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砺成大报

来源 :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yan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在全球金融危机来临之际,华商晨报社逆势而为,完成了在辽宁全省主要地市的又一次发行布局。这一次调整,《华商晨报》的发行量由日均发行50万份增至日均60万份,在沈阳市的发行占据极大的优势的情况下,在抚顺、辽阳等9地市的发行迅速上升,《华商晨报》的巨大影响力已经遍布辽宁全省。
  同样是2009年,《华商晨报》的广告经营额再创新高,达到2.3亿,更让人惊喜的是,这份报纸的新闻产品的提升和社会责任的表达等几个主要指标,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在都市报发展史上,《华商晨报》成为东北区域一个新的成功样本。
  
  十年磨砺 从行业小报到都市大报
  
  2000年以前,由于报纸定位与市场存在一定距离,《华商晨报》发展缓慢。
  2000年初,经中国侨联牵线,由陕西省侨联主管主办的《华商报》投资运营由辽宁省侨联主管主办的《华商晨报》。当年,《华商晨报》全面改版,在办报思路、经营管理机制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很快打开了市场,从此前的发行量万余份,当年达到最高期发行量43万份。但由于当时的《华商晨报》是周三报,报纸始终不能彻底占领市场,晨报由刚刚进入沈阳的高速增长,陷入了成长的痛苦。
  2003年3月3日,在辽宁省主管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下,《华商晨报》进行了二次启动,全面改扩版后的华商晨报由周三报对开8版扩为日报16版。改扩版后,仅用半年多时间,就跻身于辽沈地区强势媒体行列。
  2004年,《华商晨报》在辽沈地区的发行量突破50万份,实现密集覆盖沈阳、辐射辽宁各中等城市,成为辽沈地区发行量最大、影响力最大的报纸。随着发行量及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广告营业额也大幅攀升,2004年底达到1亿元。
  至2010年,《华商晨报》在辽沈地区的发行量已经突破60万份。2010年,国内权威第三方调查机构慧聪邓白氏发行调查数据表明,《华商晨报》在家庭订阅和零售市场份额均领先于同城其他报纸,发行优势明显。
  2004年11月,在最具经济活力城市好新闻评选中,获得由中共沈阳市委宣传部、沈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联合颁发的“最佳报道奖”。
  2006年,《华商晨报》获得由新闻出版总署等联合颁发的“2006年百度中国最具社会影响力状元媒”。
  2008年7月,《华商晨报》再获百度体育类状元媒,这是东北地区唯一获得此奖项的媒体。
  2009年以来,华商晨报社又相继获得全国2008~2009年度广告投放价值百强媒体、2008年度中国最具品牌影响力强势媒体、中国十大品牌传播力都市报。
  
  新闻:强化媒体责任 关注城事民生
  
  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给中国传媒业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跟上时代潮流,为全社会的文化和经济的发展做贡献?《华商晨报》的做法是强化媒体责任,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在新闻操作中,对大事件立足高远,找准立场,敏锐捕捉。既凸显大事件,大篇幅的新闻力度和广度,又不忽视对普通读者的人文关怀和关注……
  责任是大事件下不缺位。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将全体国人的目光聚焦在汶川。《华商晨报》7名记者在第一时间赶赴地震灾区,在灾区,记者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到抗震救灾的活动中。在后方,报社以组织者的身份,策划了一系列活动,对灾区进行救助。《华商晨报》征集的40万救灾物资第一批进入辽宁对口支援县安县。
  《华商晨报》的抗震救灾报道得到中宣部的单独阅评表扬,称《华商晨报》既是宣传者,又是组织者,更是志愿者。
  2008年,作为北京奥运的分会场之一,沈阳同样聚集了世界的目光,从圣火在沈阳传递开始,《华商晨报》就揭开了奥运策划报道的序幕。7月17日,《华商晨报》首次创造性地滚动出报,一天内连续推出上午版和下午版两个号外,上午版号外还可以折叠成“祥云火炬”。
  8月25日,北京奥运会胜利闭幕,《华商晨报》在同城媒体中独家推出奥运会纪念特刊《金色记忆》,用图片的形式,主题清晰,特色鲜明地收藏了奥运的每一个精彩瞬间。
  《华商晨报》推出的奥运特刊版面,还获得了美国新闻媒体视觉设计协会(SND)颁发的制图类铜奖。
  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为了更好地展示建国60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华商晨报》的采编团队,创造性的设立了图画专栏——“中国画卷”,以中国画的形式,每天一个主题展示新中国成立后的变化,每天的主题又都息息相关,出满60期后,可拼成一幅完整的新中国60年变迁长卷,可谓匠心独具。
  “中国画卷”版面的独特创意和新颖构思,获得美国新闻媒体视觉设计协会(SND)颁发的“特别报道类金奖”,使《华商晨报》成为SND成立31年来,第一个获得金奖的中文报纸。
  责任是对城市细节的关注。《华商晨报》一直关注城市发展,相继对夜间出行难,行人过马路绿灯太短进行了系列报道。晨报的报道得到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沈阳市开通了32条夜公交线路,对500余处绿灯延时。
  2009年,《华商晨报》报道了沈阳一市民在寒冷的冬天,用私家车免费搭送市民的事情,报道引起了各方热烈反响。随后,报纸就此推出了征集温暖同路车活动,随着持续的报道,“温暖同路车路线”达到了200余条,有500余车主参与,组成了“温暖同路车志愿团队”。
  《华商晨报》的“温暖同路车”活动受到沈阳市委宣传部的高度重视和肯定,并将新闻事件推动成为沈阳文明创建品牌,将“温暖同路车志愿团队”评为首届感动沈阳十大人物,城市的文明在细节处被唤醒。
  责任是对百姓冷暖的关怀。《华商晨报》曾在一版配发大幅图片推出了一篇特殊的报道:《万斤紫薯困住一个家》,报道的是沈阳市沈北新区尹家乡穆家村五组一位贫困农民老石种植的紫薯卖不出去的故事,见报当天就有600余名读者报名要买老石家的紫薯,仅一天,老石的万斤紫薯不仅卖空,而且签订了常年的供销合同。
  “希望之旅”活动,是《华商晨报》的品牌活动,从2000年以来,每年10月都要为贫困学生开展一次帮扶活动,到2009年已经坚持了十年。2009年,《华商晨报》的“希望之旅”活动,除了号召读者对贫困学生的帮扶外,更派出了数名记者,分赴葫芦岛、朝阳的贫困小学进行支教。在报道期间,华商晨报共收到爱心款101268.7元,爱心物品(价值)70000万余元。共资助葫芦岛、朝阳两所小学的163名小学生。
  十年来,“希望之旅”活动吸引了5000多名读者参与,捐款超过30万,捐物(价值)超过15万,进行一对一结对子资助贫困小学生达1000多人。
  一篇报道改变了一个城市的细节,一篇报道解决了一个家庭的困难,《华商晨报》与这座城市共同成长,并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他对媒体责任的理解。
  
  经营:实行广告代理制度 专业服务拥抱客户
  
  自身的经营状况决定着媒体为社会提供服务的能力,自身发展的速度和可能,也取决于自身的经营现状和运营水准。《华商晨报》的经营理念是以自身的发展促进地区经济的繁荣,深度服务,强化服务,和客户共同成长。
  在《华商晨报》,为了保证做“纯洁”新闻的崇高理念,也为了保证客户的利益,报社公开承诺,杜绝有偿新闻、虚假广告、不良广告,拒绝黑金交易,坚决实行广告代理制。保证了新闻的纯洁,和经营队伍的规范。
  目前,《华商晨报》的全面代理制和独家代理制的科学结合,在个别行业或客户推出独家代理制,对于大多数的广告版面,则采用全面代理制。坚决维护了市场的良性发展和广告公司的公平竞争,聚集了一大批优秀广告人共谋发展。
  另外,随着市场的发展,晨报更提出了“细分行业,精耕细作”、“拥抱式服务”的理念,针对市场的特征应变策略,针对客户的需要调整策划。
  专业精确而灵活的运作,使得晨报广告经营得到了稳步的增长。在《华商晨报》的经营部门,不管是大客户还是小客户,客户的个性化需求,都会被经营人员认真对待。
  
  机制:全员聘用 塑造新闻理想和职业道德
  
  从2000年到2010年,整整十年,《华商晨报》一步步走向成熟。越来越多的读者喜爱它,当然也有越来越多的客户认同它。
  这种快速发展的背后,是健全完善机制所起的作用。《华商晨报》秉承《华商报》建立的运营和用人标准,所有人员全部招聘,实行聘任制。
  这种全员聘任制的做法,让大家在同一起跑线上,只有靠才能和本事吃饭。真正做到了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使晨报能够在激烈而残酷的竞争中走向一个个辉煌。
  为了保证新闻的纯洁,报社提出了“不收红包,做一张干净的报纸”,报社制度要求:坚守新闻从业人员职业操守,坚决抵制有偿新闻,刊发新闻稿件一律不收取任何费用;公务活动中收的礼品、礼金必须及时上交报社,违反者,本报一律予以辞退,情节严重的予以开除。
  目前,“不收红包”已经成为《华商晨报》自上而下的组织记忆。几年来,《华商晨报》始终把这条承诺作为一条“高压线”,并因此开除了数名收红包的记者,甚至包括个别中干和业务骨干。每次招聘的新员工在接受岗位培训时,第一项内容就是“不收红包,做一张干净的报纸”。
  报社在严禁员工收受礼金、礼品的同时,重在通过配套制度的建设,鼓励员工依靠岗位致富,多出精品。报社考核中日日有点评、月月有讲评、年年有重奖。
  正是有着这样一整套完善、科学、积极的奖励和惩戒制度,使各个环节上的员工都把精力和心思完全用在了工作中,使《华商晨报》一步一步向精彩迈进。
  
  展望:打造国内一流的区域性综合传媒企业
  
  十年前,《华商晨报》如一个血气方刚的青年,用锐利的姿态冲进了辽沈报业市场;十年之后,他已经开始走向沉稳和成熟。并且,那颗热爱城市的心依然热烈执着。
  站在十年的路口,思考未来的道路何去何从时,《华商晨报》依然秉承这样的使命——“奉献最有价值的新闻和信息”。
  《华商晨报》关注百姓冷暖,用建设者的姿态架起百姓与政府沟通的桥梁;《华商晨报》热爱这座城市,尝试用更理智的声音去建言献策;《华商晨报》锐利敢言,监督的声音更加理智成熟。
  对于《华商晨报》的广大客户,《华商晨报》坚持共同成长,共赢共荣,他始终坚持的客户导向从未改变,改变的是更加细致和个性化的服务。
  面对传媒行业发展的大形势,《华商晨报》在努力调整着自己的发展战略,深耕版面,强化报纸的言论声音;深化报网互动,加深报网融合;开通QQ平台,拓展与新读者群的交流平台;拓展读者服务热线功能,从新闻服务拓展到对读者生活的全方位服务。
  未来的《华商晨报》还将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战略发展步伐,牢牢地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为读者服务,办党和人民都满意的报纸;会抓好报社队伍建设,增强队伍的凝聚力,创造晨报的下一个辉煌,为打造国内一流的区域性综合传媒企业而不懈奋斗。
其他文献
2005年,美国的两家研究机构PRWeek和Burson-Marsteller联合对131名美国企业的CEO进行了一项调查,考察这些CEO们对于博客这种新生事物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出CEO们对博客的积极态度:其中,59%的人认为使用博客有益于公司内部员工之间的交流,47%的人认为博客是与外界环境进行交流的好工具。2006年,在线折扣券商——TradeKing公司的CEO多纳托蒙塔纳罗20多年前移植
期刊
行业报是我国报业中一支独特的力量,在为行业服务中不断探索自身发展的道路,在报业中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多年来,中国报协行业报委员会在行业报改革发展中做出了许多努力,发挥了积极作用。为更深入了解全国性行业报的未来走势与当前热点之一的报刊改革状况,记者采访了中国报协行业报委员会会长吕华麟先生。  《传媒》:吕会长,您好。在传媒业界,行业报、产业报、企业报、专业报这样的称呼很多,它们之间存在哪些关系
期刊
新世纪头十年精彩几何?“十二五”期间如何变局?    本刊讯(记者 徐颉) 新十年,新起点,新格局。经新闻出版总署领导批准,第六届中国传媒创新年会(2010中国传媒年会)将于2011年1月在北京举行,届时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广电总局等主管部门领导及200余位传媒界老总,以“变局与转型”为主题,对传媒业新世纪头十年及2010年的发展成就进行总结,对2011年及未来十年传媒业新格局进行探讨。  2010
期刊
策划人语  盘点十年传媒史,是我们早就有的想法。  新世纪的头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很短,但于中国传媒业,却称得上剧烈变革的十年。  这十年,改革始终是行业的主旋律。从2001年的17号文件开始,中国传媒业吹响了集团化、产业化、数字化的号角。一大批有实力的传媒集团傲立潮头,始终走在中国传媒业改革发展的最前沿。从单一介质到多介质的全媒体集团,从转企改制到运作上市,从兼并重组到跨区域跨行业整合,传媒集团
期刊
管理    新闻出版总署: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牟利面临全面整顿  2月23日,针对社会反响强烈的部分学术期刊“靠收取版面费牟利”以及“论文买卖产业化”等问题,新闻出版总署新闻报刊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新闻出版总署将对大量刊载学术论文的期刊进行监测评估,对不注重学术质量、刊载拼凑、剽窃学术文章的学术期刊予以严肃处理,采取措施整治学术期刊由其他单位和个人代理发表论文,对超越办刊宗旨及范围刊载学术论文的期刊将
期刊
方汉奇先生在其《新闻史上的奇情壮彩》中这样说,“新闻史是历史的科学”,而广播史又是新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各种原因,至今没有一篇涉及广播事业的专著。因此,出版系统的、专门性的广播史料书籍,一直是广大广播史志研究工作者努力的目标。2007年6月,汕头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由赵玉明教授主编的《中国现代广播史料选编》便是近年来广播史料的代表作。  该书收入的史料是从上世纪20年代初中国境内出现的第一座广播电
期刊
进入新世纪后,新闻媒体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由于读者的观念、构成、地位和阅读习惯等方面的变化,读者对媒体的要求越来越高。党刊作为传统纸质媒体的典型代表,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适应读者不断变化的需求。本文结合中共安徽省委党刊《江淮》杂志的办刊实际,谈谈如何通过创新,不断提高党刊的指导性和影响力。    创新时政报道,高唱主旋律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宣传报道好中央和省委的重要精神和工作部署,是党刊的职责
期刊
Jock Lauterer任教于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新闻学院,曾经创办了两份社区报,他的书《社区新闻》已经第三次再版,被全美很多大学社区新闻课程奉为教材,也成为专业人士了解社区新闻媒体的重要专业参考书籍。每年暑假他会走访北卡大大小小的社区报,为他们提供免费的现场培训,涉及从新闻报道到摄影的方方面面,今年已经是第10个年头,屈指算来,已经走遍了150家社区报社。丰富的从业经验以及学术高度让他
期刊
“我的对面住着一位送《华商报》的小伙。小成,一个勤劳、乐观、向上、爱吼大秦腔的小伙。  他,每天在五点半左右就去上班(夏天更早些),去到站点,等待从印刷厂出来的送报车,领好自己所投递区域的两百多份报纸,并以最快的速度将报纸一份份的整理好(因为报纸从印厂出来时,是不分版面的)。然后,挨家挨户的去投递,两百份左右的报纸,全部投递完最快也要三个小时左右。  送完报纸,小成要在吃中午饭之前到站点去领牛奶。
期刊
2004年我国第一家社区报《巷报》在长春市成立,此后全国各地又有几份零星的社区报诞生,但都以失败告终。新闻出版总署2008年授权上海《新民晚报》集团《风尚》进行社区报试点,上海的社区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报业集团的资源优势加上社会大环境的支撑,《风尚》的成功与否对未来中国社区报的发展起到关键的指向性作用。3年来《风尚》进行的有益尝试和探索会成为未来中国社区报发展的宝贵经验,但受制于各方面条件,依然困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