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开展途径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as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指出,“审美鉴赏与创造”是重要的学科核心素养,学生在学习语文时需要经过评价、审美体验等活动,生成科学的审美意识,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并且在这一进程中渐渐地掌握创造美的方式。语文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以阅读优秀作品的方式来体会语言的艺术,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审美情趣,体会人生的内涵与哲理。统编教材的选文都是比较著名的作家的作品,它们的美具有多元性,例如思想情感、逻辑思维、文字与人生哲理等多方面的美,是组织高中生美育的有效工具。

一、挖掘文本美学元素,引导学生发现美


  高中语文教学必须要以对文本的学习与理解作为前提。教师应当把文本作为基本载體,寻找审美教育的机会,让学生学会发现美,欣赏美。第一,体会语言魅力,鉴赏语言的美。汉语自身便拥有丰富的美感,优秀的文章总会有美的韵律,美的措辞。教师应当让学生掌握欣赏文本语言魅力的技能。第二,了解文章结构,寻找思维的美。写作的过程其实也是表现自身思维的过程。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辅助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时需要融合一定的审美教育,让学生寻找到思维的美。最后,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寻找思想的美。每一个作者在创作时定然会具有情感和态度,课文作者表达的情感大部分都极为真诚,体现出的态度都不是消极的。教师应该带领学生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体会文字中流露出的思想之美。
  例如,《故都的秋》的教学,可以这样展开审美教育。第一,多次朗读,感受语言之美。这篇散文用词、韵律、意境都充满美感,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多次朗读,并且仔细地体会。第二,需要分析结构,感受思维之美。这篇散文布局巧妙,结构应用了总—分—总的形式,但是在内容中却表现出三种具有递进性的思想情感,分别是思秋、赞秋与恋秋。可以针对该部分内容重点强调和深度引导,让学生感受作者写作的逻辑,感受语言中涵盖的思维美。最后,深度分析,感受情感的美。如果将语言美理解为形式上的审美欣赏,那么情感美或思想美则是具有深度的审美鉴赏。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在作者的心目中,故都的秋天是什么样的?作者产生这种体会的原因是什么,这表现出作者何种的思想感情?”学生经过思考后回答问题,可以切实地体会到作者对于故都秋日的眷恋和对我国生存情况的担忧,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情感与思想层面上的美。

二、基于文本细节元素,引导学生感知美


  为了让学生具备发现、欣赏与创造美的技能,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还需要寻找到最恰当的切入点,从细小之处体会美,既可以是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也可以表现出人物语言、神态等,还可以是文章在结构艺术、语言风格上的美。而且,需要参照文章明确审美的切入点,掌握差异的细节。由于风格具有差异,作者文章不同,审美切入点也不同,学生要通过教师的帮助体会美。如小说关注人物的性格和语言,散文则能够以意境发现美。
  鲁迅先生的文章语言思想具有深度,可以将体会语言特色作为切入点。如在对文章《拿来主义》进行教学时,要让学生对抛来、抛给的不同与一路挂过去的含义有深度的理解。在对《祝福》进行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以祥林嫂外在形象的变化作为切入点,体会她命运上的转变。祥林嫂首次到鲁镇时脸色并不好,然而面颊却微微泛红;再次来到鲁镇时面颊中的血色已经基本退散;最后一次在鲁镇出现时她的头发已经彻底变白。鲁迅先生仅以很少的文字便很好地塑造出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学生从祥林嫂形象上的变化能体会到鲁迅先生语言的美。《琵琶行》中,白居易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琵琶声,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引导学生关注细节,以小见大,体会文章的节奏与音乐美。让学生自主发现美的存在,在无形之中能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三、优化读写教学,引导学生创造美


  1.优化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创造美
  新课标在针对“审美鉴赏与创造”的核心素养分析时指出:逐步掌握口头与书面语言表现美、创造美的方式。这就是表现美步骤的起源和其在感受和思考美过后具有的科学性根据,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美,提高审美情趣。而实际的表现和创造美的形式则可以源自分析并且经过口头或书面语言的表达展现。
  例如,一位教师在对《故都的秋》一文进行教学时,为了训练学生表现美的技能,在以上的体验美与思考美步骤过后,将声音表现作为基本方式,让他们分段朗诵文本,尽可能符合作者在20世纪30年代被迫迁徙,最终才停留在自己热爱、眷恋的故乡北平的思想情感。学生在反复的练习中思考文章的表现形式,这一过程则是无形中培养审美情趣的过程。在这之后,教师继续让学生鉴赏文章,比如其中“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等语句,并且进行仿写。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提高表现美与创造美的技能,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2.优化写作训练,引导学生创造美
  陶渊明的代表作《归去来兮辞(并序)》将写景、议论、抒情融合起来,体现出作者仕途结束后的爽朗心情,以及对田园生活的期盼。当学习完本文,教师布置作文作业:参考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并序)》创作散文,可以回忆一星期没回家的心情、观察回家道路上和到家后的具体场景、简述周末如何度过、马上返回校园时产生的心情等。
  学生都认为作文有可以表达的内容。“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等具有美感并且充满哲理美的语句得到引用与化用,还被扩写变成段落,学生为其注入许多新时代的美。比如:“奶奶不在家,邻居二爷告我说,你奶知道你今天回家,到地里去挖地瓜了。庭院的菜地中,葱叶挺拔地站着,几簇紫红色的鸡冠花,开放得极为绚烂,院墙外的梧桐叶已经开始变色,夕阳将天空染上橙红色。我坐在门口等奶奶,安静地享受这绝佳的时光。”由此可以看出,学生既了解体悟美的方式,并且还会掌握使用文字创造美的方式。再如,“站在卧室的飘窗前向远处眺望,看到的是普通的厂房,这里就是我市的循环经济基地——蓄电池厂。在过去,这里是耕地,两年之前被征收。邻村的耕地依旧还在,但是也已经禁止种庄稼,由于土壤中有大量的重金属,我想念幼时在小河中摸鱼的经历。‘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我建议政府立刻调整决策,响应习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这段文字并没把美直接地表现出来,而是展开深度的思考,充分表现出高中生对不断消失的乡村美的深深怀念。
  综上所述,语文审美教育是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与实现协调性发展的有效因素。语文教师需要把握好机遇,采用阅读鉴赏优秀作品、练习写作等方式带领学生体会、感悟、挖掘汉语独特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准。
  作者简介:重庆市秀山高级中学校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手段,随文练笔不仅能有效将课文所学和写作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写作兴趣,还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对培养初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在部编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中,出现了大量的随文练笔板块,旨在通过随文练笔,让学生在课文的影响下,学会模仿,学会写作,在写作兴趣的激励下,不断优化和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如何通过随文练笔,提高学生写作能力逐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语文的课程性质有这么一句表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句话强调了语文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但据笔者实践和调查发现,真实的语文教学中,很多老师和学生忽视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即使教也仅是走马观花式的一课时的知识训练。比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倡导低碳生活”时,部分老师仅用以下几个简单的问题就完成了整个教学活动。  (1)低碳生活是:________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而如今,电子设备日渐完善,人们日益习惯于在手机与电脑上码字,疏忽了对于汉字的书写.所写的汉字不够工整美
期刊
复述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复述练习,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熟练运用语言文字,也有利于学生口头言语的发展.复述一般分为详
期刊
统编版语文教材以“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宗旨,结合了不同栏目、板块的创新设计,希望能够通过浸润、感染等多元的方式,将传统文化以及学科知识深深扎根于学生心底.“快乐读
期刊
当前初中语文课标对学生的要求与语文教学相距甚远,初中语文教学中,在规定课时内无法完成课文内容详细讲解,初中生要进行大量课外阅读,长文短教是解决语文课时少教学内容多的
期刊
阅读是学生认识与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小学生刚好处在三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有效的阅读活动能够开阔学生视野,帮助学生明辨是非,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是语文教学活动中十分重要的部分。新课程改革环境下,语文阅读教学虽然越发重要,可是传统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却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如文本解读具有应试化倾向、教学模式以及主题理解单一等等。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中的有效应用,十分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语文教学实践中十分重
期刊
语文教师要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与影响,就必须立足于本文,积极探索全新的阅读教学方法.于永正老师说过:“解读文本是备课的最重要一环.这法儿那法儿,钻研不出教材就没法儿
期刊
在新课改不断推进下,现阶段课堂教学除了重视知识的教授,还关注学生各项能力的发展,“问题”意识则是其中一项重要能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意识是促进思维发展的关键。因此,要想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首先要培养其“问题”意识,让学生在质疑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语文在小学所有学科中占据重要地位。从传统课堂教学来看,大部分教师仅重视语文知识的教授,且课堂问题也均是由教师提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弱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