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所谓“同课异构”,就是根据学生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不同的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对同一课时的内容采用的不同构思进行备课并上课。同课异构是提高授课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钻研教材、独立分析处理教材、设计课堂教学的一种高效教研方式,是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同课异构;高效课堂;专业化发展
“同课异构”中,“同课”即不同教师教学内容的一致,“异构”即教法中形成的独特风格。其中同课是基础,异构是方法。语文教学中的同课异构旨在激发教师对文本独到的解读,利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不同思维的碰撞,激發读者对课堂的反思,同时也给听着带来思想的碰撞,引发深入思考,让听者清楚地看到不同教师对同一教材的不同处理,不同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彰显教师教学个性,是继承和批判的同意,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现以《滥竽充数》一课为例,谈谈自己对这一课的粗浅的认识。
《滥竽充数》是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23课《寓言两则》其中一则寓言。课文简短而寓意深刻。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人物形象,感悟寓意。开展课内外拓展阅读等丰富而生动的语言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受寓言魅力的同时,获得寓言的发展。谭江梅老师和余兰老师充分发挥她们的教育机智,在课堂教学中推陈出新,教学手段丰富多样,教学设计各有亮点。
一、開篇布局——策略不同
谭江梅老师从题入手,单刀直入设疑释疑,着眼于学生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着眼于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课件出示“滥”的三种意思进行解释,激发学生求知欲,适时的提问,让学生带着思考进入本课的学习。
余兰老师开篇设计“考眼力,猜成语”,图文结合引导学生发现小故事大道理的特点;接着引导学生理解“滥”和“ 竽”的意思,引发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
开篇导入教学策略不同,谭老师从题目入手,激发学生求知欲,余老师采用图片动画导入,激发学生兴趣,看似方法策略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教学目标,那就是都把教学目标和内容聚焦于语言文字的运用,实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二、环环相扣,渐入层次不同
在教学设计的各环节中,谭江梅老师以一则招聘启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着多次穿插说话训练:
(1)三百个人吹竽是一种怎样的场面呢?展开想象描述。
(2)南郭处士在齐宣王面前会怎样请求吹嘘自己呢?
(3)南郭处士是怎样蒙混过关的?并展开想象描述他吹竽时的神态动作,在此环节,指导学生朗读,把吹竽的神态动作读到脸上,读到肢体上。
(4)南郭处士听到齐湣王喜欢听一个一个演奏的消息后会怎么想?通过四次说话训练丰满了文本,也为后面的说话训练作了铺垫。
余兰老师则将听说读写训练以不同方式呈现,在对比想象、探究中引领学生抓重点词语,感受人物形象感知寓意。以了解故事中人物形象特点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触摸寓言,品词析句,读懂故事中的人物。余兰老师设计了解疑问课题,读懂故事,品“装腔作势”等词语,感知予以,联系实际做一个具有真才实学的人,各环节环环相扣,渐次深入,提升了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理解。
谭老师设计的四次说话训练,进行讨论交流,在深入自主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进行读写结合训练,因为读的充分,所以学生在写的时候迸发出了智慧的火花,联系生活实际的时候,感悟到了寓言想传达的思想内涵,达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余老师是通过抓关键词,以理解齐宣王、南郭先生和齐湣王的人物形象为主线,牵一发而动全身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用心交流,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不管是谭老师抓住四个场景进行说话训练,还是余老师抓关键词语,理解人物形象,但都是为了实现感悟深刻的寓意这个教学目标。
三、思维拓展方式不同
谭老师在四次说话训练的基础上,继续设计了一个说话训练“看到南郭先生逃走后,你还有什么劝告的”,学生对南郭先生的劝告就是这则寓言的寓意,寓意就是这么顺理成章归纳出来了,学生的口头表达也得到了训练。
余老师则利用“滥竽充数”这个成语,学会这类成语的正确使用方法,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举一些生活中滥竽充数的实例。偏向理性思维,强调做人的道理,更深一步感悟寓意。培养了学生的文学思维和逻辑思维。
四、依托文本,读写结合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课,即教师课堂上借课文做例子教会学生说话和写话。”
谭江梅老师设计的练笔部分,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组想象练写一个场景,第一组练写三百人吹竽的场面描写,第二组练写南郭先生吹嘘自己的语言描写,第三组练写南郭先生吹竽时的神态和动作描写。第四组练写南郭先生听到消息后的心理活动描写。
余兰老师则通过课文插图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和想象,以想象为总。针对人物的动作与心理,联系生活实际,想象南郭先生逃走后,生活情况又怎么样?以《南郭先生逃走后》为题,续写故事,进行拓展延伸。
在阅读中渗透作文指导,实现读写结合,即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整个语文教学所追求的理想境界。通过这两位老师练笔方式的不同的可见她们对教材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恰当的运用,都抓住了读写结合的“最佳切入点”,以发现教材的教学价值,选择切合学生的练笔内容,都突出了重难,分散了难点,让学生依托文本,利用对课文理解基础上的想象,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对记忆中的表象进行组合和加工,达到了内化语言的目的,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习作水平。
课堂,是教师个性张扬的舞台,是学生多元发展的舞台,更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天地。面对相同的教材,多元解读文本,追求异曲同工的教育境界。这种异中求同、同中有异的辩论渐进过程,贴近教学实际,使参与者在思辨中碰撞出火花,相互借鉴,使观摩者领略到不同的教学策略所带来的不同效果,同课不同形,拓展了教学思路。两节课都令人拍手叫好,有耳目一新之感,既有异曲同工之妙,又见仁者见仁之美,不一样的构思却一样的精彩纷呈。
【关键词】同课异构;高效课堂;专业化发展
“同课异构”中,“同课”即不同教师教学内容的一致,“异构”即教法中形成的独特风格。其中同课是基础,异构是方法。语文教学中的同课异构旨在激发教师对文本独到的解读,利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不同思维的碰撞,激發读者对课堂的反思,同时也给听着带来思想的碰撞,引发深入思考,让听者清楚地看到不同教师对同一教材的不同处理,不同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彰显教师教学个性,是继承和批判的同意,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现以《滥竽充数》一课为例,谈谈自己对这一课的粗浅的认识。
《滥竽充数》是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23课《寓言两则》其中一则寓言。课文简短而寓意深刻。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人物形象,感悟寓意。开展课内外拓展阅读等丰富而生动的语言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受寓言魅力的同时,获得寓言的发展。谭江梅老师和余兰老师充分发挥她们的教育机智,在课堂教学中推陈出新,教学手段丰富多样,教学设计各有亮点。
一、開篇布局——策略不同
谭江梅老师从题入手,单刀直入设疑释疑,着眼于学生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着眼于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课件出示“滥”的三种意思进行解释,激发学生求知欲,适时的提问,让学生带着思考进入本课的学习。
余兰老师开篇设计“考眼力,猜成语”,图文结合引导学生发现小故事大道理的特点;接着引导学生理解“滥”和“ 竽”的意思,引发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
开篇导入教学策略不同,谭老师从题目入手,激发学生求知欲,余老师采用图片动画导入,激发学生兴趣,看似方法策略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教学目标,那就是都把教学目标和内容聚焦于语言文字的运用,实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二、环环相扣,渐入层次不同
在教学设计的各环节中,谭江梅老师以一则招聘启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着多次穿插说话训练:
(1)三百个人吹竽是一种怎样的场面呢?展开想象描述。
(2)南郭处士在齐宣王面前会怎样请求吹嘘自己呢?
(3)南郭处士是怎样蒙混过关的?并展开想象描述他吹竽时的神态动作,在此环节,指导学生朗读,把吹竽的神态动作读到脸上,读到肢体上。
(4)南郭处士听到齐湣王喜欢听一个一个演奏的消息后会怎么想?通过四次说话训练丰满了文本,也为后面的说话训练作了铺垫。
余兰老师则将听说读写训练以不同方式呈现,在对比想象、探究中引领学生抓重点词语,感受人物形象感知寓意。以了解故事中人物形象特点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触摸寓言,品词析句,读懂故事中的人物。余兰老师设计了解疑问课题,读懂故事,品“装腔作势”等词语,感知予以,联系实际做一个具有真才实学的人,各环节环环相扣,渐次深入,提升了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理解。
谭老师设计的四次说话训练,进行讨论交流,在深入自主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进行读写结合训练,因为读的充分,所以学生在写的时候迸发出了智慧的火花,联系生活实际的时候,感悟到了寓言想传达的思想内涵,达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余老师是通过抓关键词,以理解齐宣王、南郭先生和齐湣王的人物形象为主线,牵一发而动全身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用心交流,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不管是谭老师抓住四个场景进行说话训练,还是余老师抓关键词语,理解人物形象,但都是为了实现感悟深刻的寓意这个教学目标。
三、思维拓展方式不同
谭老师在四次说话训练的基础上,继续设计了一个说话训练“看到南郭先生逃走后,你还有什么劝告的”,学生对南郭先生的劝告就是这则寓言的寓意,寓意就是这么顺理成章归纳出来了,学生的口头表达也得到了训练。
余老师则利用“滥竽充数”这个成语,学会这类成语的正确使用方法,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举一些生活中滥竽充数的实例。偏向理性思维,强调做人的道理,更深一步感悟寓意。培养了学生的文学思维和逻辑思维。
四、依托文本,读写结合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课,即教师课堂上借课文做例子教会学生说话和写话。”
谭江梅老师设计的练笔部分,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组想象练写一个场景,第一组练写三百人吹竽的场面描写,第二组练写南郭先生吹嘘自己的语言描写,第三组练写南郭先生吹竽时的神态和动作描写。第四组练写南郭先生听到消息后的心理活动描写。
余兰老师则通过课文插图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和想象,以想象为总。针对人物的动作与心理,联系生活实际,想象南郭先生逃走后,生活情况又怎么样?以《南郭先生逃走后》为题,续写故事,进行拓展延伸。
在阅读中渗透作文指导,实现读写结合,即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整个语文教学所追求的理想境界。通过这两位老师练笔方式的不同的可见她们对教材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恰当的运用,都抓住了读写结合的“最佳切入点”,以发现教材的教学价值,选择切合学生的练笔内容,都突出了重难,分散了难点,让学生依托文本,利用对课文理解基础上的想象,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对记忆中的表象进行组合和加工,达到了内化语言的目的,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习作水平。
课堂,是教师个性张扬的舞台,是学生多元发展的舞台,更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天地。面对相同的教材,多元解读文本,追求异曲同工的教育境界。这种异中求同、同中有异的辩论渐进过程,贴近教学实际,使参与者在思辨中碰撞出火花,相互借鉴,使观摩者领略到不同的教学策略所带来的不同效果,同课不同形,拓展了教学思路。两节课都令人拍手叫好,有耳目一新之感,既有异曲同工之妙,又见仁者见仁之美,不一样的构思却一样的精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