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绘画艺术中“空间”的表现形式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nfzit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空间”在艺术的发展中具有特殊的意义,阿恩海姆对在视觉感知下形成的艺术空间进行了独特、到位的见解。文章通过对阿恩海姆的艺术空间理论的分析与研究,主要探求了形成空间的几个重要因素以及在艺术作品中空间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而艺术空间表现形式的不断发展与变化的同时也向我们呈现出一个更加缤纷多彩的艺术世界。
  关键词:阿恩海姆;空间;视知觉;深度;艺术
  达芬奇曾说过:绘画的最大奇迹,就是使平的画面呈现出凹凸感。而在二维的平面中塑造三维的空间形体是许多艺术家一直探求和追寻的一个问题。“空间”不断的被各个不同时代的艺术大师们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
  一、何为空间
  空间是与时间相对的一种物质存在形式,表现为长度、宽度、高度,具有三维性特征。空间有很多不同层次的概念,在这里,我们探讨的主要是指艺术中的空间层面。《辞海》把空间解释为:“根据透视原理,运用明暗、色彩的深浅和冷暖的差别,表现出物体之间的远近层次关系,使人在平面的绘画上获得立体的、深度的空间感觉。”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中系统的阐释了在视知觉的感知下艺术空间的是如何体现的。
  二、形成空间的因素以及在艺术中的体现
  阿恩海姆认为:再复杂的空间形态都会被人本能的简化为最基本的空间形态。在他《艺术与视知觉》——空间这一章节中开篇他对视知觉元素进行艺术实验提出了一个这样的有趣现象,在纸上划一条直线其实可能会有三种呈现方式:悬浮、分裂和镂空,然而人的知觉经验最后会趋向于把它看成“悬浮”在基地上方的空气中。人之所以会产生在这种分离性的知觉经验,是由于在第三度的分离,能比表面本身的分裂产生更为简单的知觉式样,简化的趋势按自身的规律最终会使平面恢复到完整的状态为止。然而艺术的形式是多样的,造成三度空间产生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一)图——底关系引起视觉上第三度的分离
  阿恩海姆把视知觉本身也看做是可以反映画面的空间层次的。在人的视觉机制下,特定的式样中封闭的面容易被看成“图”,而相对于封闭面的另一个面总是被看成“基底”;面积较小的会被看成“图”,面积较大的易被看“底”;凸起容易使式样成为“图”,凹进容易使式样成为“底”图与底在视觉上的分离,引起了二维平面上的第三度的分离。在西方绘画发展史中,从文艺复兴开始出现“画架上的绘画”,绘画作品有了明确的框架结构。框架意味着从周围的环境中隔开而另辟了一个境界。框架就是“图”,绘画空间就是“基底”。而在雕塑艺术中,立体物之间的图底关系是依靠和周围环境的关系来确定的。“图—底”的分离造成了视觉机制上的纵深感。
  (二)重叠、遮挡建构深度空间
  重叠关系依靠人的视觉经验和心理定式来建构画面的深度空间,把前后物象按照现实逻辑组织起来,使人在视觉上形成前后层层重叠的效果,进而加强了物体的深度空间。
  中国画的空间表现在这一点的运用上尤为突出。中国画主要讲究的是以线造型,无论是人物与人物之间、人物与景物之间,还是近山远山、藤条枝叶与花卉虫鸟之间,都是以线条组织物象的重叠来表达前后关系的体现。以五代荆浩的《匡庐图》为例,画面中的深度就是依靠山峦之间的层层重叠推移来实现的。画面呈现的是一种大山脊包含小山脊的程式化表现,形成了重重叠叠的如同木纹状的表现效果。整幅画面基本上只以形态的大小和前后的重叠与遮挡营造出深度空间。而在线描人物画《朝元仙仗图》和《送子天王图》中,重叠关系建构的空间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没有冷暖的色彩对比,也没有细微的明暗变化,仅通过巧妙的重叠关系使画面众多人物产生深度空间的效果。
  (三)光影、梯度变化营造三度空间
  光线能够清楚的再现事物,被看成是人的感官所能得到的一种最光辉和最壮观的经验。阿恩海姆认为“当我们知觉阴影时,就意味着我们已经把式样分离成了两层,下面一层是有着均匀亮度值和色彩值的基底,上面一层就是含有一定密度梯度的薄膜。”光线的产生引起了物体明暗程度的梯度值的变化,由于人的视觉机制要求最简化的原理,我们会把它知觉为一个具有三度性的物体。
  光影表现明暗,纵观西方绘画发展历史,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出现了明暗绘画技法,到文艺复兴时期发展更甚。达芬奇首创“明暗转移法”,《蒙娜丽莎》是这种画法的典范之作。而绘画发展到巴洛克时期,运用光影表现空间达到了最顶峰的时期。卡拉瓦乔、拉图尔、伦勃朗、维米尔等艺术大师们醉心于在光影塑造的三度绘画空间之中而现在我们仍然把这些元素作为表现空间的重要因素。当我们初学单个事物的绘画方法时,在光线的照射下,总是通过把握物体的黑白灰的变化再现事物的原形。
  (四)变形暗示空间
  变形是指一个物体总的形状(或部分)中的全部空间关系都发生了变化之后而得到的结果。阿恩海姆认为“凡是具有深度层次的视觉对象,看上去往往还是变形的和具有一定体积感的。”我们前面分析过人的视知觉总是会倾向于最简单的样式,而通过消除变形产生的想要恢复原形的张力而出现的三度空间,是视知觉简化性的选择结果。在艺术作品中,我们常常会看到在三度空间中,有些物体形状偏离了原来的形状发生了变形,而这些变形暗示了物体的空间。
  (五)透视产生空间
  透视是在艺术中表现空间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无论是文艺复兴时期问世的“中心透视法”,还是后来出现的“等角透视”或者是在中国绘画中的“散点透视”,都能在“有限”的范围内表现出“无限”的空间效果。
  阿恩海姆主要分析中心透视法对空间的影响,阐述了一个以基点为中心层层探究的深度空间。拉斐尔的《雅典学员》和达芬奇《最后的晚餐》正是对这一透视的运用使画面的深度空间表现的十分强烈。阿恩海姆肯定了中心透视准确的再现自然的能力,但同时在知觉和艺术的角度上他又指出了中心透视的局限性:它更严重的损害了事物的基本视觉概念和艺术家的想象力。就这方面而言,阿恩海姆认为“这是西方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危险时刻!”对艺术创造是不利的。而我对此有不同的理解。中心透视法产生引发了西方对自然的真实写照,这是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必然产物,是历史必经的一个时期。我认为这是艺术想象和创作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先很好的再现事物,在具备这些能力之后艺术家进行的主观情感创作才更具思想性和耐考验性。而这一时期是西方绘画发展史上的一个厚积薄发期。
  通过文章一步一步对阿恩海姆的“空间”理论的分析与研究,我们可以认识到绘画艺术空间是如何产生的。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的空间表现被不断的提高与创新从而使艺术更加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同时对我们今后的艺术创作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 朱疆源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2]辞海——艺术分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
  [3]冯民生.中西传统绘画空间表现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4]吴甲丰.西方写实绘画[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5]矫苏平.国外现代画家与作品[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倪莎,女,河南大学艺术学院2013级学生,当代美术教育方向。
其他文献
真好吃!  月球上结不了这样的苹果吧?  当然了。  因为太阳系中有生命存在的行星只有地球。  但是……  地球上生物太多了,也不太好吧!  什么?你說生物太多了也不好?  看,这里也有生命……  嘿嘿,真好吃!  地球是已知唯一有生命存在的行星。最初从地球内部释放出的气体使地球上充满了水蒸气、二氧化碳和氮气。后来,地球上产生了江河湖海,二氧化碳融入了海中,开始有了氧气。从那时候开始,可供生命体生
期刊
风和春天捉迷藏,春天藏,风找。  春天藏得太好了,风怎么也找不着。  风问蝉,可知道春天藏在哪里。蟬一直说知了知了,却不告诉风春天在哪里。  风问枫叶,可知道春天藏在哪里。枫叶说不知道,可是她刚说完,脸就红成了一片。  风问雪孩子,可知道春天藏在哪里。雪孩子把头摇得像拔浪鼓。  风找了太久,有些累了,坐下来大口喘气,结果把兔妈妈的菜篮子吹翻了,从菜篮子里掉出绿油油的荠菜。  风见了,大叫道: “我
期刊
摘要:《白鹿原》作为上世纪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作者陈忠实通过展现笔下众多小人物的命运与抉择展现了民族变迁历史,以叙述个体史的方式完成了民族史的建构,对于文学创作研究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陈忠实;《白鹿原》;民族史;建构  《白鹿原》是上世纪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作者陈忠实描述了从清末民初直至文革文攻武斗的半个多世纪历史,展示了恢弘的时代背景下白鹿两个家族跌宕起伏的命运。在这部作品中,陈忠实
期刊
本文为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关于赛珍珠和镇江文化的历史考察”(课题号:201410299064Y )阶段成果。  摘要:赛珍珠的《大地》三部曲使人类的同情心跨越了种族的鸿沟,以更深的人性洞察力去观察陌生而遥远的另一世界而被授予了诺贝尔文学奖。这部作品是赛珍珠描述中国农村题材的代表作,其中塑造了不同性格特征的中国农村妇女形象。本文就其中三位妇女的世界观进行对比,展示中国妇女在传统道德
期刊
摘要:冰心的短篇小说《冬儿姑娘》创作于1933年,是冰心作品中具有鲜明特点的一篇,作品采用内聚焦叙述,以冬儿母亲的口吻刻画出一个充满活力、天真、野性十足的体现生命原生态的冬儿形象。本文将试图从叙事学中的叙事视角切入作品,分析小说人物冬儿姑娘身上跳跃着的灵动的生命原生态的生成,探求寄寓于原生态生命之中的深层内涵与意蕴。  关键词:叙事视角;生命原生态;文学理想;女性意识  冰心的小说《冬儿姑娘》写于
期刊
摘要:武侠小说一直以来被认为是通俗文学不登大雅之堂,但是金庸的作品改变了人们对传统武侠小说的看法。金庸小说真实的展现了中国古代的市民社会,随着传统社会的解体,中国知识分子存在严重的身份认同危机,金庸小说通过对侠的身份认定的阐释,使得侠的想象和先前的武侠小说有不同的含义。  关键词:知识分子,身份认同,侠的界定  武侠小说在中国的发展可谓源远流长,武侠文学的源头有两个:“一是汉初司马迁的《史记》中的
期刊
摘要:结合顾恺之“以形写神”(《论画》)理论谈一谈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中人物“传神写照”(《论画》)的艺术特色。顾恺之所谓“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1]传神之关键在于眼睛,画家必须抓住描写人物的关键部位。并把自己对于所绘人物的主观的情感,融入画中,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以形写神”“传神写照”的境界此篇文章中我们就借助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一画深入剖析一下顾恺之“以形写神”“
期刊
摘要:在西方绘画作品中对于空间的表现尤为重要,空间立体效果的形成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透视、光影、色彩等。阿恩海姆从视知觉的角度研究和分析艺术,阐述了自己关于“空间”理论的理解,描述了从平面到立体的空间形成过程,以及空间效果的形成和空间在艺术中的运用。本文通过结合阿恩海姆的“空间”理论,主要分析透视、光影、色彩对绘画作品空间效果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绘画空间;阿恩海姆;透视;光影  “空
期刊
宜兴的紫砂文化艺术,脱胎于几千年来的茶文化。古有“盐茶之利”可见对中国人来说,茶跟盐一样是生活所必不可少的。这一点,特别体现在古往今来的人际交往之中,“有朋自远方来”怎能不沏一壶香茶,然后端茶待客,这一切正是孔子所说的“礼”的表现。守“礼”是为了达成“仁”所采取的必要方法,求仁必要守礼。壶与茶恰恰就好比传统文化中“礼”与“仁”的关系,试问喝茶品茗又怎能少得了紫砂茶壶。  茶文化是为了领略整个品茶过
期刊
摘要:运动,是最容易引起强烈注意的现象。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中,从格式塔心理学理论角度,阐述了“运动”作为视觉元素在艺术作品的形式构建和内容传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运动理论作为阿恩海姆视知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运动这一视觉元素在绘画中的应用,显得更加微妙,更耐人寻味。运动原理在荷兰著名画家梵高一生所创作的艺术作品中就表现的尤为突出,梵高作品的色彩、笔触、形式乃至画家的思维情绪都迸发着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