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在导弹阵地的“大枫树”

来源 :解放军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wfzh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神秘的“大国长剑”,横卧深山洞库,正在接受“一鸣冲天”前的最后一次“体检”。今天,为它“会诊把脉”的人,仍然是谭清泉——第二炮兵导弹专家、某导弹旅高级工程师。
  谭清泉今年58岁,全旅兵龄最长,平均每年160天坚守导弹阵地,人们说他“年龄越来越长,贡献越来越大”。
  从副旅长到旅总工程师,再到普通技术干部,57岁时还被评为全军“爱军精武标兵”,人们说他“职位越来越低,标准越来越高”。
  扎根基层38载,攻克200多项技术难题,4次放弃进京工作机会,人们说他“名声越来越响,名利越来越淡”。
  再过几天,这位曾做过肺癌手术,只剩下半个肺的“白发老兵”,又要“驭剑出征”了。此时,他那双机警的眼睛,已透过眼前的导弹,穿越茫茫戈壁大漠,随“神剑”升腾……
  脑子里永远有任务
  这是我军“撒手锏”武器改变状态下首次发射。
  高原戈壁,大国长剑引弓待发,操作号手严阵以待。作为技术把关组组长的谭清泉,正在静静等待发射“零秒”的到来。
  秒针滴答,发射“窗口”悄然来临。然而,天公不作美,一场大风席卷而至。顿时,戈壁滩上天昏地暗,飞沙走石,天地一片玄黄。
  狂风肆虐,任务是否继续?
  国之重器,承载着无数人的梦想,容不得半点闪失。发射“窗口”,汇集多种复杂因素,机不可失。谭清泉转身回到指挥间,翻出那本厚厚的操作手册研读起来,时而蹙眉思索,时而奋笔疾书……少顷,他走到气象云图前,异常坚决地说:“风速虽然临近战标要求,但只要严谨操作,就有绝对把握!至关重要的是,我对中国导弹的性能有信心!”
  狂风卷起的沙石,雨点般击打着弹体,发出清脆的“啪啪”声。谭清泉调整方案,镇静地走上指挥号位。吊车展臂,长剑昂首。一柄巨型长剑,丝毫不差地矗立在发射台上。一声“点火”,长剑直指苍穹,精确命中目标!此役,不仅创造了战略导弹在恶劣气象条件下发射的纪录,也收获了上百项装备性能方面的重要数据。
  发射场上敢冒风险,平时训练敢闯新路。谭清泉的脑子里,时刻绷紧着打仗这根弦,始终把打仗当职业、把打胜仗当作永远的追求。
  长剑飞天,难在发射前的装备测试,如果能把这个时间缩短,打赢就能增添一分胜算。谭清泉经过论证,大胆提出某型导弹缩时快速发射问题。这是一个前人从未涉足的领域。他带领测试分队官兵,反复修改操作规程、规范程序,探索实施并行作业、交叉作业、内容合并、减员操作等模式,使导弹测试时间大大缩短。然而,谭清泉并没有就此满足。他又立足导弹发射战术层面,提出在临射状态下为导弹“体检”。
  3个多月时间里,经过多方调研、缜密论证,他总结出一套最佳缩时发射方案。这套方案经过发射检验后,比原设计流程缩短了近一半时间。“只有勇于担当重任、时刻准备打仗,才能离打赢越来越近。”在战友们的注视下,谭清泉向聚焦打赢一次次发起冲击:他历时4年,探索出阵地某型连接系统,解决了以往系统存在的“一处故障,其他信号无法传输”的弊端;前后8年,他带领官兵完成数个发射阵地、上千台件设备整修任务,确保了“阵地个个能用,设备件件优秀”;他身穿随时能捂出汗的防护服,带领技术骨干组织阵地某设施贮存方式改革,干了部队20年没敢干的事……
  导弹发展一步,他就跟进一步。和他共事多年的旅长姜骅说:“老谭精通全旅所有专业,是发射场上的‘定海神针’!”
  看着谭清泉在打赢路上留下的一串串辉煌足迹,官兵们都对他敬佩有加。谭清泉说:“军人生来为战胜,打胜仗才是军人当之无愧的最大任务、最高奉献。”
  眼睛里永远有“敌情”
  地下龙宫内,一场实战化综合整治激战正酣。
  谭清泉审阅设计图纸时发现,某系统缺少压力监测措施。一旦出现问题,操作人员不易处置。他当即向专家建议,增设部分部件,便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没想到,被专家一口回绝:“这个方案上级已经定型,各方代表都已签过字,而且符合技术标准,不能随意更改。”“符合设计标准,不一定达到了作战要求!我们的阵地是用来打仗的,绝对不能有漏洞!”性格一向不温不火的谭清泉竟然拍了桌子。在场的几位专家都是他的“老熟人”,见他如此“不念旧情”,气得几天没和他说话,但谭清泉依然坚持己见。后来,上级机关采纳了他的设计方案,并在同型号系统部队推广使用。
  打起仗来,对手的一举一动就是敌情;和平时期,训练场上的“细微漏洞”也是“敌情”。在谭清泉眼里,今天所做的一切都是为明天的战争做准备的。为打仗准备,一刻也不能放松,不能有任何侥幸心理。
  一次,该旅对某阵地管路进行检查。谭清泉突然发现,压力表上显示的数据,比前一次数据差了0.01刻度。有人说,这是温湿度变化引起的正常波动,不必在意。谭清泉却不依不饶,“肯定存在漏点!”
  “宁愿想到的没发生,也不要发生的没想到!”谭清泉说,导弹阵地,维系着国家安危,绝不能当儿戏!接下来的两天时间里,他亲自带领官兵,沿着长长的管路先后进行两次彻查,却始终没发现问题。依然不放心的谭清泉,又采取倒序方式,再次进行排查。这一次,他终于在墙角旮旯里的一个接头处发现了疑似漏点。二话没说,他便趴在了冰凉的地上,耳朵贴在接头处。三四分钟后,终于找到了漏点,并成功将其堵上,消除了一起重大安全隐患。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谭清泉常说:“小事不注意,会出大问题。要想保持战斗弹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再小的问题也要消灭在萌芽之中。”
  一次装备交接,负责送装的工业部门表示检测合格,计划一天内完成交接,而负责接装的谭清泉却坚持逐箱、逐件检查。不料想,这一查竟发现了一截2厘米长的保险丝!他让官兵找来放大镜、胶布,在一件件设备里“大海捞针”。直到再没发现其他问题,他才长长地松了一口气,而时间也已过去了三天。事后,谭清泉组织官兵进行讲评:“如果导弹发射失败,这截保险丝可能就是‘元凶’!”   与导弹朝夕相伴38年,谭清泉早已成了“装备神医”。但是,每一次实弹发射,他都要一个部位一个部位仔细检查,一项参数一项参数认真比对;每一次遇到问题,他总是发现一个处理一个,从来不让问题累积,先后破解200多个技术难题。经他“质检”的导弹,发发状态最佳;经他把关的发射任务,从没发生过失误。
  肩膀上永远有责任
  震天撼地,神剑飞天;霹雳万钧,精准命中……该旅史馆内,那面巨大的显示屏上,播放着战略导弹发射的场景。“壮丽”的背后,又是怎样一种风景?每一次走进旅史馆,谭清泉触景生情,眼前总会浮现出那个激情燃烧的创业历程。这支导弹旅的前身是一支工程部队,曾转战大江南北,在国防施工一线,立下赫赫战功。
  那年,声名远播的某导弹旅优秀营长谭清泉,被上级首长“点将”,调到该旅任装备部长。走马上任后,他才发现,全旅官兵见过的导弹屈指可数,熟悉专业的更是凤毛麟角。没装备,没教材,缺人才,专业训练如何起步?大国长剑何时才能剑啸苍穹?
  谭清泉心急如焚。经过一个个不眠之夜的思索,他的心终于平静下来:“战斗力建设是一场‘寂寞长跑’。即便没有喝彩、没有掌声,也要默默加力、衔枚疾走,一定要跑好这个‘第一棒’!”没装备,他带领官兵把草绳当电缆,原木作导弹;没教材,他借来资料,一点一滴教给大家;缺人才,他组织“百人百天集训班”,亲自担任教员……新装备到来后,上级考核组如期而至,他们欣喜地看到,该旅已形成战斗力!
  时光荏苒。4年后,该旅奉命出征高原,初次“亮剑”,便首战告捷!
  面对鲜花和掌声,谭清泉步履依然铿锵。他带领技术骨干先后设计出三代模拟器材,实现了“不用真弹不出营门”就能完成操作训练的目的,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他带领官兵封闭3个多月,编写涵盖某型导弹所有专业的28本教材,填补了该型导弹训练教材的空白。谭清泉清醒地认识到,人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没有严谨细致的操作作风,导弹发射随时面临失败的危险。于是,演兵场上,平时温文尔雅、笑容可掬的他,呈现的却是毫不留情的一面。
  一次战斗弹年检,技术营专业组长李文品组织电压测试时,自己想“偷个懒”,安排一名新战士爬上导弹观测状态。谭清泉狠狠批评他的同时,又组织他们全营进行讲评。
  一次阵地调试,谭清泉安排特装科助理员黄俊整理相关数据。由于时间较紧,黄俊照抄了其他阵地部分数据。被谭清泉发现后,把统计表重重地摔在地上,大声地质问他为什么弄虚作假。
  一次发射人员考核中,硕士毕业的助理工程师翟晓雄连考3次都是不及格,谭清泉坚决把他从任务名单中划掉。
  如今,20多年过去了,该旅建设发展的“接力棒”传递了一任又一任,而呐喊助威的人群中,依然活跃着谭清泉的身影。
  在他的身后,一批由导弹专家、技术尖子、操作骨干组成的专业门类齐全、梯次配备合理、后续人才不断的人才方阵,已经迅速崛起。
  胸膛里永远有激情
  晴天霹雳!
  “肺癌!”2011年6月,一纸诊断书,如五雷轰顶般击中了谭清泉。
  那一夜,仰望满天繁星,他思考着自己生命的意义:人生在世为了什么?该怎样面对生死考验?坚强的他,很快坦然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病魔!他安慰亲人和战友:“我一定能打败癌细胞!”数小时的开胸手术,他被切除了一叶肺。然而,仅仅休养了4个月,他就找到旅领导,要求到任务一线。穿戴整齐,再进阵地。一个电缆连接处,他蹲下身子,把松动的紧固件重新加固,松了一口气说:“我最不放心的就是这个地方。”一场开胸手术,谭清泉的身体已大不如前,爬10多级台阶,都要花上几分钟,歇好几次。而那天,他却把阵地上上下下跑了一遍,把近千个阀门检查了一遍,一口气提出了10多个问题。
  2012年,上级赋予该旅某项试点任务。他再次请战,负责一项危险课目的把关任务。那段时间,他天天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和战友们吃住在一起。
  大家担心他的身体,纷纷劝他多休息一会儿。他却说:“旅领导信任我,让我来把这个关。我连眼都不敢眨,生怕眨眼的工夫,一个漏洞就从眼皮底下溜走了。”
  一次操作训练,他在指挥间组织指挥。突然,红灯报警!仪表显示有电流增大、压力不足现象。未假思索,他一个箭步冲出指挥间,一口气跑上4层楼,赶到电源控制间,紧急拉下电闸,化解了一场危机。谁能想到,年满58岁、又身患癌症的他,竟能跑出如此速度,把年轻的战士远远抛在了身后!看他再一次没日没夜忙碌起来,老伴石一艾心疼地劝他:“待在山沟里吃苦受累了几十年,现在年龄大了,又得了病,不能再这么不顾死活了!”谭清泉却动情地说:“继续工作,就是对我最好的治疗,只有干起工作来,我才觉得自己不是病人。”
  在一线把关技术多年,每逢重大任务,谭清泉总是第一个进场,最后一个退场。至今,战友们还清晰地记得,阵地上那个忙忙碌碌的身影——一年365天,他平均160天待在阵地,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每个季度,他都要对阵地上数百个管路、阀门和螺丝进行一次“巡检”,一查就是四五天。一次战斗弹年检,由于连日劳累,他面部出现神经麻木症状,白天忙工作,晚上打吊针,“歪着嘴”完成任务。
  那年夏季,他刚出阵地便栽倒在地,医院下达了病危通知书,抢救了近10个小时才脱离生命危险,可没休息两天,他又跑回了阵地……
  坚守深山38年,谭清泉先后4次放弃调到北京工作的机会。每当战友们表示惋惜和不解时,他总是说:“一天不见导弹就睡不踏实,一日不进洞库就吃饭不香。”
  再有2年,谭清泉就要退休了,他说出了自己最大的愿望:“有机会再打一发导弹!”
其他文献
家庭小档案:  林豆豆:陕西西安人,现任南京军区某炮兵团二营教导员  陶丹:江阴市云亭镇人,在江阴市云亭街道工作。  她可能只是中国千千万万军嫂当中最普通的一个,然而就是由这一个组成的千千万万,支撑起了共和国的广阔蓝天、大地山川、海洋岛屿——共和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浩瀚无垠的海洋,都留下了她们博大的爱、深深的情……  婚后别离,甘愿化作“相思豆”  2004年,24岁的江阴姑娘陶丹和在南京军
期刊
暂别了“春晚”小品舞台,我终于又可以全情投入话剧事业。我们总政话剧团的“金牌导演”宫晓东对团里的演员来说,既是事业上的“指挥棒”,又是生活中的良友。其实在排练现场“威风凛凛”的宫导,在女儿面前也有温情脉脉的一面——  宫晓东把女儿宫羽婚礼的举办地选在了梅地亚。  当年印象中的辉煌,如今已然不复存在,相比之下它没有了一些新贵大厦的张扬与不可一世。然而它还是它,体贴温馨,人气十足。宫晓东把女儿婚址定在
期刊
“枪王”何祥美来了,他现在是73653部队95分队副营职教员。他先后被表彰为全军爱军精武标兵、全军优秀青年标兵、全军学习成才先进个人、全军优秀士官,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军优秀士官人才奖一等奖,当选2010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荣获第三届全国“敬业奉献”道德模范,被中央军委授予“爱军精武模范士官”荣誉称号。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2次。  94153部队 史宏博(上尉):作为“感动中
期刊
从军23年,从一名战士一路走上团长的岗位,我庆幸自己有一段从“事必躬亲”到“主动请辞”的经历,是这段经历让我更加懂得,作为一名军人,不管级别大小、职务高低,都应为部队战斗力建设履职尽责,一心往能打仗、打胜仗上用劲儿。  我是1990年入伍的,翻开我的从军履历,不乏“地雷爆破”、“化学危险品”等字眼儿。常年与这些“高致残、高致恐、高污染、高危险”的高危装备器材“打交道”,迫使我哪怕工作再千头万绪,也
期刊
清晨,嘹亮的起床号划破了国防科技大学三号院的宁静。  “Get up(起床)!”国际学员模拟连连长陈华晞的一声口令,拉开了第二届国际学员科技周活动的序幕。  这是一场以“深化友谊、突出科技、交流互动、促进合作”为主题的活动。来自阿尔及利亚、白俄罗斯、巴西和巴基斯坦等4个国家军事院校、防卫学院的16名军官和学员,应邀参加。他们与我军5所综合性大学的34名学员一起混合编成“国际学员连”,进行了为期1周
期刊
朝鲜,地球上最神秘的国度之一。对于世界各地的人们来说,因为遥远和神秘,朝鲜一直是“谜”一样的存在。  朝鲜人民军和朝鲜一样神秘。我曾在辽宁省丹东市工作多年,其间有幸随我边防会谈会晤官兵代表一同赴朝,参加双方哨所交流活动,近距离接触了这支传说纷纭、蒙着神秘面纱的朝鲜人民军官兵,记录下了对他们的点滴印象与感受。  当兵是许多朝鲜年轻人的梦想  一个夏日晴朗的早晨,我们从丹东过境,准时到达朝方新义州口岸
期刊
聂荣驾驭着操控器,“噗——,噗噗”尾翼、腹翼、垂尾如变形金刚般依次调整位置,操纵杆一推,涡轮突然加速,飞机滑行,起飞,直冲蓝天……  聂荣微抬下颏儿,目光追逐着蓝天上自己制作的飞机,脸庞被阳光照亮。他神态中充满崇敬、憧憬,还有深深的沉醉。  一  2004年7月的一天,聂荣换岗回连,有个消息令他吃惊:“基地要组建蓝军分队!正在选人。”聂荣呆呆地问:“蓝军?干啥的?”  聂荣服役的部队,是第二炮兵某
期刊
初春的贵州高原,草青花香;今日的黔中大地,水暖景美。4月11日,我们一行十人在解放军出版社梁京平政委和《解放军生活》杂志王南方主编的带队下,到达贵州武警总队,拉开了此次《解放军生活》送文化到基层慰问的序幕。  而这样的活动,我们在去年已经下基层、到边关,演出数十场,走到了祖国大地最边缘、最艰苦的地方。慰问组的每一位成员,都像是贵州的茅台酒,香了自己,也醉了别人。  郭达的小品来了  当我走进武警贵
期刊
刘技直心中的“值”  2002年,当兵两年的他被单位送去学习开车,直脑筋的他因为教练的一句“不咋地”,愁得快把头皮挠破了。  文图/空军航空大学基础基地 孙妍菲 蒋瑞华  其实,空军航空大学基础基地勤务保障营的四级军士长刘技直心里的天平一直在左左右右地晃悠个不停。一边是“直”,一边是“值”,刘技直说不管自己心里的那双脚往哪边磨蹭那么一小步,就得立马缩回来。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刘技直的名字里面
期刊
洗澡失窃浴池有责  文/张金岗  空军某部政治处褚干事到自己家楼下的一浴池洗完澡后,发现自己锁衣服的衣箱敞开着,里面衣物都没有了,而且上了锁的锁头也不见了,经仔细查看发现衣箱没有丝毫被撬过的痕迹。他立即找来浴池业主说明情况,同时拨打110报警,并配合民警作笔录。  褚干事考虑到丢失的现金没有相关证据证明,要求业主只赔偿衣物和衣内其他贵重物品的损失,但当即遭到业主的拒绝。他们认为已在浴池醒目位置贴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