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设计不是换个壳整个容

来源 :支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iwu1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特色设计,不是把祖宗留下来的传统展现出来,更不是抄袭、模仿,设计的思考起点是“事”而非“物”。
  初遇柳冠中,是在武汉海峡两岸创意创新高峰论坛上。年逾古稀的他,声音铿锵、语气激扬,演讲饱含悲悯情怀。
  30多年前,柳冠中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创建了我国高校第一个工业设计系,将工业设计理论带到中国,被誉为中国“工业设计之父”。
  他直言,中国工业设计喜欢“抖聪明”——去欧美展览和工厂抄袭;假冒洋品牌营造高端形象,追求产品形象和溢价;所谓的特色设计,就是加一片红砖绿瓦、传统元素……
  接受《支点》记者专访时,柳冠中说,设计的关键不在元素,而在于所处生活环境的系统性需求。
  企业家要摒弃打工仔心态
  《支点》:有些人将工业设计理解为外观设计、造型设计,对此您如何看?
  柳冠中:这种理解十分偏狭。实际上,工业设计讲的是工业革命以来人们的设计活动。
  工业革命前,并不存在设计师这一社会角色,那时有缝衣服的裁缝、雕刻的石匠、打家具的木匠,设计活动融合在各行各业之中。
  工业革命的批量化生产模式,要求在选料、下料、刨平、打榫、组装、刷漆、销售方面有明确分工,这就需要有人先想好每道工序与环节,使每道环节都串起来。而这种考虑系统整体利益的活动,我们统称为“工业设计”。
  在工业设计诞生、演变过程中,设计师也逐渐成为独立职业,在不同国家地区产生众多“运动、流派、理论、观念”的演变:如英国工艺美术运动、欧洲新艺术运动、德意志制造同盟、荷兰的风格派、美国的流线型运动等。
  当然,不少人将工业设计理解为外观设计、造型设计,也有其原因。目前国内设计界80%-90%的设计师,都在消费品领域从事设计,而未来我们还要注重培养真正紧缺的工业设计人才,如机电装备领域的人才。
  《支点》:对于企业而言,投资工业设计能带来怎样的实际收益?
  柳冠中:美国有这样一个说法,企业投资工业设计带来的效益,是投资设备更新带来效益的5倍。早在20前,撒切尔夫人也说过“英国可以没有政府,但不可以没有设计”,因为英国成功主要是由设计带动的。
  然而,大部分中国制造企业只重视引进技术、购买设备、广告营销,根本没有把工业设计纳入决策议事日程中。
  举个例子,1956年,在前苏联帮助下,长春汽车厂制造了中国第一辆解放牌载货汽车,重4吨半。但到了1987年,这辆车的重量还是4吨半,仍然是那个轴距,只是产量有所提高。从设计角度来说,一点没有进步。
  现在又过了30年,中国汽车业仍然没有完成工业化——我们制造的汽车只是中国外壳,核心部件设计基本还是国外技术。
  再举个例子,国产手机卖得这么火,其实方案、专利都不是自己的,我们只能去换颜色、换外壳、给产品整容,没有涉及到根本问题。
  中国企业家最舍得花钱的是流水线,第一天安装好,第二天就能生产,而设计费一分钱都不愿多花。这其实是种“打工仔心态”——你用人家的技术、专利、知识产权,贡献了自己的廉价劳动力,可最多的钱都被别人赚走了。
  


  思考起点是“事”而非“物”
  《支点》:您的设计理念是“事理学”,可否以案例进行阐述?
  柳冠中:工业设计对象,可以是“物”也可以是“事”。前者包括产品、广告、包装、环境设计、市场战略、产品计划、交通工具系统等,后者则包括工作、学习、饮食、娱乐、休息、交流等生活方式,而“事理学”倡导思考起点是“事”。
  举个例子,古代人通过建立冰库、腌制食物来储存食物,而现代人则是用电冰箱储存食物,方式不同但储存、保鲜的需求都没有变化。
  因此,设计师需要将各类食物充分保鲜这个“事”做到极致。譬如解决低温状态下,部分食物如黄瓜反而容易变质的问题,而不是老去想给冰箱弄个“饕餮纹、中国红”等小儿科问题。
  在1999年日本召开的大阪亚太国际设计会议上,日本松下代表大谈21世纪日本洗衣机将是什么样的,而我的发言是中国21世纪应该淘汰洗衣机。
  为什么?人们使用洗衣机是想让衣服干净,但这样一种费电又费水、能效利用率不到10%的产品,绝不是最好机制。如果能从材料设计上改变织物材质或设置公共分享式“洗衣站”,那根本用不上每家都放个能源利用率不到10%的洗衣机。
  而作为工业设计师,既要解决中国10多亿人口的衣服干净问题,又要思考如何同步解决中国淡水资源有限、洗衣服带来的淡水污染等问题,这就是我现在所提倡的“事理学”:不是用名词思考,而是要用动词思考。
  画上故宫≠继承传统
  《支点》:近年来,中国设计不断走上国际舞台,是否见证国内设计实力有所提高?
  柳冠中:我不认同这种观点。每年米兰参展,都有大批设计师蜂拥去看展览、拍照片、回来仿制或改头换面,以至于很多意大利厂商不愿意接待中國人。
  


  于是,不少中国设计师集体印日本名片,而且分工明确,你看桌面、他看结构、我看桌腿,看完马上到外面画出图来。
  可以说,抄袭是中国设计师的通病,而且这种抄袭都只是在表面,都不去考虑意大利与中国生活方式的不同之处。
  前几年英国设计委员会主席来中国讲座,有设计师提出一个问题:“中国设计应该怎么做?”对方简单反问一句:“那不是你的事情吗?”
  所以说,中国人只有自己才能解决自己的问题,不是不能学外国人,而是要选择性学习。然而,目前中国设计师普遍用外国标准来做创意和设计,这种现象在设计领域普遍存在。   我们老说“西学中用”、“中体西用”,我觉得都是阻碍,不要老分“东或西”,应该首先认人、认科学。
  《支点》:“继承传统”也是当前工业设计的一个关键词。在您看来,中国工业设计如何在设计中融入中国元素?
  柳冠中:我们一谈起中国特色的设计,往往就守着老祖宗的东西不放。比如我们常常觉得京剧、脸谱、文房四宝就是有文化的。然而,我们还要思考一个问题:把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展现出来,就是好的吗?
  不一定。现在有些设计师动不动想把青花瓷、故宫、长城等等中国符号贴在设计作品中,显然是不合适的。这些传统、老旧的元素,大多时候不能反映当代百姓日常生活,让人有牵强附会之感。
  举个例子,有人谎称明式家具符合所谓人体学。要知道,明式家具是中国官宦礼仪的产物,其目的就是端架子、摆座次,坐5-10分钟添茶送客。
  所以说,“传统”不是继承的,而是我们的历代祖先不断创造出来的。如果我们围绕当前十几亿人口生活方式做出饱含了当下生活的设计与创意,那沉淀下来的就是21世纪中国的工业设计风格,我们后代也会说这就是中国的“传统”。
  《支点》:您心目中真正的中国式设计是怎样的?
  柳冠中:以豆浆机为例,国内豆浆机大都按照外国咖啡机原理制作,把豆子用高速运转的机器砸碎,这种方式会形成悬浊的“豆渣水”,不结膜,喝到嘴里沙沙粒粒,也没豆香味。而中国传统豆浆是石磨碾磨出的纤维状,所以才香味四溢。
  因此,中国式设计要先搞清豆浆生产原理,其次再制定标准,包括泡多少豆子、加多少水、磨多细,才可以保证蛋白质含量、口感和营养度。
  德国学生设计鸡蛋盅的启发
  《支点》:中国设计师目前创新力不足的原因是什么?
  柳冠中:跟教育有关系,中国大学设计教的是技巧、知识,实践性普遍不足,培养出来的都是“画图员”。
  目前设计系学生做得最好的是画效果图,一辆小汽车可以画得很漂亮,但是否能做出来就不考虑了,这也导致学生们容易通过抄袭来完善设计。
  毕业后甲方有要求,设计师想赚钱就只有抄袭,甲方要求欧式就抄欧式,要求美式就抄美式,要求中式就抄中式。
  《支点》:您曾在德国留学访问,德国设计教育和我们有哪些不同?
  柳冠中:德国设计教育,更注重培养人的自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设计不仅是停留在纸上的绘图工作,一定要亲手做出来才行。
  在德国留学访问时,当地学校老师要求新入学的学生,在整整一个学期完成一个全程序设计:鸡蛋盅。
  中国学生一个星期就画出了各种样式的鸡蛋盅,图片画得国外学生难以比拟。但一根线条用什么工艺、材质,线条间如何连接等细节,都没有想到。
  而德国学生,第一个星期没有动手。他们先回忆家乡的鸡蛋盅是什么样,然后想法国、南欧的鸡蛋盅会不会不一样,之后再上网查资料、查看相关书籍。在选择材质时,还会到工厂里去请教工人。
  学期结束时,德国学生不仅有文字报告,而且每个人都摆了半个桌子的鸡蛋盅,包括塑料、金属冲压、木制、玻璃、陶瓷、纸叠等各类材質。
  接下来课程逐渐变得复杂:第二个学期则是做一把小折刀,第三个学期则是做手电钻。等到七个学期之后,毕业设计时老师根本不用辅导。
  这一系列课题,能把学生能力扩展到材料知识、工艺知识、构造知识之中,让他们了解木材、塑料、玻璃、金属制作工艺的差别,还能充分地接触社会。
  除此之外,德国的毕业答辩也很有特点。在我曾参加的一次大学本科生毕业答辩中,有两个学生做出很好的IT产品,另外10个同学的方案则是概念性的产品,最后结果是两个学生毕业没有拿到学士学位,另外10个学生毕业且授予学士学位。
  德方解释,德国高等教育是为10年、20年后的人才打基础。那两个学生如果不上大学,在设计公司干几年同样能做出这种作品,而后面10个学生学会了探索未来和整合、集成知识的方法,这才是德国需要的高等人才。
  听完以后,我出了一身冷汗。(支点杂志2016年2月刊)
其他文献
编者按  “青桐计划”、“青桐汇”和“青桐学院”,构成了武汉市帮扶青年人创业的“青桐三部曲”。自2013年8月实施“青桐三部曲”以来,武汉极大地激发了大学生的创业热情。作为“青桐三部曲”中的重要一环,有着“汉版巴菲特午餐”之称的“青桐汇”——因为将企业家、投资人和创业者聚集在一起,提供一个交流平台让资本与项目面对面对接,成为了深受创业者喜爱的活动平台。  为进一步服务好企业家、投资人和创业者,作为
期刊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8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加6.1%,低于预期;1-8月份投资累计增速10.9%,低于预期;制造业投资增速自今年初以来一直下滑……整体来看,经济下行压力大,仍是当前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  如何看待自2010年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面临的下行压力?是周期性还是结构性压力?未来,中国经济还有没有新的投资机会?9月13日,在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湖北省政府金融办、湖北日报
期刊
罗辑思维联合创始人吴声曾任凡客副总裁、京东高级副总裁、乐蜂网总顾问。  三年前,吴声与自媒体人罗振宇参加互联网聚会时谈及刚发布的微信,都感觉传统电商颠覆者来了。“这一定是全新购物入口”——两人异口同声、言之凿凿。  此后,即便微店崛起、微商横行,微信并未将微信红包创造的势能构建成购物支付和其他虚拟消费场景,与支付宝陷入一场拉锯战。  这让吴声多少有点尴尬。但自此之后,“场景”一词便如楔子一样植入他
期刊
东北一个县城,短短一条街上,居然有三四家便利店售卖槟榔——你信吗?  东北当然没有那么多湖南人或海南人。吃槟榔的,是正儿八经的东北人。  不但如此,在人们平素印象里不出产也不消费槟榔的东北,还有好几个地方叫“槟榔村”或者“槟榔沟”。不仅是东北,向西到内蒙古,向南入关,河北、北京等地,还有好几个槟榔村、槟榔沟的地名。这些地名以及为数不多却坚持吃槟榔的东北人,是槟榔北伐的遗迹。  槟榔从最南的南边,先
期刊
前不久,有着“韩国星巴克”之称的咖啡陪你卷入“关店潮”风波。据媒体报道,在中国拥有超过400家门店的咖啡陪你,今年仅在重庆就关闭了6家门店,并陷入资金断裂、拖欠工资、高管离职的尴尬状态。  咖啡馆的存活率不高,已成为这个行业的心头之痛。在此背景下,武汉本土品牌参差咖啡——自2007年开出第一家店以来,目前在武汉、北京、台北拥有16家连锁店,依然保持着良好的盈利状态。  不仅如此,作为参差咖啡的补充
期刊
作为中国当代水墨抽象主义的开拓者和推动者之一,刘子建备受瞩目。最近三年来,他的作品走进了欧美多个国家。今年他参与的“2015水墨演义国际巡展”,继北京、布鲁塞尔之后,11月将在芝加哥亚洲艺术研究所展出。这是中国艺术家向西方抽象艺术发起的对话,亦可视为中国抽象艺术对世界画坛的贡献。  事实上,在刘子建从事抽象水墨创作的30年中,大部分时间中国抽象水墨一直面临着时代困境——传统与当代的冲突。刘子建的种
期刊
日本侵华战争,打断了中国工业化发展进程。在当时经济凋敝、实业不振的情况下,抗日战争胜利的取得着实不易。在这背后,一场由爱国企业家发动和组织的,自上海溯江而上至重庆的“工业长征”,保存了战时有限的工业生产能力,完成了重要工业装备跨区域转移的空前壮举。这场被誉为中国版“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工业内迁,它的意义不止于抗战的胜利,对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格局都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战火逼近,西迁武汉  我国近代
期刊
今年夏天,波士顿市民参与了一个有趣的竞猜,猜猜波士顿最后一堆雪究竟会在哪一天融化?令无数人惊讶的是,最后一堆雪居然熬到了盛夏时分。马萨诸塞州州长贝克点评说:我们的噩梦正式结束了。从去年年底开始,整个美国新英格兰地区度过了史上最难熬的冬天,遭受了超级雪暴的袭击。波士顿积雪创下历史记录,累计超过了2.7米。  不过,这个冬天最令我难忘的,并不是铺天盖地的大雪,而是美国有条不紊应对雪灾的城市管理系统。这
期刊
“短暂的生命,努力的发光,让黑暗的世界,充满希望。萤火虫,慢慢飞。我的心,还在追。城市的灯光明灭闪耀,还有谁会记得你燃烧光亮……”这首萤火虫的歌谣,引着我们的思绪,回到那美丽的童年夜晚,萤火虫那一闪一闪如梦似幻的微光,照亮了我们眼眸里的希望与想象。之后,我们追寻着,寻着我们的理想,一步步长大,却一点点远离了萤火虫。我们童年的伙伴,在不经意中消失了。  为了让人们重温那被荧光围绕的场景,近几年每到夏
期刊
高庆春的办公室里摆放着桌椅、电脑、书本,看起来并无特别之处。只是墙面上挂着的一张篆书作品,其刚毅奇崛、朴茂健劲的书法风格,让这方寸之地,有了一些难言的厚重况味。  篆书、章草,是高庆春最为潜心和擅长的书体。他将传统的大篆与简帛书融会贯通,形成一种既有金石味道,又有笔墨趣味的碑帖融合新书风。用书画大家孙其峰老先生的话说,高庆春写出了“带有行草书味道的大篆”。  高庆春从清代小篆开始临帖,先后临习过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