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来源 :新时代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guihe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主体性教育是以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主体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是塑造和建构学生主体,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教育。传统的教学观念是我教你学和我叫你学。这种教学观念和模式往往使少数学生成为有升学希望的“尖子”生,而使大多数学生成了“陪读”或“陪考”生。显然这不附合面向全体、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思想。在思维发展的道路上,则局限于课本和老师规定的范围内,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教师要树立新型的师生观,努力建立平等、和谐、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良好师生关系。
  【关键词】素质教育,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适合21世纪需要的人才,而中学政治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责无旁贷地肩负着实施、推进素质教育的重担。
  传统的教学观念是老师根据教学大纲所提出的内容,采用“填鸭式”,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在思维发展的道路上,则局限于课本和老师规定的范围内,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我们一定要明确,现在我们进入课堂,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让其乐意学习、积极主动的学习。老师不是如何把自己所把握的东西倾倒给学生,而是帮助学生如何自己去获取知识,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交给学生一把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
  主体性教育是以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主体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是塑造和建构学生主体,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教育。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是特定的认识主体和信息交换的主体。学生主体思想已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但在具体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学生主體作用的发挥往往很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教师习惯于“满堂灌”或“一言堂”,习惯于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转,这样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缺乏主观能动性,没有自觉性和创造性,只是一种被动接受,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是很难适应的。因此就需要广大政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真正树立起学生主体的思想,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尊重、相信学生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许多教师在这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本文主要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与同仁探讨。
  1.以学生为主体,正确处理好教材要求与学生实际的关系
  要提高学生素质,关键是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就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变“教师为本”为“学生为本”。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扎扎实实地组织教学。实际上,也只有观念正确了,才会去设计合理的教学,去组织课堂教学活动。
  对课堂教学的认识,不应该只是满足让学生把握教材,更主要的是引导他们借助教材的学习来发展思维、情感和分析判断能力等。通过一堂堂课的学习,让学生不断地修整自己的认知结构,掌握理解与运用政治理论的本领,提高认识世界的水平。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实施教学,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性才能体现出来。所以,正确地协调与处理好教材的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组织教学,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一个关键之处。
  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同时,头脑中要有学生,应时时思考学生原有基础如何?他们能接受吗?他们对现实问题的认识水平怎样?等等,简单说来,就是在头脑中,带着学生的实际水平去钻研、处理教材,才能在课堂上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才能真正的用好、用活教材。
  2.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发挥学生主体性
  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出现,更要在科学、和谐的教学活动中进行。目前的政治课教学中,我们教师仍然是在唱主角,在尽情地灌输,即使让学生讲,也不能有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东西,一派教师主体性的体现。这种教学方式的课堂里往往充满着严肃,刻板沉寂的氛围。学生的课堂行为也就相应地被规范为:正襟危坐,目不斜视,不得随便乱动,不许私下讨论,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主体性如何能发挥出来呢?
  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活动气氛,让学生身体在课堂中有一定的活动空间,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内环境和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教学活动应该是让学生阅读教材时,借用媒体充分地利用脑、眼、手等感觉器官,反复地去体验。在理解教材、领悟人生意义的同时,不断地提高思维能力。
  和谐的课堂是流动变化着的。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发现力,能迅速地捕捉到学生在课堂上的各种反应,调整教学手段及教学内容,及时设疑,解疑。在学生紧张又兴奋的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导,使学生“跳一跳,摘果子”。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创造性是使课堂教学富有变化、富有激情的关键。而这种点拨不是即兴发挥,也是精心设计的结果。可见,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要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在师生的思维碰撞中,训练学生的各种能力。和谐的教学活动,师生双方都能产生求知的愉悦,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3.把目标转化为问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它决定了教与学的方向。传统的目标教学是向学生展示“理解……掌握……”等,学生虽然能掌握结论,但往往靠死记硬背,不能充分发挥主体性,其创造能力也受到遏制。解决的方法之一就是把教学目标转化成目标思考题,设计恰当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探索求知,最终掌握知识,并在这过程中,培养各种能力。
  问题的设置要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有一定的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和实用性。问题还要具有一定梯度,能让学生通过分析和讨论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解答,通过对问题的解答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并在问题情境中掌握课本有关内容,达到教学目的。
  具体方法一般有两种:①针对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设计“提纲式”阅读训练题,按识记、理解、分析的顺序排列,课前发给大家。②从实际生活事例,或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或从课本中典型内容出发,提出若干思考题。政治教师必须精心研究教学目标,设计出符合目标要求、具有一定梯度的思考题。对较高要求的目标,其思考题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达到“跳一跳,摘果子”的效果。例如:我在讲高二政治《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题》时利用媒体展示十二道选择题,三道实例分析题。这些题目既不同于传统的名词解释或简答题,也不同于一般的目标展示,它既表明了识记、理解和运用知识的三个层次的目标,又具有启发性。通过自读思考,学生感知了课文内容,既达了识记目标,又培养了分析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使结论教学向过程教学转化,教会学生探索知识的程序和方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实际上是知识结论的教学。教学活动是教师讲结论,学生背结论,其结果是学生虽掌握了知识,但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掌握知识,而是知识的形成过程,因为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包括了知识发现、形成及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手段,而且也包括了概念形成、问题发现、思路探求的科学程序和方法。因而必须把结论的教学转变为过程教学,突出“学”在教学中的地位。当然要正确处理“学”与“导”的关系,重视教师的“导”,教师的“导”应体现在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独立思考,自己得出结论,必要时还应参与学生的讨论,巧妙地把讨论引向深入。
  例如,“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既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同时又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实践问题。首先,这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辨证关系是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关键。只有弄清这一原理,才能掌握矛盾分析的方法,正确地认识事物、解决矛盾。其次,它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实践问题,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只有弄清了这一原理,才能比较深刻地理解和运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辨证关系是教学难点,主要是由于它本身理论性很强,又十分抽象,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受认识水平、能力的限制,理解起来有相当的难度。所以,我在教学中采用问题教学法,结合历史、现实提出一系列问题,组织学生从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的角度进行思考、分析和讨论。例如:①讨论公孙龙“白马非马”论的错误;②“法轮功”与邪教的关系。通过以上问题的讨论,使学生形成对于“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原理的认识。进一步形成对于遵循正常的认识秩序、改造世界的科学工作方法的理解和运用的自觉性,深入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意义。在这一活动中,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点的形成过程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同时,知识经济的到来,使学习成为我们每个人的生存方式,学习的能力也将成为最重要的生存能力。以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程序和方法,也将成为中学政治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要设计好课堂探索路径,逐步诱导,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一般程序为:设疑激思→展示材料→思考讨论→得出结论→应用。例如:我在讲述“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时,就首先设疑:为什么世界上的事物会千差万别,事物之间会有差异性、差别性呢?什么是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在哪些方面呢?然后让学生阅读材料、展开讨论,在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诱导,很自然地得出了结论,即不论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的认识领域,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自身的特殊矛盾。这种特殊矛盾,就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这正是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或者叫根据。再让延伸应用,让学生讨论:我国现在为什么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应以什么为中心?为什么?最后归纳:中国经济要飞速发展,必须充分认识我国现阶段矛盾的特殊性,从我国国情出发,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样,学生“学”的主体地位得到突出,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培养了他们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与能力。
  5.有层次性、针对性地训练,提高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训练是学生深化理解、巩固新知、培养能力的过程。学生层次不同、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大差异,课堂教学中的训练就要依据预习时设计的问题分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对于基础知识、基本概念要由点到面、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扎实地练,做到全面性强;对于新旧知识易混淆点采用对比练,做到求同存异;對于知识与能力结合点采用创造练,做到举一反三;对于重点、难点知识采用反复练,做到常练常新;对于同类知识采用典型练,做到触类旁通。
  训练题的设计要思维容量大、思维过程强,体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迁移的过程。(后附问题设计实例)训练的方式要从实效出发精心安排,多样活泼,不要拘泥于寻找问题答案。本人在实践中体会到训练,一般来说,要具有四个环节:
  (1)精选实例示范。选择最能体现基础知识和训练目标的实例作课堂讲析示范,范例应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局部到整体,逐层递进。
  (2)学生讨论释疑。学生是主角,一般问题只由学生讨论解决,难点由教师示范后再讨论,这一环节特别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作用。
  (3)教师提示点拨。一是在出示问题时提示有关知识、参考内容和资料、训练步骤等;二是在学生讨论中点拨思路和方法,简要评价与鼓励,及时补充和纠正。
  (4)师生梳理归纳。学生在讨论、教师释疑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梳理知识,归纳学习内容,进行归纳训练。
  通过练习训练不仅使学生巩固了知识,培养了能力,而且教师可以获取教学反馈信息,进行补偿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因而意义重大。
  6.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结构网络,掌握结构化知识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让学生掌握结构化的知识,是培养学生技能、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前提。在新课的学习中,学生获取的往往是分散的、缺乏联系的、无序的知识,这样的知识就必须从结构上把握并去解决。因而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和搞清各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总结概括,连接知识链条,将知识重新编码、排序,使之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网,由无序到系统。这样,学生懂得了知识的基本结构,不但能较容易理解整个内容,而且有助于记忆、掌握,同时客观上也有利于老师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本堂课最为核心的东西教给学生,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以学生为主体是广大教师从事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进行素质教育,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
  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丰富自己的知识,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地探索和改进,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其他文献
【摘要】全面推行新的国家地理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必修课,通过学与教,体会甚深,令人振奋。本文从新课程新在哪里和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两个方面阐述在教学中的经验与获得。通过学与教,体会甚深,令人振奋。总的说,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方式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这种改变不仅给地理教师提供了发展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关键词】地理课程,课堂教学,认识总结    1.新课程给地理教
期刊
【摘要】物理学科有一系列作为理论出发点的基本概念,概念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运用比较法能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效率。本文对此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物理教学,概念,比较法,作用    比较法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某类现象在不同情况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的一种研究方法。比较的过程是使人在思想上确定事物(现象)之间异同关系的思维过程。凡是比较,都是在一定关系上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的。比较法很适合于初中生对物
期刊
【摘要】系统具有一定的内部结构和规律并且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运用系统研究思想政治课改革,必须对思想政治课教学进行整体改革,使之整体优化。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整体优化    由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郎菲创立的系统论认为,系统具有一定的内部结构和规律并且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研究客观对象时要注意系统的整体性,注意系统内部不同要素间有机的联系。  运用系统论研究思想政治课改革,笔者认为
期刊
【摘要】合理运用体育游戏,可以丰富体育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训练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本文论述了游戏的功能与运用方法。  【关键词】体育教学,游戏,功能,运用,方法    游戏是进行体育活动的手段之一,是体育教学与训练的重要内容,它对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增强体质、提高基本活动能力和掌握知识技能等有积极的作用。通过游戏,可以在快乐的气氛中潜移默化地发展学生体格、体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有利于启发思
期刊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调动学生内在的兴趣,是学习数学强大的动力,本文从“关心理解学生,品偿成功喜悦”培养学生的方法意识和简化意识,创设问题情境,善于利用“数学美”激发兴趣五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理解关心,品尝喜悦,方法,意识,培养方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的心理处于压抑、不满,失去信心时将直接阻碍、削弱甚至中断智力活动,破坏对数学的内在兴趣,是学习数学的强大动力。爱因斯
期刊
【摘要】高一新生将面临许多变化,如学生的心理、课程的增多、各科知识的衔接……,受这些变化的影响,很多高一学生不能尽快适应高中学习,学习成绩大幅度下降,甚至初中的尖子生也变成了学习后进生。为此,本人结合这十年来担任班主任工作中对学生的了解,对初中与高中学生分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总结出该怎样采取有效措施搞好衔接。  【关键词】原因,环境,教材,课时,学法,措施    1.初高中数学成绩分化的原因  
期刊
活动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务必统一实施的课程。活动课主要通过活动来体验学习,提倡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历史活动课具有活动课的普遍特点,但又具有自己的特性。它强调通过丰富多彩的历史教学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和实践,具有实践性、自主性、互动性、开放性、生成性的特点。  目前活动课缺乏专门的教材,加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实际教学研究上,活动课没有得到教师的足
期刊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人对客观世界独到的看法、新颖的见解及标新立异的欲望,即是创新意识。创新意识强的人总能从不同寻常的独特视角来分析问题,产生强烈的创造欲望和创造勇气。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往往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瓦特发明蒸汽机,都起源于质疑。可见,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胆略,是一切优秀人才必备的品质。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
期刊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由于缺少对解题的思维习惯、思维品质的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只图于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的机械记忆中,这与当前的素质教育格格不入,也违背了素质教育的主旋律,达不到素质教育提出的目标和要求。  1.例题多说,养成解题的思维习惯
期刊
【摘要】情意目标的制定应该建立在特定的学习内容和过程之上,离开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历史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知识能力目标与过程方法目标放在三个不同的维度上,构成一个发展的动态目标体系,这就为情意目标的实现找到了有效的途径和依托——以过程和方法为途径,以历史知识为依托。这就实现了情意领域、认知领域和过程与方法的整合,从而真正地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