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语文作为小学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人文学科,发挥着其对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作用,在对文科素养、文学常识等方面的教学中展示着无可比较的优势。近年来,在小学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形式下,进行对语文学科教学的拓展成为了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本文分析德育和现行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教学协调性,提出了具体的改良思路,期望能够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与改良的探讨做出贡献。
【关键词】小学语文;小学教育;德育工作
校园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者以正确的思想道德、政治教育知识,对学生予以人格、世界观的引导的教育工作。其目的在于赋予学生以更加适于社会生活的品格类型,使之能够满足未来社会生活的具体要求。因此,小学语文要进行对教学模式中的德育的融入,必须思考如何在发挥小学语文教学自身优势的前提下,实现与德育的高度整合,使学生的语文素养与品德素质同步得到提升。
一、小学语文教育的特点
(一)综合性强
小学语文教育的主要特点在于其所涉及的文学常识的广泛性,在语文文体方面,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就包含了诗歌、小说、文言文、科学小品文等各种体裁,使得小学语文教育的丰富性、传授知识的综合性得到了充分的保障。
(二)形式多样
由于语文不同于其他文科课程,其素养不局限于理论层面。在应用层次上,其在题目练习外还可以通过朗诵、演讲、辩论、写作等多种形式完成对学生学习水平的检验,使小学阶段的学生能够得到更为丰富的课程学习体验。
(三)参與度高
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学生对于形式单一的课程更容易厌倦,而与之相对的,在内容充实的语文课堂中,学生往往能够自主突破对学习的抗拒心理,营造出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课堂学习氛围,使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的活跃度得到提高。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思路
(一)融入德育知识
如何能够削减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德育知识的违和感,是小学语文教学体系思考德育融入的第一点。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德育和语文教育由于知识体系的差异性,会导致课程教学存在一定的违和感,这一点是无可避免的。但把控其程度,使小学语文教学在能够呈现德育知识的同时,以完成语文知识的优先向学生传达,就能够保持小学语文教育的初衷,使学生自身的语文学科素养和德育素养能够得到充足的锻炼,避免德育知识的融入反而成为舍本逐末的破坏行为。因此,发掘语文教材体系中和德育关联性密切的部分并调整、强化该部分的教学,才能够同时符合德育和语文教学两方面的需求。
(二)强化学生道德素养认知
创新语文教学的课堂活动形式,从而提升学生获取道德素养培育的机会的多元性,使之体会到道德素养对自身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的社会行为的积极规范意义。要适当地以一些能够以和谐的形式完成德育目的的活动形式,使学生能够自愿地甚至自觉地进行德育方面的理论知识学习,让语文的课堂教学能够和德育的教学知识之间形成一定的调和。该活动调整思路一方面是基于对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接触到的文化气氛的考量,在小学语文课本身所具备的高度广泛的文化性特征中,能够实现对德育知识的呈现的多样化,从而实现教学完成手段的拓展;另一方面必须适当减轻学生对德育教育的注意,将目光集中于语文教学活动本身,在完成语文活动的前提下,完成附加的德育教育活动的任务,这一从属关系决定了语文课堂本质并未发生过大变更,也能够为语文课堂的教学方向拨正道路。
(三)促进学生良性互动
德育工作的最终目标,在于使学生获得能够配合社会工作进行的良好品格,其在校园中的体现,是能够使课堂回归于课堂,即学生在得到课堂活动的自主权利时,能够更好地配合教学任务的完成,而不是任妄为,去破坏教师所确定的教学方案。在此方向上的德育工作的良好预估,是能够实现语文课堂中的活跃气氛与良好秩序的高度统一。要区分主动与自我的区别,让学生保持对于课堂知识的尊重,保持对教师的尊敬,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承担自己对课堂教学的责任,便能够完成德育对学生在团体中的自我价值认知及责任感培养的目的。至此,德育工作和语文教学效果的贴合程度就能够得到一定的保障,且该效果的实现能够基于对语文课堂教学良好执行的基础之上。
三、德育的具体执行方案
(一)实现德育知识的合理切入
1.寻找恰当的切入点
德育知识本身建立于道德素养、社会生活意识。因此,能够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体系中实现较为和谐的德智教育知识的内容切入的节点,应当是与中国社会发展较为密切的部分,或是介绍了中国发展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的部分。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材为例,《狼牙山五壮士》一课,就是与中国发展史上抗日战争的史实密切相关的一个时间节点,在这一个课时中引入德育的知识,不仅不会使学生感到怪异,还会让语文课程内容的思想价值得到升华。
2.以合理的方式引发学生的共鸣
试想,即便是在《狼牙山五壮士》一课上,当学生只是阅读了课文后,可能并不能准确地感受到抗日英雄所处环境之恶劣。此时,谈论德育知识,会陷入基础不稳空谈思想的尴尬局面。因此,可以考虑通过播放影片资源的形式,以形象直观的形式使学生体会抗日战争的形势严峻、抗日英雄的伟大精神,并最终引发学生的共鸣。
(二)拓展学生参与德育的形式
1.思考合适的活动方式
德育的理论知识的情感色彩较强。因此,必须挑选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充分调动学生情感以及学习主动性的活动方式进行对德育知识的深化。在这一方向上,演讲和朗诵的形式便展示了其优势。在人数方面,朗诵能够实现多个学生共同完成表演,大大节约了课堂时间的花费;而在思想方面,演讲能够使每个学生发表自己对于德育主题的思考,实现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充分地发挥学生作为一个“天生的创造者”的行动力,使学生为课堂活动的推进添一份动力。
2.教师规范学生参与形式
传统教学的担忧,是语文教学在充分给予学生以课堂中的自由后,学生会拒绝继续遵从课堂的固有秩序。这时,教师作为课堂秩序的控制者,必须以管理学的专业素养把握语文课堂中德育活动的节奏,在保证高效率的活动执行的同时,将德育的任务执行方向进行彻底地贯彻。
(三)将生生良性互动作为德育终点
1.重视学生之间的德育交流
德育工作的一大错误认知在于认为德育工作只存在于教师向学生的单向传输。事实上,教师向学生传授德育知识虽然是德育教育的主要形式,但其效果远不及学生自发地对德育学习的经验交流。因此,德育工作要想在语文教学中走得更远,就必须考虑在学生群体之间,使之形成一定的良性交互。
2.以小组学习形式促进生生互动
在小学的学生自主学习教育模块,小组学习是最适合学生进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师要负责挑选合适的小组长人选,保证学生之间的互动沟通能够及时反映至教师处,并由教师予以方向性的引导。
四、结语
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体现的综合、多样、学生高度参与等特点,能够为德育在小学语文的学科教学中的融合提供帮助。而在具体的教学实施阶段,就必须发挥小学语文教师对任课班级的学生的特点的了解性,针对性地调整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方法,从而实现德育的高效开展。
参考文献:
[1]张成敏.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研究[J].中华少年,2017,67(25):62-63.
[2]张宗强.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J].都市家教月刊,2017,23(6):161.
[3]佚名.论如何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 ,2019,657(01):50.
[4]戴海珍.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理念[J].学园,2017,78(26):72
【关键词】小学语文;小学教育;德育工作
校园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者以正确的思想道德、政治教育知识,对学生予以人格、世界观的引导的教育工作。其目的在于赋予学生以更加适于社会生活的品格类型,使之能够满足未来社会生活的具体要求。因此,小学语文要进行对教学模式中的德育的融入,必须思考如何在发挥小学语文教学自身优势的前提下,实现与德育的高度整合,使学生的语文素养与品德素质同步得到提升。
一、小学语文教育的特点
(一)综合性强
小学语文教育的主要特点在于其所涉及的文学常识的广泛性,在语文文体方面,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就包含了诗歌、小说、文言文、科学小品文等各种体裁,使得小学语文教育的丰富性、传授知识的综合性得到了充分的保障。
(二)形式多样
由于语文不同于其他文科课程,其素养不局限于理论层面。在应用层次上,其在题目练习外还可以通过朗诵、演讲、辩论、写作等多种形式完成对学生学习水平的检验,使小学阶段的学生能够得到更为丰富的课程学习体验。
(三)参與度高
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学生对于形式单一的课程更容易厌倦,而与之相对的,在内容充实的语文课堂中,学生往往能够自主突破对学习的抗拒心理,营造出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课堂学习氛围,使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的活跃度得到提高。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思路
(一)融入德育知识
如何能够削减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德育知识的违和感,是小学语文教学体系思考德育融入的第一点。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德育和语文教育由于知识体系的差异性,会导致课程教学存在一定的违和感,这一点是无可避免的。但把控其程度,使小学语文教学在能够呈现德育知识的同时,以完成语文知识的优先向学生传达,就能够保持小学语文教育的初衷,使学生自身的语文学科素养和德育素养能够得到充足的锻炼,避免德育知识的融入反而成为舍本逐末的破坏行为。因此,发掘语文教材体系中和德育关联性密切的部分并调整、强化该部分的教学,才能够同时符合德育和语文教学两方面的需求。
(二)强化学生道德素养认知
创新语文教学的课堂活动形式,从而提升学生获取道德素养培育的机会的多元性,使之体会到道德素养对自身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的社会行为的积极规范意义。要适当地以一些能够以和谐的形式完成德育目的的活动形式,使学生能够自愿地甚至自觉地进行德育方面的理论知识学习,让语文的课堂教学能够和德育的教学知识之间形成一定的调和。该活动调整思路一方面是基于对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接触到的文化气氛的考量,在小学语文课本身所具备的高度广泛的文化性特征中,能够实现对德育知识的呈现的多样化,从而实现教学完成手段的拓展;另一方面必须适当减轻学生对德育教育的注意,将目光集中于语文教学活动本身,在完成语文活动的前提下,完成附加的德育教育活动的任务,这一从属关系决定了语文课堂本质并未发生过大变更,也能够为语文课堂的教学方向拨正道路。
(三)促进学生良性互动
德育工作的最终目标,在于使学生获得能够配合社会工作进行的良好品格,其在校园中的体现,是能够使课堂回归于课堂,即学生在得到课堂活动的自主权利时,能够更好地配合教学任务的完成,而不是任妄为,去破坏教师所确定的教学方案。在此方向上的德育工作的良好预估,是能够实现语文课堂中的活跃气氛与良好秩序的高度统一。要区分主动与自我的区别,让学生保持对于课堂知识的尊重,保持对教师的尊敬,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承担自己对课堂教学的责任,便能够完成德育对学生在团体中的自我价值认知及责任感培养的目的。至此,德育工作和语文教学效果的贴合程度就能够得到一定的保障,且该效果的实现能够基于对语文课堂教学良好执行的基础之上。
三、德育的具体执行方案
(一)实现德育知识的合理切入
1.寻找恰当的切入点
德育知识本身建立于道德素养、社会生活意识。因此,能够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体系中实现较为和谐的德智教育知识的内容切入的节点,应当是与中国社会发展较为密切的部分,或是介绍了中国发展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的部分。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材为例,《狼牙山五壮士》一课,就是与中国发展史上抗日战争的史实密切相关的一个时间节点,在这一个课时中引入德育的知识,不仅不会使学生感到怪异,还会让语文课程内容的思想价值得到升华。
2.以合理的方式引发学生的共鸣
试想,即便是在《狼牙山五壮士》一课上,当学生只是阅读了课文后,可能并不能准确地感受到抗日英雄所处环境之恶劣。此时,谈论德育知识,会陷入基础不稳空谈思想的尴尬局面。因此,可以考虑通过播放影片资源的形式,以形象直观的形式使学生体会抗日战争的形势严峻、抗日英雄的伟大精神,并最终引发学生的共鸣。
(二)拓展学生参与德育的形式
1.思考合适的活动方式
德育的理论知识的情感色彩较强。因此,必须挑选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充分调动学生情感以及学习主动性的活动方式进行对德育知识的深化。在这一方向上,演讲和朗诵的形式便展示了其优势。在人数方面,朗诵能够实现多个学生共同完成表演,大大节约了课堂时间的花费;而在思想方面,演讲能够使每个学生发表自己对于德育主题的思考,实现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充分地发挥学生作为一个“天生的创造者”的行动力,使学生为课堂活动的推进添一份动力。
2.教师规范学生参与形式
传统教学的担忧,是语文教学在充分给予学生以课堂中的自由后,学生会拒绝继续遵从课堂的固有秩序。这时,教师作为课堂秩序的控制者,必须以管理学的专业素养把握语文课堂中德育活动的节奏,在保证高效率的活动执行的同时,将德育的任务执行方向进行彻底地贯彻。
(三)将生生良性互动作为德育终点
1.重视学生之间的德育交流
德育工作的一大错误认知在于认为德育工作只存在于教师向学生的单向传输。事实上,教师向学生传授德育知识虽然是德育教育的主要形式,但其效果远不及学生自发地对德育学习的经验交流。因此,德育工作要想在语文教学中走得更远,就必须考虑在学生群体之间,使之形成一定的良性交互。
2.以小组学习形式促进生生互动
在小学的学生自主学习教育模块,小组学习是最适合学生进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师要负责挑选合适的小组长人选,保证学生之间的互动沟通能够及时反映至教师处,并由教师予以方向性的引导。
四、结语
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体现的综合、多样、学生高度参与等特点,能够为德育在小学语文的学科教学中的融合提供帮助。而在具体的教学实施阶段,就必须发挥小学语文教师对任课班级的学生的特点的了解性,针对性地调整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方法,从而实现德育的高效开展。
参考文献:
[1]张成敏.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研究[J].中华少年,2017,67(25):62-63.
[2]张宗强.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J].都市家教月刊,2017,23(6):161.
[3]佚名.论如何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 ,2019,657(01):50.
[4]戴海珍.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理念[J].学园,2017,78(2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