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性阅读:激活儿童古诗阅读评鉴力

来源 :阅读(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7804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诗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在阅读中关注学生对古诗的主观感受,引导学生学习审美、主动评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内容。笔者运用互文性阅读的观点,从评鉴的启蒙、发展、深化三个维度探索激活儿童古诗阅读评鉴力的策略,为小学语文古诗阅读教学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互文性阅读 阅读评鉴力 古诗阅读
  阅读评鉴力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思维形式,是阅读审美的高级境界。学会评鉴古诗,深入领会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情趣,提高文学欣赏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由于学生自身的认知水平有限,单篇学习难免一叶障目,将众多篇目集中在一起,实施互文性阅读,是激活学生阅读评鉴力的有效尝试。
  互文性阅读是指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将众多与某一课文相关的文本置于课堂之中,挖掘文本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引导学生通过互文文本解读主文本。互文性阅读主张运用多个互文文本实现对某一篇文本的深度解读,阅读过程中引入的文本是为主文本的意义建构服务的。
  一、评鉴启蒙:感受诗人情思的相通
  1.挖掘文本的互文性价值
  加拿大学者马克·昂热诺曾说:“一首诗的阐释体可能存在于另一作品之中。潜藏的对应文本一经发现,作品理解中的难点往往就消失了,阐释中碰到的一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通过追根溯源,我们能感受诗歌创作“模仿中有突破”,找到文化的源头,加深对于语言的感悟。比如贺知章《咏柳》中“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中的“碧玉”离开了典故,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笔者相机点拨:南朝乐府有《碧玉歌》,其中“碧玉破瓜时”已成名句。还有南朝萧绎《采莲赋》有“碧玉小家女”,也很有名,后来形成“小家碧玉”这个成语。学生了解了其内涵后,知晓“碧玉妆成一树高”就是把眼前这棵柳树和古代的妙龄少女联系起来,而且联想到她穿一身嫩绿衣裳,楚楚动人,充满青春活力。
  古代诗人在诗歌创作过程中有用典故的传统,造成了古诗在语言上存在大量的重复现象,学生通过寻找古诗之间隐蔽的相似性,可以了解古人的审美趣味、价值追求,从而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传承。
  2.建构诵读的多元化情境
  诵读就是反复多遍有感情地朗读。所谓“反复多遍”并非机械重复,而是反复中有变化;所谓“有感情”不是用一种感情、一种基调,而是随读者感受的深入而有变化,最终找到一个契合诗歌内涵的情感基调。笔者在开展诗句诵读的过程中,安排了众多互文文本,营造了多元化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学习“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笔者设计了反复朗诵: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家乡的亲人,你可曾听到远方游子的呼唤?(学生齐诵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动荡的时局,你可曾理解游子的心愿?(学生齐诵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遥远的家乡,何时才能重返?(学生齐诵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诵读是诗歌教学的优良传统,符合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征,可以贯穿学生古诗学习的各个阶段。教师在诵读中并不是旁观者,而是引导者。通过多次诵读,学生在品味诗文韵味美、语言美、意境美的基础上,实现个性体验的生命感悟。
  二、评鉴发展:品味诗歌内容的美妙
  1.赏析语言,感受诗句的巧妙
  语言学习过程应该是理解语言文字和理解内容相统一的过程。互文性阅读更是如此。互文性的文本,一般“互”在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借助语言体会两个文本在思想内容上的异同点;第二阶段是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两个文本在语言表达上的异同点。
  如在学习《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之后,笔者尝试以“春”为主题开展“众里寻‘春’千百度”的古诗综合性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寻找其他诗歌中巧妙的表现方式体会“春”的韵味。学生主动搜集有关“春”的诗句,并进行个性化的解读,部分学生的评鉴摘录如下:
  生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主要是写人听到的声音,有鸟鸣声、风声、雨声和花落声等多种声音交织在一起,十分美妙。
  生2:“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首先是有比喻,把春风写得很贴切,很真实,更重要的是作者还运用了自问自答的语气来谈春风。一首诗歌这么短,诗人竟然能使用这么多手法来表现,我觉得诗人很有才华。(众生笑)
  生3:“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诗中“黄”鹂、“翠”柳、“白”鹭、“青”天,色彩很丰富,而且鲜明,能突出春天的生机勃勃。
  互文性阅读在使用归类法时,不仅要注意语言内容上的归类,更要关注语言表达形式上的归类,并把语言表达形式归类作为互文性阅读的主要目标。
  2.提炼意象,想象意境的殊妙
  意象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而意境是诸多意象的集成。在互文性的古诗阅读评鉴过程中,通过想象勾勒古诗意境,寻找那些具有相似意境的古诗,从而发现并确认互文性关系,仅仅是古诗互文性阅读的第一步。在相似意境中发现差异性,才是最重要的目的,这种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古诗中的客观景物与诗人主观的情思是否一致上。
  例:古诗《江南春》教学片段:
  活动:春日风光大不同
  1.提炼意象,交流感受。
  (1)出示古诗,提炼意象: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和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学生交流分享。
  2.对比意境,体会诗情。
  (1)比较“莺歌燕舞”:“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比较“烟雨朦胧”:“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与“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3)学生交流分享。
  评鉴古诗必须深入到诗人所创造的意境中去。只有当学生对古诗中的意境有了感知和领悟,通过诗的意象分析而进入意境,才能真正对古诗的美进行评价和鉴赏。
  三、评鉴深化:体验诗歌文化的意境
  1.回归传统,交流中生成诗网
  文化素养是由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观念构成的一个有机体。互文性阅读中要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表现出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良好品质。
  以古诗中的“明月”意象为例,在互文性阅读中,教师要渗透“明月”的文化意味。下面以《泊船瓜洲》为例:
  师:自古至今,月亮始终悬挂在我国文坛上空,背负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它常常与思乡念亲结合在一起。你还知道哪些借月寄托思念的诗句?
  生1:我知道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其实月亮是一样的,但是作者身居他乡,感到孤单寂寞,再明亮的月亮也不觉得明亮。如果能与家人团聚,心情愉快了,月亮也一定很亮,所以在作者心中月亮象征着团圆。
  生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心中想着家乡的亲人,在“举头”与“低头”当中,把对故乡的思念寄托给了明月。
  小结:故乡的明月造就了王安石不朽的诗句,这不朽的是思乡的情结,是永恒的话题,让我们用手抄报的形式继续研究“明月与思乡”吧。
  意象被不同时代、不同作者沿用、发展、创新,以表达某种特定的思想感情,它们超越时空,成为凝聚民族意识、思维方式的符号、载体。运用互文性阅读,将同一类型的古诗联系整合在一起,形成“诗网”,让学生通过多首古诗印证所学古诗蕴含的主题,增加了对于古诗的文化解读,从而对诗人的情感有了更深的感悟。
  2.拓展漫谈,联想中领会情感
  拓展漫谈,是学生在课堂交流的过程中受某个“关键点”触动而生发出的新感悟,学生将互文文本自觉引入课堂交流分享中,古诗评鉴的深度得到进一步挖掘。
  生:(质疑)诗的第二句说:“江枫渔火对愁眠”。诗人为什么而发愁呢?
  生:为国而愁,为自己没有中进士而愁,为常年在外思念家乡而愁……
  师小结,结合创作背景讲解诗人为落榜而愁。
  生:老师,说到“愁”,我们还知道“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这首诗我们之前学过,但是可能跟《枫桥夜泊》表达的情感不一样。本来诗人应该停下来休息,消除旅途的疲劳,但诗人在黄昏看到了众鸟归林、牛羊下山,那种漂泊无依的感覺引发了作者的“愁”。
  笔者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从作者、朝代、题材、意象、情感、表现手法等角度整理古诗,使学生在评鉴古诗时主动发现“似曾相识”之处。
  中国是诗的国度,千百年来文人墨客在构思和写作的过程中,有意无意间与前人在题材、立意、意象、技巧、手法等方面产生“耦合”,这种现象为互文性阅读评鉴诗歌提供了先天的土壤。恰当引入互文文本,激活儿童古诗阅读评鉴力,有利于引导学生实现美的感悟。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师专一附小教育集团)
其他文献
【摘要】教师用平板电脑进行绘画教学时,应结合多种教学模式,分层级实施教学,实现开放式教学模式,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从而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锻炼其全面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平板电脑绘画 开放式 多元化评价  近年来,很多小学增设和普及了新媒体教学资源,不少学校创建了“平板电脑绘画实验室”,在配备了平板电脑和手绘笔的数字化实验室中,学生可以体会全新的绘画方式。教师参考信息课的模式来进行相关教学,为
期刊
【教学背景】  《王戎不取道旁李》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小古文,选自《世说新语·雅量》。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历史传说故事”,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因此,本单元要求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培养简要复述的能力。而学习本篇课文,重点是了解故事情节,能复述故事,感受人物形象。《王戎不取道旁李》全文仅49字,短小精悍,介绍了魏晋时期“竹林七贤
期刊
【摘要】本文以特级教师吴勇《桂花雨》一课教学为例,论述指向读写结合的语文教学指导策略,以及在日常语文教学中通过通读文本、思辨感知、实践迁移,充分利用课文这个“例”,寻求“得意、得言、得法”的阅读教学境界,从而实现由读到写的语文教学。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读写结合 语言现象 “三得”阅读  叶圣陶先生在《关于语言学分科的问题》一文中指出,语文的核心价值是“让学生认识语言现象,掌握语言规律,学会正确
期刊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六月的连云港清新怡人,细雨后的城市万木葱茏,格外清爽。为期一周的培训活动即将展开,而我有幸于此时来到这里,参加江苏省第五届(第一期)“书香校园建设·阅读领航人”培训活动,享受一场阅读分享的盛宴。  一、打破“效率本位”,做爱读书的“好人”  近年来,整本书阅读教学一直是许多专家和教师常常探讨的问题。吴永军教授的讲座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地提出了整本书阅读的几种类型和方式
期刊
【摘要】结课环节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节,但在实践中却是很多教师的盲区。本文结合同校教师和自身的教学实践,分析小学英语结课环节的现状,并基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针对结课环节的设计原则和不同方式,进行相应的对策研究和教学实践,以期真正提升英语课堂结课环节实施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英语 结课 策略 有效性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很多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听课者的眼球,会精心设计新
期刊
【摘要】线上教学是新出现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优点是打破了时间与空间限制,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但和面对面授课相比,线上教学也面临着师生间互动不足的困境。对此,在大家所熟知的KWL教学设计的基础上,笔者创造性地采用了KWKL教学设计,将师生间的互动融入学习前、学习中、学习后三个阶段,让学生在开放的线上课堂中批判性地进行思考。  【关键词】教学设计 线上教学 小学英语  为响应“停课不停学”的号召,教师
期刊
2021年端午佳节刚过,伴着细雨,我踏上了前往连云港的高铁,开启了为期5天的学习之旅。这趟繁忙、充实的学习让我收获了很多,也得到了许多启示。  一、从《礼物》中顿悟  6月18日下午,费敏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一节绘本阅读示范课:《礼物》。在上课过程中,费老师没有直接呈现出一个完整的故事,而是以“谁收到了什么礼物”“收到后会怎么想”“他是怎么想的”这一系列问题串起课堂,并总结了3个小秘诀,让学生不停地讲
期刊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搭建学习支架,对学生的言语表达有积极意义。统编版教材的习作单元中,表达要素明确,训练支架明显。因而,我们需要准确认识每一学段的具体课标要求,充分挖掘教材中的隐藏资源,巧妙搭建阅读和表达支架,在“理解——领悟——运用”等言语实践中,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统编教材 学习支架 言语表达  支架原本指建筑上的“脚手架”,这里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由现有学习水平向潜在
期刊
2021年6月15日至19日,我有幸参加了江苏省第五届(第一期)“书香校园建设·阅读领航人”培训,地点在连云港市解放路小学。虽说连云港离常州路途较远,但我还是比较激动的,能有机会参加这样高级别的培训,可以说是非常幸运了。回顾几天的听课与讲座,我真是受益匪浅。  一、教师应俯身阅读  “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位教师如果只顾教学,只顾给学生上课、批改作业,那么他的工作就非常机械无趣,专业素养也不会有多高
期刊
这几日的学习中,吴勇老师执教的《桂花雨》让我收获颇多。吴勇老师从一个新的角度带领学生再次走入他们学过的文章,将阅读和写作有机结合起来。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不要把指导阅读和指导作文看成是两回事。”  吴勇老师紧扣桂花“香”的特点,指导学生写作文可从不同角度写特点;抓住“摇桂花”的情节及喜爱桂花的情感,让学生体会文章的物我交融。他用思维导图为学生提供了支架,让学生深入感知动作交融、情景交融、话语交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