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不在“腹”而在“心”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kueric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阿姨这几个月一到吃饭时间就发愁,因为每次吃完饭后腹部就会莫名不适,常常感到嗳气、反酸烧心、胀气难受,整个人都精神不振,瘦了很多。为此,她看了各大医院的消化内科,做过各种检查,吃了很多胃药,仍不见效。当刘阿姨看到病历上写着“功能性胃肠病”,且医生建议“保持好的心情,减少对胃肠的关注”时,刘阿姨对医生的建议一头雾水,称“我没有去注意啊,肚子就是不舒服,和心情有什么关系?”
  针对刘阿姨的疑问,我相信很多患有此病的人都有此困惑,现就功能性胃肠病的相关知识介绍如下:
  1首先,什么是功能性胃肠病?
  “功能性胃肠病”(又称为“胃肠道功能紊乱”)为一组非器质性胃肠道疾病,临床上缺乏可解释的病理、解剖学异常变化等临床客观指标,常表现早饱、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胀、腹泻、便秘及排便困难等症状。
  虽然功能性胃肠病在人群中的患病率高达21%~41%,但是只有30%的人到医院就诊,约占到消化科门诊患者数的40%~50%。临床表现常复杂繁多,长期困扰患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且诊治的费用比较高,故对患者的心理和生活产生了不良影响。
  2其次,功能性胃肠病和心情有关系吗?
  心理、社会因素与此病密切相关,因为任何个体的生存都离不开家庭、社会环境,故功能性胃肠病患者也常受到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生活应激事件常常诱发或加重此病,其中约42%~61%的患者伴有心理障碍,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和其他器质性疾病。
  研究发现当人们遇到负面事件、应激事件时,大脑中分泌的化学物质发生改变,导致胃肠道的感觉、运动功能改变。然而,胃肠道是人体内唯一由中枢神经、自主神经和肠道神经共同支配的系统,这种不同层次的调控系统将胃肠道与中枢神经系统联系起来称为脑-肠轴。心理应激可通过改变脑-肠轴功能,影响大脑特异性自主神经信息的输出,进而导致胃肠道高敏性。胃肠道的高敏性表现为对生理性刺激的不适感和对伤害性刺激的强烈反应,从而引发相应的临床表现。
  虽然心理、社会因素不是此病的绝对因素,但却是患者疾病体验和疾病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并最终影响临床效果。
  3最后,如果得了功能性胃肠病,我们应该怎么办?
  如果得了此病,那我们就要去面对,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药物治疗。目前多为经验性用药,主要为对症治疗,包括促进胃肠动力、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通便、止泻药,以及传统中医治疗等。上述治疗效果不佳时,可适当尝试抗抑郁药、抗焦虑药等治疗,或许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由于个体化药物治疗注意事项过多,以及藥物间的相互作用及副作用,不建议个人自行购药服用,应在医师指导监督下进行。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内科常规治疗的补充,其目标是预防疾病向慢性、难治性方向发展,使患者消除顾虑,增强治愈疾病的信心。包括人际交往、认知行为等治疗手段,可缓解临床症状、减少症状的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提高生活质量。
  生活、饮食方式。生活上,养成良好的习惯、态度,如保持乐观心态,规律起居、适量的运动等。饮食上,详细了解饮食习惯与症状的关系,尽可能营养均衡,避免敏感食物,如腹胀时应减少产气食物(大豆、奶制品等);腹泻时减少高脂肪、辛辣饮食摄入;便秘时增加高纤维素食物(如香蕉、芹菜、燕麦等),可刺激胃肠运动,对改善便秘有明显效果。
  总之,功能性胃肠病预后良好。提高人们对该病的认识,寻找并避免诱发因素,加强生活、饮食方式的指导,配合心理干预和药物治疗,是防治功能性胃肠病的重要措施。
其他文献
2018年6月8日—10日,由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危机干预专业委员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认知行为治疗专业委员会主办,四川省精神卫生中心、《中国心理卫生》雜志承办,《四川精神卫生》杂志社、绵阳市心理学会协办的全国最大规模心理危机干预大会在四川绵阳召开。  来自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香港特别行政区的100多位授课专家,精神卫生机构的院长、副院长及医疗同道,科研院所、高校、中小学校的专家教授,科研工作者、
期刊
宋代诗人秦观,有一首描写美好春日的诗,“一夕輕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但是,人们读起来却有即使是在大好春光中,也内心惶惶,无所安放的感觉。  何为社交焦虑?当你在与人交往或在社交场合中讲话时,是否出现过以下几种情况:  感觉心跳加快,脸部发烫,甚至出现颤抖;  笨拙尴尬,不敢抬头,不敢与他人对视;  局促不安,怕成为人们嘲笑的对象,想借机逃跑。  你是否有过以下
期刊
很多人用短信、微信、邮件,甚至面谈交流时都能及时回复他人,而且十分健谈,唯独对电话交流感到恐惧。明朗大学毕业后在一家企业做人力资源工作。平时的人力资源规划、绩效管理,甚至培训与开发等工作都做得有声有色,只有一个工作—打电话总是让他难以应对。每当需要给应聘人员打电话,他能拖就拖,实在拖无可拖的时候就盼着电话里传出“对不起,您拨打的电话暂时无法接通”。即使明知道第二天会因为工作不力被领导批评也会大大地
期刊
老人家常这里也痛,那里也痛,医学界临床研究发现,老人慢性疼痛的特征有以下六点:  1 病人所描述疼痛的范围较广泛,不具体、位置不固定,通常也找不到生物层面的因果关系。这类病人对于身体的移动与碰触往往过度敏感,且表现出更多软弱的感觉,而其表现的行动功能与其对疼痛的叙述不太吻合。  2 活动的主观选取,也就是病人会主诉活动程度下降,卧床时间增加,但观察结果可发现有些活动仍然很密集。  3药物的依赖,慢
期刊
父亲负责一天17个小时的工作,其他什么都不做,回家只会享受妻子为他准备的美食、咖啡和开水,出门的行李也是妻子帮忙收拾,稍不满意就会暴打妻子。  曾经因为忘记烧开水而把妻子的手打断了.女儿的学习不好,他就把女儿的吉他弦挑断;女儿用母亲偷偷买来的电脑上网,他就逼迫女儿把电脑摔了.自己工作调动,就要把女儿嫁给未曾见过面的男人,不征询家人。  母亲和女儿、小儿子相依为命。父亲好像这个家庭里的奴隶主、访客,
期刊
二胎政策,带给社会和家庭无限生机,但同时,也带给身为“独生子女”的家长们空前挑战。  在生第二个宝宝前,我们先来思考几个问题吧:  1先弄清楚孩子为谁而生?  很多家长会问老大:“你想要小弟弟/小妹妹吗?”如果孩子说“是”,就似乎和他达成了共识,他就要对他说的“是”负责,以后就要欢天喜地地喜爱老二,不能有欺负或不喜欢老二的行为;如果老大说“不”,似乎家长再要老二就对不起老大,因为他并不欢迎弟弟或妹
期刊
半掩着的心理咨询室的门,被轻轻地推开。一个女生站在门口,一声“老师好”把我的注意力从书中转移到她的身上。我迅速地打量了一下她,大约一米六的身高,体态丰盈,脸上显露出焦虑之色。  按照既定的程序,我是要先让她填写来访者个人情况的表格的,但是很显然她更着急于咨询。“孙老师,我能不能先说说我的事情?”她征求我的意见。“哦,当然可以。”我迟疑了一下,迅速又给了她一个肯定的答复。  女孩说自己是一个完全没有
期刊
刘阿姨患有糖尿病多年,最近心慌、胸闷得厉害,一到晚上尤其明显。她听说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就是“冠心病”,可是每次去医院做心电图、查心肌酶、心脏超声也没发现啥异常,医生给她开了点养心护心的中成药,可是这些症状却不见一点儿减轻。  这天,刘阿姨找我取常规糖尿病药物的时候,又说起了她的这个症状。我详细询问了她的情况,并安排她进一步完善24小时动态心电图和运动平板试验。几天后,刘阿姨拿着动态心电图的报告忧
期刊
人作为社会性动物,聚会、工作、面试等社交活动对我们来说再正常不过,可有一类人群在此方面却躲之不及,这就是社交焦虑障碍患者(SAD),同其他精神障碍(抑郁、强迫症)一样,社交焦虑严重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害怕或恐惧某些社交场景或害怕受到关注并刻意回避是社交焦虑障碍的核心症状,因害怕别人对自己的负面评价,或者担心别人对自己的讥讽和嘲笑,而在公众场合表现出脸红、心跳、紧张等症状。  現有研究表明,认知行
期刊
我们常常说“无忧无虑的童年”,以为青春期以前的孩子心里没有烦恼。其实有烦恼的孩子很多,他们正在受到各种心理、行为问题的困扰,我的小患者嘉嘉就是其中一员。  嘉嘉是一个9岁的小男孩,看上去非常瘦小,皮肤淡白透明,衣着非常干净整洁,他也不像这个年龄的大多数男孩子一样喜欢吵吵闹闹、蹦蹦跳跳。嘉嘉看上去异常安静乖巧,言行举止规矩的过分。除了没有穿裙子,嘉嘉的外表更像一个六七岁的女孩子。  第一次走进诊室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