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9年4月,新华社在古巴建立了哈瓦那分社。不久来了个年轻人,是拉美社派往哥伦比亚等国的记者,其间常往返于驻在国与古巴之间。当时的拉美社条件简陋,年轻人穷得叮当响,没个像样的住处,于是就借助新华社哈瓦那分社通讯员的身份,躺在沙发上呼呼大睡。198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公布时,哈瓦那分社的记者发现,获奖者竟是当年睡沙发的年轻人—加西亚·马尔克斯。
在拉丁美洲广袤的土地上,“有胡思乱想的男人,有载入史册的女人,永不妥协的精神铸就了一段段传奇。而生活在其中的我们,从未享过片刻安宁”。1927年3月6日,马尔克斯生于哥伦比亚。
马尔克斯年轻时做记者,去过巴黎。他后来去了墨西哥,带孩子,带老婆,每天花一半时间,排队等移民局发通告。1967年,40岁的他出版了以哥伦比亚70年内战历史为背景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通过描写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百年间的经历和马孔多小镇的兴衰,透视和还原了哥伦比亚乃至整个拉丁美洲的发展脉络与社会现实。1982年,瑞典皇家学院把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马尔克斯,赞誉他“创建了一个自己的世界、一个浓缩的宇宙,其中喧嚣纷乱却又生动可信的现实,反映了一片大陆的富足与贫困”,“汇聚了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生活”。
2014年4月7日,马尔克斯的与世长辞成为世界性事件,将拉丁美洲再次拉到聚光灯下。哥伦比亚政府宣布降半旗,举哀三日,总统桑托斯称,马尔克斯去世给该国留下了千年的孤独和悲伤。墨西哥政府则为他举办大型悼念活动。
在很多人看来,马尔克斯不属于一个国家,甚至不属于一个时代,而是全人类永恒的丰碑。
1982年10月,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哥伦比亚街头的车辆全部停下来按响喇叭。他们把这位作家当作哥伦比亚甚至整个拉丁美洲的骄傲。刚刚上台的法国总统密特朗马上就发来贺电,甚至比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的通知还早一天。古巴的卡斯特罗发来电报,祝贺这位朋友、也是他心目中的拉丁美洲英雄。
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被视为是继《堂·吉诃德》之后最伟大的西班牙语文学作品。《百年孤独》中融入了许多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将现实与虚幻巧妙糅合成为一个瑰丽的想象世界。马尔克斯也因此成为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
《百年孤独》尽管充满了魔幻色彩,但在拉美的历史和现实里处处有迹可循;马尔克斯无论如何“魔幻”,本质上是站在现实主义的大地上,都有文化背景支撑。他生前多次表示,归根结底,魔幻现实主义所要表现的是一种现实,而非魔幻,“魔幻”是手段,“现实”是目的。所以,马尔克斯开创的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精神世界,是拉美民族世界观、宇宙观和生命观的真实展现。他在文学史上第一次把“孤独”诠释到了绝美的极致——所要着力表现的,不仅仅是作家自身的孤独,也是祖国哥伦比亚的孤独、拉丁美洲的孤独,更是整个人类的孤独。
马尔克斯为中国人所熟知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他与他的作品陪伴中国走出了“百年孤独”。1979年第8期《外国文艺动态》发表了林一安的《哥伦比亚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及其新作〈家长的没落〉》,1983年第2期《外国文艺》又全文发表了马尔克斯的诺贝尔得奖演说《拉丁美洲的孤独》。之后,对中国文学来说,马尔克斯似乎已被熟悉到“不像是个外国作家”,他已经深度参与了中国文学的进程。
在中国,很多人是因为马尔克斯才开始接触拉美文学的,了解什么是魔幻现实主义。阅读《百年孤独》的开篇“多年后,站在行刑队面前的时候,布恩迪亚上校想必会记起父亲领他去看冰的那个遥远的下午”,那种兴奋和战栗感令许多人无法忘怀。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尚不了解世界全貌的中国人来说,这样的文字可谓“一日百年,神鬼莫测”。在当代中国文坛,马尔克斯并不算是“特别深刻”的作家,但无疑是影响力最大的之一。
马尔克斯的作品,影响了中国的一大批作家。文学评论家李敬泽表示,马尔克斯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文学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尔克斯的灵魂已经渗透到中国作家的语法里,并与卡夫卡、博尔赫斯和米兰·昆德拉一起,对当代文学产生深远影响。许多中国作家都是在马尔克斯的“哺育”下不断成长,他们既借鉴马尔克斯的创作经验,又融会本土文化资源,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魔幻小说”,突破了传统现实主义手法带来的创作瓶颈。陈忠实的《白鹿原》某种程度上就是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中国版。而莫言是马尔克斯在中国“爆炸”出的最绚烂的火花。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评委会这样介绍他:他将现实和幻想、历史和社会角度结合在一起。他创作中的世界令人联想起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作品的融合,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
莫言坦承,他创作初期深受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1984年第一次读到《百年孤独》时非常惊讶,原来小说也可以这样写!去年12月他在浙江大学作报告时谈到,自己的中篇小说《球状闪电》《金发婴儿》都有模仿魔幻现实主义的痕迹。
应该说,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让中国写作者深受震撼:拉美在封闭中独特的生活方式、民俗特点的表现和西方现代主义的复杂技巧有了独特精妙的结合,这给当时苦于找不到自己新形式的中国年轻一代写作者以巨大的启示。马尔克斯使中国作家对本国文化产生想象,给中国文学一个前所未有的深度。虽然《百年孤独》当时在中国的译介没有得到马尔克斯的授权,但似乎在那个时代,我们心心相印。
马尔克斯对中国的态度,曾令他的拥护者喜忧参半。他的蜚声世界文坛的《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等作品,有多个版本盛行于市。在将近30年的时间里,中国出版界一直为取得马尔克斯的正式授权而努力。新经典文化有限公司2002年刚刚成立之时,就开始了引进马尔克斯作品中文版权的工作。
2010年中国农历春节前的最后一个工作日,新经典文化有限公司收到了马尔克斯的代理人卡门·巴尔塞伊丝女士的大礼——正式授权该公司出版《百年孤独》中文版的通知。2011年5月,中文全译本《百年孤独》首次正式推出,结束了这部魔幻现实主义杰作在中国没有正式版权的历史。
马尔克斯静静地走了,即便是他成名之后到如今,他生活的小镇依旧毫无生气,道路泥泞,一到下暴雨时,街上的泥浆就会冲到马尔克斯的弟弟阿里亚斯的家中。但他用自己的方式,永远活在人们心中:永恒的孤独者最伟大。
马尔克斯安息。□
(本文照片由舒天晨、舒姝提供)
在拉丁美洲广袤的土地上,“有胡思乱想的男人,有载入史册的女人,永不妥协的精神铸就了一段段传奇。而生活在其中的我们,从未享过片刻安宁”。1927年3月6日,马尔克斯生于哥伦比亚。
马尔克斯年轻时做记者,去过巴黎。他后来去了墨西哥,带孩子,带老婆,每天花一半时间,排队等移民局发通告。1967年,40岁的他出版了以哥伦比亚70年内战历史为背景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通过描写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百年间的经历和马孔多小镇的兴衰,透视和还原了哥伦比亚乃至整个拉丁美洲的发展脉络与社会现实。1982年,瑞典皇家学院把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马尔克斯,赞誉他“创建了一个自己的世界、一个浓缩的宇宙,其中喧嚣纷乱却又生动可信的现实,反映了一片大陆的富足与贫困”,“汇聚了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生活”。
2014年4月7日,马尔克斯的与世长辞成为世界性事件,将拉丁美洲再次拉到聚光灯下。哥伦比亚政府宣布降半旗,举哀三日,总统桑托斯称,马尔克斯去世给该国留下了千年的孤独和悲伤。墨西哥政府则为他举办大型悼念活动。
在很多人看来,马尔克斯不属于一个国家,甚至不属于一个时代,而是全人类永恒的丰碑。
1982年10月,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哥伦比亚街头的车辆全部停下来按响喇叭。他们把这位作家当作哥伦比亚甚至整个拉丁美洲的骄傲。刚刚上台的法国总统密特朗马上就发来贺电,甚至比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的通知还早一天。古巴的卡斯特罗发来电报,祝贺这位朋友、也是他心目中的拉丁美洲英雄。
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被视为是继《堂·吉诃德》之后最伟大的西班牙语文学作品。《百年孤独》中融入了许多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将现实与虚幻巧妙糅合成为一个瑰丽的想象世界。马尔克斯也因此成为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
《百年孤独》尽管充满了魔幻色彩,但在拉美的历史和现实里处处有迹可循;马尔克斯无论如何“魔幻”,本质上是站在现实主义的大地上,都有文化背景支撑。他生前多次表示,归根结底,魔幻现实主义所要表现的是一种现实,而非魔幻,“魔幻”是手段,“现实”是目的。所以,马尔克斯开创的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精神世界,是拉美民族世界观、宇宙观和生命观的真实展现。他在文学史上第一次把“孤独”诠释到了绝美的极致——所要着力表现的,不仅仅是作家自身的孤独,也是祖国哥伦比亚的孤独、拉丁美洲的孤独,更是整个人类的孤独。
马尔克斯为中国人所熟知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他与他的作品陪伴中国走出了“百年孤独”。1979年第8期《外国文艺动态》发表了林一安的《哥伦比亚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及其新作〈家长的没落〉》,1983年第2期《外国文艺》又全文发表了马尔克斯的诺贝尔得奖演说《拉丁美洲的孤独》。之后,对中国文学来说,马尔克斯似乎已被熟悉到“不像是个外国作家”,他已经深度参与了中国文学的进程。
在中国,很多人是因为马尔克斯才开始接触拉美文学的,了解什么是魔幻现实主义。阅读《百年孤独》的开篇“多年后,站在行刑队面前的时候,布恩迪亚上校想必会记起父亲领他去看冰的那个遥远的下午”,那种兴奋和战栗感令许多人无法忘怀。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尚不了解世界全貌的中国人来说,这样的文字可谓“一日百年,神鬼莫测”。在当代中国文坛,马尔克斯并不算是“特别深刻”的作家,但无疑是影响力最大的之一。
马尔克斯的作品,影响了中国的一大批作家。文学评论家李敬泽表示,马尔克斯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文学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尔克斯的灵魂已经渗透到中国作家的语法里,并与卡夫卡、博尔赫斯和米兰·昆德拉一起,对当代文学产生深远影响。许多中国作家都是在马尔克斯的“哺育”下不断成长,他们既借鉴马尔克斯的创作经验,又融会本土文化资源,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魔幻小说”,突破了传统现实主义手法带来的创作瓶颈。陈忠实的《白鹿原》某种程度上就是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中国版。而莫言是马尔克斯在中国“爆炸”出的最绚烂的火花。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评委会这样介绍他:他将现实和幻想、历史和社会角度结合在一起。他创作中的世界令人联想起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作品的融合,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
莫言坦承,他创作初期深受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1984年第一次读到《百年孤独》时非常惊讶,原来小说也可以这样写!去年12月他在浙江大学作报告时谈到,自己的中篇小说《球状闪电》《金发婴儿》都有模仿魔幻现实主义的痕迹。
应该说,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让中国写作者深受震撼:拉美在封闭中独特的生活方式、民俗特点的表现和西方现代主义的复杂技巧有了独特精妙的结合,这给当时苦于找不到自己新形式的中国年轻一代写作者以巨大的启示。马尔克斯使中国作家对本国文化产生想象,给中国文学一个前所未有的深度。虽然《百年孤独》当时在中国的译介没有得到马尔克斯的授权,但似乎在那个时代,我们心心相印。
马尔克斯对中国的态度,曾令他的拥护者喜忧参半。他的蜚声世界文坛的《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等作品,有多个版本盛行于市。在将近30年的时间里,中国出版界一直为取得马尔克斯的正式授权而努力。新经典文化有限公司2002年刚刚成立之时,就开始了引进马尔克斯作品中文版权的工作。
2010年中国农历春节前的最后一个工作日,新经典文化有限公司收到了马尔克斯的代理人卡门·巴尔塞伊丝女士的大礼——正式授权该公司出版《百年孤独》中文版的通知。2011年5月,中文全译本《百年孤独》首次正式推出,结束了这部魔幻现实主义杰作在中国没有正式版权的历史。
马尔克斯静静地走了,即便是他成名之后到如今,他生活的小镇依旧毫无生气,道路泥泞,一到下暴雨时,街上的泥浆就会冲到马尔克斯的弟弟阿里亚斯的家中。但他用自己的方式,永远活在人们心中:永恒的孤独者最伟大。
马尔克斯安息。□
(本文照片由舒天晨、舒姝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