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展实验教学的策略探究

来源 :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p4451630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传统数学课堂倾向于知识的灌输,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而数学实验是强调手脑结合的自主探究过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吸收。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展实验教学,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进而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加快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这是对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创新。鉴于此,应加强实验教学的应用力度,以促进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策略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0)34-0226-02
  小学数学实验是指借助一定的教具,引导学生对某一数学知识进行自主探究,也可以用于数学理论的检验或者帮助解决某种数学问题。数学实验强调动手和动脑的结合,是学生自主发现数学、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创造性学习过程,有助于学生积累数学学习经验。数学实验是教师比较喜欢的教学手段之一,因为它可以创新数学教学,实现教学相长。
  1   小学数学实验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新课程改革以来,数学实验的设计越来越受到重视,教育部指导性文件明确要求教师积极在课堂中运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去探索和发现知识。数学实验能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在活动探究中发现、思考、分析、归纳,最后获得概念、掌握知识、解决问题,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1.1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数学实验的一个显著优势就是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比较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相关的数学知识和结论会印象深刻,同时能培养探究精神。尤其是解决一些比较抽象的数学问题时,在动手和动脑的过程中,学生能很好地锻炼空间想象力和发散性思维[1]。
  1.2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小学数学学习中,学生会接触到很多基础概念,而这些是今后学好数学的关键,所以学生要对这些概念加强理解和运用。数学实验能使学生手脑结合,对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大有裨益,使学生更好地应用数学知识[2]。
  1.3  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小学生年龄偏小,活泼好动,缺乏生活经验,但是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喜欢动手操作,这些特点决定了他们适合具体形象内容的学习[3]。而让小学生用自主探究实验的方法开展数学学习,能很好地顺应学生的心智需求,符合其认知规律,能激发其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数学实验中进行探究和创新,能弥补数学的抽象性给其学习带来的困难,使其更容易认识和理解数学。
  2   开展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的策略
  2.1  提高實验趣味性,点燃学习热情
  数学实验的趣味性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参与度。特别是小学生,他们在学习中很容易受兴趣的影响。所以教师在进行数学实验时,要尽量提升实验的趣味性,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其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探究过程。而要提升趣味性,教师设计实验时就要考虑实验的难易程度。有的数学实验设计得过于简单,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可以靠想象完成,不需要动手操作就可以形成结论。如在进行“圆的周长”教学中,教师一般会设计这样的实验:要量一个瓶盖的周长,但没有软尺该怎么办呢?学生会用软线绕瓶盖一周,再用直尺量一下所绕软线的长度,由此得出瓶盖的周长。其实这个实验本身的“技术”含量是比较低的,有的学生甚至通过将瓶盖在直尺上滚动一周得到周长,这样的数学实验意义并不大[4]。
  几何是小学数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涉及很多比较抽象的概念、定理等,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如果能合理科学地运用数学实验,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开拓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求知欲。如在教学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时,笔者设计了一个“如何用绿豆来估算一个不规则图形的面积”的探究实验,需要用到的道具是一个已知底面积的盒子和足够多的绿豆。这个数学实验能让学生思考如何实现数量到面积的转化,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转化能力。在实验中,有的学生表现很优秀,如将绿豆平铺在纸盒底部,然后再平铺在不规则图形上,以二者绿豆的数量关系来估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这样的实验既有趣味性,又能让学生充分开展探究,在实验环节中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2.2  注重数学实验的操作性,做到手脑结合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中,多是教师单方面输出知识,学生正襟危坐地听课,活动空间受限,学生思维跟着教师的讲解内容,无法实现动手和动脑的结合。实验教学则实现了学生角色的“翻转”,改被动接收为主动探究,学生能在实践中反思知识并加强应用,主体地位提升[5]。
  教师在设计数学实验时,要尽量增加学生的操作时长,不要只是让学生看。教师要对实验的步骤有一个逻辑严密的设计,保证教学目的的达成。如在“认识三角形”的教学中,笔者让学生提前准备好牙签或者不同长度的小棒,让学生搭出不同类型的三角形,通过测量小棒的长度,来理解三角形的一些特性。又如在“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样的知识点的教学中,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边长和三角形内角大小的关系,如大边对大角;三边相等时,三个内角大小也一样等,以此来实现数学知识点的串联。
  通过这种个人思考和直观体验的结合,有助于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进一步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拓展。
  2.3  提高数学实验的直观性,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根据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小学阶段儿童的认知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其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难以进行抽象逻辑思维。实验教学的直观性是教师最认可的优势。小学数学中概念、定理和公式比较多,要真正理解这些内容确实离不开数学实验这种教学手段。对小学生来说,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他们往往需要借助动作以及与动作相关联的表象,才能更好地理解认知对象,即先是自己的动作,然后是具体的形象,最后才是言语和词。在数学实验中,动手操作是认识的起点,学生能逐渐形成对事物的认识,逐步深化对规律的认识[6]。   如在“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内容的教学中,笔者就强调了数学实验的直观性特点。先让学生触摸自己的数学课本,感受它的六个面的大小,注意各个面积大小与边长的关系,接着让学生表述自己对面积的理解。接着准备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纸片和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形纸片,让学生触摸纸片,感受“1平方厘米”和“1平方分米”的大小,增强对边长和面积关系的直观认知。在学生对面积有直观认识后,笔者又让学生计算教室里黑板的面积、课桌桌板的表面积。课后作业则是让学生想办法计算一个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启发学生初步体验把不规则图形分割成规则图形的过程。
  2.4  实验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面对一个数学知识时,通过数学实验对其进行探索,在操作中会有自己的发现,获得属于自己的知识构架。通过数学实验,在新奇有趣的操作中,学生的创新精神也会得到培养[7]。
  如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体积》内容的教学中,笔者让学生自己准备实验工具,包括一个量杯、一个橡皮泥、一个和橡皮泥差不多大小的苹果、一瓶水、一张记录用的白纸。实验的目的是利用工具测量数据,得到橡皮泥和苹果的体积。
  在这个实验中,学生可通过动手测量得到数据,通过这些数据获得物体体积。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得到多种获得体积的方法。如有的把橡皮泥捏成规则的形状来得到体积。教师再通过有趣的小实验,引导学生通过排水量来获得物体的体积,让学生在操作、测量、讨论、探索中获得知识。通过动手操作,学生会深刻地領会到物体放入水中之前和放入水中之后的容积差就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这个实验过程直观形象,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其中蕴含的原理。
  在整个教学中,通过动手操作,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打破了传统实验教学中“教师做学生看”的被动局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记忆。整个实验过程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使他们能主动参与到认知活动中。笔者发现即使是班里的后进生,都能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在操作实验中领悟数学的魅力,感受知识学习的快乐,从而逐渐培养出创新精神。
  新课程标准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学中,实验操作的最大特点是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操作,从做中学,通过操作有结构的物质或物质化的学具,感知并形成有关事物的认知表象,为进一步掌握数学知识打下基础。在进行数学教学时,教师要提高数学实验的“深度”,提升数学实验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翟新伟.数学实验在教学中的价值及实践[J].教学与管理,2018(5).
  [2]武建军.数学实验:小学生实践操作与数学思维的视界融合[J].江苏教育:小学教学,2015(1).
  [3]张志亭.探究自制教具在小学数学实验教学中的作用[J].新校园:中旬,2016(8).
  [4]张平.小学数学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探讨[J].学苑教育,2017(13).
  [5]曹国民.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四要点[J].江西教育,2016(18).
  [6]李芳,李丽.新课改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7(S1).
  [7]吴波.略议新课改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教学[J].新课程学习(上),2011(2).
其他文献
【摘 要】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引领学生寻找生活中的信息技术知识,并将信息技术知识用于生活实践中,从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信息技术修养以及知识迁移能力。基于此,本文结合笔者的实践教学,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生活化教学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生活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0)34-0200-02  陶行知先生
期刊
【摘 要】启发式教学法是一个历久弥新的教学方法,其思想源远流长。在小学数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对学生的空间思维、逻辑思维、运算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等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转变枯燥的说教式教学,运用生动活泼的启发式教学,意义非比寻常。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启发式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0)34-0224-02 
期刊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全面实施,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当前时代的发展要求。新课改中也明确提到,要将培养学生知识素养、提升学生综合学习素质、训练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在此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通过行之有效的方法确保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习自主意识和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目的。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提出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
期刊
【摘 要】新課改下,加强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成为具有严密逻辑思维的人才成了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因此,小学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开展多种教学活动,更好地导入小学数学课程。基于此,本文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导入的方法进行探讨,提出四种有效导入方法:巧用旧知识导入新知识,营造学习氛围;创设数学情境,激发兴趣快速导入新课;进行游戏导入,
期刊
【摘 要】教育部2011年发布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从课程总目标的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这四个方面内容为数学思考、情感态度、知识技能以及问题解决。在这四点中,问题解决被认为是数学学习的最终归宿,同时也是表现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重要方式。本文从提高学生的数字语言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动手操作,化抽象为具体;科学引导学生,探寻解题思路四个方面展开探索,以期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
期刊
【摘 要】本文以2019年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为例,从教科书插图的概念、分类分析插图所蕴含的隐性知识及其功能特点,以期对高中物理教师的教学以及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提升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科书插图;隐性知识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0)34-0253-02  新课程改革以后,插图在物理教科书中有了更多的呈现方式,越来
期刊
【摘 要】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教学活动时,需要重视前期的教学设计环节,充分调动学生数学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积极促进学生综合学习素养的提升,从而实现高效的教学目标。本文从理论上就小学数学教学中错误性生成资源的利用价值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阐述,然后围绕错误性生成资源的利用措施展开详细探究,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融入新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观念,提升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情境认知理论认为,借助于数学情境,能让学生参与动手与实践,感知数学知识,获得深刻理解,增强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情境的搭建,需要“新”“奇”“趣”,要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驱动学生主动思考,参与数学体验活动。如何创设数学情境,把握情境的真实性,是数学课堂中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对此,教师要立足数学课堂,做好课前准备,在课堂中引入真实情境,鼓励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数学技能,
期刊
【摘 要】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应用项目驱动教学时,教师要结合教学主题及内容,灵活设置项目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挖掘学生的探究潜能,在项目任务完成中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中,笔者立足项目驱动教学的基本特征,梳理项目教学的一般流程,布置项目任务,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获得。本文对基于项目驱动小学信息技术演示文稿制作的实践进行阐述。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项目驱动
期刊
【摘 要】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应与初中几何数学教学相衔接,以此帮助小学生建立基本的图形空间观念,但是该任务在落实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针对图形与几何教学存在的固有问题提出几点建议,希望能够助力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高段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0)34-0194-02  小学数学是义务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