 “西画东渐
作为英语教师,我们进行过多次英语教学改革。然而,课堂上还是有一些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热情不够高,英语学习成绩不理想。因此,如何激发这些学生的学习动机成为教师最关注,也是最困惑的一件事。我结合一线教学经验,分析了影响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为英语教师提供一些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  1.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  通过对本校学生的调查,我发现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内在学习动机和外在学习动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仍存在着口头交流和朗读训练置于首位的现状,学生在课堂中缺乏真正动笔的机会,最终导致语文听说读写的分离。对于学生来说,读写能力高低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经过后天习得和实践,不断发展变化的。  当代学习理论表明:要提高学生语文能力,至少要用课堂中40%的时间来表达,才是有效的。因此,教师要把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时间还给学生,所以,我们提出了每节课要保证十分钟
信息技术的发展,让媒体传播的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此背景下衍生的众多媒体理论,一时间让人眼花缭乱.不过万变不离其中,作为主持人,需要回答最基本的问题,我想应该还是:如
石刻是人类用来表达和记录美好思想、特殊历史文化、经典情感价值的载体之一.桂林石刻就是石刻文化中的沧海遗珠.本文主要选取民国时期(1912—1949年)林半觉在桂林地区做出的
改革开放后,河北油画也和中国油画的发展进程一样,进入了解冻、调整、转换和思考时期.虽然“伤痕”、“抒情”、“古典风”、“形式美”、“纯化语言”等画风也相继在河北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