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辅导员既是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者,又是大学生行为和日常事务的管理者,集教育和管理于一身。辅导员在日常的工作中掌握心理学规律,把心理学的理念应用到具体的教育管理实践中,利用所学得的心理学知识解决学生管理中的问题,增强教育的实效、管理的水平,从而提升工作效率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关键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心理学知识;应用
辅导员既是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者,又是大学生行为和日常事务的管理者,集教育和管理于一身。辅导员在日常的工作中掌握心理学规律,把心理学的理念应用到具体的教育管理实践中,利用所学得的心理学知识解决学生管理中的问题,增强教育的实效、管理的水平,从而提升工作效率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不同的学生群体需要不同的管理手段、策略。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管理之前,一定要清楚的知道自身的定位:你是大学教师和管理干部的双重身份的形象。你管理的对象是大学生。不同与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有着自身的心理发展特点,不容质疑,用中小学生教师的管理办法,去管理大学生,效果一定好不到哪去。因此,辅导员的定位,辅导员的形象塑造,辅导员的管理策略,要与你管理的学生群体相匹配,才能促进学生管理工作。
一个人心理和人格形成过程中,起过巨大影响甚至是决定性作用的人物。这些人可以是,双亲、老师、其他长辈或者是手足、朋友、同事,甚至是萍水相逢的路人。重要他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哈利*苏利文提出的一个概念。做为辅导员,要想成为学生的重要他人,就一定要了解学生心理成长过程中,身心发展有有哪些规律。根据认知心理学,一个人行为之所以改变,即促使一个人行为发生的背后,往往有如下几类原因:一是认知观念;二是情绪情感;三是社会互动;四是行为习惯;
教育的一个目的是能够使学生沿着教育目标转变,让学生身心发展,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辅导员研究认知心理学的规律,并利用好这些规律,掌握大学生的认知、情绪、人际关系、行为等管理策略做好学生管理工作,教育影响学生,使学生朝着你的教育目标迈进,是必要的。
一、遵循认知心理法则,促使学生行为的改变
认知失调理论,是费斯廷格提出的一种理论。认为,一般情况下,人们的态度与行为是一致的,在态度与行为不一致的时候,常常会引起认知失调。随着认知理论的发展,当前的认知失调理论认为,只要是人们的态度以及所经历的事和自己良好形象有冲突时,就会产生认知失调。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在追求寻求着心理上的平衡。好人有好的行为,坏人有坏人的做法。怎么做才能平衡呢?一个自以为是好人的,他做了好事心理就平衡。反之,一个自认为是坏人的人,他做了坏事也心理平衡。人只要处在平衡状态下,心理就是舒畅的。利用本条认知法则,使用赞美的方式,改变犯错误的学生的行为。当一个犯了错误的学生,拿出无所谓的态度的时候,是学生采用了自我保护的姿态,放低自尊来平衡自己的错误,避免认知失调的痛苦,进而逃避自我成长。而教师这时候使用赞美,提高学生的自尊心,让其面对“有自尊心的人应该积极进取”、“我犯了错误,应该感到愧疚”认知失调带来的痛苦,而这种痛苦才是行为改变的开始。
在心理学的社会影响理论中,有一种现象叫登门槛效应(Foot In The Door Effect)。认为当个体接受了一个小的要求后,为保持形象的一致,他可能在随后的接受一项重大更不合意的要求。根据前面所了解心理学知识。再对后进生、犯错的学生、叛逆的学生等进行管理时可以使用赞美-要求-承诺的方法。通过赞美和要求承诺的方式可以达到教育影响的功效。这其中的心理原因在于:通过赞美,辅导员教师表达了对学生的认可,帮助学生找回了他的自尊心,提高其自我认知。而当学生的自尊心提高后,再让其分析自身的问题,体验心理失调,最后让其感觉到了错误,进而完成转化。并恰当的对学生提出一个合理的小要求,让学生公开承诺。根据认知理论,一个稿自尊的人,如果承诺之后,不信守诺言,会更感觉认知失调,心理难受。最后,当学生完成要求,给予必要的奖励。
二、利用情绪规律,增强学生管理功效
前面讲的是从认知观念上去影响学生,主要的表现方式都是说理型。但是要想增强学生管理的影响力,单凭一种方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了解人的情绪规律。情绪二因素论,研究者认为,与人们的一般常识不同。个体的情绪经验并不是因自身的遭遇而自发形成。它是一种两阶段的自我知觉过程。在这一历程中,人们首先体验到的是自我生理感受,然后会在周围的环境中,为自己的生理唤醒寻找一个合适的解释。
大学生相对于中学生来讲,情绪变化趋于稳定,情绪发展趋向成熟。同成年人相比,又存在尚不成熟的方面,表现为独特的情绪的特点:情绪体验不断丰富;情绪表现比较强烈;情绪变化波动较大;社会情感更加深刻;情绪在人的心理、生理和行为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情绪可以影响身心健康,可以影响认知,影响人的行为等。
充分利用活动去教育影响学生,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另外,人的情绪容易被激活的时候,常常源自于竞赛后的成败体验。尤其是当人沉醉在成功的体验中的时候,往往也是易受环境影响的时候。所以辅导员试图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时候,要善于利用“成功”。
三、依据人际互动等相关理论,促进学生行为发生改变
对于学生而言,榜样的意义在于提供了一个众人满意,活得光彩的典范。辅导员可以通过提供一些榜样,告诉学生怎么做才不丢脸,怎样做才能获得榜样的成就。同时要警惕错误的榜样示范对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榜样,告诉他们什么是正确的人生态度,什么是精彩人生。可以选择最佳的榜样,在高压、封闭的环境下学习,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辅导员可以通过社会压力对学生施加影响。每个人都希望施恩图报,谁也不愿意亏欠别人太多。这在所有的社会组织中都是不可缺少的元素,否则人类将无法发展。给予是一种责任,接收是一种责任,偿还也是一种责任。利用心理策略,拉近与学生的关系,给学生面子,让他感觉你的好,欠你的人情,再对学生施加影响,然后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容易得多了。
辅导员在教育实践中对学生进行管理,遵循人的心理过程和行为的规律,利用强化理论,对学生的行为予以导向,并加以规范、修正、限制和改造。选择积极强化的方式,选择不同的强化物比如:物质性强化物(文具、衣物、奖品等)、社会性强化物(赞扬等)、活动性强化(当班级干部、组织学生活动等)、象征性强化(记功、颁奖状等)、代币性性强化(小红花等),在恰当的时机进行强化,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彭聃玲著,.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
[2](美)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著,.心理学与生活[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年1月.
关键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心理学知识;应用
辅导员既是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者,又是大学生行为和日常事务的管理者,集教育和管理于一身。辅导员在日常的工作中掌握心理学规律,把心理学的理念应用到具体的教育管理实践中,利用所学得的心理学知识解决学生管理中的问题,增强教育的实效、管理的水平,从而提升工作效率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不同的学生群体需要不同的管理手段、策略。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管理之前,一定要清楚的知道自身的定位:你是大学教师和管理干部的双重身份的形象。你管理的对象是大学生。不同与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有着自身的心理发展特点,不容质疑,用中小学生教师的管理办法,去管理大学生,效果一定好不到哪去。因此,辅导员的定位,辅导员的形象塑造,辅导员的管理策略,要与你管理的学生群体相匹配,才能促进学生管理工作。
一个人心理和人格形成过程中,起过巨大影响甚至是决定性作用的人物。这些人可以是,双亲、老师、其他长辈或者是手足、朋友、同事,甚至是萍水相逢的路人。重要他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哈利*苏利文提出的一个概念。做为辅导员,要想成为学生的重要他人,就一定要了解学生心理成长过程中,身心发展有有哪些规律。根据认知心理学,一个人行为之所以改变,即促使一个人行为发生的背后,往往有如下几类原因:一是认知观念;二是情绪情感;三是社会互动;四是行为习惯;
教育的一个目的是能够使学生沿着教育目标转变,让学生身心发展,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辅导员研究认知心理学的规律,并利用好这些规律,掌握大学生的认知、情绪、人际关系、行为等管理策略做好学生管理工作,教育影响学生,使学生朝着你的教育目标迈进,是必要的。
一、遵循认知心理法则,促使学生行为的改变
认知失调理论,是费斯廷格提出的一种理论。认为,一般情况下,人们的态度与行为是一致的,在态度与行为不一致的时候,常常会引起认知失调。随着认知理论的发展,当前的认知失调理论认为,只要是人们的态度以及所经历的事和自己良好形象有冲突时,就会产生认知失调。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在追求寻求着心理上的平衡。好人有好的行为,坏人有坏人的做法。怎么做才能平衡呢?一个自以为是好人的,他做了好事心理就平衡。反之,一个自认为是坏人的人,他做了坏事也心理平衡。人只要处在平衡状态下,心理就是舒畅的。利用本条认知法则,使用赞美的方式,改变犯错误的学生的行为。当一个犯了错误的学生,拿出无所谓的态度的时候,是学生采用了自我保护的姿态,放低自尊来平衡自己的错误,避免认知失调的痛苦,进而逃避自我成长。而教师这时候使用赞美,提高学生的自尊心,让其面对“有自尊心的人应该积极进取”、“我犯了错误,应该感到愧疚”认知失调带来的痛苦,而这种痛苦才是行为改变的开始。
在心理学的社会影响理论中,有一种现象叫登门槛效应(Foot In The Door Effect)。认为当个体接受了一个小的要求后,为保持形象的一致,他可能在随后的接受一项重大更不合意的要求。根据前面所了解心理学知识。再对后进生、犯错的学生、叛逆的学生等进行管理时可以使用赞美-要求-承诺的方法。通过赞美和要求承诺的方式可以达到教育影响的功效。这其中的心理原因在于:通过赞美,辅导员教师表达了对学生的认可,帮助学生找回了他的自尊心,提高其自我认知。而当学生的自尊心提高后,再让其分析自身的问题,体验心理失调,最后让其感觉到了错误,进而完成转化。并恰当的对学生提出一个合理的小要求,让学生公开承诺。根据认知理论,一个稿自尊的人,如果承诺之后,不信守诺言,会更感觉认知失调,心理难受。最后,当学生完成要求,给予必要的奖励。
二、利用情绪规律,增强学生管理功效
前面讲的是从认知观念上去影响学生,主要的表现方式都是说理型。但是要想增强学生管理的影响力,单凭一种方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了解人的情绪规律。情绪二因素论,研究者认为,与人们的一般常识不同。个体的情绪经验并不是因自身的遭遇而自发形成。它是一种两阶段的自我知觉过程。在这一历程中,人们首先体验到的是自我生理感受,然后会在周围的环境中,为自己的生理唤醒寻找一个合适的解释。
大学生相对于中学生来讲,情绪变化趋于稳定,情绪发展趋向成熟。同成年人相比,又存在尚不成熟的方面,表现为独特的情绪的特点:情绪体验不断丰富;情绪表现比较强烈;情绪变化波动较大;社会情感更加深刻;情绪在人的心理、生理和行为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情绪可以影响身心健康,可以影响认知,影响人的行为等。
充分利用活动去教育影响学生,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另外,人的情绪容易被激活的时候,常常源自于竞赛后的成败体验。尤其是当人沉醉在成功的体验中的时候,往往也是易受环境影响的时候。所以辅导员试图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时候,要善于利用“成功”。
三、依据人际互动等相关理论,促进学生行为发生改变
对于学生而言,榜样的意义在于提供了一个众人满意,活得光彩的典范。辅导员可以通过提供一些榜样,告诉学生怎么做才不丢脸,怎样做才能获得榜样的成就。同时要警惕错误的榜样示范对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榜样,告诉他们什么是正确的人生态度,什么是精彩人生。可以选择最佳的榜样,在高压、封闭的环境下学习,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辅导员可以通过社会压力对学生施加影响。每个人都希望施恩图报,谁也不愿意亏欠别人太多。这在所有的社会组织中都是不可缺少的元素,否则人类将无法发展。给予是一种责任,接收是一种责任,偿还也是一种责任。利用心理策略,拉近与学生的关系,给学生面子,让他感觉你的好,欠你的人情,再对学生施加影响,然后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容易得多了。
辅导员在教育实践中对学生进行管理,遵循人的心理过程和行为的规律,利用强化理论,对学生的行为予以导向,并加以规范、修正、限制和改造。选择积极强化的方式,选择不同的强化物比如:物质性强化物(文具、衣物、奖品等)、社会性强化物(赞扬等)、活动性强化(当班级干部、组织学生活动等)、象征性强化(记功、颁奖状等)、代币性性强化(小红花等),在恰当的时机进行强化,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彭聃玲著,.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
[2](美)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著,.心理学与生活[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