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类生态困境的审视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per1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劳伦斯将其小说文本置于工业化进程造成的自然生态危机的背景下,表现人类所面临的自然生态危机及其背后所蕴涵的深层的社会生态危机和精神生态危机,并对自然生态危机导致社会生态危机和精神生态危机的人类生态困境进行严肃审视,从而探究生态危机的产生根源,这无疑充溢着生态哲学意蕴。
  关键词: 劳伦斯小说 自然生态危机 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危机 生态哲学意蕴
  
  一
  二十世纪英国作家D.H.劳伦斯,以其倍受争议的小说创作而在英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他的小说中充满着冷峻苦涩的反思意蕴,他将其小说文本置于工业化进程造成的自然生态危机这一背景下,严肃地审视人类所面临的自然生态危机及其背后所蕴涵的深层的社会生态危机和精神生态危机。在此,本文拟从生态批评视角来探析劳伦斯小说对自然生态危机导致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危机的人类生态困境的审视,并从中挖掘劳伦斯小说中所蕴含的生态哲学意蕴。
  二
  “生态批评”(ecocriticism)这一术语在20世纪70年代被提出,美国学者威廉·鲁克特(William Ruekert)在1978年发表的一篇题为《文学与生态学:生态批评的试验》的文章中首次使用这一术语。之后,生态批评作为一种文学批评理论经过近二十来年的发展历程后终于在90年代确立并迅速成为文学研究的显学。生态批评一开始就是带着一种“问题主义”的姿态研究人类文学文化,它既研究文学文本中的生态哲思,反对人类中心主义,追求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和谐格局,同时又关注人类之间的社会生态和人类内在的精神生态。文学的生态学研究就是要研究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这三个方面在文学文本中的的表达和描述并进而探究生态失衡的根源[1](P27)。因而,从生态批评这一视角去探视劳伦斯的小说无疑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生态一词不仅仅是指自然生态,它同时还包含了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因此生态和谐指的也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亦即自然生态的和谐、社会生态的和谐和精神生态的和谐。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人类文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现代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了无穷的财富,人类的物质生活得以提高。但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却又导致了生态的失衡,人类的生态环境恶化了,人的自我丧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金钱和物质利益而失去了和谐,甚至于性、爱、美等全然分崩离析。作为身处其情其境的劳伦斯,面对这样一个异化的失衡的生态环境,终其一生都在严肃地审视现代工业文明对大自然的破坏和对人的本质造成的变异,并以悲苦之情描绘工业化进程所带来的自然生态危机进而导致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危机这样一种人类生态困境。
  在劳伦斯小说中,由于现代工业的发展,因铁路的修通、煤矿资源的开采而污染了的自然生态环境、自然生态受到严重破坏。田园不再是美丽的,而像是“罩着一层黑纱似的”,煤矿一个连着一个,天空因煤烟的污染而变得黑沉沉的,[2](P5-6)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了无生机,就连“家禽早已不到桤木林里去游逛,全都栖息在涂了柏油的家禽棚里”。[3](P29-30)这种对现代工业文明破坏自然生态的描写在劳伦斯的小说中比比皆是,不胜枚举。作品中那精细入微的现实主义描绘,对乡镇煤矿工业发展的叙写,于字里行间中透视出工业化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环境污染、“矿工们被沦为单纯的机器和工具。人愈来愈机械化”,[2](P221)而丧失了希望。无怪乎劳伦斯因此而大半生浪迹天涯海角,以寻求一块理想的净土。
  自然生态因工业文明而造成了严重的危机。这是劳伦斯对工业文明的反思,体现了其生态意识——对自然生态的关注。然而,劳伦斯终其一生所审视的不仅仅是自然生态危机,而更为重要的是自然生态危机所导致的社会生态危机和精神生态危机,因而,社会生态(人与人的关系)、精神生态(人与自我的关系)成了他审视整个人类生态失衡的关键性切入点。纵观劳伦斯的小说创作,我们不难发现:人与人之间难以相互沟通理解,人人都在追求占有、控制他人而失去自我,性、爱失衡。而这一切的根源无不也是来自于现代工业文明。
  在其第一部长篇小说《白孔雀》中,莱蒂由于性格中存在着占有和控制的欲望而选择富有的、社会地位高的煤矿公司少爷莱斯利。她虽然过着优裕的家庭生活,但却时常感到精神的空虚和心智的贫乏。她非人性地压抑本能渴求,既造成了自己婚姻生活的不幸,又戕害了两个男人。[4](P49-50)劳伦斯在这里首次表现出他对两性关系中扭曲的占有欲的审视。而在《儿子与情人》中,莫奈尔与格特鲁德是夫妻但如同陌路人,莫奈尔与保罗是父子但如同情敌,格特鲁德与保罗是母子却又如同情人,保罗与米丽亚姆和克莱拉是情人但永远走不到一起。小说通过写“母恋”与“恋母”,以揭示畸型的母爱对正常人性的压抑。在对男女两性关系的审视方面,姐妹篇《虹》和《恋爱中的女人》无疑是劳伦斯对人类精神生态进行严肃审视的经典之作。《虹》所提示的是理想的婚姻爱情生活的追求者的悲剧。布兰温家族的第一代汤姆·布兰温和莉迪亚虽然两人性关系和谐但又存在着生疏感,相爱到老却一生艰难,并没有获得理想的婚姻爱情生活。第二代中的安娜与威尔·布兰温两人因对生活的看法和追求不同而陷于感情的痛苦之中,威尔在木工手艺中填补空虚,安娜则以不断地生育使精神得以解脱。第三代中的厄秀拉追求精神与肉体共同和谐的婚姻爱情生活,然而却在与青年军官斯克列班斯基的恋爱中失败。最后思想矛盾痛苦,以致产生了几乎走母亲老路的精神危机。
  在《恋爱中的女人》中,厄秀拉和古特伦分别爱上了学校督员罗伯特·伯钦和年轻的煤矿业主杰拉尔德。古特伦与杰拉尔德因观念上的差异虽然肉体结合但最终还是分手,杰拉尔德愤而出走最后摔死在阿尔卑斯山雪地里。厄秀拉与伯钦成婚到意大利度蜜月,尽管那里的明媚景色象征着他们爱情的活力,但他们对待人间的爱仍有着一些分岐。劳伦斯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查泰莱夫人和她的情人》中的人物克利福特·查特莱是一个被现代文明戕害的人。他与其妻康妮结婚后赴前线参战受伤,腰部以下终身瘫痪。劳伦斯笔下的战争与子弹无疑是工业化与现代文明的象征。康妮婚前是一个脸色红润、体格坚实、充满幻想和青春活力的女子,婚后的康妮却陷入了毫无生机的虚无的生活之中,以至于她在生理上日见枯萎,精神上也因丈夫的缺乏温情和性能力的失去而深深苦恼。在漫长乏味的生活中康妮备受煎熬,终于和其他男人私通。虽然最后以康妮因与梅勒斯的爱情而获得新生成为一曲性爱的颂歌,然而它更是一部人性的悲剧。“人性的丧失与生命本能的失落使人成为瘫痪的不健康的人”这一思想在《查特莱夫人和她的情人》中得到最集中的表现,小说以象征性的笔法揭示了工业文明对人性的压抑的悲剧。
  从以上对劳伦斯的几部代表性作品的分析可见,在劳伦斯的生态思想中,现代工业文明始终是造成人类生态危机的根源所在。劳伦斯认为,现代工业文明导致了人类自然生态的破坏,而更为严重的是导致了人类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的危机,即人与人之间的间隔、互不理解,自我的分裂,畸型母爱,恋母,性爱,占有欲望的女人,“阳痿”的男人,等等,至今仍具有警世意义,同时也反映了作家对这个现代工业社会中人类生态困境的深切的忧虑,充分体现了劳伦斯自觉而强烈的生态意识。
  三
  劳伦斯生活和创作的年代,正是英国社会的工业化、都市化和世俗化的步伐日益加快的时代。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产生了改变。工业化和都市化结果使人逐渐失去了农业社会中的个性和人性,导致了非人化。科学技术尽管扩展了人类的生存能力,但又成了一种对人的异化的力量,窒息着人类的生存价值和意义。从生态学视角审视,正是工业化进程导致了对自然生态的破坏从而造成了自然生态危机,而自然生态危机的后果之一便是间接催生了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的危机。这三者是相互关联的,恰如苗福光先生在其《生态批评视角下的劳伦斯》一书中所论及的:“人类文明进步的取得往往是以自然生态的破坏为代价,面对自然环境的失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于生存的竞争而导致异化,这是社会生态失衡,同时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态失衡又必然导致人类精神层面的异化。”[1](P27)
  因而,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这三者相互关联的生态失衡被劳伦斯纳入了审视视域。在劳伦斯看来,现代文明导致了人类潜在的野性和未经驯化的精神的丧失,导致了有生趣的生存方式的丧失,人类失去了诗意的栖居之所。由此,劳伦斯将其小说文本置于工业化进程造成的现代自然生态危机的背景下,严肃地审视人类所面临的自然生态危机及其背后所蕴涵的深层的社会生态危机和精神生态危机,从而探究生态危机的产生根源,这无疑充溢着生态哲学意蕴。
  
  参考文献:
  [1]苗福光.生态批评视角下的劳伦斯[M].上海大学出版社,2007.
  [2]D.H.劳伦斯著.陈书园译.恋爱中的女人[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3.
  [3]D.H.劳伦斯著.主万等译.菊花的幽香,劳伦斯中短篇小说选[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4]蒋家国.自然与文明的对立——试论劳伦斯的《白孔雀》[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
  [5]D.H.劳伦斯著.辛红娟,赵敏译.儿子与情人[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
  [6]D.H.劳伦斯著.蔡春露等译.虹[M].远方出版社,2003.
  [7]D.H.劳伦斯著.赵苏苏译.查特莱夫人和她的情人[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8]D.H.劳伦斯著.彭志恒等译.羽蛇[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
  [9]D.H.劳伦斯著.黑马译.劳伦斯文艺随笔[M].漓江出版社,2004.
  [10]D.H.劳伦斯著.黑马译.性与美[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
  [11]王诺.欧美生态文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2]鲁枢元.生态文艺学[M].陕西教育出版社,2000.
  [13]曾繁仁.生态存在论美学论稿[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其他文献
摘 要: 清末谴责小说《镜花缘》普遍被认为是中国式的《格列佛游记》,二者不仅写作年代相近,同时在写作内容、形式、风格等方面存在诸多相似之处。本文旨在从“海外游”这一文学角度诠释两书所反映出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关键词: 《镜花缘》 《格列佛游记》 海外游 中西方文化 差异    清朝谴责小说《镜花缘》普遍被认为是中国式的《格列佛游记》,二者不仅写作年代相近,而且在写作内容、形式、风格等方面存在许多
摘 要: 全球化潮流要求现代大学必须树立开放意识。高等教育的开放化是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作为一所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山东大学秉承“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的办学宗旨,求真务实,开放拓新,积极有效地开展了一系列开放式办学的探索。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山东大学 开放化    美国教育大师杜威先生曾经说过,“通过教育,社会却能够明确地表达它自己的目的,能够组织它
中国电影事业的繁荣,凝结了数代电影人几十年的心血和智慧。作为中国电影承前启后的一代,第五代导演们为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尤为突出的贡献。他们是历经了社会动荡的一代,同时也是最先沐浴改革春风的一代,中国第五代导演们非比寻常的人生经历和对新潮思想的不断吸纳,使得他们的电影无论是叙事选材还是形象刻画,都充满着强烈的象征性、探索性与主观性。陈凯歌作为第五代导演中的领军人物,深厚的文学素养赋予了他敏銳的艺
摘 要: 陕北民歌是我国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绚丽奇葩之一。它的种类繁多,风格多样,深受人们的喜爱。文章对陕北民歌的题材样式、音乐形态、歌词内容等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求进一步加深对陕北民歌的认识。  关键词: 陕北民歌 分类 风格特点    陕北民歌的题材样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可以分为:号子、信天游和小调。它们是陕北民歌中最富有特色和代表性的三种体裁。陕北民歌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唱出了陕北人民的苦乐
摘 要: 阿巴斯的电影为人生、为艺术,从内心出发,展现真实的生活,展现应该有的生活,展现强烈的生命意识,以其强烈的普世性得到世界的认可。  关键词: 阿巴斯电影 内心世界 电影世界    为电影者,大概有两条路可走,要么为商业,要么为艺术。为商业者,追求经济效益,其电影讲究噱头;为艺术者,为人生,其电影真实深刻。为艺术者,有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对现实人生表现出强烈的干预意识。为艺术者,可成为真正
[摘要] 纵观小津安二郎的电影生涯,其中庶民剧作品最能显示他的创作才华,《东京物语》无疑是小津安二郎创作生涯中最优秀的庶民剧作品之一。他关注日本中下阶层人民的日常生活,作品反应了现代日本社会的世态人情、社会风貌,许多看似平淡的生活影响却渗透出许多耐人品味的人生哲理。  [关键词] 小津安二郎 庶民剧 写实主义  刚到东京的时候,老妇人登美说:“原来东京这么近。”决定离开东京的时候,她却说:“东京真
中国的山水画作为中国文化的一种表征,是历代画家对自己生存环境大自然的观照,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哲学内涵。  初观军福的山水画,烟树微茫,丘壑宏阔,一派林泉高致、溪山养素的田园禅象。这令我不觉想起了李白的诗:“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画面营造的意境似乎回到了远
《银行家》(The Banker)是由乔治·诺非执导,好莱坞著名黑人影星塞缪尔·杰克逊和安东尼·麦凯联袂主演,由真实事件改编的传记电影。本片于2020年3月6日在美国院线上映,并于2020年7月25至8月2日,在第二十三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作为线下影院展映影片,让众多中国影迷在疫情防控期间及时欣赏到了这部好莱坞电影。作为苹果流媒体AppleTV 的首部原创电影,这是一部在种族题材外衣下,包裹着的
安托南·阿尔托(Antonin Artaud,1896-1948)是20世纪最伟大的戏剧家之一,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诗人、耀眼的电影明星、杰出的文论家和画家。他的残酷戏剧理念影响深远,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格洛托夫斯基、彼得·布鲁克和谢克纳等人都以阿尔托的戏剧美学为基础,开始新的戏剧探索。  其實,阿尔托在探索戏剧的可能性的时候,一直与电影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从1924年开始便与电影结下不解之缘,
摘 要: 美是生活,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都能品出不同的美感。命运夹杂在生活中,使生活多了分神秘,更吸引我们。生活美与艺术美相互依存、相互依赖。我们在寻求艺术价值的同时更应该注意生活美对艺术的作用。生活是平凡的,但伟大的艺术总是源于平凡的生活,我们应怀有感恩的心去生活。  关键词: 车尔尼雪夫斯基 “美” 艺术美 日常生活    一  “美”,在汉语词汇里,总是那么动听,那么惹人喜欢。姑娘愿意人们说她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