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零食吃出了烦恼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pisk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半掩着的心理咨询室的门,被轻轻地推开。一个女生站在门口,一声“老师好”把我的注意力从书中转移到她的身上。我迅速地打量了一下她,大约一米六的身高,体态丰盈,脸上显露出焦虑之色。
  按照既定的程序,我是要先让她填写来访者个人情况的表格的,但是很显然她更着急于咨询。“孙老师,我能不能先说说我的事情?”她征求我的意见。“哦,当然可以。”我迟疑了一下,迅速又给了她一个肯定的答复。
  女孩说自己是一个完全没有自控力的人,每次下定决心叫自己不要再吃零食,但就是控制不了。原来,女孩喜欢吃一些小零食,课间会吃一些,上课也会趁老师不注意,偷偷塞一颗到嘴里,虽然老师三令五申不准在上课时吃零食。为此,她时常提醒自己,不要再吃零食了,不要再吃零食了,学习要紧。尽管如此,但到了下一次,她还是忍不住地吃零食。吃过零食之后,又提醒自己:不要再吃零食了,不要再吃零食了,学习要紧。如此三番,女孩承受不了自己许下诺言又打破诺言的荒唐行为,所以下定决心寻求心理咨询,希望能在我这里讨到好的方法,一下子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我问女孩,你所说的“一下子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是指不再吃零食了,是吗?女孩很肯定地点头,并还特意强调说:也不要心里纠结来纠结去了,以后真的再也不吃了。
  当然,为了使心理咨询能切实帮助到来访女孩,我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还询问了女孩的身体状况,是否有低血糖的情况存在,是否存在三餐不定时吃不饱的情况?女孩给予了否定的回答,说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良好,没有特殊的情况,就是喜欢吃点儿零食。
  考虑到贪食症在女性群体中发生率较高,我思考片刻之后,觉得需要对女孩进行再更进一步的询问。对照贪食症的诊断标准,我问女孩在最近三个月内有没有多次一次性进食过量食物的经历,有没有导吐、催吐等行为,对自己的体态是否满意?女孩说,她没有过量吃食物的经历,零食也不会过于多地贪吃,更没有导吐、催吐的行为;至于体态,她说也能接受,但是没有必要为了减肥,损害身体健康。结合女孩的回答,我又结合贪食症的症状再次进行了对比,确认可以排除贪食症的情况。
  女孩后来讲的一句话引起了我的注意。她说她从小到大都喜欢吃一点零食,以前从来没有想到要不吃零食,最近一段时间才觉得吃零食影响了自己。她叹息道:本来就有压力,现在压力更大。我追问女孩:你能和老师说说你的压力吗?
  我这一追问,把女孩的话匣子进一步打开了。她告诉我,再过四个月就要小高考了(在江苏省,高二的学生要在每年的三月份参加省级学业水平测试,这个测试又被称为“小高考”),自己生物和物理不够好,担心到时考不过。她妈妈要求她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小高考的准备之中去,做作业的时候也不要吃零食了。两门功课不好,已经让她深感压力;又要断绝零食,真是难上加难。虽然觉得有压力有难度,但她还是觉得妈妈这个要求是合理的,于是,她决定再也不吃零食,专注于学习。然而,后面情况的发展出乎了她的预料:越是提醒自己不要吃零食,她就越想吃零食。怎么才能改变这个情况呢?女孩想到了我。
  听女孩这么一说,我对她的心理冲突有了更多的了解:她很希望自己能专注于学习,能在小高考之前的准备过程中,使自己驶在一个正确的轨道之上,以全部身心迎接即将到来的考试。但是,吃零食是她从小到大的习惯,要一下子改掉,并不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情,尤其是在把吃零食与学习这件事情挂起钩来的情况下。
  女孩希望增强对自己的掌控力,以更好地投入学习,当她发现做不到不吃零食这件事时,她就陷入了自责之中,怪自己缺乏自控力。所以,在女孩的内心里,有两个不同的“她”在说话:一个是喜欢吃零食的她。但凡有零食在,她就喜欢吃。在那时,她的吃的需要是排在第一位的,因此,即便是老师不允许在课堂上吃东西,即使是自我要求全神贯注,在那个时刻也不能起一点作用。另一个是被理性主导的她。在零食没有吃进嘴之前,她需要的是零食;在零食吃进嘴之后,她开始用理性来规范自己,通俗地说,这个时候的她进入了自己的理性时刻,变成了理智人。感性和理性是对立统一的存在,但很显然,在女孩这里,感性和理性是对立存在的一对矛盾。在这个矛盾里,感性和理性就像两个小人,不停地在她脑海里打架:一会儿要吃零食的小人占了上风,把满足自己的口欲需求列为第一要务;一会儿理智的小人占了上风,恨不得与吃零食撇清关系,从此老死不相往来。让女孩感到痛苦的,即是她的理性和感性谁也管控不了谁,谁都想占主导。女孩无法解决这一对矛盾,于是便产生了低自我评价:我是一个缺乏自控力的人。这是她为自己找到的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但并不是一个好的思路。正因如此,她的内在冲突变得越来越严重,以至她更难依靠自身的力量消弭矛盾。
  当我把我的分析说给女孩听的时候,她直点头,觉得我所说的,恰好描述了她的矛盾心理。她说每次在吃完零食之后,她都会责怪自己,觉得自己没有自控力,没有耐心,连吃零食的事情都摆平不了,以后自己也不会有什么大的出息。女孩把吃的问题严重化,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理性要求设置的标准太高,二是由吃零食产生对自己的负面评价。
  因此,在接下来的咨询中,我主要从下述三个方面来帮助她打开思维,引导她从新的角度看待吃零食这件事。
  首先,吃是人的天性,是人类得以延续的最基本的本能需求。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角度来讲,它属于必不可少的生理需要,是人得以存活和种族得以延续的基本条件。即使是一日三餐之外,作为人类,遇到可以吃的食物,仍是止不住地想据为己有,吃到肚里,才会心安的。这是任何一个活着的个体都具有的特征,女孩是人类群体中的一员,自然也延续了祖先所赋予的遗传基因。所以,看到食物就想吃,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
  2其次,从吃到不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女孩的自我要求里,她所说的不吃,就是完全与零食断绝。但吃乃是人的天性,克服天性、本能的力量,不是说下个决心就能立即做到的,需要的是循序渐进,慢慢减少到一个可以接受的程度。当我说到这一点的时候,女孩意识到,自己需要改变的不是不吃零食,而是要逐渐降低吃零食的频率,同时在一日三餐上正常地摄入食物,以此来调节自己,以确保在饮食上有一个稳定的状态。
  3再次,吃零食和学习是两件不同的事情,我们需要把这两件事分开来看。当初妈妈希望你不要吃零食,是她对你的要求。当然,你自己也有对自己的要求,这是可以的。但是在后来处理两件事的关系时,却把它们弄得对立起来了:吃零食就会影响学习,吃零食就是没有自控力。反过来看,过分的对立背后就是将两者过分地“融合”:它们互相纠缠在一起,没有边界,难以分开。这实际上与自控力真的没有关系。
  在讨论完上述三点之后,女孩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她说:老师,看来我也没有必要把吃零食和自控力好不好联系起来,它们本身就不是同一件事。我越是觉得自控力不好,我的自控力就会越差,就会吃更多的零食。听了她的话,我笑了,称赞她认识深刻、到位:的确是这样。以后,你再吃零食的时候,好好享受就可以了。只要不上纲上线,吃就会是一件很美好、很享受的事情。当然了,孙老师要提醒你一下,上课的时候尽量就不要吃了。女孩听了我的话,笑着说,这个的确是要改变,上课吃零食,会影响听课效果的。
  咨询结束时,女孩的神情放松了不少,不像才来时绷得紧紧的样子。两个星期之后,我对她进行了咨询回访。女孩告诉我,最近零食少吃了一些,也没有再自我苛责,学习也更加专心了。咨询效果达到这个程度,已经很不错了。我祝愿女孩在小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女孩对我表示了感谢。
  女孩是由吃零食引出了烦恼,虽然在学生中,这样的个案很少,但也有类似的个案。比如,有学生因下意识地塞头发到耳朵上而烦恼,有学生因抠脸上的青春痘而烦恼。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很容易把这些小事上纲上线到自控力、注意力、人际关系上。一旦上升到理性层面的自我苛责,他们就不能做到就事论事,在感性层面处理自己的烦恼。由此,自然矛盾冲突就会产生了。在为这些类似的个案做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我注意到,在排除特殊状况之后,心理咨询师的工作,不仅是要帮助来访学生从感性的层面解决问题,还需要帮助他們看到行为背后更深刻的动力机制,启发他们明白“顺其自然”及“对事不对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其他文献
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学术会议暨第四届亚洲儿童多动症学术会议于2018年5月24日-26日在上海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和亚洲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联盟共同主办,会议主题是:“全程康复 改善结局”。  本次会议邀请了Gabrielle A. Carlson博士(美国)国际儿童和青少年精神病研究协会主席,John Fayyad MD(黎巴嫩)儿童和青少年精神病學家,Dr
期刊
“抑郁症是当前世界上发病率上升最快的疾病之一—2005年至2015年十年间,患者数量增加了18.4%。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HealthOrganization,WHO)2017年发表的数据,全球抑郁症患者已达3.22亿人,占全球人口的4.3%,其中青少年、围产期妇女、老年人为高发人群,但任何年龄段都不能幸免。抑郁症所导致的自杀每年夺走近80万人的生命,已成为15-29岁年龄段个体的第二大死因
期刊
道家思想是中华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道德经》虽只有五千多字,但在中华文明、文化史上却占重要地位。道可道,非常道,虽然古今少有将《道德经》完全读懂的人,但其几千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人,也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意识形态。本刊编辑对话湘雅名医张亚林教授,听他解读老子智慧。  道家思想有许多处世养生之道,它能缓解精神应激、抚慰精神创伤。道家认知疗法则是把老子的思想
期刊
每次独自问路就会结巴,我说的结巴和你们心里认为的结巴不一样,我是说话的时候并不会打磕巴,而是无缘无故丢字儿,很简单的一句话却总是说不完整,甚至是丢掉句子里的关键词,每次一张嘴就会把想问的问题搞得特别混乱。比如,有一次我问某小区的几号楼怎么走,话到嘴边,却怎么也说不出几号楼,而是反反复复地将单元号脱口而出,搞得被问路的人都蒙圈了,特别尴尬。因为总是这样慌慌张张地表达不清楚自己的意思,就会感觉自己特别
期刊
2018年6月8日—10日,由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危机干预专业委员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认知行为治疗专业委员会主办,四川省精神卫生中心、《中国心理卫生》雜志承办,《四川精神卫生》杂志社、绵阳市心理学会协办的全国最大规模心理危机干预大会在四川绵阳召开。  来自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香港特别行政区的100多位授课专家,精神卫生机构的院长、副院长及医疗同道,科研院所、高校、中小学校的专家教授,科研工作者、
期刊
宋代诗人秦观,有一首描写美好春日的诗,“一夕輕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但是,人们读起来却有即使是在大好春光中,也内心惶惶,无所安放的感觉。  何为社交焦虑?当你在与人交往或在社交场合中讲话时,是否出现过以下几种情况:  感觉心跳加快,脸部发烫,甚至出现颤抖;  笨拙尴尬,不敢抬头,不敢与他人对视;  局促不安,怕成为人们嘲笑的对象,想借机逃跑。  你是否有过以下
期刊
很多人用短信、微信、邮件,甚至面谈交流时都能及时回复他人,而且十分健谈,唯独对电话交流感到恐惧。明朗大学毕业后在一家企业做人力资源工作。平时的人力资源规划、绩效管理,甚至培训与开发等工作都做得有声有色,只有一个工作—打电话总是让他难以应对。每当需要给应聘人员打电话,他能拖就拖,实在拖无可拖的时候就盼着电话里传出“对不起,您拨打的电话暂时无法接通”。即使明知道第二天会因为工作不力被领导批评也会大大地
期刊
老人家常这里也痛,那里也痛,医学界临床研究发现,老人慢性疼痛的特征有以下六点:  1 病人所描述疼痛的范围较广泛,不具体、位置不固定,通常也找不到生物层面的因果关系。这类病人对于身体的移动与碰触往往过度敏感,且表现出更多软弱的感觉,而其表现的行动功能与其对疼痛的叙述不太吻合。  2 活动的主观选取,也就是病人会主诉活动程度下降,卧床时间增加,但观察结果可发现有些活动仍然很密集。  3药物的依赖,慢
期刊
父亲负责一天17个小时的工作,其他什么都不做,回家只会享受妻子为他准备的美食、咖啡和开水,出门的行李也是妻子帮忙收拾,稍不满意就会暴打妻子。  曾经因为忘记烧开水而把妻子的手打断了.女儿的学习不好,他就把女儿的吉他弦挑断;女儿用母亲偷偷买来的电脑上网,他就逼迫女儿把电脑摔了.自己工作调动,就要把女儿嫁给未曾见过面的男人,不征询家人。  母亲和女儿、小儿子相依为命。父亲好像这个家庭里的奴隶主、访客,
期刊
二胎政策,带给社会和家庭无限生机,但同时,也带给身为“独生子女”的家长们空前挑战。  在生第二个宝宝前,我们先来思考几个问题吧:  1先弄清楚孩子为谁而生?  很多家长会问老大:“你想要小弟弟/小妹妹吗?”如果孩子说“是”,就似乎和他达成了共识,他就要对他说的“是”负责,以后就要欢天喜地地喜爱老二,不能有欺负或不喜欢老二的行为;如果老大说“不”,似乎家长再要老二就对不起老大,因为他并不欢迎弟弟或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