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品社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ny888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与社会》教育课程在小学各学科教学中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它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这种课程的实施,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最佳机会。创造性教学终极目标是鼓励和引导学生增强创新意识,投身创造实践,探索创造途径,养成创新习惯。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育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要注意学生多种能力,特别是观察、思维、创造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在《品德与社会》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在以下几方面作了尝试。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
  《品德与社会》课中有一部分内容涉及到一些特定的社会场所,如邮局、医院、车站等。由于小学生的社会活动范围较窄,因此,对这些场所缺乏了解。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有目的地带领学生进行参观,使他们获得正确、鲜明的感性认识。通过参观使学生得到的知识,往往比教师单纯在课堂上讲解效果好得多。
  以三年级上学期第三单元“为我们生活服务的人”中《在邮局工作的人》一课为例,三年级学生绝大部分从未寄过信,邮局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地方。如果教师能够带领学生参观一下邮局,请邮局的工作人员介绍一下邮局每一个窗口的用处,并让学生亲眼看一看别人寄信的过程,让学生参观一下邮局工作人员分拣信件的过程,并让工作人员现场介绍一下他们是如何根据邮政编码来分拣信件的,那么这堂课还用得着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吗?当然,参观前教师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制订出参观计划,明确参观目的,进行精心的组织,参观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指导,参观后还须进行总结。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本上有许多插图,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们要充分利用课本上的每幅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同时还要经常引导学生到室外进行观察,观察校园花坛、树木、体育设施等,还要组织学生参加访问农村、工厂、商店、宾馆、饭店等,了解自然,了解社会生产,观察要同说、做结合起来,使学生看得懂,说得清,会操作。
  二、注重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是创新能力发展的基础
  英国教育学家斯宾塞认为:“坚持一个人无论怎样也不过分的事情,就是在教育中应尽量鼓励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得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创造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这就要求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小学生由于知识面较为狭窄,容易对周围的事物产生一种强烈的好奇心理和探究心理。越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好奇心和探究心理越强。我们要利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一切可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的因素激发学生。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适用“导入新课”的环节,可以产生一种“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更应该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使外在的情境不断刺激与内在的好奇,需要不断撞击,不断协调,从而促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心境,自觉地参与学习和探究过程。学生在尝试实践中,大胆探索,及时总结,直至成功的过程,就是他们自己动手获取知识掌握技能的过程,也是创新能力发展的过程。
  三、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必备条件
  朱永新教授等在《教育研究》1999年第8期撰文中指出:有研究显示,“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创新力形成的两个最重要的条件,所以有学者提出,把保障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作为创新教育环境和氛围的核心。事实的确如此。然而,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生才有安全感、才有心理自由,才能敢想、敢说、敢做、敢于异想天开,才能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才有可能向同学挑战、向老师挑战、向书本挑战、向权威挑战。总之,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才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创新精神才能得以培养壮大。反之,在师道尊严笼罩下的课堂中,学生说错一句话、甚至说的话不如教师之意,就遭白眼、遭嘲讽、甚至遭训斥,学生还有什么兴致和胆量去创新呢?
  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就要真正把学生当作一个自主的人、发展的人、有巨大潜能的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平等对待。因此,学生应有发问的权利,应有说“不”的权利,应有不同于他人的权利,应有保留不同观点的权利,并且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标新立异。否则,师就是师,生就是生,教师什么都比学生强,课堂上不是满堂灌就是教师问学生答,并且只有教师的答案才是唯一的答案,凡此种种,教师高高在上,就形不成民主气氛,教学气氛也难以和谐。
  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就要不惟师、不惟书,让每一个学生都发挥自己的学习风格、思维特点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创新精神显现出来。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我们教师的使命,也是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的必然趋势。《品德与社会》与其他学科一样,都担负着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和发展能力的任务。但它有独持的要求,就是学生必须学习有关的生活和生产劳动的知识、技术原理和在智力、能力诸方面培养学生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品德与社会》课教师要真正把学生当作具有潜能的生命体,发挥《品德与社会》课课程本身的优势,改革《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让一批批具有创新精神、创新素质的跨世纪人才脱颖而出,才无愧于时代的呼唤和期望。
其他文献
要使初级英语变得形象、具体、有趣,使学生乐学,必须顺其天性,把活动引入课堂,发挥活动激学的神奇作用。教师要设计多样的活动方式,并伴随学生的思维活动、肢体活动,以“动”促学,以“动”促用,从而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互动的发展空间。  一、点燃学生思维的欲望,绽放精彩  创设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才能燃起学生思维的欲望,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新知。  例如媒体播放:好消息:国庆节起间,学生如果能猜对
期刊
一、课程资源中的“教材观”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用课程标准来取代教学大纲,实际上就隐含着  教师要“用”教材而非“教”教材。“用”教材,意味着教材是一种工具,可以取舍,可以编辑,教师可以自主地驾驭;“教”教材,意味着教材就是样本,是圣旨,只能照搬,教师成了教材的工具。教师和教材二者之间,教师必须处于主体地位。  “教材”包括课本以及相关的“教辅资料”,比如与课本配套的教师参考用书、教学挂图、教学
期刊
1992年7月我从贵州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兽医专业毕业,在大学学习期间为了扩展自己为农村服务的领域我除了学好本专业的课程外,还尝试利用课外时间自学了有关果树栽培修剪技术、农作物栽培、作物病虫害防治、生态农业基础等与农村相关技术,满怀着为农村农民服务的信心等待分配,却被分配到松桃农业职业技术学校任教。  我在校的学习成绩虽说不是班上高材生,但是实训过程中我总是喜欢帮课任老师第一个展示自己的技能。我认为在
期刊
连续数载的班主任工作,整天面对的就是班额超过六十五人的班级,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既要备课又要改作业,既要调解纠纷又要做清洁,既要保安全又要保冷暖……孩子们虽是年龄越来越大,身体越来越壮,自己却是越来越辛苦难耐,越来越手足不够,但他们竟是越来越调皮贪玩,越来越学不从心,该咋办?上网查资料,请教学经验,认真细思量,发现自己没能让每一个孩子的思想碰撞,形成一种教育的强磁场;没能让每一个孩子的才能展现,形成
期刊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放手让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各个环节,以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优化。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尽量做到“五放”。  一、放手让学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  在教学中,我们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从学生身边选择他们感兴趣的事物,用来创设一个与数学课题有关的情境,进而放手让学生收集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与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例如,学习“小
期刊
一、家庭教育的原因  (一)隔代教育  现在农村大多数的学生因父母都外出打工成为留守儿童,由老人来负责看管。就拿我任的班来说,全班58人其中留守儿童38人,占百分之六十五点五,本校约占百分之六十四左右。可是绝大多数的老人都未接受过几年正规教育,根本不懂得正确管教孩子。老人作为孩子的祖父母,往往对自己的孙子十分溺爱,对孩子百衣百顺,纵容放任。老人们这种用溺爱代替教育的方式,容易使学生养成自私自利,横
期刊
信息技术给课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与生动,但是算法框图的学习对学生有些枯燥,而且有些算法的笔算计算过于复杂,难以实现,而借助计算机将框图转化成语句在计算机上运行又显得有些麻烦。Mathstudio是一款小巧但功能强大的手机数学软件,其中的算法语言对直观的实现框图算法,让学生感受算法的魅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一、mathstudio界面简单介绍  打开软件主界面如图,左右向下可以滑动出隐藏的
期刊
“班主任工作是教师工作的根,做教师就从当班主任开始。”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个性各异、活生生的、有思想的新型学生,过去那种包办代替的保姆式的班主任已不适应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跟上时代,不断地超越自己。  一、营造氛围,促进优良班风的形成  1.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  在集体中占优势并为多数人所赞同的言论和意见就是舆论,它可以议论等形式肯定或否定集体中个别成员的言行乃至集体的动向。对于班
期刊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  什么是语文精神?语文精神说到底就是丰富的情感,深厚的人文,就是心灵的感动,思想的震撼。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本身就是意味着教学过程是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无论社会如何发展,科学技术水平怎样提高,市场经济如何变化,只要人类存在,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就将继续发挥作用,影响人们。中等职校学生即将步入社会,学生在语文听说读写不断实践过程中,其情操、心智得到熏陶感染,形成一定的精神境界,
期刊
一、“想”出好学生——用心沟通  要想培养、教育好学生,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具体的学生实际情况,反复用心去思考,寻找与学生心灵共鸣的教育方法,提高学生明辨是非、懂得进退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生活的整体水平。  我班的何晓从初一到初二,基本上都是考第一名,可谓是在全班同学之中的佼佼者,也是我们老师手上的掌上明珠,被班上同学嫉妒,那是人之常情、见惯不怪。有一次,他哭哭啼啼来到我的旁边投诉:老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