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信息技术进入课堂,为教学的信息传递增辟了一条全新的通道,我们可以将信息技术的高科技优势运用到教学中去,这不仅可以带给我们全新的教学环境,而且还可以给我们带来全新的教育思路和教学方法,也更有利于我们课程目标的全面落实。但是应引起我们重视的是:如何高效地使用学科中PowerPoint课件,这一问题有必要让我们重新思考。
【关键词】PowerPoint课件 学科应用 简单原则
一直以来,由于使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结构简单、技术门槛低、信息量大、所支持平台使用广泛,其中内置丰富的动画、过渡效果和多种声音效果,并有强大的超级链接功能,可以直接调用外部众多文件,亦能够满足我国班级教学一般教学的基本要求,因而普遍为一线教师所使用,Microsoft PowerPoint也成为了教师展开教学工作必不可少的工具软件。但是,由于教师在制作PowerPoint课件时技术水平有限,缺少相关理论指导,课件制作的整体水平不高,课件的多媒体教学功效没有充分发挥,设计粗糙反而可能产生负效应。很多老师制作课件时也存在一些误区,以致很多学生起初觉得多媒体授课很花哨,但不久后就失去了兴趣,开始怀念以前的“黑板”。
其实在语文课件制作中,就要渗透简单的原则。当下我们看过在太多公开课上,一些老师的语文课件过分地强调画面的精美、声音的圆润以及动画的炫目。一节课上,学生貌似收获许多,听课的老师也啧啧称奇,暗自佩服。但喧哗之后,冷静下来不免有些思考:这样的课,到底该赞叹还是批评。我们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哪儿?课件在语文教学中的位置何在?我们不能否认这位老师的“辛苦”付出,“看花容易,绣花难”。这一课件成品的背后凝集了老师的汗水。主题风格的选定、特定素材的寻找、课堂节奏的把握等这些都是上课老师课前确定的,而所有的一切基本的准备工作也需要亲力亲为。部分老师有时也会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现成的成品课件稍加改动,变成自己的课堂课件。这样大量使用就不免会导致课件创新生命力的委顿,同质化、泛泛平庸的作品频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们一直认为应该使用机器,而非被机器使用。PowerPoint幻灯片本身从来不是演示的主角,听众才是主角。幻灯片仅仅是人们用来帮助倾听、感受或接受您传达的信息,所以不应让幻灯片喧宾夺主,不应制作得过于繁杂,应力求简洁。
幻灯片应该留有大量的空白空间,或实体周围的空间。幻灯片上的混乱越少,它提供的视觉信息就越直观。突出课程内容,不要用无关的多媒体素材和动画。很多老师制作课件的时候,喜欢把手头搜集的图片、动画、声音等,不管与课程内容有没有关系,是不是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统统堆砌在课件之中,甚至一些“获奖”的课件也是如此。
PowerPoint课件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中信息传播、呈现的方式,实现了初步的多媒体教学,但是它在交互性、智能反馈、错误处理等存在不足,而这些方面远不如其他软件开发的课件,因此PowerPoint课件一般用于课堂辅助呈现知识,在开发时要详细分析教学内容和合理安排学生活动,注重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组织、引导和控制作用,协调好课件与其他教学因素之间的关系。在时间流程上,要安排学生交流反馈的时间,保证教师在课堂上的话语引导权,以实现学生注意力的适时流转,合理分配注意力。这就要求教师向多媒体教师转变,而课件不能简单向多媒体课本转变。切忌在设计课件时,不加分析地对教学内容照搬照抄;切忌在使用时让课件在课堂上独当一面,喧宾夺主,形成机械化填鸭式教学,又回到了原来的老路,而这正是我们应该注意的。
另外,课件所展示的画面应符合学生的视觉心理。画面的布局要突出重点,同一画面对象不易多,避免或减少引起学生注意的无益信息干扰。注意动物与静物的色彩对比,前景与背景的色彩对比,线条的粗细、字符的大小,以保证学生都能充分感知对象。
其次,和网页的设计一样,注意模板与色彩搭配,PPT也忌讳“五颜六色”,过多的颜色会显得杂乱,并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一般来讲,除了黑色和白色外,最多搭配3种颜色。建议每个课件准备两种色彩搭配以适应不同的环境光线。第一种蓝底白字,适合在环境光线比较强的情况下使用,这种色彩搭配既能让学生看清文字,又不易产生视觉疲劳。第二种白底黑字,适合在较暗的环境下使用,因为白色的底版让学生可以看清教师的“身体语言”。
最后,授课过程中还要注意把握节奏,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减少文字显示数量(有可能,尽量用语言声音表达),过多的文字阅读不但容易使人疲劳,而且干扰学生的感知。好的PowerPoint一般不是靠效果堆砌出来的,朴素一点比花哨的更受欢迎。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在15—25分钟,有经验的教师在发现学生注意力分散的时候,往往会插入一个“包袱”,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重新集中到课堂上来。
【关键词】PowerPoint课件 学科应用 简单原则
一直以来,由于使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结构简单、技术门槛低、信息量大、所支持平台使用广泛,其中内置丰富的动画、过渡效果和多种声音效果,并有强大的超级链接功能,可以直接调用外部众多文件,亦能够满足我国班级教学一般教学的基本要求,因而普遍为一线教师所使用,Microsoft PowerPoint也成为了教师展开教学工作必不可少的工具软件。但是,由于教师在制作PowerPoint课件时技术水平有限,缺少相关理论指导,课件制作的整体水平不高,课件的多媒体教学功效没有充分发挥,设计粗糙反而可能产生负效应。很多老师制作课件时也存在一些误区,以致很多学生起初觉得多媒体授课很花哨,但不久后就失去了兴趣,开始怀念以前的“黑板”。
其实在语文课件制作中,就要渗透简单的原则。当下我们看过在太多公开课上,一些老师的语文课件过分地强调画面的精美、声音的圆润以及动画的炫目。一节课上,学生貌似收获许多,听课的老师也啧啧称奇,暗自佩服。但喧哗之后,冷静下来不免有些思考:这样的课,到底该赞叹还是批评。我们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哪儿?课件在语文教学中的位置何在?我们不能否认这位老师的“辛苦”付出,“看花容易,绣花难”。这一课件成品的背后凝集了老师的汗水。主题风格的选定、特定素材的寻找、课堂节奏的把握等这些都是上课老师课前确定的,而所有的一切基本的准备工作也需要亲力亲为。部分老师有时也会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现成的成品课件稍加改动,变成自己的课堂课件。这样大量使用就不免会导致课件创新生命力的委顿,同质化、泛泛平庸的作品频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们一直认为应该使用机器,而非被机器使用。PowerPoint幻灯片本身从来不是演示的主角,听众才是主角。幻灯片仅仅是人们用来帮助倾听、感受或接受您传达的信息,所以不应让幻灯片喧宾夺主,不应制作得过于繁杂,应力求简洁。
幻灯片应该留有大量的空白空间,或实体周围的空间。幻灯片上的混乱越少,它提供的视觉信息就越直观。突出课程内容,不要用无关的多媒体素材和动画。很多老师制作课件的时候,喜欢把手头搜集的图片、动画、声音等,不管与课程内容有没有关系,是不是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统统堆砌在课件之中,甚至一些“获奖”的课件也是如此。
PowerPoint课件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中信息传播、呈现的方式,实现了初步的多媒体教学,但是它在交互性、智能反馈、错误处理等存在不足,而这些方面远不如其他软件开发的课件,因此PowerPoint课件一般用于课堂辅助呈现知识,在开发时要详细分析教学内容和合理安排学生活动,注重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组织、引导和控制作用,协调好课件与其他教学因素之间的关系。在时间流程上,要安排学生交流反馈的时间,保证教师在课堂上的话语引导权,以实现学生注意力的适时流转,合理分配注意力。这就要求教师向多媒体教师转变,而课件不能简单向多媒体课本转变。切忌在设计课件时,不加分析地对教学内容照搬照抄;切忌在使用时让课件在课堂上独当一面,喧宾夺主,形成机械化填鸭式教学,又回到了原来的老路,而这正是我们应该注意的。
另外,课件所展示的画面应符合学生的视觉心理。画面的布局要突出重点,同一画面对象不易多,避免或减少引起学生注意的无益信息干扰。注意动物与静物的色彩对比,前景与背景的色彩对比,线条的粗细、字符的大小,以保证学生都能充分感知对象。
其次,和网页的设计一样,注意模板与色彩搭配,PPT也忌讳“五颜六色”,过多的颜色会显得杂乱,并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一般来讲,除了黑色和白色外,最多搭配3种颜色。建议每个课件准备两种色彩搭配以适应不同的环境光线。第一种蓝底白字,适合在环境光线比较强的情况下使用,这种色彩搭配既能让学生看清文字,又不易产生视觉疲劳。第二种白底黑字,适合在较暗的环境下使用,因为白色的底版让学生可以看清教师的“身体语言”。
最后,授课过程中还要注意把握节奏,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减少文字显示数量(有可能,尽量用语言声音表达),过多的文字阅读不但容易使人疲劳,而且干扰学生的感知。好的PowerPoint一般不是靠效果堆砌出来的,朴素一点比花哨的更受欢迎。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在15—25分钟,有经验的教师在发现学生注意力分散的时候,往往会插入一个“包袱”,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重新集中到课堂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