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交通事故案件中医疗费损失的司法认定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nengm9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交通事故案件医疗费处理模式探讨
  由于缺乏明确规定,对于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利用医疗保险基金支付医疗费的案件如何处理,在司法实践中一直存有争议。目前主要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处理模式:
  第一种:损失填补模式,即在计算人身损害赔偿的医疗费损失时,将受害人已经利用医保支付的医疗费用在总的医疗费中予以扣除。该种观点认为,侵权责任法的主要功能通过损害填补的方式实现补偿功能,受害人无权因受损害而额外收益。具体上述案件,交通事故受害人利用医保支付的费用,是在利用公共统筹基金,并非个人固有财产,因此利用医保卡支付的部分医疗费不属于患者的实际损失,根据损失填补原则,在计算侵权人应当赔偿受害人的医疗费用时,应当扣除医保支付的费用。
  第二种:受害人兼得模式,即侵权人需赔偿受害人的全部医疗费用,其中包括受害人利用医保支付的费用。这种观点认为,医疗保险与侵权纠纷属于不同法律关系中不同层次的救济制度,受害人利用医保支付医疗费与侵权人的赔偿没有直接关系。具体到案件中,受害人利用医保卡支付医疗费是以患者自己(所在单位、国家财政)支付保险费为前提的,是基于保险人缴纳医疗保险费而享有的医疗保险收益,如果因受害人人获得了该保险利益而免除责任人的赔偿责任,那就意味着保险人的实际损失没有得到赔偿。同样,如果受害人先前获得加害人全额医疗费赔偿的情况后,仍然可以要求社会医疗保险基金报销应当报销的医药费。因此,侵权人应当赔偿受害人的全部医疗费用,不应扣除利用医保支付的费用。
  二、交通事故案件医疗费司法处理模式弊端分析
  笔者认为,在第一种裁判模式中,如果在受害人违法利用医保卡支付医疗费,在计算受害人医疗费损失时从中扣除,这无异于让全社会为侵权责任人的侵权行为承担替代责任,因为根据相关规定,受害人使用的统筹基金系具有社会共济性质的公共基金,并非受害人个人财产。如果由社会大众替代侵权责任人承担赔偿责任从侵权责任角度讲也违反“自己责任”的基本法理,侵权人应当为他所造成的损害后果承担全部赔偿责任。受害者违法使用医保保险基金并不是不是减轻侵权者责任的理由,否则,将违法“任何人不得因自己过错获得受益”的基本法理。况且,按照这种裁判模式,在同一侵权案件中,如果有受害人没有参加保险,便会出现侵权人赔偿的责任因人而异情形,明显有悖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及适用法律统一化的原则。另外,根据规定,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在发现参保人违规使用医疗保险基金的,有权追回流失基金,这将导致受害人利用医保卡支付部分医疗费损失不能获得填补。即使受害人重新起诉要求侵权人予以赔偿,也会遭遇“一事不再理”司法原则的障碍,最终受害人的利益反而受损。
  在第二种裁模式中,如果侵权人向受害人赔偿全部发生的医疗费,不扣除受害人利用医疗保险支付的费用,则会造成受害人获得双重赔偿的局面,这也违反侵权责任法上的损失填补原则和公平原则,其结果可能会变相鼓励受害人通过违法利用医疗费用而获取不当利益,导致医疗保险基金的大量流失。
  综上所述,法院在审理此类案件时,由于法律关系主体分析出现缺位,未充分分析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法律性质,致使对法律关系的判断分析不够全面,没有考虑到与案件处理有利害关系的社会保险经办機构的利益,没有把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列入诉讼当事人,导致法院判决处于“两难境地”,法院无论作出何种判决,都存在法理上的缺陷,无法实现司法公正。
  三、克服此类案件司法处理模式弊端的相关建议
  笔者认为,在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件中,如果受害人违规使用医疗保险基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有权利、有责任向受害人追回流失医疗保险基金;基于对医疗保险基金负有使用监管职责,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对于医疗保险基金的流失存在利害关系,对流失基金具有独立请求权,在诉讼中法院可以追加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为第三人。只有如此,法院裁判才可以克服上述两种裁判模式的弊端,实现对各方当事人平等保护的司法原则。具体分析如下:
  1、道路交通事故案件中受害者因治疗违规使用医保统筹基金的行为应属不当得利
  为保证合理利用共济性质的医疗保险基金,各地相关法规均对统筹基金不予支付的情形均作了明确规定。比如《上海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办法》第二十九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统筹基金、附加基金和个人医疗帐户资金不予支付:……。(三)职工因自杀、自残、斗殴、吸毒、医疗事故或者交通事故等所发生的医疗费用;……;《上海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行办法》第十条规定:参保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居民医保基金不予支付:……(四)因自杀、自残、斗殴、吸毒、医疗事故、交通事故所发生的医疗费用,以及依法应当由第三方承担的医疗费用;……。
  因此,如果在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如果受害人使用医保卡支付医疗费后,如果医疗保险基金向医疗机构支付医疗费用,就属于没有给付义务而为给付;那么对于受害者而言,其行为属于没有法律依据获益,且造成医疗保险基金流失,应当界定为不当得利,其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形成债权债务关系。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可以根据不当得利制度规定向受害者要求返还流失基金。
  2、从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的构成看,医保统筹基金支付的医疗费用不能理解为受害者的损失
  医疗保险基金是根据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为实施社会保障而建立起来的专项专用资金,是社会保障基金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整个社会保险制度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全国各地的医疗保险基金统筹均依据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进行,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由统筹基金和个人医疗帐户构成。《上海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办法》规定:在职职工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全部计入本人的个人医疗帐户;用人单位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除按上述办法第十一条规定计入个人医疗帐户外,其余部分纳入统筹基金;用人单位缴纳的地方附加医疗保险费,全部纳入地方附加医疗保险基金。《上海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行办法》规定:居民医保基金由个人缴费、政府财政补贴、职工医保基金划转和专项资金组成。根据规定,统筹基金和附加基金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实行统一管理,单独列帐,专款专用,并应当接受市人民政府建立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组织以及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
  可见,医保统筹基金是由企事业单位、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缴费、政府补助、社会捐助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共济性质的基金,该基金的资金来源不包括个人的缴费。尽管个人必须缴费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并建立个人账户才能享受医保政策,但是并不意味着参保个人对医保统筹基金享有所有权或者支配权。因此,受害人利用医保卡医疗费用,真正受到损失的医保统筹基金,其从医保卡划付的资金不能认为是受害人的直接医疗费损失。
  3、法院应当在人身损害赔偿诉讼中将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列为第三人具有合法性和可行性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是法定的负责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筹集、管理和支付的机构,作为资金的管理者和独立的法人,它有诉讼能力参加诉讼。如上所述,目前裁判模式下,无论法院在审理中采用何种模式,真正唯一受损的是医保统筹基金。同时,医疗保险基金的流失可以说是作为医疗保险基金直接管理者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未能积极履行职责造成的,故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基于法定的职责与案件审判结果显然存在利害关系。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法院将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者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列为第三人不存在任何法理障碍。
  实践操作中,在受害者向法院起诉主张医疗费用赔偿的案件中,受害人都必须向法庭提交医院出具的医疗费用发票以作证据,发票上面通常会列明医保支付数额和自费支付数额。如果法院发现发票上有医保支付数额后,通知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并将其列为诉讼第三人是完全可行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作为第三人可以在法庭上要求受害人返还其已代为支付的医疗费,为支付便宜,法院也可以在判决书中要求侵权人直接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支付医疗费用。笔者建议,法院应当主动通知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以第三人身份参加诉讼,以保护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不被流失。
  综上所述,不管是从法理层面的分析,还是医疗保险社会保障制度层面的探讨,利用医保支付的医疗费用既不能成为减轻侵权人赔偿责任的理由,也不能成为受害者获得重复赔偿的理由。法院此时不应该再在受害者多得些赔偿还是侵权者少支付些赔偿之间摇摆,应当追加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为第三人,既可以让受害者填平损失,又可以让侵权人承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实现司法平等保护的功能。
  (作者通讯地址: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检察院,上海市201800)
其他文献
摘要:刑事和解在适用暴力犯罪未遂时,条件应限于主观上犯罪嫌疑人认罪,恶性较小,客观上没有造成伤害后果,且在一定考察时间内没有再犯罪的故意发生。  关键词:暴力犯罪;刑事和解;适用条件;回访机制    案例:某日,犯罪嫌疑人曾某在某车站乘坐同村村民曾某某的“摩的”回家,途中,犯罪嫌疑人曾某称其赌博输钱向人借高利贷被逼债,向曾某某借5000元钱。曾某某说身上没有钱,曾某用携带的水果刀威逼曾某某给
期刊
摘 要:检察机关是中国“二院制”的司法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检察权配置问题是一个检察体制的改革、发展问题,也是一个中国司法体制的改革、发展问题。本文提出的是针对当前我国司法规律下的检察权配置中的存在的问题,从当前司法理念下的司法规律与检察权配置的差异性、法律监督权与检察权结构性的差异性等方面提出我国检察权配置存在的问题。本文从如何完善法律监督职能、增强检察机关职能配置、建立相对独立的检察官管理体系等
期刊
人民监督员制度是检察机关根据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基层组织的民主推荐,从社会各界中选择若干名符合规定条件的人员担任人民监督员,按照一定的程序对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某些环节上的工作进行外部监督的一种制度。实践证明,人民监督员制度建立以来,工作进展是顺利的,成效是显著的。但由于一个新生事物的出现都会不可避免地带有其不完善的缺陷,所以人们对此项制度的认识仍需要一个深化的渐进过程,就其制度本身亦需不
期刊
长期以来,基层检察院干警培训存在着针对性不强、实用性不高、工学矛盾突出、激励机制不完善等难点和薄弱环节,制约了教育培训的大规模、经常性开展,降低了教育培训的实效性。为了解决这些难点和薄弱环节,笔者认为,有必要开展互动式案例培训,让干警在学习中增长知识,在学习中找到快乐,在学习中获得利益,以探索建立符合基层院特点和需要的队伍建设长效机制。  一、当前基层院教育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基层检察
期刊
摘 要:人民法院为实践司法为民的宗旨,大力推出诸多的司法便民措施,但司法实践中几乎尚无法院对这些已出台的便民措施进行效果评价,以至于许多的便民措施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起到为民、利民、便民的作用。文章从实证的角度,对司法便民措施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并着重分析了当前人民法院在推出司法便民措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建立司法便民措施效果评价机制的重要性,并就制度的建立提出了设想。  关键词:便民措施;评价
期刊
一、合理界定检察机关案例指导的地位  案例具有事实上的拘束力,这在大陆法系国家并无争议的问題,在我国也正在得到承认。然而,对于案例是否应当具有法律上的拘束力从而成为正式的法律,这在大多数成文法国家中都是有争议的。  案例,在成文法国家,其更为合理的定位应当是作为正式的法律渊源的补充——非正式的法律渊源或者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准法源”而存在。在正式的法律渊源模糊不清或者尚未明确的情况下,可以通过颁
期刊
未成年人轻罪记录有条件消灭制度,作为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工作中的一项探索性课题,随着世界范围内对未成年人以教育为主的轻刑化趋势而日受关注。  一、制度产生的背景  (一)制度群体的特殊性  大量未成年人犯罪案例都表明,未成年犯罪在主观上都具有动机单纯、随意性大、主观恶性不大等特点。这些特点充分说明两点:一是未成年人犯罪相对来说社会危害性更小,所以其不应承担与成年犯罪人等同的刑事责任;二是未成年人
期刊
贪污贿赂犯罪嫌疑人因其年龄、职业、经历等诸多个性方面的原因,在被检察机关侦查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心理特征各不相同。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就贪污贿赂犯罪嫌疑人在犯罪预备、实施犯罪、犯罪终结、被侦查、供述犯罪以后等五个阶段的心理状态作简要的分析,以便在今后的反贪工作中更好地掌握犯罪嫌疑人的心理,提升侦查技能,促进工作开展。  一、贪污贿赂犯罪嫌疑人在犯罪预备阶段的心理状态  犯罪预备是犯罪行为的开始。在这一阶
期刊
一、基本案情  某砖厂系某村民集体所有,承包给李某、张某等人共同经营。村民与该厂承包人因承包费用问题产生分歧,遂将通往该厂的乡村公路阻断。李某与张某商议解决办法,张某提议并委托周某邀约十多个社会闲散人员帮助解决村民堵路的事情。当天下午,张某便将十余名社会闲散人员带至被堵的路段,强行清理村民堵路用的物品,遂与堵路村民发生冲突。村民谢某、唐某、熊某被打伤。第二天,由张某按照事先与周某讲好的“工资”标
期刊
宽严相济政策是党和国家一贯实行的“惩办和宽大相结合”基本刑事政策的继承和发展。为了贯彻落实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在检察工作中贯彻落实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若干意见》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依法快速办理轻微刑事案件的意见》的精神,有效地遏制、预防和减少犯罪,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黎川县人民检察院在办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时,切实履行刑事诉讼法赋予的职责,坚持宽严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