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以来,青岛市认真贯彻国务院支持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36条意见”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民营经济工作作为“兴市富民”和推动全市经济快速增长的一项主要举措,推动民营经济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截止目前,全市民营经济注册户数为34.7万户,同比增长14.2%。民营经济注册资本金累计1713亿元,同比增长15.2%,各项经济指标位居全省首位,是近几年发展最快的一年,民营经济已成为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和最有发展潜力的重要力量。
一、坚持思想认识高起点,以贯彻《若干意见》为契机,努力实现发展政策环境的新突破
(一)提高认识,增强了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市委、市政府围绕民营经济发展,召开了一系列工作会议,把民营经济提升到“民本经济、富民经济”的高度认真对待,作为提升青岛经济活力的重要举措,全面实施“四轮驱动”、民营为先发展战略。各级各部门围绕做强做大企业、服务体系和大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人才培训等十项重点工作,创新思路,扎实工作,全市民营经济进入了加速发展的新时期。
(二)完善政策,激发民营经济的创业活力。2005年初,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的决定》,提出了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28条政策措施,对全市20家纳税突出贡献的民营企业给予了1000万元的奖励,设立了民营及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和服务体系建设发展专项资金。与此同时,围绕放宽民营资本投资领域、扶持外向型民营企业、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各区市和市直有关部门分别制定了近20个具体实施细则和配套文件。各项政策措施的出台和落实,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政策服务平台。
(三)营造环境,形成全市上下共同发展民营经济的合力。一是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加强了组织领导、联系沟通,形成了经常性工作机制。二是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三是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二、坚持服务企业的高效能,以鼓励创新创业为宗旨,努力实现服务体系建设的新突破
(一)全力打造融资担保体系。一是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广泛吸收社会资本、加快企业诚信建设,积极推动各类民间资本发展商业担保机构。2005年以来,全市新设立担保公司8家,引进大连和山西两家注册资本过亿元的担保机构,总数达到29家。同时,加快了市财政出资的市级担保公司的筹建,年内已正式投入运营,力争3年内形成2亿元注册资本的规模,担保体系建设迈出了较大的步伐。二是组织金融部门实施了“民营及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月”、“外资银行与中小企业洽谈会”和“企业理财培训班”等活动,通过融资培训、项目恳谈、金融产品推介等方式,促成14家银行与50多家民营企业签订贷款协议,对100多个项目提供贷款支持25.4亿元,较好地缓解了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三是引导金融部门进一步加大对民营及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开发新的金融产品,为企业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灵活多样的金融服务。
(二)加快建设创业培训体系。一是加强服务载体建设。确立了两处创业辅导基地、三处公共技术试验基地和一处教育培训基地,各区市也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初步构建了比较完善的服务平台。年内已为300多家民营及中小企业提供创业辅导和技术服务。二是围绕加强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提高民营企业管理人员素质,实施了人才“百千培训计划”,与清华大学联合举办“工商管理与信息化战略研究生课程班”,组织110多名民营企业家参加学习;对企业中层管理者开展管理、金融业务知识等专题培训,已举办7期,培训1400多人;积极组织参加国家“银河培训工程”,为民营及中小企业培训信息技术和管理人员300多名。三是设立“青岛市民营经济大讲堂”,邀请专家、学者和温州企业家举办了金融、营销、信息、管理等形式多样的专题讲座和研讨会。四是开展用工和就业服务活动,探索了企业用工和群众就业的新途径。
(三)初步建立运行分析体系。制定出台了《青岛市民营经济统计试行办法》,完善了统计指标,形成了规范的统计核算制度和区市调度机制,建立了民营经济工作定期通报和发布制度,按月进行统计分析。对40户重点民营企业实施了运行监控,加强了预警预报,为领导决策和企业经营提供服务。
(四)积极推动社会化中介服务组织建设。在全市开展了“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中介组织示范单位”评选活动,促进中介服务组织为民营及中小企业提供社会化、专业化和规范化的服务。成立了青岛市民营企业协会,引导其按照“自立、自律、自治、自养”和信息共用、相互支持、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原则,在宣传、教育、培训、维权、咨询、交流等方面积极开展工作,较好地发挥了桥梁和纽带作用。
三、坚持内联外引高标准,以优化产业结构为目标,努力实现招商引资的新突破
(一)加大国内招商力度。2005年,我们把民营经济招商引资的切入点放到了国内,要求各级各部门锁定国内民营企业500强和上市公司100强等知名企业,结合实际,有重点、有目的地开展招商活动,并确定了全年引进国内民营资本100亿元以上的工作目标。3月份,我们专门组织青岛市招商团,赴杭州、温州和泉州分别举办了“青岛市招商引资项目推介会”,收到了较好效果。2005年以来,全市共引进民营项目850个,投资额116亿元,同比增长45%,占全市引资额的57.4%。
(二)积极扩大国外招商。积极组织民营企业家参加各类对外招商活动,引导和支持民营企业利用自身优势,通过外资并购、外资参股,与国外大公司、大集团开展合资合作,壮大自身发展。截止目前,全市民营企业引进外资项目193个,合同外资3.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87亿美元。
(三)鼓励企业“走出去”发展外向型经济。2005年,制定出台了《关于支持民营经济外经贸发展的意见》,加大对民营企业外贸出口、外贸专项贷款、到国外境外投资办厂等方面的支持力度,积极推动民营经济外向型发展。截止目前,全市已获得进出口经营权的民营企业近3000家。同时,支持有竞争实力的企业到境外开展加工贸易、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技术合作等国际贸易,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
四、坚持项目建设高速度,以集群发展为导向,努力实现总量规模扩张的新突破
(一)实施“五百工程”,培育企业做强做大。市委、市政府决定,从2005年开始集中力量扶持100家科技型民营企业、100家规模效益好的民营企业、100家外向型民营企业、100家优秀个体工商户、100家投资青岛优秀企业。各级各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为“五百工程”建立“绿色通道”、实施“直通车服务”、启动“小老板”创
业工程,在做强做大、信息、技术服务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2005年以来,纳入“五百工程”的企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0%以上,其中,百强民营企业销售收入、税金和出口额同比分别增长26.1%、19.5%和31.5%,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二)加快科技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制定了《青岛市进一步加快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完善政策措施,优化环境,强化服务,引导民营科技企业加强科技创新,提高民营科技企业的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在政策扶持上向民营科技企业倾斜。2005年,民营科技企业承担项目数占全市科技发展项目总数的66%,科技经费占58.4%,同比分别增长16%和54.8%。积极促进民营企业提高自主研发和科技创新能力,2005年,已培育市级以上民营企业技术中心33家,安排民营重点技术创新项目300多项。截止目前,已建立国家级技术中心1家,省级12家,市级57家;全市私营高新技术企业191家,占全市的29.3%。
(三)加大品牌培育,提升企业发展层次。出台了《关于加强企业品牌创建工作的导向性意见》,在全市民营及中小企业中全面组织实施了品牌培育计划,力争3年内品牌创建率达到50%以上。2005年,全市民营企业又创建了5个中国名牌。截止目前,全市民营企业共有中国驰名商标4个,中国名牌13个。
(四)狠抓项目建设,促进民营经济实力规模扩张。我们把大项目建设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增强企业实力的重要举措,建立了全市民营企业重点项目跟踪服务制度和项目库,确定了全年重点项目建设工作目标,通过进一步强化全程服务和政策引导,积极主动帮助企业协调解决规划、立项、环评和土地等方面的问题,推动了大项目建设。2005年1—9月份,全市民营企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07.8亿元,同比增长67.2%,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61.8%。截止目前,全市民营经济163个投资2000万元以上的建设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计划总投资额121.5亿元,累计已完成投资53.7亿元,占计划投资额的44.2%。其中46个项目已竣工投产,占项目总数的28.2%。市重点监控的10家民营企业总投资22亿元的23个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已完成投资12.2亿元,完成全年计划的79%。
一、坚持思想认识高起点,以贯彻《若干意见》为契机,努力实现发展政策环境的新突破
(一)提高认识,增强了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市委、市政府围绕民营经济发展,召开了一系列工作会议,把民营经济提升到“民本经济、富民经济”的高度认真对待,作为提升青岛经济活力的重要举措,全面实施“四轮驱动”、民营为先发展战略。各级各部门围绕做强做大企业、服务体系和大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人才培训等十项重点工作,创新思路,扎实工作,全市民营经济进入了加速发展的新时期。
(二)完善政策,激发民营经济的创业活力。2005年初,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的决定》,提出了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28条政策措施,对全市20家纳税突出贡献的民营企业给予了1000万元的奖励,设立了民营及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和服务体系建设发展专项资金。与此同时,围绕放宽民营资本投资领域、扶持外向型民营企业、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各区市和市直有关部门分别制定了近20个具体实施细则和配套文件。各项政策措施的出台和落实,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政策服务平台。
(三)营造环境,形成全市上下共同发展民营经济的合力。一是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加强了组织领导、联系沟通,形成了经常性工作机制。二是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三是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二、坚持服务企业的高效能,以鼓励创新创业为宗旨,努力实现服务体系建设的新突破
(一)全力打造融资担保体系。一是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广泛吸收社会资本、加快企业诚信建设,积极推动各类民间资本发展商业担保机构。2005年以来,全市新设立担保公司8家,引进大连和山西两家注册资本过亿元的担保机构,总数达到29家。同时,加快了市财政出资的市级担保公司的筹建,年内已正式投入运营,力争3年内形成2亿元注册资本的规模,担保体系建设迈出了较大的步伐。二是组织金融部门实施了“民营及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月”、“外资银行与中小企业洽谈会”和“企业理财培训班”等活动,通过融资培训、项目恳谈、金融产品推介等方式,促成14家银行与50多家民营企业签订贷款协议,对100多个项目提供贷款支持25.4亿元,较好地缓解了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三是引导金融部门进一步加大对民营及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开发新的金融产品,为企业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灵活多样的金融服务。
(二)加快建设创业培训体系。一是加强服务载体建设。确立了两处创业辅导基地、三处公共技术试验基地和一处教育培训基地,各区市也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初步构建了比较完善的服务平台。年内已为300多家民营及中小企业提供创业辅导和技术服务。二是围绕加强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提高民营企业管理人员素质,实施了人才“百千培训计划”,与清华大学联合举办“工商管理与信息化战略研究生课程班”,组织110多名民营企业家参加学习;对企业中层管理者开展管理、金融业务知识等专题培训,已举办7期,培训1400多人;积极组织参加国家“银河培训工程”,为民营及中小企业培训信息技术和管理人员300多名。三是设立“青岛市民营经济大讲堂”,邀请专家、学者和温州企业家举办了金融、营销、信息、管理等形式多样的专题讲座和研讨会。四是开展用工和就业服务活动,探索了企业用工和群众就业的新途径。
(三)初步建立运行分析体系。制定出台了《青岛市民营经济统计试行办法》,完善了统计指标,形成了规范的统计核算制度和区市调度机制,建立了民营经济工作定期通报和发布制度,按月进行统计分析。对40户重点民营企业实施了运行监控,加强了预警预报,为领导决策和企业经营提供服务。
(四)积极推动社会化中介服务组织建设。在全市开展了“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中介组织示范单位”评选活动,促进中介服务组织为民营及中小企业提供社会化、专业化和规范化的服务。成立了青岛市民营企业协会,引导其按照“自立、自律、自治、自养”和信息共用、相互支持、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原则,在宣传、教育、培训、维权、咨询、交流等方面积极开展工作,较好地发挥了桥梁和纽带作用。
三、坚持内联外引高标准,以优化产业结构为目标,努力实现招商引资的新突破
(一)加大国内招商力度。2005年,我们把民营经济招商引资的切入点放到了国内,要求各级各部门锁定国内民营企业500强和上市公司100强等知名企业,结合实际,有重点、有目的地开展招商活动,并确定了全年引进国内民营资本100亿元以上的工作目标。3月份,我们专门组织青岛市招商团,赴杭州、温州和泉州分别举办了“青岛市招商引资项目推介会”,收到了较好效果。2005年以来,全市共引进民营项目850个,投资额116亿元,同比增长45%,占全市引资额的57.4%。
(二)积极扩大国外招商。积极组织民营企业家参加各类对外招商活动,引导和支持民营企业利用自身优势,通过外资并购、外资参股,与国外大公司、大集团开展合资合作,壮大自身发展。截止目前,全市民营企业引进外资项目193个,合同外资3.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87亿美元。
(三)鼓励企业“走出去”发展外向型经济。2005年,制定出台了《关于支持民营经济外经贸发展的意见》,加大对民营企业外贸出口、外贸专项贷款、到国外境外投资办厂等方面的支持力度,积极推动民营经济外向型发展。截止目前,全市已获得进出口经营权的民营企业近3000家。同时,支持有竞争实力的企业到境外开展加工贸易、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技术合作等国际贸易,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
四、坚持项目建设高速度,以集群发展为导向,努力实现总量规模扩张的新突破
(一)实施“五百工程”,培育企业做强做大。市委、市政府决定,从2005年开始集中力量扶持100家科技型民营企业、100家规模效益好的民营企业、100家外向型民营企业、100家优秀个体工商户、100家投资青岛优秀企业。各级各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为“五百工程”建立“绿色通道”、实施“直通车服务”、启动“小老板”创
业工程,在做强做大、信息、技术服务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2005年以来,纳入“五百工程”的企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0%以上,其中,百强民营企业销售收入、税金和出口额同比分别增长26.1%、19.5%和31.5%,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二)加快科技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制定了《青岛市进一步加快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完善政策措施,优化环境,强化服务,引导民营科技企业加强科技创新,提高民营科技企业的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在政策扶持上向民营科技企业倾斜。2005年,民营科技企业承担项目数占全市科技发展项目总数的66%,科技经费占58.4%,同比分别增长16%和54.8%。积极促进民营企业提高自主研发和科技创新能力,2005年,已培育市级以上民营企业技术中心33家,安排民营重点技术创新项目300多项。截止目前,已建立国家级技术中心1家,省级12家,市级57家;全市私营高新技术企业191家,占全市的29.3%。
(三)加大品牌培育,提升企业发展层次。出台了《关于加强企业品牌创建工作的导向性意见》,在全市民营及中小企业中全面组织实施了品牌培育计划,力争3年内品牌创建率达到50%以上。2005年,全市民营企业又创建了5个中国名牌。截止目前,全市民营企业共有中国驰名商标4个,中国名牌13个。
(四)狠抓项目建设,促进民营经济实力规模扩张。我们把大项目建设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增强企业实力的重要举措,建立了全市民营企业重点项目跟踪服务制度和项目库,确定了全年重点项目建设工作目标,通过进一步强化全程服务和政策引导,积极主动帮助企业协调解决规划、立项、环评和土地等方面的问题,推动了大项目建设。2005年1—9月份,全市民营企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07.8亿元,同比增长67.2%,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61.8%。截止目前,全市民营经济163个投资2000万元以上的建设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计划总投资额121.5亿元,累计已完成投资53.7亿元,占计划投资额的44.2%。其中46个项目已竣工投产,占项目总数的28.2%。市重点监控的10家民营企业总投资22亿元的23个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已完成投资12.2亿元,完成全年计划的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