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濡以沫爱相随

来源 :江苏陶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SA19861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紫砂壶似有若无的简约中,蕴含“言有尽、意无穷”的隽永。故而,这组“西施对壶”造型简约、毫无装饰,仅凭柔和流畅的线条,模拟相濡以沫的神韵,在寓情寓意中自有大爱。
  关键词 紫砂;西施对壶;创作
  紫砂壶是具有艺术气质的实用品,既能用于生活,又能装饰生活,还能陶冶性情,可称为“气质工艺品”。运用点、线、面可组合正方、长方、扁方、六方、八方、椎形、菱形、楞形、悬胆、张肩、方圆等造型,轮廓不一、变幻奇巧,云幻、烟萦、浪涌,写实、抽象、意会,或清秀飘逸、或古朴敦厚、或轻快明朗、或粗犷简雅,有温润如君子,豪迈如丈夫,风流如词客,娴丽如佳人,廉洁如高士,脱尘如衲子,神态多变,气象万千。
  1 “西施对壶”创作理念
  紫砂壶之美,除了功能、造型、材质、工艺、品味等五美,在我看来,还有寓情寓意之美。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托物、言志、寄情是中国文人最喜欢的表达方式,作为文化载体的紫砂创作也不例外。寄情的作用是能使情和景互相交融,从而创造一种物我一体的艺术境界,完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极强的感染力。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创作一把寄托作者感情的紫砂壶,达到间接抒情、含蓄表达的效果,是创作这组“西施对壶”(见图1)的缘由。
  作为女性,多年的紫砂创作中,对小巧玲珑的“倒把西施壶”情有独钟。“倒把西施壶”原名叫“文旦壶”, “文旦壶”中的格调高雅者,原先叫“西施乳”,言壶之型若美女西施之丰乳,确实此壶像丰满的乳房,壶纽像乳头,流短而略粗,把为倒耳之形,盖采用截盖式,壶底近底处内收,一捺底,后人觉“西施乳”不雅,改称“倒把西施壶”。我爱它的小巧精致,爱它的珠圆玉润,爱它的手可盈握,在反复研究、比较各个时代的“倒把西施壶”后,开始创作这组“西施对壶”。
  2 “西施对壶”创作过程
  所谓对壶,就是两把壶。在我看来,相濡以沫爱相随是成双成对的另外一种表达。“相濡以沫”出自《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庄子举这一例是将它作为一个动物的行为来陈述,借平静淡定的口吻以喻人,表达他一种无心、无情绪、无牵扯的心灵境界和见解,现常用于比拟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患难不弃,互相依赖、互相扶持,多用于形容老年夫妻之间的爱情。首先创作的是寓意男性、容量为180毫升的“西施壶”:线条光滑细腻、无一棱角,正是传统男性圆融性格的象征。肚腹宽鼓饱满,体现出传统男性厚德载物、兼容并蓄的美德。整把壶沉稳内敛、张弛有度、进退有节,无一锋芒却又神韵突兀,恰是男性外刚内柔、德容兼备的典型个性象征。接下来创作的是寓意女性、容量为150毫升“西施壶”:表面光滑细腻如肤,线条流畅如行云,壶嘴短浅如美人之樱桃,壶把纤细圆融,便是美人柔软纤瘦之腰肢。“画屏金鹧鸪”的繁华精致,诞生的是妖娆美艳的世俗美,“西施壶”的这种简约淳朴,显示的却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意蕴美,表达着女性的柔美温婉、贤惠舒达。在泥料的选择上,经过精心比较选择了原矿小红泥,寓意着充满感恩的两颗红心。源于对泥性的娴熟把握,对细节的精心处理,成型后的这组“西施对壶”一高一低,错落有致,敦厚的壶嘴似含情脉脉的眼睛,壶把像永远倾听彼此的耳朵。对壶如相濡以沫的一对爱人,相互依偎、相互依赖、不离不弃。原来,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而相随是最美丽的誓言。这组对壶虽然简约,却不简单。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有言:“空潭泻春,古镜照神”。由此可见,似有若无的“简约”中蕴含“言有尽、意无穷”的隽永。故而,这组“西施对壶”造型简约、毫无装饰,仅凭柔和流畅的线条模拟相濡以沫的神韵,在寓情寓意中自有大爱。
  3 “西施对壶”创作感想
  紫砂壶的造型、泥色、铭刻等蕴含着民族、时代、文化、生活、礼仪、意趣的精髓,体现着哲学、伦理、道德、知识的层次。自古人们赞美紫砂壶——“壶中天地大”,是因为一把方寸小壶,常常因其寄托了创作者自身的审美倾向而囊括了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儒家的中庸和谐、佛家的心无所住、道家的崇尚自然,常常都被紫砂创作者信手拈来,铸进掌中的一把小壶中。这组“西施对壶”所包含的圆融、中和之美,便是将天、地、人、自然之气以一种灵慧智性的方式融为一体,传达出古老中国“天人合一”的圆融理念,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审美理念。
其他文献
摘 要 通金玉满堂一词出自《老子》:“金玉满堂,莫之能守”,紫砂壶“金玉满堂”以吉祥文化为内涵依托,以金玉满堂为主题,表达美好的情感诉求。  关键词 紫砂壶;金玉满堂;情感诉求  中国的千年茶文化催生了各种茶器的诞生,紫砂壶便是应运而生的一种,但是相比于其他材质的茶器,紫砂壶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它材质特殊,适合泡茶与贮茶;它造型丰富,集艺术、人文、实用于一体,有着其他材质器皿所不具有的文化基因,因
期刊
摘 要 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教学环节中重要的一环,是提升学生职业技能的有效途径。通过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深化校企互动等教学改革措施,不断完善实践教学环节,进一步培养合格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 实践教学;职业技能;教学改革  近年来,我国正处在市场化和工业化的双重转变过程中,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高层次的科技人才,更需要面广量大的技能型实用人才。而对实践性教学的
期刊
中国宜兴紫砂壶,缘起茶文化,承续陶文化,是茶文化与陶文化完美结合的产物。紫砂文化自北宋时期发端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历经几度兴衰,今天已成为中国制陶工艺史上的一朵奇葩。宜兴紫砂以其得天独厚的材质美、工艺美冠绝于世,而其集书法、绘画、诗词、篆刻等诸多艺术形式于一体的超凡魅力,以及得益于历代文人雅士的积极参与,都使得宜兴紫砂在文化内涵和艺术品位上得到了更好的提升。  古人云:“小石冷泉留早
期刊
摘 要 喝茶、品壶、赏枫,中华几千年的人文雅事流传至今,蕴藏着独特的中国气质,如今我们追求自然、闲适,也在紫砂壶的创作中寻找着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宁静。  关键词 紫砂;枫韵壶;意境  一把紫砂壶集书画、诗文、篆刻、雕塑于一体,融入世的经世致用与出世的潇洒淡泊于一身,引得无数文人雅士为之倾心、视若珍宝,慨叹“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 。紫砂艺术品受到不同素养人的赏识和喜爱。  紫砂壶艺术经
期刊
宜兴古称荆邑,其制陶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便开始烧制陶器,在丁蜀镇等地就曾发掘出各种商周时期的古陶器皿及残片,而使宜兴成为举世闻名的“陶都”,则源于其举世无双的紫砂泥料和紫砂陶制作技艺,用紫砂泥烧制成的诸如紫砂壶、紫砂花瓶、紫砂文玩等各类紫砂工艺品,无不流露着独特的陶艺气息,这其中又以紫砂壶最为常见,并为世人所称道。得益于国人的饮茶风气,紫砂壶因具有不夺茶香气、壶壁吸附茶气、使用日久有
期刊
紫砂壶被世人誉为“东方明珠,华夏瑰宝”,它是公认的“世间茶器之首”,以不施釉、纯天然、富变幻的艺术风格冠绝于世,成为世界陶瓷艺术门类中极富特征的一种。随着时间的推移,发展至今的紫砂壶已是包罗万象,渗透着传统文化艺术的精髓,流露出高雅的文化气息。  艺术创作离不开生活积累和自然熏陶,否则,创作就成为无木之本,对于紫砂壶创作而言同样如此。比如,从大自然的美好意象中挖掘有效的元素,进而赋予其艺术再创造的
期刊
人体艺术起源于14到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和法国,利用古代神话题材进行艺术创作,旨在表现人体本身的美,讴歌了人性的光辉。中国传统美学把神韵气势、意境内涵作为评价艺术境界的最高标准,追求“性灵”的实现。在紫砂艺术异彩纷呈的今天,人体艺术自然被视为是紫砂创新的一个方向。  1 紫砂与人体艺术相结合的历史  以紫砂为载体来表现人体之美历史上不乏先例。历史上早就曾出现直接以人体造型入壶的壶型,流传至
期刊
宜兴紫砂壶技艺是首批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之一,它历史悠远却始终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舞台上闪耀着独特的光辉,其根源让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志士前赴后继地去探究。制作紫砂壶的泥料原产于宜兴丁蜀地区,地处江南,山清水秀、鸟鸣鱼跃,颇有陶渊明笔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雅趣和闲适。任何艺术的创作灵感来源于生活中的一花一叶、艺人偶发的唏嘘感悟,但其基调必是受到了生活中文化氛围的渲染和熏陶。紫砂壶创作唯
期刊
摘 要 “六方金瓜壶”有着十分鲜明的传统紫砂壶艺特征,同时融入了抽象变化的金瓜形象,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面貌,寓意成熟人生的境界。  关键词 紫砂壶;六方金瓜;方器;花器  据现有文献史料记载,宜兴紫砂壶起源于明代中叶,它得益于传统饮茶之风,并且经由文人雅士的推崇而兴盛,成为茶文化发达的标志之一。紫砂壶集壶艺、诗词、书画、篆刻等于一体,它的功能性、艺术性、文化性深入人心,并且远远超越了粗陶器皿的范畴,
期刊
紫砂艺术富有无穷妙趣,作为一种手工艺形式,它更是人们情感表达的载体,传递着壶与人交流、共鸣的情愫。与此同时,在漫长的岁月发展历程中,紫砂壶又与传统文化水乳交融,成为文化的延续与表现形式,赋予紫砂艺术本身以无穷的文化魅力。对于壶艺创作而言,一把壶的文化性能也是十分重要的,这是其区别于一般粗陶壶器的根本所在,因此,恰到好处地设计、权衡、渗透文化内容也成为创作的必然途径,同时,形式上的构造与配合也将起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