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窑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H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越窑,作为我国最早形成的青瓷窑系,在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的工艺与技术直接影响了浙江其他窑系的形成与发展,对我国南北方及周边国家的青瓷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关于越窑的研究,也历来是古陶瓷研究领域的重点课题。浙江绍兴越国文化博物馆馆长孙海芳先生多年来孜孜不倦地钟情于越窑青瓷的收藏与研究,他所收藏的越窑青瓷“其数量之多,品种之全,品质之精,等级之高,堪称集越窑之大成”(朱伯谦先生语),许多藏品是考古工作者和研究者所未见。值此绍兴越国文化博物馆开馆及由绍兴市人民政府、浙江省博物馆主办,绍兴越国文化博物馆承办的2007’中国越窑高峰论坛开幕之际,本刊承蒙孙海芳先生首肯,将陆续刊登他撰写的越窑研究文章及他所收藏的越窑青瓷,以飨读者。同时我们也藉此向孙海芳先生及广大为保护祖国文物、弘扬中华文化作出杰出贡献的民间收藏家们表示我们深深的敬意。祝愿孙海芳先生和他的绍兴越国文化博物馆的收藏事业蒸蒸日上,越办越好,祝愿2007’中国越窑高峰论坛圆满成功。
  
  越窑青瓷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远的青瓷。起源于西周时期。它的发展,从原始瓷到明清时期,时间跨越之长、品类之多、艺术成就之高是世界上任何一个瓷种所不能比拟的。
  
  越窑原始青瓷,以印纹陶工艺为基础,1984年,考古工作者在上虞市樟塘严村凤凰山发现五座商代窑炉,从残存的印纹陶表面发现了玻璃质的光亮层,使我们找到了原始瓷的起源。据专家考定,当时的窑温已达1200℃左右,并已具有龙窑的基本结构。上虞发现的一处西周时期的窑址,其印纹陶和原始瓷为同窑烧造。在西周晚期,原始瓷的品种和数量远远超越了印纹陶,并被市场所接受,为越窑青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西周时期所产的原始瓷,一直延续到春秋晚期,其主要产地为今天的上虞市。正是这个史实,浙江上虞市被确认为越窑的发源地和重要产地,“越窑”这个特定名称也来源于此。
  西周中晚期,浙江上虞一带原始青瓷的烧造已具相当的规模。印纹陶市场被原始青瓷所淘汰和占领,并生产出青釉和黑釉品种。瓷业的迅猛发展也促使社会有更高的艺术要求。到春秋晚期,窑工们制造出大量仿青铜器的青瓷产品。从现已发现的实物看,春秋晚期的青瓷产品与西周时期的原始青瓷已有质的区别:一是窑工们对制瓷原料进行了精选和加工;二是制作水平大有提高,使原来粗糙的原始青瓷变得胎体轻薄、均匀,器型硕大规整,釉面光亮匀净。尤其是到战国中晚期,制瓷技术和艺术得到全面的提升,烧制出以长颈香熏瓶、太阳工兽面双系罐为代表的艺术作品,使越窑青瓷出现了第一个发展高峰期。对这一时期的产品,应定为早期青瓷更妥。
  东汉时期经济的复苏和发展,使青瓷业再次有了发展的机遇。地处上虞曹蛾江中游的上虞窑场,烧窑的温度已高达1310℃左右,满足和达到了成熟青瓷的必要条件,成为全国青瓷先进制瓷技术的辐射性的传播源,为越窑窑系的扩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对唐宋越窑的空前繁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有了东汉青瓷业发展的技术进步,三国西晋时期青瓷业的发展是中国陶瓷史上的第二个青瓷发展高峰期,这一时期的越窑青瓷在胎体、釉质、形制与品种,以及装饰、成型工艺、烧成技术等方面都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艺术成就极高,是青瓷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唐代早期的越窑青瓷业,在唐朝经济发展的带动下,已步入了一个飞跃发展时期。其技术的进步、瓷土的变化和釉质的提高,直接促成越窑青瓷进入上流社会的生活领域。随着人们生活追求的变化和唐代文化艺术的繁荣和发展,越窑青瓷出现了各类精美的制品,为越窑“贡瓷”的出现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唐中期,越窑品种包罗了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窑匠创作思维的多向性使产品的艺术性大有提高。越州地方官挑选一批青瓷精品上贡皇室,博得唐皇朝对越窑青瓷的喜爱。这一“贡瓷”举动,用目前的理论,是当时的越州地方官卓越地完成了一次对越窑青瓷的“促销”,直接带动了整个社会对越窑青瓷的青睐。许多文人雅士亦附庸了这种风雅,甚至直接参与青瓷的开发制作。使各种社会文化艺术与青瓷窑匠有了亲密的接触,形成了陶瓷史上第三个艺术发展高峰。
  有了越窑“贡瓷”,越窑青瓷可谓进入了历史的辉煌时期。唐皇朝根据自身的喜爱和需求,必然提出对“贡瓷”的改进要求,造就了中国陶瓷史上千古绝唱“秘色瓷”的诞生。使越窑青瓷业步入辉煌发展的第四个艺术高峰。
  以《宣德鼎彝普》为代表的对五代“柴窑”的记载,确认五代周世宗时期“柴窑”的存在。而唐至五代时期,没有任何一个瓷种,在质量、形制和艺术成就上可与越窑“秘色瓷”抗衡。胎体莹薄而釉色鲜碧的越窑秘色瓷,成为古瓷极品、瓷中皇冠。使越窑走上了历史最高峰,成为古陶瓷史上第五个艺术高峰期。
  北宋皇朝有了五代吴越国“官窑”的启迪,在越窑青瓷的传承和发展中,创建了北宋官窑“汝官”,从而结束了越窑“秘色瓷”作为唐五代至北宋早期“御瓷”的历史。越窑青瓷的历史也从高峰转向衰退,质量也随之下降。北宋中晚期,精美无比的秘色瓷,已无踪可寻,而大多为比唐法门寺秘色瓷差的相类似品种。在藏界,称这一类越窑青瓷为“类秘瓷”。
  靖康之变后,宋皇朝南迁,“汝官”亦来去匆匆,生命短暂。南宋皇朝所需官瓷,在官窑建立前只有选择越窑,使越窑青瓷出现衰退中的起伏,为南宋皇朝生产了几批次的宫廷用瓷,成为越窑青瓷的最后辉煌。
  南宋以后的越窑青瓷,诸多的社会因素使其不再辉煌,直至灭落。南宋“官窑”的建立,哥窑、龙泉窑、钧窑的崛起,使越窑青瓷失去了历史舞台。金元明清时期,越窑青瓷已不被人们所关注,其产品已从高端市场跌入低端市场,越窑制瓷业亦进入维持生机的尴尬境地,流水无情,千古绝唱的越窑走向了最后的衰落。
  
   (责编:雨岚)
其他文献
坚守学术·辨识珍宝    开栏语:  老蔡,蔡国声也。在中国古玩界迷障和专家齐飞的今天,老蔡寄居一隅、潜心钻研。以其专家的眼光、行家的经验、坦诚的胸怀备受业界和古玩艺术品收藏爱好者推崇、尊敬。  专栏“老蔡过眼录”便是由挑剔、锐敏的老蔡亲自过手、过眼、过心的奇珍异宝,再由老蔡亲自鉴识、品评、执笔的妙言美文。  开设“老蔡过眼录”的目的在于挖掘藏品未来价值,盘点藏品文化内涵,增进藏家专家互动,注重提
期刊
美国波普艺术大师安迪·沃霍尔说:“赚钱是艺术,工作是艺术,而成功的商业是最棒的艺术。”艺术和商业,历来都让众多艺术中心无所适从,不论是纽约苏荷、格林威治村、法国巴比松、伦敦东区、柏林米特区,还是十几年前北京的圆明园画家村,现今的上苑艺术村、798艺术区、酒厂、环铁艺术区等,都曾在期间游移不定。作为亚洲最大的艺术家聚居地,宋庄也正经历着在艺术和商业之间的徘徊,尤其是近年随着王广义、方力钧、岳敏君、杨
期刊
出土或传世古玉在其表现形态上,总是有着有规律可循的共性。这种共性,反映着古玉各个特征之间的内在联系与普遍性规则,对于我们鉴定古玉的真伪提供了可靠的实证依据。在这个基础上所形成的鉴定古玉的经验,便是古玉鉴别中的“常理”。可见,常理便是经验。但就像共性不能涵盖所有的个性一样,经验也不能成为检验一切的标尺。在古玉的鉴藏实践中,常常会有一些因违背逻辑而有悖于经验的情况出现,需要我们同样审慎地予以对待,这便
期刊
李德元先生在《钱币漫话》中发表文章,介绍了一枚“大德国宝”镍币的来历:该币为圆形无孔,钱文外圈为防伪作用的点点圆珠。正面中央圆内有上下右左对读钱文“大德国宝”四字,圆外上方为“青岛”两字,中部两边右左两字为“伍分”,下方为“每二十枚当大洋壹元”。钱背周围为外文,意译为“胶州·德国领土”,下方为铸造年份“1909”,中间是代表德国的鹰及皇冠纹饰。据李德元先生的文章介绍:德国帝国主义1897年以两个传
期刊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准,博物馆的数量及形式的丰富程度是非常重要的指标。“中国正迎来第三个博物馆大发展时期的新高峰”,这是专家们对现阶段博物馆建设速度的表述,与上世纪50年代及70年代的前两次建馆高峰不同,此次这股热潮也流向了民间。  1996年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在京成立,宣告我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的诞生。随着2002年10月重新制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明确了私人博物
期刊
近年来,福州玉器市场十分红火,经营玉器的商家近千户,其中还有来自河南、江西、安徽、山东、莆田等地的商贩。这些商户主要分布在台江花鸟市场、南公园东方古玩城、西门藏春园、左海花鸟市场。市场上大多数玉器都是现代产品,老的玉器很少。玉以玉坠、手镯、玉装饰品最为畅销。福州人崇尚玉器收藏,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一两件玉器。本人也藏有玉器近千件,现将藏玉之心得与收藏爱好者共同探讨。    玉器中尽管有仿制和伪作两种,
期刊
中国瓷器艺术从六朝时期即开始大量向国外传播,其中极具中国民族艺术特色的松纹作为中国艺术元素的一份子和其他纹饰一道对国外陶瓷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亚洲各国是最早接受中国瓷绘松纹影响的地区,早在元代,输出中东伊斯兰地区的青花瓷中就已经有了松纹出现。如图1就是现藏于土耳其托普卡比宫的元青花“三友图”碗,器型敦实、多层装饰,画风雄健有力,纹饰为极具中国文化意韵的松竹梅组合纹饰。中国最早的瓷绘“三友图”即
期刊
紫砂壶是我国独特的传统民间艺术。传世的紫砂精壶如满天星辰,照耀着我国陶瓷历史的星河。历代制壶大师毕智穷工、技艺绝伦,以紫砂文化特有的气韵,昭示着我们民族的灵秀与辉煌。  清末民初,宜兴紫砂业经过清咸同年间的战乱,逐步走向复兴。当时有三位少年英才拜在宜兴紫砂业名师汪春荣(生义)门下,学习制作紫砂壶的技艺。他们就是近代制壶名家汪宝根,近现代壶艺大师吴云根,近现代花货泰斗朱可心。这三位同门师兄弟学艺时情
期刊
20世纪70年代末,河南省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固始县抢救发掘了一批墓葬,其中一号墓规模较大,盗掘比较严重,其大件玉器多已被盗走,现存下来的也是极其珍贵的装饰品。计有璧、璜、龙佩、环、圈、珠、管、玉人、带钩等。多数为素面,也有少数雕刻有精细的花纹,特别是雕琢成人物和龙的形象之装饰品,姿态生动,形象逼真,线条流畅,工艺精细,虽在地下被埋藏了两千多年,但其光泽多数仍晶莹光亮,充分显示出当时的琢玉工艺和抛光技
期刊
近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新启动的文化经济职业岗位培训项日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即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此次启动的职业艺术品鉴定师培训项目,其目的是通过培训取得CETTIC职业培训合格证,以便持证上岗,使之职业化,继而规范艺术品市场的鉴定。  这一职业培训对眼下鉴定学的人才断档状况也是一个广羊补牢的可喜之举,理应鼓与呼。  但问题是,艺术品鉴定尤其是古今书画真伪的鉴定,是一项涉及学科十分广泛且知识积累过程又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