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晚明处在社会转型时期,政治混乱,文学得到发展,前后七子提倡复古。这一时期,许多士人选择逃禅,袁宏道也是如此。文章主要是从袁宏道对苏轼文人雅趣方面的追随来着手,探讨了袁宏道效仿苏轼的具体内容。
关键词:袁宏道;苏轼;
一、对苏轼生活态度及生活情趣的推崇
(一)生活态度的推崇
1、洒脱、惬意的生活
苏轼总是洒脱的面对困境,在被贬谪时,他与友人协同游玩赤壁,并作《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说明苏轼有旷达的性格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在贬谪海南时,他与当地居民建立亲密的关系;被贬黄州时,他很快与邻里建立良好的关系,并经常参加邻里聚餐会,过着惬意的生活。最重要的是,苏轼每到一个地方,都会亲身体会当地的自然风光,寄情于山水,过着洒脱、惬意的生活。
晚明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是晚明山水游玩发展的基础,山水游玩逐渐成为晚明文人的一种集体性、社会性的生活时尚。晚明文人更是寄情于山水,借此摆脱混乱的官场,或借此舒缓心情。然而袁宏道又是一个一生受到老庄思想影响的人,他想过着一种逍遥、惬意的生活,在忙碌之余游山玩水,感受大自然无拘无束的生活。袁宏道也向往着这样的生活,他希望像庄子一样不受世俗所累,想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他在《广庄》中充分表明自己的想法,希望像庄子一样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广庄》中所描绘的景物很美,但他却受到世俗的束缚,无法摆脱,所以他只能通过其他方式来达到自己内心的境界,所以他选择接近自然,畅游山水,来达到心境合一。
2、放纵的生活态度
晚明时期,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士人要求个性解放,追求私欲的满足;袁宏道也不例外,他放纵于声色,从不隐蔽自己的“青娥之好”,在《别石篑》中说道:“我好色”,说明他从不去避讳这些。又在《李湘洲编修中》写道:“弟往时有青娥之癖”,表现了他的放纵。此外,在诗词小品中,会出现虎丘、上方等地名,这些都是吸引美姬去的地方。他的放纵的态度还表现在其他方面,在参禅之事上,袁宏道都能把它与色欲并存“既不妨饮酒,又不妨好色,又不妨参禅”。这表明袁宏道认为禅和色是可以相融的,他甚至还和佳人谈禅。自古以来,禅和色相冲,佛说:“色即是空”,说明袁宏道生活是放纵的,在一定程度上,这是一种特征,当时很多文人都纵情于声色之中。
(二)推崇苏轼的文人雅趣
酒与茶可以说是古代文人的一种象征;古代文人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茶作为一种饮品,大体上始于汉,盛于唐。它作为一种饮品介于物质与精神之间,是主体精神的升华。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东坡在饮酒和品茗之间得到了性情的舒畅,茶和酒被赋予了文化韵味,使他感受到酒的趣味和茶的香浓,从物质方面达到了精神的升华。品茶、饮酒这种习惯依然延续到后世,依然是文人雅士性情的寄托。袁宏道也是经常饮酒、品茶,与友人一起畅饮于酒香和茶香之中。酒在中国文化里,经常与英雄豪气、狂放浪漫是联系在一起的。
1、饮酒
酒作为一种有发散、麻醉、宣泄、刺激作用的饮品,深受文人士大夫喜爱,苏轼也不例外,苏轼虽然不胜酒力,但他时常喝酒。他性格豪迈,喜爱诗酒,但他又是一个理性的人,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不让自己喝酒喝的烂醉。虽然在仕途失意时,他也曾借酒浇愁,这正是体现文人士大夫饮酒的真实状态,是精神放松的体现。苏轼饮酒得到了酒的乐趣,注重酒文化,更是人生境界的一种升华。
到了晚明,文人士大夫饮酒是一种享受,袁宏道闲暇时与朋友吟诗、饮酒、下棋等;他还作了《殇政》,其概括了明代及其前代有关的酒仪、酒规、酒史、酒品、酒经、酒具、饮法、饮储、下酒的食品及有关酒的掌故等,共分为十六种类目。他写《殇政》是为了规范饮酒之仪,更好地在饮酒中获得乐趣。饮酒是一种生活习惯,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可以是心情愉悦时的把酒言欢,或是心情惆怅时的借酒浇愁。无论是哪一种,酒作为它最原始的价值已经发生改变,不再仅仅是饮品那么简单,它已经被赋予了新的价值,代表人的精神寄托。
2、品茗
品茗,是文人雅趣的一种象征,茶,代表着高雅的气质,有提神的功效。在熙宁倅杭时,东坡开始喜欢饮茶,在这时,他的仕途受到一点挫折,不想醉于酒色之中,想要寻求感官上的刺激,感受自然风光,结识僧道高人,在《九日,寻臻闍黎,遂泛小舟至勤师院,二首》其一中说道:“白发长嫌岁月侵,病眸兼怕酒杯深。南屏老宿闲相过,东阁郎君懒重寻。试碾露芽烹白雪,休拈露蕊嚼黄金。扁舟又截屏湖去,欲访孤山支道林”。时东坡仕途失意,又不愿醉于声色,想利用空闲去感受大自然,寻找感官上的刺激,高僧古寺,拈蕊煮茶,感受茶香带来的宁静味道,享受闲适的心境,经历挫折之后的平静心态,这些都是东坡喜欢茶的一些因素。东坡還把茶当作精神的寄托,他把茶比作美人、香草。
到了明朝,茶叶的发展到了一个不容忽视的时期,这一时期茶业发展迅猛,商品经济的萌芽,进一步促进茶叶的发展,制茶工艺也得到发展,同时茶叶品种也有许多,并且名茶也出现在市集上;泡茶的方式也发生了改变,不再是唐宋时期的传统煮茶方法,而是变成用开水冲泡的方式;这种方式更加质朴简单,更能体现茶的真实的味道。
与饮酒一样,品茗也是晚明文人士大夫所喜爱的一种生活方式,品茗是文人雅趣的象征,朋友相聚,品茗是必不可少的。袁宏道作为晚明文人之一,他也很喜欢喝茶,在《惠山后记》中说:“茶与酒一也。惠山泉点茶特异,而酒味殊不如北酿。或者谓南水甘,北水冽,甘与酒不相宜,以是有异。余少有茶癖,又性不嗜酒,用是得专其嗜于茶”。说明袁宏道更喜爱饮茶。
结语
晚明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政治动荡,文化得到极大发展,面对前后七子的复古,以袁宏道为首的公安派对其进行猛烈地抨击,对此,他要运用典故作为依据来支撑其观点。苏轼作为宋代的一大文豪,诗文革新领袖就被运用为这一典故。推崇苏轼的生活态度,过着游山玩水洒脱惬意的生活,又有自己放纵的一面,以及品评酒、茶等文人共有的雅趣。
参考文献
[1] 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M].钱伯城笺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 曾枣庄.苏轼评传[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
[3] 苏轼.苏轼文集[M].孔凡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关键词:袁宏道;苏轼;
一、对苏轼生活态度及生活情趣的推崇
(一)生活态度的推崇
1、洒脱、惬意的生活
苏轼总是洒脱的面对困境,在被贬谪时,他与友人协同游玩赤壁,并作《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说明苏轼有旷达的性格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在贬谪海南时,他与当地居民建立亲密的关系;被贬黄州时,他很快与邻里建立良好的关系,并经常参加邻里聚餐会,过着惬意的生活。最重要的是,苏轼每到一个地方,都会亲身体会当地的自然风光,寄情于山水,过着洒脱、惬意的生活。
晚明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是晚明山水游玩发展的基础,山水游玩逐渐成为晚明文人的一种集体性、社会性的生活时尚。晚明文人更是寄情于山水,借此摆脱混乱的官场,或借此舒缓心情。然而袁宏道又是一个一生受到老庄思想影响的人,他想过着一种逍遥、惬意的生活,在忙碌之余游山玩水,感受大自然无拘无束的生活。袁宏道也向往着这样的生活,他希望像庄子一样不受世俗所累,想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他在《广庄》中充分表明自己的想法,希望像庄子一样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广庄》中所描绘的景物很美,但他却受到世俗的束缚,无法摆脱,所以他只能通过其他方式来达到自己内心的境界,所以他选择接近自然,畅游山水,来达到心境合一。
2、放纵的生活态度
晚明时期,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士人要求个性解放,追求私欲的满足;袁宏道也不例外,他放纵于声色,从不隐蔽自己的“青娥之好”,在《别石篑》中说道:“我好色”,说明他从不去避讳这些。又在《李湘洲编修中》写道:“弟往时有青娥之癖”,表现了他的放纵。此外,在诗词小品中,会出现虎丘、上方等地名,这些都是吸引美姬去的地方。他的放纵的态度还表现在其他方面,在参禅之事上,袁宏道都能把它与色欲并存“既不妨饮酒,又不妨好色,又不妨参禅”。这表明袁宏道认为禅和色是可以相融的,他甚至还和佳人谈禅。自古以来,禅和色相冲,佛说:“色即是空”,说明袁宏道生活是放纵的,在一定程度上,这是一种特征,当时很多文人都纵情于声色之中。
(二)推崇苏轼的文人雅趣
酒与茶可以说是古代文人的一种象征;古代文人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茶作为一种饮品,大体上始于汉,盛于唐。它作为一种饮品介于物质与精神之间,是主体精神的升华。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东坡在饮酒和品茗之间得到了性情的舒畅,茶和酒被赋予了文化韵味,使他感受到酒的趣味和茶的香浓,从物质方面达到了精神的升华。品茶、饮酒这种习惯依然延续到后世,依然是文人雅士性情的寄托。袁宏道也是经常饮酒、品茶,与友人一起畅饮于酒香和茶香之中。酒在中国文化里,经常与英雄豪气、狂放浪漫是联系在一起的。
1、饮酒
酒作为一种有发散、麻醉、宣泄、刺激作用的饮品,深受文人士大夫喜爱,苏轼也不例外,苏轼虽然不胜酒力,但他时常喝酒。他性格豪迈,喜爱诗酒,但他又是一个理性的人,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不让自己喝酒喝的烂醉。虽然在仕途失意时,他也曾借酒浇愁,这正是体现文人士大夫饮酒的真实状态,是精神放松的体现。苏轼饮酒得到了酒的乐趣,注重酒文化,更是人生境界的一种升华。
到了晚明,文人士大夫饮酒是一种享受,袁宏道闲暇时与朋友吟诗、饮酒、下棋等;他还作了《殇政》,其概括了明代及其前代有关的酒仪、酒规、酒史、酒品、酒经、酒具、饮法、饮储、下酒的食品及有关酒的掌故等,共分为十六种类目。他写《殇政》是为了规范饮酒之仪,更好地在饮酒中获得乐趣。饮酒是一种生活习惯,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可以是心情愉悦时的把酒言欢,或是心情惆怅时的借酒浇愁。无论是哪一种,酒作为它最原始的价值已经发生改变,不再仅仅是饮品那么简单,它已经被赋予了新的价值,代表人的精神寄托。
2、品茗
品茗,是文人雅趣的一种象征,茶,代表着高雅的气质,有提神的功效。在熙宁倅杭时,东坡开始喜欢饮茶,在这时,他的仕途受到一点挫折,不想醉于酒色之中,想要寻求感官上的刺激,感受自然风光,结识僧道高人,在《九日,寻臻闍黎,遂泛小舟至勤师院,二首》其一中说道:“白发长嫌岁月侵,病眸兼怕酒杯深。南屏老宿闲相过,东阁郎君懒重寻。试碾露芽烹白雪,休拈露蕊嚼黄金。扁舟又截屏湖去,欲访孤山支道林”。时东坡仕途失意,又不愿醉于声色,想利用空闲去感受大自然,寻找感官上的刺激,高僧古寺,拈蕊煮茶,感受茶香带来的宁静味道,享受闲适的心境,经历挫折之后的平静心态,这些都是东坡喜欢茶的一些因素。东坡還把茶当作精神的寄托,他把茶比作美人、香草。
到了明朝,茶叶的发展到了一个不容忽视的时期,这一时期茶业发展迅猛,商品经济的萌芽,进一步促进茶叶的发展,制茶工艺也得到发展,同时茶叶品种也有许多,并且名茶也出现在市集上;泡茶的方式也发生了改变,不再是唐宋时期的传统煮茶方法,而是变成用开水冲泡的方式;这种方式更加质朴简单,更能体现茶的真实的味道。
与饮酒一样,品茗也是晚明文人士大夫所喜爱的一种生活方式,品茗是文人雅趣的象征,朋友相聚,品茗是必不可少的。袁宏道作为晚明文人之一,他也很喜欢喝茶,在《惠山后记》中说:“茶与酒一也。惠山泉点茶特异,而酒味殊不如北酿。或者谓南水甘,北水冽,甘与酒不相宜,以是有异。余少有茶癖,又性不嗜酒,用是得专其嗜于茶”。说明袁宏道更喜爱饮茶。
结语
晚明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政治动荡,文化得到极大发展,面对前后七子的复古,以袁宏道为首的公安派对其进行猛烈地抨击,对此,他要运用典故作为依据来支撑其观点。苏轼作为宋代的一大文豪,诗文革新领袖就被运用为这一典故。推崇苏轼的生活态度,过着游山玩水洒脱惬意的生活,又有自己放纵的一面,以及品评酒、茶等文人共有的雅趣。
参考文献
[1] 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M].钱伯城笺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 曾枣庄.苏轼评传[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
[3] 苏轼.苏轼文集[M].孔凡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