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意随客至 幽怨无人知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wenjieka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古以来,咏春的诗词便不在少数,然而,春景越是绚烂美丽,人们对它的依恋就越深,当春天逝去之时,给人的惆怅与愁绪也就越深。于是,丝丝春情与寸寸愁肠相融,化为点点滴滴苦涩的泪水,渗透到一篇篇伤春之作中,凄婉无限。
  瘦竹通桥,垂杨萦路,步绕回堤千转。屐齿苔痕,任东风吹遍。最惆怅、几日轻寒薄暖天气,嫩绿繁红偷换。崔护重来,隔桃花人面。
  记当时、暗结秦箫伴。空回首、事逐轻烟散。一片芳草斜阳,惹天涯幽怨。判今宵梦怯残灯馆。梁间燕转侧闻长叹。剩怜取、一寸春心,系连环不断。
  这首民国词人汪东的《拜星月慢》便是一首伤春感怀之作,浓浓的哀愁,蕴藏于河堤春景之中。词人眼前呈现的是一片风光明媚的美好春色,但是心中所念之人却不在身边,那满眼春色以及往事追忆只有徒增心中寂寥罢了。词中萦绕着一片痴情怨语,在婉转中绵绵无尽,词人望的是春景,抒的是春情,思绪幽远,却逃不开、飘不过那“惆怅”二字。
  词的上阕,只有瘦竹、垂杨、苔痕、东风、桃花等几个简单的意象,但不经意间,一幅早春景物图便跃然纸上,词人在这里借景抒情,意境深远。又细又高的翠竹横布在桥的两旁,不断生长,生机盎然;柔软轻盈的杨柳延伸到路的尽头,绿叶萌发,摇曳生姿。深深浅浅的绿萌发着早春的气息,点缀着这漫漫春景,装饰着词人的游程,却也扰乱了词人的心:“如此美妙的季节,我为何孤身一人?如此怡人的景色,我又为何忧伤难耐?”词人徘徊在河堤周围,仿佛迷失了一般,丝毫没有察觉到自己的屐齿凌乱了地上的苔痕,东风吹过他的足迹,吹过了他在那份古朴沧桑中所留下的痕迹。
  把目光从地上的青苔投向远处的那片花海,乍暖还寒的气候终究阻挡不了盎然的春意,前几日还点缀着一个个嫩绿花苞的枝头,今天却已是纷繁似锦。朵朵桃花仿佛一个个精灵,迫不及待地换上了新衣。一个带有拟人色彩的“换”字,赋予了桃花以人的灵性,尤显活泼可爱。但如此生机勃勃的景象却未使词人产生欢欣鼓舞的动力,反有一种莫名的惆怅萦绕心间。此处,词人以乐景抒哀情,时光的迅速流逝,加剧了他内心的惆怅,“嫩绿繁红偷换”的场面越是欢欣,便越反衬出词人形单影只的落寞。
  “崔护重来,隔桃花人面。”面若桃花的女子早已沒有了踪迹,留下的只有崔护期盼的身影与失落的心情。词人在这里化用典故,看似感叹崔护,实则感叹自身。好景常在,佳人难寻。而自己曾经拥有过的那个美丽女子,如今身在何方?
  于是,词人以“记当时”“空回首”领起下阕,瞬间便把时空由现在转换到了过去,开始回忆那逝去的时光。风华正茂之时,郎情妾意,几多爱慕;琴箫相伴之日,神仙眷侣,无限深情。恰如苏东坡在《临江仙》中所说:“云雨未成还又散,思量好事难谐”,世间万事,仿佛总是好景不长,过往的温情还萦绕心间,现实就已打破了词人最美的梦。这份痛苦将词人拉回了现实,于是,词人的笔锋再转,又开始了对现实的描写。短短几句,出现了两次时空的转换,虽在瞬间完成,没有铺垫,但处理得十分巧妙,使人不觉突兀,反在两次转换中更深切地感受到回忆与现实的天差地别,读者也因此对词人的心情有了更深的体会。
  不知不觉间,夕阳西下,余晖给绿竹翠柳繁花都镀上了一层金色,蔓延到天地的尽头,词人的感伤似乎也随之不断延伸,由上阕的“惆怅”发展为了下阕的“幽怨”。是啊,想到又一个即将到来的夜晚,又一片孤身一人即将面对的黑暗,词人怎能不幽怨呢?再美好的梦境,醒来见到的依旧是残灯一盏,幸福的幻影只会加剧现实的苦痛,那又何必再有梦?于是,词人“今宵梦怯残灯馆”,一个“怯”字,将他敏感而脆弱的内心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人读来也不免产生深深的同情。成双成对的燕子在屋外啼叫,这又再次触痛了词人敏感的内心,他的佳人不在身边,他的幽怨谁人能解?只能用一声长叹倾吐出满腔心事,却无奈这“一寸春心”剪不断,理还乱,无穷无尽,恼人不休。
  至此,全词以“春心”收尾,而事实上也是由“春心”贯穿全篇的。游览春景,萌生春心,转而伤春,于是春心中也带上了浓重的惆怅与幽怨。由景到情,由情到景,以景开篇,以情收尾。其间巧化诗句,如“屐齿苔痕”便出自宋代释绍嵩《列岫亭书事》中“屐齿苔痕犹故迹,露沙霜树映斜晖”一句。词人还巧用崔护“人面桃花”的典故,实现上下的过渡,浑然天成,虚实结合,回味无穷。
  另外,在词的主题上,我们可以做进一步探讨。横看全词,是一首情意绵绵的追忆词,流露了对逝去时光的眷恋与对远去爱人的思念;纵览全词,又可以理解为是一首言志词,表达了自己理想与信念求之而不得的惆怅与苦闷。屈原在《离骚》中常以香草、美人代表美好的政治制度和高尚的人品,而此词中虽无直接提及,但贯穿始终的一个佳人形象也可以理解为词人对逝去的高尚人格或美好事物的追思,是他理想信念和审美追求的体现。
  就整首词而言,堪称萦回曲折,有吐不尽的心事回荡其中,细细读来,颇有周邦彦含而不露,反复缠绵的味道。并且,全词讲究音韵,委婉动人,极具顿挫沉郁之妙,这又与周邦彦哀感顽艳、深沉忧郁的风格有异曲同工之妙。此外,周邦彦词多写男女恋情,羁旅行役,与这首词的内容恰好吻合。而周词语言工丽,多用典故的特点在本词中也有体现。还值得一提的是,周邦彦也作过一首《拜星月慢》,此词与之颇为类似,相信这种相似并非偶然成之,而是汪东稍加模仿的结果。
  程千帆在汪东词集《梦秋词》的跋中这样评价自己的老师:“其服膺清真数十年如一日,且平生志业每托之于倚声”,而汪东自己也曾在《和清真词序》中自道宗法周词的由来:“前人所和周词修词未工,等诸巴人下里,良未足以涉清真之藩也。”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在说自己之和词能悟清真之妙处而别开生面。由此可见,周邦彦是汪东极力推崇及学习的一位词人,而这首《拜星月慢》亦深受其词风的影响。
  (作者单位:苏州高新区第二中学)
  (栏目编辑:葛 君)
其他文献
一、随“机”不等同于随“意”  叶圣陶先生说:“语法、修辞教得详细甚至于烦琐,徒然使学生厌倦,还是要简单地教一些,而在他们听说读写的实践中随时给他们指点启发的好。”那该如何抓住课堂时机有效点拨与指导呢?  一般来说,在教授寓言时,老师总喜欢直接问学生这个寓言道理何在,然后,在个别学生说的基础上得出一两个有关寓意的结论。但是特级教师黄厚江在执教《黔之驴》时并没有如此,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寓言文体的
期刊
学生知识的获得、修养的提高、情感的丰富、精神的成长主要不是通过教师脱离实际生活的简单灌输和机械说教获得的,而是通过有计划的“主体经历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教学活动和生活实践中体验、感悟形成的。我校提出的“经历教育”体现了通过实践、体验、感悟培养学生的本质。如何在说明文教学中运用“经历教育”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和探索。  1.积极挖掘作者的创作经历,知人论世  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说明
期刊
统编教材将阅读课文分为“教读”和“自读”两类,这种分类方式我们该如何看待?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又该如何处理?如何给自读课文以准确的定位?在这样的课文分类框架中,语文教学如何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下面这组文章对自读课文的教学进行了一些初步的研讨,或许能对我们有些启发。  让自读课回归本然  付小明  统编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先生说:“精读课和略读课两种课型的区分是有讲究的。精读课主要是教师教,
期刊
《阿里山纪行》是现代美学研究大家、美学教育专家吴功正先生的作品,入选了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材。1997年,作者应一批台湾学者的邀请,去台湾讲授中国美学和美学史。到台后,台湾学者陪伴他游览了阿里山。讲学回来后,作者写了这篇《阿里山纪行》。入选苏教版教材后,教参和许多教师的公开课课例中,都把文中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和富于音乐美、情韵美的语言作为教学重点。其实,文中处处流淌出的醉人的古典美才是这篇
期刊
学生们在默默读书,《一棵小桃树》这篇文章他们都没读过,我也不着急。“好吧,那就静静地读书,大家边读边做圈点勾画,把贾平凹先生描写小桃树的句子给找出来。”本来嘛,语文课就是读书的课,安安静静地读书,把语言文字啃到心底,就是最好的教学。而且暑期,学生们来上课,多少有点不情愿,这读书,还能不知不觉地平息他们内心的小委屈。  我觉得很好。  绍兴柯桥秋瑾中学,柯桥区初中语文24学分培训活动,我的课是这样开
期刊
初一课文选进了清人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狼三则》的其中一则,其文首句为:“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今人释“止”字时,往往以现代汉语习惯做考察,以为此系通假,“止”通“只”字。笔者通过对现今通假字的含义解释,从《聊斋志异》本身和同时代文章着手,认定此“止”字并非通假,“止”和“只”均是古人常用字,均表示“仅仅”这一副词意义。  通假,又叫通借,前人也称为假借,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
期刊
2017年的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在结构、题型和命题导向上与前两年保持了高度一致。语基、阅读、作文三大板块的设置以及题量、分值也与2016年基本相同。命题者继承了“倡导阅读,关注生活”的优良传统,紧扣教材,联通课堂,结合生活,考得扎实而灵活,整张试卷充满了书卷气息和诗意的美感。这是一张具有“示范性”的试卷,给我们一线教师带来诸多启示。它让我重新去审视考试与教材、课堂、生活的关系。  一、考试与教材 
期刊
“狡兔三窟”,说的是狡猾的兔子有几处藏身的地方,用来比喻避祸藏身的地方多。关于这个成语的来历,还得从战国时的故事说起——    “狡兔三窟”的来历  齐国宰相孟尝君的家中,有一位叫冯煖的食客。一次,冯煖帮孟尝君去薛地收债,到那里后,竟然自作主张,将借债的借据收起来全部烧掉了。孟尝君虽然很不高兴,但想想木已成舟,也就算了。一年后,孟尝君被罢官,到了薛地时,当地的百姓扶老携幼地在路上迎接他,他才理解冯
期刊
一、问题缘起  笔者曾任教七年级语文。刚刚接班,几位家长同我交流孩子的语文基础,说从小学开始,“语文成绩就是上不去,还常写错别字”,“作文越差越不想写,给他报的语文辅导班也上得不情不愿”。进一步了解发现,有这种现象的多为男生。  为进一步掌握男女生学情的差异,笔者进行了多项测验。首先,分别从四至六年级和七年级课本中各选择100个常用词语,给学生默写;再利用第一次作文机会,要求学生以“秋天的故事”为
期刊
一  这是本专栏的最后一篇文章。我们做教师的都知道,试卷的最后一题,往往被称为压轴题,它难度最大,也是广大学生最重视最害怕的一题。我们也以诚惶诚恐的心情极其重视这篇文章,想挑选一篇有代表性、阐释空间巨大、思想含量厚重的课文来研究。遗憾的是,翻遍了必修和选修的教材和读本之后,我们十分迷茫。不是说这套教材编得不好,相反,我们一致认为这套教材编写得很好。正是因为它的选文和编排体系很好,所以吸引了众多的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