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有组织犯罪国际化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200405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全球化是指这样一种状况和进程:经济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自由、全面、大量地流动,使得世界各国经济相互融合,各国经济的发展与整个世界经济的变动相互影响和制约。
  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崭新的国际关系体制,主要体现在生产、金融和科技三个方面的全球化。主要指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逐渐消除了各种壁垒和阻碍,不断增加国家间的经济关联性和依存性。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分工和国际协作不断扩大,科学技术水平飞速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活动频繁,经济联系依存程度提高,经济全球化己经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显著特征,也是世界政治经济不可逆转的大趋势所向。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已经涉及不同的社会制度和不同的社会群体,并且直接关系到每一个社会个体。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已经积极加入到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之中。全方位的市场化,不仅体现在传统的物质商品市场,还广泛地在国际货币市场、技术市场、人才市场、信息知识市场、文化体育市场、教育市场、旅游市场以及与经济相关的各种领域。经济全球化不仅涉及各国经济领域内的方方面面,社会领域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也都参与其中。以信息、知识、高科技为主要媒介的跨国经营也更加突出。以信息、知识、高科技为主要取向,其内涵首先表现在技术创新和发展上,其次表现在信息化、网络化上。大型国际性跨国企业集团和金融集团也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力之一。
  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虽然只是发展市场经济的一个新的阶段,但它的深入发展会导致政治制度、社会文化和价值观的交融互动,最终形成整体的全球化态势。所以,经济全球化在给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必然会带给这些国家巨大的冲击和挑战。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和国与国之间交往的频繁化,有组织犯罪像瘟疫一样在世界各国蔓延,呈现了一种极高程度的国际化特征。鉴于这种最高形态的犯罪所造成的极大的社会危害,联合国大会将其称为“世界三大犯罪灾难之一”。为了应对如此严峻的犯罪形式,联合国多次召开会议,组织各国签订相关公约以抗制这种犯罪。作为世界大家庭中的一员,我国也深陷在有组织犯罪的泥沼中。这一方面表现为有犯罪组织的数量越来越多,另一方面表现为其对社会造成的危害也越来越大。尽管我国频繁立法,开展打击斗争,有组织犯罪就像顽疾一样久治不愈。其原因应当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打击的方式和力度均不能满足消除这种犯罪的要求。步入到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生的深刻的变革,有组织犯罪愈显猖獗。为了应对这种态势,国家于2006年2月开展了新一轮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斗争开展5年以来,全国各地相继打掉了一些黑社会性质的犯罪组织。尤以重庆打击力度最大、成果最为丰硕,一大批黑社会性质组织被打掉,一批“黑老大”落网,与此同时,担任黑社会性质组织保护伞的公安、司法系统的一大批官员受到调查,时任重庆市司法局局长的文强落马,成为重庆“打黑”运动最引人关注的一幕。本课题以“文强案”为视角,分析涉案组织形成的过程和特点,继而对我国有组织犯罪的对策给出一些意见。
  随着社会分工与合作的细密化发展,政府对社会的精细化管理和控制也日渐加强。长久以来“孤立的个人”通过实施犯罪来对抗政府管理与控制的情况正面临难度越来越大,成本越来越高的困境。我国现今正处在新旧体制转轨的重要历史时期,各种社会矛盾滋生,犯罪的诱发因素也大量增加,已经成为我国新世纪发展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有组织犯罪作为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矛盾的产物,是一种综合了社会、经济、文化、心理等各种因素而成的复杂的社会现象。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趋势逐渐加剧,世界范围内的有组织犯罪也有愈演愈烈的态势。犯罪“有组织化”已经成为降低犯罪成本、提高行动回报一种必然选择。有组织犯罪有其特有的形成因素、组织结构、犯罪方式和社会危害,绝不是自然人个人犯罪的简单相加可以形容,具有单独犯罪无法比拟的破坏力,已经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严重问题,也是我国在新世纪面临的社会难题之一。探讨经济全球化下有组织犯罪的成因与特征,更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在我国正处于转型社会政府控制力局部偏弱、经济体制新旧交替不成熟的时期,各种犯罪团伙迅速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发展壮大为黑社会组织。黑社会组织犯罪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毒瘤”,在治理时应分层次进行思考和应对:首先,既然“肿瘤”已经存在,必须要切除;其次,要严防已经治理后的区域出现死灰复燃的情况;最终要全面分析,防止其他地区其他领域再次出现社会病害。社会治安情况是社会矛盾激化程度的综合反映,有效治理有组织犯罪,必须要坚持及时性、整体性、长期性原则,兼从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同步施策,整体治理,力求提高整个社会的免疫力。我国社会各个领域正发生着深刻变化,有组织犯罪的日益猖獗,已然发展到中级形态,这对我国的治安状况是个严峻的考验。2009年的“文强案”又给了我们有力的一击,凸显出了黑恶势力的新的特征,我们必须对症下药,从反腐、行业监控和完善法律几个角度来应对日益严峻的有组织犯罪。
其他文献
摘 要:《刑法修正案(七)》第三条第四款规定了逃税罪初犯免责适用条件,逃税罪初犯免责条款的适用主体不限于纳税人,可类推适用扣缴义务人,单位、代征人、无证经营人。“应纳税款”的认定,应将逃税行为期间的数个自然行为视为一整体,将每一逃税所属应税经济行为的应纳税额累计相加来认定。逃税罪初犯免责条款可溯及既往,税务机关对于符合逃税罪免责条款的初犯应给予免责机会。超过行政处罚时效未超过刑事追诉时效应追求其刑
期刊
一、矫正方案应符合个别化特征  为了实现矫治目标,,社区矫正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接收矫正对象后,应当对社区矫正对象的个人情况、思想动态、社会经历、犯罪经历、家庭状况及性格特征等各方面进行详细的调查,并对其现实的社会危险性进行评估,从而决定对其采取何种矫正手段,并制定出更有针对性的矫正个案,具体表现为根据矫正对象的不同,对报到次数、走访次数、思想汇报次数、教育的内容、活动范围的限制等设定不同的矫正内
期刊
抓好队伍建设是检察机关各项工作正常开展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在新形势、新环境下不断探索检察队伍建设的新办法、新路子意义重大。下面就如何进一步抓好基层检察院的队伍建设谈几点浅见。  一、当前基层检察机关队伍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由于历史的原因,基层检察院干部队伍普遍存在学历层次低、专业水平低、复合型人才比例低、经济政治待遇低、平均年龄偏高以及吸引人才难,留住人才更难等问题。基层检察院人才流
期刊
摘 要:恶意诉讼是一种以合法手段为掩盖谋取非法利益的行为,针对这种行为在现实中的愈演愈烈,此次民事诉讼法的修改作出了专门性规定,从起诉、执行到救济都进行了规制,并赋予法院相应的处理权限。恶意诉讼的手段纷繁复杂,有必要对他们进行归纳整理,从而更好的认识恶意诉讼,防范和打击恶意诉讼。  关键词:恶意诉讼;民诉法修改;类型化  一、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对恶意诉讼行为的规制  随着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
期刊
2007年10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决定,该决定自2008年4月1日起施行。时间相隔不到5年,2012年8月31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再次通过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决定,该决定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在本次修改法律之前,《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对民事审判活动和行政诉讼
期刊
近年来,侵犯知识产权行为日益猖獗,侵犯知识产权的犯罪活动不仅侵犯了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干扰原本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更对消费者的权益造成了潜在及现实的危害,甚至直接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2008年以来,广州市番禺区检察院共审查起诉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28宗57人,挽回国内外知名品牌企业直接经济损失3400多万元。其中不乏重大、疑难、复杂、新型案件,如由最高检督办、番禺区院受理的首宗许某某等四人侵犯商
期刊
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是人民检察院法律监督的重要内容。刑事诉讼法律监督依据所处的诉讼环节分为立案监督、侦查监督、审判监督、刑事判决、裁定监督,项城市检察院根据自身实践对刑事诉讼监督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完善刑事诉讼法律监督机制的构想进行分析。  一、现行刑事诉讼法律监督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立案监督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行刑诉法尽管从立法上确认了检察机关的立案监督权,但由于规定不
期刊
一、检察机关  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在社区矫正过程中,检察机关行使法律监督权,对社区矫正机关及其工作者的执法活动的合法性进行监督,能够确保社区矫正机关对社区矫正工作的落实,即检查、督促执行机关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督、考核、教育矫治和帮助。同时,通过对执法部门不法行为的监督,切实保障社区服刑人员的合法权利。在社区矫正工作中,检察机关积极介入,履行其法律监督职责,除了做好对社区矫正各个环节
期刊
摘 要:加强检察文化建设促进检察事业创新发展,已成为检察机关的共识。检察文化建设尚处于摸索阶段,还没有形成可统一推广的模式。本文从广义上、狭义上以及结构上诠释了检察文化的内涵,从核心价值理念、以人为本、文化与实践的关系、文化个性以及文化建设长效保障机制五方面入手,探讨检察文化建设的路径。  关键词:检察文化;内涵;路径  文化,作为人类创造的独有景观,蕴育着人的精神特性,彰显着人的气质品格,
期刊
如果关于“犯罪嫌疑人是否就是被告人”的证据,只有受害人、目击者等的言词或者主要以受害人、目击者等的言词为主,那这时就要慎重评价言词证据的证明力。经常有人指出:这一点的判断错误是导致误判的重要原因之一、一般来说,这些言词证据都不会是有意伪造的“假证供”。很多时候,案件有关人员在案发前都是毫不相干的,因而也没有动机、理由或利益去诬陷无辜的被告人。不过,“陈述人在指正了‘犯罪人就是被告人’后,才发现自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