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限的爱意中达成训练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lian_t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妈妈的爱》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这首儿歌,从儿童的视角,以清新、明快、朴实的语言风格,叙述妈妈为“我”做的几件事,细致而形象地再现了母爱的伟大、无私和细腻,也抒发了孩子对妈妈的爱。全诗语言朴实易懂,并没有过多的修饰,但可以看出诗人极其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除了采用对比外,五个比喻的运用精妙准确,与所选择的故事浑然天成,让人直观地感受母爱的神圣和伟大。
  一、巧妙导入,在激情中感悟
  课文的生活细节几乎发生在每个家庭,每个孩子的身上,但正因为司空见惯,成长中的孩子反而容易忽略。教学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深挖生活中母爱的具体表现,用学生自己经历的“细节”来充实文本,感悟内涵,有个老师是这样导入的:
  1. 吟诵《游子吟》。
  师:世界上最无私的爱是母爱,如果没有它,我们怎能茁壮成长。让我们带着对妈妈的感激之情,读一读这首诗。(生读)
  师: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母亲在哪儿,哪儿就是最快乐的地方。让我们带着深深的思念,再读一读这首诗!(生再读)
  师: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让我们带着对妈妈的爱,再读一读这首诗!(生三读)
  2. 深情读课题。
  师: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啊,我们成长的每一步,都凝聚着妈妈的爱,妈妈的爱是春风,请同学们把标题轻轻地读一读。(生读)妈妈的爱,是寒冬里温暖的棉衣,让人终生不能忘怀,慢慢读一读(生读)。摔倒时,伤心时,失败时,成功时,妈妈的爱陪伴着我们一路走来,再有力地读一读!(生读)
  这一导入调动了学生的母爱情感,形成一个强大的“磁场”,为全文的理解与感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反复的朗读训练,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也是一种最为有效的言语训练。
  二、多法结合,在归类中突破
  本课生字较多,共有15 个,其中要求会写的有8 个。教学时要根据字词的特点,激活学生的已有认知,多法结合,有选择地予以突破。如“扇”是多音字,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学,是事物的名称时读第四声,是表示动作时读第一声。“裳”“烫”“湿”通过观察字形,理解字义来识记。“谎”“批”“诲”等,可以联系熟字换偏旁等方式来学习。“热”和“凉”这对反义词,可以结合课文语境和生活经验学习,结合扩词训练,认识生活中熟悉的词语。这样识字与学词,与生活,与已有认知紧密联系,多法结合,识字教学变得高效而又快乐。本课要求会写的8个字,其中“热、 凉、校、抱、 摸 、评”是学生熟悉的字,“批、责”是本课刚刚出现的生字。两种情况的字均应重视书写指导,鼓励学生自主尝试,发现字的部件、结构的特点,观察在田字格中的布局安排、腾让挪移。如“凉、校、抱、摸、批、评”都是形声字,可以引导学生用换偏旁的办法记住字形,提醒书写时的左窄右宽。“热”字笔画较多,用部件组合记住它,书写时提醒“执”的点不要漏掉。这样的指导细致入微,学生举一反三,动脑动口又动手,生字教学扎实有效。
  本课词汇活泼新鲜,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词语的特点,发现词语与语段之间的联系,串起词语的链条,让教学条理清晰,简明有效。比如可以出示五个小节的生字词语,让学生一行一行地读,边读边想象故事的画面。再出示课文内容,指导朗读。对于文章中“很热很热、很凉很凉、很烫很烫” 之类的词语,可引导学生发现特点,在对比中体会其不同的表达效果。如“很热的夜晚”和“很热很热的夜晚”对比,然后拓展“ABAB”式的词语。 “清凉的风、遮雨的伞、滴落的泪、责备的目光、亲切的教诲”,可以归为一组,连起来读,以“妈妈的爱还像什么”来链接生活,拓宽思路,为仿说仿写做好铺垫。
  三、抓住关键,在朗读中体会
  文章五个小节叙述方式基本相同,教学时可以重点指导学习一小节,其余的小节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或自学,遇到问题大家一起讨论解决。
  先出示自学提示:“一读课文,读得正确、流利;再读课文,说说你懂得了什么;三读课文,把你的感受读出来。”让学生根据学习建议自主学习,然后集体交流反馈,教师点拨提升。文中的五个比喻句是理解把握课文内涵的关键所在,作者用“清凉的风,遮雨的伞,滴落的泪,责备的目光,亲切的教诲”来比喻妈妈的爱,将抽象的爱真切实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爱变得具体形象。细细品析这些比喻句,有助于深刻感悟课文的内涵,也为仿写句子创造条件。
  交流时,根据同学的回答,教师作相机的引导,重点抓住五个词语来体会“妈妈的爱”。假如同学汇报到:我懂得了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时,教师则要追问,为什么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引导同学根据文中的描述体会到妈妈为了我,自身不怕热,不怕累和困为我扇扇子,带来了清凉的风。这实际上就是妈妈对我的爱。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同学联系实际谈,然后,指导这一小节的感情朗读。其他的几个小节可以放手让学生运用第一节的学习方法,联系自身的实际来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母爱,在反复的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深刻体会作者运用比喻说法的好处。
  四、回归生活,在表达中提升
  当学生对课文的内涵有了比较深入的感悟后,可以把其注意力引向现实生活,让学生在记忆的长河里寻找妈妈的爱,说说生活中妈妈关心、疼爱自己的事,体会母爱的无私与伟大。此时的表达不再是停留于词语的搜索,而是让孩子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生活中事例。有位老师是这样设计拓展练笔——联系实际夸妈妈的:
  师:同学们,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遮雨的伞、滴落的泪,是责备的目光、亲切的教诲,妈妈的爱还是什么?回忆一下,妈妈最经常为你做什么?最经常说什么?妈妈最希望的是什么?(生思考)
  师: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
  ①清晨,妈妈 ?摇 ?摇?摇?摇?摇?摇?摇
  深夜,妈妈 ?摇 ?摇?摇?摇?摇?摇?摇
  下班的路上,妈妈 ?摇 ?摇?摇?摇?摇?摇?摇
  烈日炎炎的假日里,妈妈 ?摇 ?摇?摇?摇?摇?摇?摇
  狂风暴雨中,妈妈 ?摇 ?摇?摇?摇?摇?摇?摇
  ②我做错了事时,妈妈 ?摇 ?摇?摇?摇?摇?摇?摇
  我终于学会了,妈妈 ?摇 ?摇?摇?摇?摇?摇?摇
  我伤心时,妈妈 ?摇 ?摇?摇?摇?摇?摇?摇
  我孤独时,妈妈 ?摇 ?摇?摇?摇?摇?摇?摇
  (让学生根据提示,同桌互说,再指名说)
  ③妈妈的爱是?摇?摇 ?摇?摇?摇
  此时学生的思维得以发散,从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发现妈妈的爱——“香甜的蛋糕,可口的巧克力,丰富的午餐,甜甜的蜜水……” 精彩的发言表明在孩子们的眼光里,妈妈的爱是具体的、形象的、可感的,是“无处不在”的。这一切说明,孩子们已真正理解了文中的五个比喻句,同时,在“语用”方面得到了扎扎实实的训练。
  师:妈妈的爱像无边的大海,我们要怎么回报呢?
  (出示:我要?摇?摇?摇?摇 ?摇?摇?摇?摇?摇?摇)
  师:你们瞧,只要把我们刚才说的,整理一下就是一节小诗了,大家试试吧!
  (引导学生进行笔练,然后汇报交流、评点)
  在以上设想中,一方面引导学生把作品还原现实,以获得真切的感悟;另一方面,巧用课文这一例子,联系现实生活,学习运用语言文字,让阅读与习作向儿童生活开放,向社会生活开放,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福建省惠安县教师进修学校)
其他文献
曾经听过这样一节课,一位教师在教学《半截蜡烛》时,很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让学生围绕课文中三个人物所说的三句话,进行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等。读的方式多样,学生读得声势浩大,但让听者感觉那读书声平平淡淡,好似齐声喊口号。读者口干舌燥,听者却觉得索然无味。我们不得不深思,这样朗读的目的是什么?学生究竟读出了什么?该如何认识朗读教学的意义,如何提高朗读教学的效果?  一、对朗读教学的反思  《义务教育语文
期刊
新版本数学六上教材从总体框架上看,除了把《比》的内容从《分数除法》中独立出来另设单元外,教材修订前后的单元名称基本相同。但有两个单元的内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是《位置与方向(二)》单元的内容由“用数对确定位置”调整为“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二是《数学广角》的内容由“鸡兔同笼问题”调整为“数与形”。除此之外,教材把“百分数”的系列内容分成两段,其中百分数的特殊应用(如折扣、成数、税率、利率等)移至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评价建议”中指出:“写作的评价,要重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习惯。”“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要考察学生对作文内容、文字表达的修改,也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笔者以为,习作讲评,应关注学生的三大需求。  一、被回应,乐于习作有信心  “言为心声”。学生用习作的方式发出真诚的自我声音,自然渴望得到重视、得到回应。如何回应学生呢?有的教师借助评语与学
期刊
传统的数学教学过度关注问题解决的结果,课堂上提供给学生的大多是“封闭型”的问题,即条件完整无缺且没有多余信息,解题模式固定,结果唯一。这样的课堂学习,学生墨守教材或教师的言说,生怕解题过程不符合教师要求而丢了分,因此不敢个性化地解决问题。课堂上学生常常没有思考、不打折扣地吸纳教师或其他同学的观点,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思维的惰性。《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指出:“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
期刊
徐斌老师执教《倍的认识》时,抓住概念的本质,通过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情境和有效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倍”的意义,逐步理解概念,积累活动经验,熟练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方法。  一、创设情境,找准“衔接点”  课始,徐老师从谈话引入,出示了三道口答题:6里面有几个3?10里面有几个2?15里面有几个5?学生一下子想到了可以依次用6÷3=2,10÷2=5,15÷5=3来计算。接着,教师追问:
期刊
学校要求各教研组在学校联欢晚会上表演一个节目,张老师所在的教研组同事听说要表演节目,纷纷表示不愿意参加此次表演,而张老师作为该教研组的组长,无奈之下只能接下任务,当然其中也有一种想有机会在全校性场合表现一下的冲动。然而,接下任务后张老师才感觉到压力巨大,她一方面觉得自己没有表演天赋,害怕上台会出丑;另一方面她又希望自己这次的表演能够出彩,毕竟这次是全校性的表演,表演得好坏代表着自己也代表着整个教研
期刊
一篇课文要教的点总是很多,但课堂教学时间是个常量。如何准确捕捉知识的生长点和学生学习能力的渐进点,做到“弱水三千,只取一瓢”,让40分钟的课堂教学高效产出,让语文学习更富实效性指导?笔者认为,以课文为本,落实学生读书方法的指导,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一剂良方。  一、初读,落实把课文读“薄”的学法指导  把课文读“薄”是一种学会概括的读书方法。长期坚持训练,对于形成快速浏览、快速捕捉信息能力很
期刊
语文教学是一个包含着多重矛盾关系立体交错的过程。要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途径和策略可能有许多,但使语文教学的各种相关要素成为一个和谐统一“共同体”,相辅而行,合璧共振,是首先应该考虑的。  一、多维共生  语文教学必须围绕“提高语文素养”展开,使语文素养所包含的诸元素相融一体,和谐共生。首先,三维目标不可偏废。作为目标的三个维度,其实是一体的,在实际的教学中,它们互相渗透,互相牵连,唯有齐举并重,
期刊
初学英语的小学生对英语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他们爱学、乐学、喜欢游戏、乐于角色表演,但是,他们又具有生性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易学易忘的特点。因此,我们必须探索一些符合小学生心理和生理特点的教学方法,努力把好课堂教学若干环节:  一、有效导入,激发兴趣  小学英语导入新课的方法多种多样,没有固定的模式,经过长期的摸索,我总结出以下几种导入方式:  1.歌曲导入。优美的音乐、欢快的节奏,既愉悦身心
期刊
2013年4月18日至19日,由福建省特级教师协会、福建教育学院闽派特色教育研究所、宁德市教育局联合举办的“郭正光主体教育管理实践研讨会”在宁德召开,来自省内外的专家、教授、特级教师、中小学校长等300多人参加了研讨。现借贵刊一隅,简述我“三位一体,同步发展”的校本主体观点。  一、“三位一体”主体观的形成  20世纪80年代初,踏上教育讲坛不久的我,拜读了顾明远教授的《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