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道里的小狗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ximaj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次见到这只狗,是在五楼白老师家的门口。楼道很窄,它看到我时神情有些惶恐,左躲右闪的不知该向哪去。我有点好奇,却也并没有太在意。随后一连几天都看到它,才从妻子那里得知了一些缘故。这只流浪狗是白老师带着“嘟嘟”遛弯时遇到的,大概是因为对“嘟嘟”的神采过于钦慕,便一路跟来且姗姗不愿离去。
  和白老师一样,妻子不仅不撵走这小狗,而且时常喂给它一些食物。我没有反对,只是叮咛注意卫生,别带回家里来。
  要说这小狗也的确有些乖巧,它总是安安静静的,除了一只受伤了的眼睛有些骇人外,倒也没有什么其他妨碍。甚至如果没有眼睛的缺陷,它几乎可以说是漂亮的。有着小巧玲珑的身体,黑白相间的毛色。虽然缺乏梳理,却也不像大多数流浪狗那样邋遢糟乱。它总是小心翼翼地蹲卧在那里,好像知道只有如此才会得到人们的宽容,在这块狭小的空间里长久地寄居下来。
  由于大家的友好相待,小狗表现得越来越放松,逐渐显露出活泼顽皮的本性。每当妻子下班回家时,它便早早地听出了脚步,以最快的速度冲下楼,摇头摆尾地迎接自己心中的“主人”。待到上班时,它便尾随其后。如果遭到驱赶,就装作不相干的样子闻闻这儿,嗅嗅哪儿,始终不远不近地跟在后面,简直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跟屁虫。看到妻子蹲下身去拍摄地上的落叶,它便立时来了精神,连蹦带跳地跑过来用嘴巴抢夺那些叶子,恣意嬉戏在洒满秋色的草地间。自打有了这特殊的朋友,晚饭桌上就多出了一个固定话题。妻子总要说说这小狗如何如何的聪明伶俐,给它面包,它想吃火腿,把头扭向一边,怎么都不愿张嘴。直到妻子走开后,它才又无奈而快速地将面包一扫而尽。它经常会在晚饭时躲在门外偷听我们的谈话,一听到妻子说把这几块骨头留给小狗吧,就把门挠得吱吱作响。
  它对我的态度也不像起初那么拘谨,有时甚至会像对妻子那样的撒起娇来。它摇着尾巴,时而把身体伸得展展的,好像在炫耀某种了不起的本领。它热衷于这样一个游戏,每当目送我走完一层楼梯,便像一阵风般赶上来,停在我刚走过的地方,与我始终保持一个楼梯的距离,直到我消失在它的视线里。不管我怎么表现出不感兴趣的样子,它依然我行我素,乐此不疲。
  与流落街头相比,这里的生活可以说是安逸的。尽管仍然被拒之门外,但毕竟有了食物的保障,也有了来自人有限的关爱,小狗身上渐渐地散放出光彩。
  可是有一天,妻子对我说小狗好像遇到了点麻烦。当它又像往常一样跟在后面伴行时,有几个小男孩迎面走了过来。小狗看到后立刻夹起尾巴一溜烟逃到了很远很远的墙后,并不停地伸出头来张望。那体如筛糠失魂落魄的样子,就像遇到了天敌一般。妻子反复描述小狗的惊惧样时,我不由联想起它受伤的眼睛,也似乎看到了那些无知顽童的恶行。
  傍晚时,它一瘸一拐地回来了,眼神里又重现出先前的惶恐与戒备。好在这儿有一个相对安全的栖息地,几天后,它终于从暗淡中恢复了过来。
  樓下有人提意见了。一是小狗吃不完的食物招来了老鼠,二是有几只小公狗最近绕来绕去。看来这小狗尽管严于律己、中规中矩,却依然会招来一些事端。我对妻子说,别喂了,让它自己慢慢离开吧,找一个新的去处,何况天冷了怎么办?妻子答应着,却并没有停下来。
  冬季来了,已经零星地飘了一场微雪。虽然几家人都在担心小狗如何过冬,但好像谁也没有精力和勇气真正地领养它。在楼道或院里搭建个临时住所又是不行的,这会引来更多的抗议,而且还有一个最为棘手的问题,这小狗怀孕了。
  妻子在网上查了查就近收养流浪狗的信息,反倒觉得心里愈加沉重。这些地方大都狗满为患,食物短缺,生活困难。天越来远冷,我看到楼道小狗努力地把身体藏在一摞旧衣服堆里取暖。
  时间就这样在焦灼和无奈中度过。
  这一天回到家,妻子对我说小狗被送走了。
  “谢天谢地,送哪儿去了?”
  一个小企业主愿意收养它。
  一大早,白老师先给小狗美美地饱餐了一顿,然后在其脖颈上系了一条漂亮的布链并给它说明原委,说着说着便流下了眼泪。小狗却出奇的镇定,它默默地、温驯地接受着,好像知道就要拥有一个稳定的、安全的、温暖的、真正的家了。白老师抽泣着告诉妻子说,小狗临出发时特意上楼到我家门口走了一圈,闻闻门框,嗅嗅食碟,随后便安安静静地上车而去,就像它安安静静的来一样。据说平时嫌弃它的“嘟嘟”这次却喧闹得很厉害。
  “今早太忙刚好没有喂它。”妻子说到这儿眼眶里涌出了泪水。我安慰着,“这是最好的结果”,可自己的喉头却也隐隐有些发紧。我找不出伤感的理由,因为一切似乎都那么寻常。小狗总归是幸运的,它终于得到了和那些有主人的小宠物们一样的没有歧视的爱。世间的善恶真假,它完全明白。
  不知何时,我作为人的高傲早已被融化了。
  责任编辑:黄艳秋
其他文献
妈妈去世的时候,我正在学校上课,当有人去学校告诉我的时候,我“哇”的一声哭了。  白雪老师紧紧地搂着我,一边给我擦着眼泪一边劝着我说:“孩子,不要哭了,妈妈不在了,我就是你的妈妈。”白老师说着,自己的眼泪亦夺眶而出,滴落到了我的脸上,我哭得更厉害了。白老师停下了课,陪着我回家,当我回到家里的时候,家里已经挤满了人,妈妈安卧在门板上,我拨开众人扑向了妈妈。本家的一个舅母一下把我抱离了妈妈的遗体,我记
期刊
立冬過后,门前的杨树上只剩下几片零星的黄叶,这时,山林中的小松鼠、猪獾等动物忙着储藏过冬,而农闲下来的乡亲也开始了冬储工作。  村里的女人们开始忙活了。腌酸菜、腌雪里蕻、卷心白等,那独有的味道,弥漫整个村庄。母亲做辣子酱,算得上是拿手绝活。将新鲜的青辣椒、红辣椒清洗干净,切成细丝,加上姜、葱、蒜、花椒等佐料,再将几只红苹果、酥梨切成薄片调味,母亲将它们放在石磨上磨成酱,装入木桶里……吃时香气扑鼻。
期刊
黄鹂坊桥  没有了上青天的白鹭,两只黄鹂依旧鸣啭在黄鹂坊桥。  “黄鹂巷口莺欲语,乌鹊桥头冰未消”,白居易一个转身,从城南的乌鹊桥,来到闹市的黄鹂坊桥,一联七律吟咏两桥。莺歌,燕舞,穿越千年的诗意,如花香中的鸟语,依然清脆、婉转。  如今置身闹市区的黄鹂坊桥,碧草青青,玉兰朵朵,评弹琴弦叮咚,一群黄鹂挡不住闻声而来,叽叽鸣啾让踱步的老人驻足。桥头的饼店飘出蟹壳黄诱人的香味。石板桥底,流水倒映出粉墙
期刊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你、我的一声啼哭,进入人生剧场大门的那一刹那,演出就已经开始了。  人生皆如戏,上苍是导演,生活是编剧,生、旦、净、末、丑,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人生这出戏唱好不容易,台上几分钟,台下十年功,入戏要投入,台上莫贪功。一个个鲜活的角色,不管你、我愿意不愿意,喜欢不喜欢,无论是喜剧、悲剧、哑剧或独角戏,只要生活的剧本到了你、我手里,反正只要观众们愿意看下去,你、我就得
期刊
立夏吃蚕豆,是家乡旧时的风俗。进城20多年了,每年这天,母亲都不忘去菜场买些蚕豆荚,回来剥壳去皮,與苋菜同炒,紫红与翠绿搭配,非常养眼。  立冬种豆,蚕豆是小麦的附属作物。在江淮一带,立春刚过蚕豆就开花了,在麦田或油菜田边,它张开了蝶形花瓣,白色中点染着浅紫色斑纹,上面有两个黑点,像一对眼睛,在繁茂的豆叶里眨呀眨的。  清明节前后,蚕豆花更加热烈了,这也是蚕豆最鲜最嫩的时候,少年下田玩耍或者割猪草
期刊
那年春上,二弟来电话说,老家真的要拆迁了。母亲从二弟手中抢过电话要与我说几句,说着说着母亲哭了。母亲说:“我都这大把年纪了,还要拆迁,也不知道我能不能等到拿新房的那一天。老房拆了,我去哪里安身?你想想,我在老屋住了多少年?怀你时就住这里了,你今天都奔六十了。”  母亲自从父亲去世后,孤单得很,常常长吁短叹。好在跟着二弟过,身边有小辈照应。白天二弟他们忙自己的事,母亲百无聊赖,就找村上的老太们玩耍。
期刊
米脂古城有两条河穿过,所以古人从风水角度说,城里有了这两条河围着,加上城外至北向南的无定河,使米脂古城背靠大山,三面环水。何况两条河的名字别样:流金河与饮马河。  说到河,必须有桥。况且古城南门一出要过流金河到南关新城,北门出过饮马河,到盘龙山都有桥相伴。米脂有石头,修桥自然取之。一切归其自然,不夸张,不渲染。两座桥都有相似之处,米脂人用箍窑的方法,找到支点,石块一气呵成。既承载重力,又简洁大方,
期刊
要说这靰鞡鞋,让你去找它,你也找不到了。因为随着美满幸福温馨惬意的生活不断地在提高,而且我们现在一贯穿着花样翻新的鞋,委实是应有尽有的了。的确美观舒适结实耐用令人满意极了。可是虽然今天人们吃穿得这么好,然而,今非昔比,我还经常想起当年人们穿的牛皮靰鞡。提及这种鞋,当时还真让一些人,也曾享受了多年的温暖。  我记得这种牛皮靰鞡,非常适合当年来穿的。因为在那五六十年代,因那时的天气都特别的冷,气温大都
期刊
缓缓流淌的绿色,从我的眼角眉梢蔓延至广阔的溱湖。  桃花朵朵娇俏,好似姑娘扬起的笑脸,粉红粉红,花色那样纯,分不清眼前是梦境还是现实。远处,大片金黄的油菜花田,此起彼伏地连接着,形成一片花的海洋,感觉一不小心就要把人淹没在花心里。与三五好友点上一份“溱湖八鲜”,这一锅儿端的鲜美,吃过的人都会由衷地称赞味道一绝。没有十里桃林的桃花醉,但自家酿的米酒小酌几杯,入口确是十分香甜。配上一盘地道的秧草,保准
期刊
孩提时,跟着大人进城,在古城小巷里漫步,转过照墙,便有大红的宫灯在廊间摇曳着,照亮了一户户人家的院子。  有一回刚好遇到一户人家娶亲,新娘在人们的簇拥下抵达男家,一时鼓乐、鞭炮齐鸣,喜气洋洋。男家一位少年已走到新娘跟前,揖请新娘,再由男家福命大的女长辈手牵新娘,送嫁娘忙举起贴有红双喜字样的米筛为新娘遮面,然后在三通喜乐声中,新娘慢步跨过火炉,踏上瓦片,进入洞房。  长大了才知道,据说遮米筛和踏瓦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