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无法给孩子—个美好的未来

来源 :北京广播电视报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un1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影《烈日灼心》比较原著《太阳黑子》来,情节有很大的改动,逻辑完全不同了。不同的家庭氛围,不同的教育方法,会给幼小的心灵留下什么,我们完全无法掌控。细细想去,我对尾巴的童年及未来,怀着不少的杞忧——但愿真是杞忧,不要印证了墨菲定律。
  父母之爱,伟大而盲目,不可以常情度之。
  不说那么极端的情境,就说我自己前些日子的烦恼。
  小儿辣子.明年要上小学了。家在朝阳,户口在东城。我们是该留在家门口上小学,还是举家迁到东城去?
  为此家庭内部讨论多次,又去问了无数有经验有见解的朋友。有些朋友的态度非常决绝:还用问吗?还用想吗?北京的学校只有东(城)、西(城)、海(淀)可以上啊!必须的,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将来。师资、环境、人脉,东西海的学区房为什么火成那样?听姐姐的,没错!
  也有朋友很恳挚地劝我:去东城,对辣子的好处,其实是未知的;举家搬迁,对你们家生活质量的降低,却是实实在在的:没有低密度,没有中央水系,没有读易洞,没有满壁的藏书。这一去至少是九年,到时候你这一生就完了!还是不搬的好。
  辣子自己也不想搬:我永永远远都不想离开这里——那谁,陈杨辛(尾巴的大名)的三位父亲陈扬辛,你们有没有问过女儿的意见就飞蛾扑火般慷慨赴死?
  如果不考虑每个家庭具体的情形,问题是不是就变成了:是给孩子一个有些飘渺不确定的好未来,还是给TA一个岁月静稳的好现在?
  我内心是偏向后者的。可是,说到孩子,我总觉得那是谜一般的存在,我们完全不知道,我们现在的哪些做法,会在不经意间就给他们小心灵上刻下刀痕?哪些我们生怕碰触的地方,后悔不已的往事,又其实是我们水过鸭背全无直觉的遗忘?正如鲁迅笔下的《风筝》,小弟弟睁大了眼笑问:“是么?我可是全不记得了……”
  人生又不能过第二遍。我们怎么知道陈、杨、辛的生死抉择不是真的让陈杨辛有了个明媚的未来?红玫瑰与白玫瑰,我们搬去了东城,会不会有朝一日后悔离开了朝阳?留在了家里,又会不会将来某日感慨错失良机?开个玩笑,辣子会不会像他的一些长辈指责父母“为什么你们当初不去台湾”那样指责我们当初没有搬去东城?
  回想我自己成长的经历,小学就转来转去转了六次,初高中又转了三次,最近填登记表,要从小学填起,我就犯愁表格没给够行数。转学的原因五花八门,父母工作的地方闹地震了,长得太瘦祖母心疼了,爸爸考上研究生了,成绩不好小升初回老家,学籍不在老家只能又转回来,父母调动工作了……我都是懵懵懂懂地听任他们决定与办手续,也没想过要有独立意志啥的。童年期和少年期不断地成为一个外来者,要面对口音、习惯、成绩乃至集体记忆各方面的嘲笑与排挤(这些事总会有的),好处呢,是见识了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不同的生活。是好是坏,不是几句可以说得清的。
  平时聊天,一起读书,往往会碰到一句话“人人心里有个洞”。人生漫长,风浪又大,哪儿不注意就被戳上几个。好多人看上去开朗阳光,事业有成,家庭和睦,一心上那个洞,不熟到极点,不会露给你看。看得多了,自然会想,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可以心上少几个洞?凡是有戳洞的风险,搬迁呀,别离呀,压迫呀,是不是能少就少,虽不知道他们现在哭得泪眼模糊,死去活来,将来会不会就忘得一干二净,但有必要冒这些险吗?
  但是,这样的呵护,无非是延迟孩子与真实世界的直面而已。他们终归要有一天伤痛,悲苦,流离,孤单。与其到时惊慌失措,倒不如像长期服微毒以抗剧毒一样,让他们早日品尝小小的哀戚,疼痛与失望?李天一二次案发后,专家大谈这孩子的教育中缺乏“满足延迟”,故有今日。我也不知道有没有道理,反而我的一些朋友反对让孩子上辣子那样的小型家庭幼儿园,他们觉得,大幼儿园让孩子早一点学习竞争,面对恶意,有利于他们的成长。
  还有些朋友热烈拥护移民,觉得别處的真实世界不那么丑恶,孩子就用不着面对巨大的裂变与反差。这个我没有经验,没有发言权,不过间接看到如《我在伊朗长大》之类的作品,隐隐觉得也未必尽然,孩子的成长总归是很个体的事,我就不敢说别人家孩子如何如何,我家孩子就当如何,就能如何(这种比较我们小时候可没少听)。金庸的长子查传剑也算是锦衣玉食,一帆风顺,以哥伦比亚大学高材生的身份,还是自缢于域外,让人称大侠的老爹伤逝不已,转心向佛。这当然是个案,但哪个小孩不是个案?
  总之,养孩子最难处,在于我们总是以成人想象来揣度孩子内心,进而预测他们的未来。这是非常冒险而难测的举措。未来会是怎么样的一个世界,这个人在那个世界里又是怎样的角色,凡人父母怎么可能在二三十年前就能猜对,你能猜对明天的股票指数就不错了。改革开放是摸着石头过河,养育孩子难道不是?彼岸的风景当然明丽可爱,公无渡河公竞渡河就未免太让人伤心。
  是许个美好的未来,还是喜乐的现在?真是想破头也想不清楚的问题。唉,还是父辈的心态好。有一次跟老爹谈到“人人心里有个洞”,他说:有洞有啥子关系,那么多人带着洞还不是生活得上好?
其他文献
在刚刚结束的2016伦敦马拉松赛上,一名31岁的英国男子(David seath)在距离终点线约5公里的地方突然晕倒,最終不治身亡。
期刊
2016年世界斯诺克锦标赛继续在谢菲尔德克鲁斯堡剧院展开第二轮的较量。丁俊晖与特鲁姆普的比赛在前两阶段就已出现10:6的分差,第三阶段丁俊晖虽然曾被连追3个赛点,最后丁俊晖还是13:10战胜特鲁姆普,晉级8强。
期刊
为丰富首都广大老年人的文化艺术生活、增进老年舞蹈的普及与交流,推动提高首都老年舞蹈创作、舞蹈表演的艺术水平,发现鼓励优秀编创、表演人才,促进老年群众文化进一步繁荣和发展,经北京市文化局、北京市文联、北京市老龄办同意,北京舞蹈家协会、北京老年艺术协会、北京文化艺术活动中心、北京广播电视报社共同举办的“舞动北京”群众舞蹈大赛暨北京市第三届老年舞蹈大赛,于2016年6月27日—30日在北京市举行。  大
期刊
日前,美国洛杉矶,众星亮相第五届GMCLA颁奖礼。宝蕾·佩雷特被两边的男士同时亲吻,被夾在中间的她表情夸张,尽显尴尬。
期刊
80后的段湘青,放弃了公務员身份,只身来到美丽的海滨城市日照开始了“微商”创业。创业一年后,段湘青的成绩让人惊讶。这个喜欢自拍、嘟嘴卖萌的80后姑娘,已经是一个带领1000多名合作伙伴、4个月创造销售收入5000万元的微商界“网红”。
期刊
京剧大师梅葆玖于2016年4月25日上午病逝,享年82岁。梅葆玖3月31日因突发支气管痉挛,导致脑缺氧送醫院抢救。在协和医院殡仪馆告别厅,梅家人、弟子、生前好友闻讯赶来,悲痛悼念。
期刊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似一朵青云刚出岫”。因为一部越剧电影《红楼梦》风靡全国,几乎全国的观众都认识了王文娟,而王文娟,也似乎因此成为了戏曲舞台上林黛玉的代言人。今年已经九十高龄的“林妹妹”,再度在舞台焕发光彩,唱出了别样“千里共婵娟”.让热爱她的老戏迷惊叹不已。  越剧从诞生到现在,已经跨过了110年。当年那个初到满目繁华的上海滩,被剧场晃眼灯光与攒动的人头弄得不知所措的女孩,情系舞台80年,一路走
期刊
4月23日恰逢世界读书日,由中国诗歌学会、北京青年报社、读者出版集团、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陈铎艺术创作室等单位组成,中国现代朗诵艺术家曹灿、殷之光、陈铎、方明、虹云、瞿弦和、濮存昕共同创办的“朗诵会”微信公众平台启动上线仪式在马奈草地举行。  具体负责“朗诵会”运营的北京陈铎艺术创作室陈雷介绍说:“这是一个中国朗诵艺术互联网传播平台。‘朗诵会’既承担着维护传统文学的重担,也面临着时代创新的挑战。
期刊
不久前,《姐妹兄弟》主演冯雷、鸿利出席了北京电视台影视剧中心举办的“欢聚一堂”系列进社区活动,与椿树街道的社区居民们一起共话戏里戏外的有趣故事。  活动一开始,冯雷、鸿利两位主创捧着满满的糖果,边撒向观众边走上台来。聊起剧中的角色和关系,鸿利直言自己是“本色出演”,因为自己本身是重庆人,导演便巧妙地将“重庆味道”融入到了鸿利饰演的“美芳”一角中,让鸿利在剧中时不时地来一段重庆方言,给这部剧增添了独
期刊
我的祖父是一名中医大夫,尽管他在我13岁的时候就去世了,但他却对我的人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他教会了我认字、念诗、写书法甚至很多做人的道理。他曾经告诉过我一句话:“一个人要会吃,就要会做。”这句看似简单的话,却有着极其深刻的哲理,用一句文言词来解释便是:“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因此,在我后面的读书写作生涯里,这句话常常会萦绕在我耳旁,我想我之所以能写出《寻路四大名著》这样的书,跟他也是有着很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