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的“无功利的合功利性”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w20208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维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作为经典美文,其核心教学价值一直体现在文中精彩的景物描写上,以及由此衍生出的作者内心淡然、毫无机心的志趣与追求。因此,教师常常将其作为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来教。实际上,这篇文章并非纯正的写景散文或抒情散文,而是“书”,即书信。如果从特殊文体的角度对景物描写进行功能性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另一重结论。
  一、文体的“交际目的”与“审美功能”
  文體,就是文章的体裁、体制,是在实现一定效用基础上形成的文章的语言形式、篇幅、篇章结构、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固定特征与类别。但由于“文学”概念的模糊性与多变性,对于“文学体裁”的认定就出现了分歧。但不论差异如何,我们在分析文体时,就需要辨析其“交际功能”与“审美功能”。
  奏议、书论、铭诔带有明显的“实用功能”,而诗赋则更多的是无功利的审美情怀的抒发。但实际情况是,很多带有交际目的的篇目,往往是精彩的美文,其“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相互缠绕,密不可分,甚至还能相互促进。
  具体到“书”这种文体,这方面的特点体现得更为明显。对于“书”的文体特点,刘勰进行了精当的概括:“详总书体,本在尽言,言以散郁陶,托风采,故宜条畅以任气,优柔以怿怀;文明从容,亦心声之献酬也。”意思是说,“书”这种文体,本在于把话说透彻,是用以舒散郁积的心情,表达美好的言行;因此,应该条理畅达而放任志气,从容不迫而悦其胸怀。能够条理畅达和从容不迫,就有效地发挥相互赠答、交流思想的作用了。
  褚斌杰先生的《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对“书”的缘起、文体特征、历史沿革、名家名篇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在他看来:“一般说来,在书信中除了那些纯属应酬性的往来信件以外,它总是具有一定的目的和为了某一需要而写,而且是希望在思想感情上与对方有所交流,以引起对方的响应或同情。”也就是说,“书”的首要功用在于其交流目的。不过王维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与一般的酬赠类的书信有所不同,它更类似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注重辞藻的文学美文,而随着六朝骈文的兴起,一些崇尚辞藻、追求雅致的纯文学性的书札小简出现了。这些文章更带有个人化的抒情色彩,如鲍照的《登大雷岸与妹书》、丘迟的《与陈伯之书》、祖鸿勋的《与阳休之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吴均的《与宋元思书》等。
  这些书信文体的美文,在文体上既带有写景抒情散文的特征,体现了文学的审美无功利性,同时也带有交际目的,体现了文学的实用的功利性。我们在解读王维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时,就应该兼顾到这两方面的特征。
  二、心迹游踪:“书”的实用性与无功利性
  如果出于纯粹的邀请目的,王维只需要进行如此表述即可:“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倘能从我游乎?无忽。因驮黄檗人往,不一,山中人王维白。”从邀请的发出者来说,这几句话已经足以表明此次来信的事由。但是否真正能够实现预先的目的呢?这样写,万一裴迪的回答是:“迪方温经,欲求取功名,足下自行前往山中,勿念。”那么,交际的表面形式完成了,但实际的功能并没有发挥。聪明的王维采取了“以退为进”的策略,先亮明“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让对方在心理上“疏于防范”,然后“诱敌深入”,陷入自己构思好的“思维框架”中。不过,此事还有另一种逻辑:王维最初并没有邀请的想法,但领略了山中美景之后,突然萌生了与朋友分享自然风光的想法,于是写下了这封书信。不论是何种逻辑,“书”的交际目的是很明显的。
  作者开篇就说:“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短短两句话,就揭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理念。一种是温习经书,以求取功名,一种是恬淡闲适,与自然为友。这句话的悖论就在于,如果真的怕烦扰裴迪,就不应该写这样一封书信;写了这样一封信,“不敢相烦”也就成为一句空话了。当作者描绘了寒夜山景图之后,又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在这样一个寒冷的冬夜,禁不住想起了过去美好的时光,携手赋诗,何等高雅;缓步于仄径,面临着清流,又是何等惬意。此时,作者这封信的交际目的已经带有非常强烈的暗示性了,但并没有用明确的语言表露。而当作者的头脑中出现了春意盎然的山中美景时,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情感,直接向裴迪发出了邀请:“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相邀”,才是写这封信的最根本的目的。
  从“不敢相烦”到“独自相思”再到“直接相邀”,这就是作者内心微妙的情感变化脉络。不敢相烦,是作者隐约体会到不同价值观的矛盾与冲突;独自相思,是面对美景无人相伴欣赏的落寞;直接相邀,则是抛弃尘俗、融入自然的强烈冲动。三个阶段,从忐忑到含蓄再到直接,也符合写信人实际的心理状态。更具有吊诡意义的是,作者写信是带有实用目的的,但写信的最终目的却是审美的无目的性,即邀请朋友欣赏山中美景。但这种无目的性中,其实隐含着作者更为隐蔽的目的性,即抛却尘俗,融入山林,与自然相伴,过一种诗意的闲适生活。这才是这封书信在交流与实用目的方面最值得注意之处。
  三、景物描写:文学的无功利下的“实用目的”
  如前所述,如果这是一封纯粹的实用书信,作者只需要简明扼要地将目的陈述清楚即可,就像刘勰所说的:“故书者,舒也。舒布其言,陈之简牍,取象于夬,贵在明决而已。”其中,“明决”就隐含着语言的简明的要求。但实际上,作者的心迹游踪只占据了文本的极小一部分,更大部分则是作者描写的景物。这些景物描写除了抒发自己内心高洁闲适的感情以外,有没有与书信文体相适应的实用目的呢?
  为了行文的便捷,我们先来看看这两段景物描写的内容:
  1.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
  2.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
  仔细对比阅读,我们会发现两处景物描写有着很大的不同。首先,从叙述上看,第1处应该是实景,第2处则是虚景。前者是辋川寒夜图,后者是辋川春光图。实景,一方面是记述自己的所见所闻,另一方面也是为后文“多思曩昔”作情感上的铺垫。虚景,更能够唤起对方对山林的兴趣,因为更需要调动对方的想象力,从而将春景想象得越发美好。   其次,第1处的意象多为冷清类型,例如寒山、远火、寒犬、深巷、疏钟等,这些意象都能唤起人内心深处的孤独感,而对于王维这样的人来讲,这种冷清意象更能体现自己内心的鈍朴与无欲无求。第2处多为盎然类型,例如草木、春山、轻鲦、白鸥、青皋、麦陇等,这些带有浓浓春意的意象,容易激发人融入自然、隐居山林的愿望。
  再次,仔细对比我们会发现,第1处的景物描写,一般是两句话表达一个整体的意思,即逗号隔开的两句话,实际上主语一致,或者说前一句话是后一句话的主语。例如“辋水沦涟,与月上下”一句表达一个意思,主语是“辋水”,而“寒山远火,明灭林外”一句表达一个意思,主语是“远火”。第2处则是每四字的句子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主语相当明显,不存在标点符号上的停顿。或者说,第1处的景物描写节奏缓慢,第2处的景物描写节奏急促。这种描写节奏的区别,其实也是有实用目的的。节奏缓慢,邀请的目的性比较含蓄;而节奏急促,则暗示了作者急切相邀的心情。在“文体阐释”的视野中,重新观照景物描写的细微区别,我们就能发现其隐含的实用目的性。更值得注意的是,冬夜图与春景图,在以往的教学中,是作为并列的两幅图进行欣赏的,这其实是对文本的人为割裂。只有将两幅图结合在一起进行对比解读,才能发现不一般的意义。
  类似的场景在南朝丘迟的《与陈伯之书》中也有体现。天监四年(公元505年),梁武帝命临川王萧宏领兵北伐,陈伯之屯兵寿阳与梁军对抗,萧宏命记室即丘迟以个人名义写信劝降陈伯之。也就是说丘迟的《与陈伯之书》是有强烈的功利目的的,但作者在阐明利害关系之后,写下了一段经典美文:“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见故国之旗鼓,感平生于畴日,抚弦登陴,岂不怆悢!”这个简短的景物描写,就不纯粹是抒发个体内心之感情,而是用绚丽多姿的江南美景,来唤起陈伯之的故国之思。四句话,把江南暮春时节的绚丽景色写得繁华无限,生机盎然,令人移情。后来陈伯之果然拥兵重返故国,这封书信也起到了一定的效用。
  总之,无功利无目的的审美景物,反而实现了最大的功利效果,这其实类似于康德所说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与“无功利的合功利性”。康德认为:“鉴赏是凭借完全无利害观念的快感和不快感对某一对象或其表现方法的一种判断力。”在他看来,审美判断不涉及对象的目的,与“有用性”“完满性”无关,是无客观目的的。同时,审美判断也不以主观的功利观念作为判定美的对象的根据,审美判断也是没有主观的目的的。但正是这种无功利的观念,反而实现了审美最深层的功利性。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山市教育教学研究室)
其他文献
“狡兔三窟”,说的是狡猾的兔子有几处藏身的地方,用来比喻避祸藏身的地方多。关于这个成语的来历,还得从战国时的故事说起——    “狡兔三窟”的来历  齐国宰相孟尝君的家中,有一位叫冯煖的食客。一次,冯煖帮孟尝君去薛地收债,到那里后,竟然自作主张,将借债的借据收起来全部烧掉了。孟尝君虽然很不高兴,但想想木已成舟,也就算了。一年后,孟尝君被罢官,到了薛地时,当地的百姓扶老携幼地在路上迎接他,他才理解冯
期刊
一、问题缘起  笔者曾任教七年级语文。刚刚接班,几位家长同我交流孩子的语文基础,说从小学开始,“语文成绩就是上不去,还常写错别字”,“作文越差越不想写,给他报的语文辅导班也上得不情不愿”。进一步了解发现,有这种现象的多为男生。  为进一步掌握男女生学情的差异,笔者进行了多项测验。首先,分别从四至六年级和七年级课本中各选择100个常用词语,给学生默写;再利用第一次作文机会,要求学生以“秋天的故事”为
期刊
一  这是本专栏的最后一篇文章。我们做教师的都知道,试卷的最后一题,往往被称为压轴题,它难度最大,也是广大学生最重视最害怕的一题。我们也以诚惶诚恐的心情极其重视这篇文章,想挑选一篇有代表性、阐释空间巨大、思想含量厚重的课文来研究。遗憾的是,翻遍了必修和选修的教材和读本之后,我们十分迷茫。不是说这套教材编得不好,相反,我们一致认为这套教材编写得很好。正是因为它的选文和编排体系很好,所以吸引了众多的语
期刊
自古以来,咏春的诗词便不在少数,然而,春景越是绚烂美丽,人们对它的依恋就越深,当春天逝去之时,给人的惆怅与愁绪也就越深。于是,丝丝春情与寸寸愁肠相融,化为点点滴滴苦涩的泪水,渗透到一篇篇伤春之作中,凄婉无限。  瘦竹通桥,垂杨萦路,步绕回堤千转。屐齿苔痕,任东风吹遍。最惆怅、几日轻寒薄暖天气,嫩绿繁红偷换。崔护重来,隔桃花人面。  记当时、暗结秦箫伴。空回首、事逐轻烟散。一片芳草斜阳,惹天涯幽怨。
期刊
小丑和疯子是莎士比亚戏剧中两类格外引人注目的角色,这二者都迥异于大多数精神健全、拥有清醒理智头脑的“正常”人。他们的言语和行为颠三倒四,缺乏逻辑,无法用被普遍接受的社会法则来规范和解读。这样两种可以称之为“边缘化”的人物,却往往在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中都能看到丑角和疯人的形象,尤以《哈姆莱特》和《李尔王》中展现得最为透彻。在举例说明之前,还应当指出一点:莎士比亚悲剧中的疯
期刊
【上期导读】杰克和小野人进了石门,突然很多暗器射了过来,小野人挡在了杰克身前,接下来会怎样呢?     只听“刷”的一声,一道强光从天而降,杰克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山林静静,虫声唧唧……杰克慢慢醒来,这是哪里?  “小野人……”杰克轻轻呼唤。“腾”一下,一个小肉球突然跳到杰克面前。“你是谁?”杰克定睛一看,这是人吗?尖尖的鼠耳朵,长长的嘴,圆溜溜的身体,一双小眼
期刊
当前教育界对核心素养的讨论十分热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语文核心素养也为广大语文教师所关注。  一、紧扣“语言建构与运用”,夯实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基础  专家认为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品质、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这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我们在教学的不同阶段应有意识地把握其中的联系,有重点、有方法地加以发展、提高。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学生语文核心
期刊
文质兼美的课文蕴蓄着作者丰富的情志,大多以静默的文字呈现在我们面前。所谓“声动”,就是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适时运用各种合理、有效的吟诵方法,让“静默”的文章“声”动起来,让沉默的课堂生动起来。  一、以“声”创境  学生与文本之间往往有一个真空的状态,这种“隔离带”使学生难以融入文本所营构的艺术境界,在无法“入境”的阅读中,生本之间的对话就如隔靴搔痒,这难搔痛痒的阅读感受自然难以产生切肤释怀的
期刊
“从前,人的耳朵里住过一位伟大的房客:寂静。”  “你见过真正的黑夜吗?深沉的、浓烈的、黑魆魆的夜?”  “一百年前,天上只有两位乘客:鸟和风筝。”  “春天来了,你一定要跑去打招呼,你一定要放风筝。不,你一定要让风筝放你。把你放得悠哉游哉,从城市的罩子里逃出去,看一看蔚蓝,追一追神仙,呼吸一下晴空与辽阔,住一住云上的日子……”  这么有灵性的文字,出自央视的一位节目主编,王开岭。作为近几年的中高
期刊
“清”“静”“悲凉”是郁达夫笔下故都之秋的特點,在这三大特点中,“静”和“悲凉”含义很明确,但对于“清”字却语焉不详,而“清”字又有很多的解释,这就造成师生们在理解时出现了很大的分歧。下面我想谈谈我对“清”的理解和故都北平之秋“清”和“静”的原因。  在词典上“清”的诸多义项中,总的来说符合文中特色的主要有“清闲”“ 冷清”“ 清凉”三种意思。有许多文章也阐述了类似的观点。但我认为“冷清”的含义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