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艺术”与开启平等的艺术制度

来源 :财富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g12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由于郭海平的努力,“原生艺术”和相关的原生艺术家的作品越来越多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了,“原生艺术”是一个以前美术界普遍视而不见的关键词,尽管人们也会看到那些有精神疾病的艺术家,但他们都没有被归到这类人群本身去受到重视,而是对艺术家的作品作外部研究从而涉及到他们的疾病史。而原生艺术——现在已经是尽可能地重新认识有精神疾病的人群的艺术家的作品,将是倒过来的思考,它指向了这一群体自己的艺术权利机制,而思考从这样的机制中生发出来的艺术。或者说它是从政治学、伦理学和艺术学上开辟出来的一个新领域,其目标是要尊重和尽可能地让这种类人群的艺术潜能通过制度设置而让它们释放出来。所以原生艺术是一个艺术在发生程序上的制度性启动。
  最初看到郭海平在精神病院与患者互动绘画的文献和作品,就被一些抽象涂鸦所吸引,当时就想有感而发地写一点文章,但因我对这个领域没有时间进一步了解而搁浅。当然,随着郭海平的这项工作的展开,上海大学出版社也跟进了这个项目,与国际上的原生艺术机构合作,出版有国际视野和成果的原生艺术丛书,使这样的艺术话题变成了课题建设,藉以探讨艺术内和艺术外的各种跨学科中的各个细节。
  张天志是原生艺术丛书出版的主持者,他也支持了周惠明的创作,这位从1980年代开始就力求创新的上海画家,后来带着精神疾病继续创作。在已经出版的周惠明的作品集中,那种人体的几何结构的图像和线描,在分解式的构图中变得很魔幻,似人非人的动物体让我们联想到艺术家的头脑的奇形世界。这种奇形或许在周惠明的精神中是真正的真实。而对这种奇形图像加上彩色玻璃窗式的色块,就是周惠明线描基础上的油画,其造型一如线描的作品,但施以色彩后更加地夸张。鲜艳的颜色将线描结构变成了几何色块组合。然后形体结构成了不规则魔方。自从有了现代艺术史以后,我们一直在讨论绘画的结构分解和组合,而精神分析学是解读这一类作品的方法论,当然我们也应该更多地看到这样的方法论对这样的作品的阐释。
  我的工作时不时地会超出我的知识范围,对“生物艺术”的推动是一个例子,我只能作为一个推动者和艺术史的思考者,而无法独自解释作品中很多科学的原理。原生艺术对于我来说也是一样,我也无法从病理和精神分析拿出科学依据,所以类似的原生艺术的举例也只是我所作的一个科学与艺术之间的一个备案。
  不过,我可以从我的专业角度去思考原生艺术,即原生艺术的当代政治学功能,到底有精神疾病的人与没有精神疾病的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除了疾病与艺术之间的医学分析外,留给我的是一个政治学的叙事前景,即我们能否将这样的有精神疾病的人的艺术看成是与正常人一样的,并且很平等地给这样的一类人群以向前发展的渠道,这样,艺术史的写作又会扩大了它视野。
  当我们不从周惠明的疾病背景去观看他的绘画,那它就是艺术作品本身,也就是说只有当我们用常规的艺术视角去接触原生艺术,才可能让他们成为通常意义上的艺术家。
  当代政治学突出了不同的利益群体的自主政治,其目的非但不是为了割裂和敌对各利益群体的关系,而恰恰是为了促进相互间的谋合,并呈现出各利益群体间的权利互动。事实上,就原生艺术所呈现的图像而言,也有不少艺术家的作品有其相似性。异样的图像不只是专属原生艺术的,原生艺术之所以被如此命名只是让原生艺术家与非原生艺术家在艺术上平等化,非原生艺术家有着与原生艺术一样的对异样图像的寄托。
  而我之前看到的郭海平在精神病院带动精神病患者所作的绘画,就有些抽象画所达到的出色的程度,让我直接将它看成是一个很好的抽象画家所创作出来的作品,而原生艺术在这个维度上,也已超出了一般的病理与艺术的研究,而是人对精神潜能的自我召唤。
其他文献
叶永青也被称作“叶帅”,这是张晓刚、周春芽、方力钧等人给他加的冕。他今年五十来岁,个子很高,衣着随意,剃着容易在人群中被辨认的光头,显年轻。他把脑袋剃成大光头只因为两个字:“舒服”。“一旦剃了光头以后,你就再也不想留头发了,因为太舒服了。每天洗头,就像洗个苹果那么方便。”  光头的造型让叶永青觉得自在,“光头没有身份,去讲究的场合没有问题,和干苦力的呆在一起,也没有问题”。以一管墨和一支细小的炭笔
期刊
2014年3月5日上午,苏富比2014春拍上海预展在四季酒店开展,展出了超过320件,总估价近9亿7千万港元的作品,囊括了传统书画、20世纪大师作品、现当代绘画、摄影以及珠宝首饰手表等。  预展带来的旅美华人艺术家朱沅芷作品《自画像》让人颇感新鲜,艺术家透过“共色主义”的色彩与构图,组成了画面的结构和韵律,被估价到380万至500万港元。预展上展出了去年在香港苏富比四十周年晚间拍卖上以《最后的晚餐
期刊
艺术品作为投资品时,并非越贵越受欢迎;但作为消费品时,往往越贵越被追捧。  中国曾在2011年以40%的份额居全球艺术品交易额之冠,相当于随后的美、英两国交易额之和,尽管接下来两年的成交总额有所下滑,但仍有诸多艺术家的作品不断创新价格纪录。不少昂贵艺术品是被富豪级消费者买去,跟投资无关。中国富豪数量剧增速度之快举世瞩目,据《2012胡润财富报告》,中国的千万级富豪(港、澳、台除外)至2011年底突
期刊
提及汤臣一品,总令人想到上海陆家嘴的顶级豪宅。随着时光流逝,人们印象中的汤臣一品,不再仅仅拥有价格“一哥”的光环,还沉淀出了一份经典的韵味。  这样的经典无法复制。新的经典,必将从时光流转中诞生。  与上海滩相类似,天津曾经是一个大码头。马场道、新华路、解放路的老建筑,和上海外滩的万国建筑相类,诠释着20世纪上半叶的繁华如梦。如今,汤臣一品从黄浦江畔来到了海河边。这是一场21世纪的共同诠释,诠释汤
期刊
不久前,在爱普生影艺坊,笔者看过一个何肇娅摄影展——《上海女人》。那些上海的知性美女,人们熟知的一些女性人物,纷纷若隐若现在何肇娅的镜头下。  最近何肇娅又办起了一个摄影展。没想到的是,这次的展览地点放在了位于绍兴路的一处老房子里。这就是《懿园走出来的女人们》。何肇娅自从嫁到懿园,已经生活了几十年。作为摄影家,1997年开始她拍摄上海女人题材。然而,她将镜头对准她的邻居们的时间并不长,“才短短半年
期刊
看着马路上的梧桐被北风撕扯下一片片枯叶的时候,时间告诉我们已经来到了铃儿响叮当的12月。在江南阴冷潮湿的冬天里翻翻巧克力的情史也是件很美好的事。  巧克力的确是一个充满温度、柔情的食品。几乎所有和巧克力有关的故事都是甜美的。  的确,巧克力天生就是一个魔力的发电体。所以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就跟情爱扯上了关系。这种魔力在电影《浓情巧克力》中尤甚。片中女主角将魔法注入在巧克力里,让生活在宗教阴影下的小镇
期刊
克劳德·莫奈(1840年-1926年),印象画派的鼻祖,印象主义画家集团的核心人物,人称“印象派之父”。莫奈一生共遗留了500余件素描,2000多幅油画。作品以色彩和光线的精巧运用著称。莫奈曾长期探索光色与空气的表现效果,常常在不同的时间和光线下,对同一对象作多幅的描绘,从自然的光色变幻中抒发瞬间的感觉。  如今,莫奈的大作来到了上海。  “印象派大师·莫奈特展”于3月7日在上海K11购物艺术中心
期刊
许多人讲品牌只看到产品,没看到产品背后的人。国际品牌都很经典,很精致,每一个细节都很讲究。真正的国际品牌,几乎都有它们品牌的历史和品牌的故事,还有品牌创始人的个人传奇等等。  比如说我们大家都知道香奈儿女士的故事,甚至被写成不同的书,拍成不同的电影广为流传。我最近与 Johnny Walker (黑方)在谈合作,他们第一代创始人在1820年就创立了这个品牌,然后他的子子孙孙又继承下来,所以他们可以
期刊
在一些同辈的画家朋友中,耿忠平无疑是我最熟悉的一位。  想起与忠平订交十多年来,其实,真正在一起酒酣耳热的机会并不多,但两人之间你来我往的笔墨酬唱还是不少。所以,只要说起他的画,我闭上眼睛也能想象出他的作品风貌,他的笔墨,他的气息以及他的师承……可谓远山近水,一一扑面而来。  可是,尽管熟归熟,但当忠平兄让我提笔写几句时,我却抓耳挠腮犯起了踌躇,想起十多年的寒来暑往,真不知该从何处落笔?好在忠平兄
期刊
20世纪80年代,策展人(curator)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界来说还是完全陌生的。但是,80年代却是中国当代艺术风起云涌,人才辈出的时期,仅仅就“新潮美术”阶段,国内就涌现出数十个青年艺术群体和许多具有前卫色彩的展览。追溯起来,1979年的“星星美展”开辟了当代艺术展览的一种全新模式,一方面是强调民间、草根、边缘、反体制、前卫性的艺术身份与文化诉求;另一方面是成立群体、有自己的艺术主张或宣言,并且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