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选择与意义生成

来源 :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anjub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历史教学,故事选择,价值,意义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9)09—0031—03
  
  故事是历史教学的重要补充,这几乎已成为历史教学界的共识,但大家对故事本身的理解与探讨并不深入。笔者近来阅读张元先生《一课时讲完隋唐史的实验》一文,从中深受启发。评价张先生此文的文章已有几篇,大家见仁见智,从不同视角提出了许多精彩观点。在此,笔者不揣浅陋,只从故事的角度,简单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故事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将故事引入历史教学,一般的理解是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如果深入考察与追究,故事对历史教学的作用恐怕不止于此。
  故事与历史的关系相伴相生。从词义上讲,故事的本义应训为“过去的事情”(故者,古也,事者,事实、事情),而所谓“盘古开天”“三皇五帝”之类的人类早期历史,也多属根据人类集体记忆形成的故事。
  故事与历史虽有渊源,但显然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需要明白的是,故事可以被赋予历史意义,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这一点在当代心理学那里也得到了证实。布鲁纳(Brunner.J)曾指出人的心理生活中存在着两种本质上不同的思维模式,即例证性思维和叙事性思维。前者是哲学、逻辑学、数学等科学的思维方式,而后者则是关于人类条件、历史和社会生活的思维方式,是依赖于情境的经验,两种思维方式相互补充,不可或缺。
  因此,历史教学中引入故事,不仅在于当今历史教学中的历史知识越来越呈现出“理性化”特征,历史知识的严明性、逻辑性和准确性超越了人的主观意识和合理想象;还在于学生(儿童)思维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叙事性思维,而故事恰恰能顺应这种思维,这也是学生喜欢“听故事”的心理原因。
  从上述视角看待和把握故事,故事对历史教学就有了新的意义。故事不仅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重要的是,它是另一种思维方式,通过故事,学生更容易感悟历史知识,体验历史知识中蕴涵的思想、情感与价值。
  基于以上理解,以下以张元先生《一课时讲完隋唐史的实验》一文为引子,探讨历史教学中的故事类型,并略作分析。
  
  二、故事类型及分析
  
  张元先生讲隋唐史,所引故事的原始材料主要选自《资治通鉴》《旧唐书》等史籍,这些故事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历史人物故事。历史人物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主体,讲解历史人物故事,主要还是为了理解那个特定历史时代。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善于选择历史人物。一部隋唐史人物万千,选择有代表性的人物至关重要。张元先生洞悉历史真要,精于选择历史时期的关键人物,隋朝部分选了隋文帝、隋炀帝,并以隋炀帝为主;唐朝部分则选了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人。这些人物,都与隋唐不同时期的重要变革密切相关,通过这些历史人物的故事,就可以大致勾画出隋唐时期的历史面貌。其次,要善于突出人物的个性形象。历史人物形象有多个侧面,突出人物形象既要抓住人物的个性,更要通过人物形象来揭示当时的时代特征,比如,讲隋炀帝这个人,张先生着意突出他的浪子形象,浪子一般是长得帅、有才智、会花钱,除了讲隋炀帝长得英俊漂亮外,特别强调隋炀帝对自己的才学很自负。又比如,张先生引用《通鉴》材料描述隋炀帝“帝自负才学,每骄天下之士,尝谓侍臣日:‘天下皆谓朕承藉绪余而有四海,设令朕与士大夫高选,亦当为天子矣。”’(隋炀帝对臣下说:“我当皇帝,你们替我做事,不要以为我的命好,继承了父亲的皇位,就是用考试的方法,大家来比一下,当皇帝的还是我!”)在笔者看来,讲长得帅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而隋炀帝的自负才是他性格中本质的一面。正是由于隋炀帝的自负,才使得他的自我意识恶性膨胀,好大喜功,不惜劳民伤财地变态炫耀,这也是造成他“会花钱”的内在原因。张先生抓住隋炀帝性格中本质的一面,一个长得“帅”、既聪明又自负、乱花钱的皇帝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在这样的皇帝统治下,有关隋朝中后期的一系列暴政,学生就不难理解了。
  二是反映历史细节的故事。此类故事主要在于揭示史实的具体性、情境性。讲解此类故事,一方面要着眼于让学生理解史实发生的具体场面和情势,另一方面则主要让学生通过故事情境获得具体的情感体验。张先生在此课中由于是以人物串讲历史,所选取的故事大部分都与历史人物有关,而反映历史细节的故事并不多见。关于这一点,张先生在另一篇谈及鸿门宴的文章中倒是有着更为精彩的描述。鸿门宴是楚汉相争中一次有名的宴会,也是气氛极其紧张、凶险的一次宴会。张先生通过范增对项羽的分析与建议、樊哙对项羽的指责与陈情以及刘邦“大惊”中的“大”、张良“固要”中的“固”等紧要文字所描绘出来的细节故事。使我们“不只看到情节的曲折,气氛的紧张,还看到人物之间真挚的感情。范增对项羽,尽管恨铁不成钢,但倦念之深,令人动容。项伯对张良,只要想象那天夜里,来回四十里路上的焦急、忧虑与担心,也就不难窥知情意的深厚。至于樊哙对刘邦,绝不是臣下对君主的忠心耿耿所能解释,这是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强烈关怀”。通过这种细节故事,学生不只获得了对相关历史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历史知识中蕴涵的思想与情感体验。
  以上以张元先生讲隋唐史为例,简要列举了基于史料证据开发的故事类型。张先生是教学法专家,更是史学专家,他对史料的娴熟和故事选择的精准,很值得历史教师借鉴和学习,也是历史教师在专业上努力的方向。当然,受条件限制,这样的故事毕竟有限。那么,教师能否开发其他方面的故事呢?
  笔者以为,根据学生思维和心理体验特点,从学生熟悉的电影、文学甚至民间传说等方面开发故事,也很有必要。这是因为,历史毕竟是过去的事情,以学生熟悉的故事类型呈现,更有利于学生的心理体验和感悟。
  从电影、文学或者民间传说等方面开发故事,需要注意的问题很多。首先,要注意此类故事反映历史现象的层面。历史之真可分为反映某一史实的“个别之真”和揭示某一历史时段的“普遍之真”,此类故事通常属于后者。这些故事是特定历史文化的产物,故事的背后,通常能反映某一历史时期更为深层次的问题,如“范进中举”是文学故事,但它对科举制度弊端的揭示,符合明清科举考试的真实情况,是反映那一时期科举考试的“普遍之真”,历史课堂中,教师如果合理引导,有助于学生理解那一时期科举考试的弊端。其次,要注意考察故事本身的流变,这主要是指民间传说故事,如孟姜女故事与历史上的长城修建密切相关,而该故事内容的演变和流传,则反映了不同时期的历史现实。该故事早期只是讲了一个春秋时期杞梁之妻哭悼亡夫的故事,但汉唐以来,这个简单的故事“生命日渐扩大(顾颉刚语)”,最终演变成一个孟姜女 哭倒长城的长篇大故事。顾颉刚先生认为唐代的孟姜女故事之所以有了筑长城的内容,主要是当时的唐朝国势强大、对外扩张、滥用徭役、百姓不堪其苦的反映。而筑长城的故事之所以与秦始皇有关,主要还是由于秦始皇的暴政长久存留在当时及后世人们的心中,“天下苦秦久矣”,恨秦久矣,才会有这样的故事情节。有人考证,秦朝筑长城、连同修骊山墓等工程的百万刑徒,多数有去无回,死在异乡。而那些筑长城的工匠,便大多埋骨在长城脚下。中学历史教材中,限于篇幅和编写视角,有关历史上长城的内容多从统治者巩固边防角度加以描述。从实际上讲,在冷兵器时代,统治者修筑长城抵御外来入侵,长城还是起了防御作用,但作用大小需要探讨。相反,因筑长城而被役死的工匠却不计其数,这也正是孟姜女故事发生的缘由。而历代统治者的暴政和苦役压迫,也使得这一故事代代相传。从传播路径看,该故事开始从北方流传而最终在江南流传最广、最多,这种由北移南的趋势从侧面也反映出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重心从北向南转移和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传统。历史教学中,如果结合教材内容,讲述并分析孟姜女故事,让学生体验上述思想、情感与价值,学生不是会受到很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吗?
  
  三、余论
  
  故事引入课堂,根本原因在于能够吸引学生、打动学生。“故事吸引人而不强迫人,发出邀请而不提出命令,通过捕获形象来感动人的心灵”。历史课堂中讲故事,不只为了引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更重要的是旨在通过故事让学生理解、体验历史知识中蕴含的思想与价值。当前历史教学实践中,故事运用于历史课堂的成功案例并不多见,这一方面缘于对故事与历史关系的探讨不够深入,另一方面也与故事选择有很大关系。教师要善于区分故事类型,所选故事要与教材内容有关,并能深刻揭示教学内容主题,这就要求教师既要具备较为宽广的专业知识眼光,又要有灵活的故事开发能力。
  总之,从学生理解历史、体验历史的角度看,故事对历史教学意义重大。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采用的策略可以归纳为:一是要广泛阅读专业史籍资料,提高史料运用能力,尽可能从中选择恰当的故事类型;二是要有意识地从其他方面搜集故事,包括历史故事、人物传记,甚至一些民间传说、小说故事等,从中挖掘有用的历史信息;三是备课时要反复研讨教材,深入把握教材内容蕴含的思想价值;四是要调查了解学生阅读状况,以利于选择学生喜欢的故事类型,做到因材施教。
其他文献
[关键词]国际关系史,冷战史,学术会议  [中图分类号]K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1)14-0068-03    由首都师范大学世界史学科发起主办的第一届“国际关系史青年论坛”于2011年3月19至20日在京举行。来自国内外36家高校、科研院所的代表及数家史学刊物代表共80余人与会,共同为推动中国的国际关系史研究,促进青年学者间的学习与交流作出了有益尝试。我国著
[关键词仲美教科书,叙事方法,比较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9)17—0053—07    一    叙事本身是一个认知过程,生活中很多事实和现象都是经过描述获得的,而不同的观察点和参考框架就决定着一个事实或现象将以不同的方式和面目呈现给我们。尽管叙事与人类社会相伴相生、形影不离,可是由于司空见惯,人们对叙事的认知多是一些应写作、修辞需求所作
[关键词]有效教学,历史资料,有效信息  [中图分类]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9)07—0029—03    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是近些年来中学历史教学较为关注的一个问题,很多教师阐发了自己的见解,也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着积极的探索。对有效教学的问题进行探讨,是中学历史教学深入改革和不断发展的表现。然而,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有不少的问题需要明晰和解决,例如,历史课堂
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企业对于自身业务、互联网等所产生的海量数据在存储、计算、应用等很多方面的处理需求变得愈加强烈。超融合则是帮助企业应对这些挑战的理想IT基础架构。  IDC观点认为,未来5年,全球超融合市场的复合增长率高于60%,而在中國市场这个数字是高于100%。并且,围绕整个超融合的产业将出现越来越多的新生力量,超融合产业将成为整个IT产业炙手可热的新生力量。  “超融合是私有云的最佳实践,
4月14日,Kaiterra原点生活推出了高精度家用空气质量监测仪二代产品镭豆2,支持苹果家居中枢管理 HomeKit 技术。当屋内空气质量不达标时,用户在无需手动操作,即可自动开启空气净化器。  镭豆2能够对雾霾的主要成分PM2.5进行检测,同时还提供温度、湿度检测功能。检测出的数据将显示在其搭载的全色LCD显示屏上。  Kaiterra 原点生活首席执行官兼共同创始人李牧(Liam Bates
[关键词]建构主义,历史情景,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9)11—0020—03    沉浸高中教育多年,已经习惯了历史教学的异化:历史人物脸谱化,历史事件概念化,历史分析规律化,历史问题政治化,历史教学试题化,历史答案标准化。课堂上没有了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人物,没有了惊险突变的故事,也没有了学生的好奇和疑问,教学成了考试答案的灌输。除了考
摘 要 20世纪中后期英国工党有左右两翼。其中左翼人数较多,依次有“坚持左倾派”“比万左派”“新左派”和“本恩左派”,前后大致链接。左翼在政治思想和政策上坚持公有制、国有化,反对修改1918年党章第四条。70年代之前,工党左倾思想略占上风,由此推动国有化和公有制政策实施,成为党内修正主义派别的强大对立面。比较右翼,工党左翼对体力劳动者具有更强的领导和动员能力,思想理论上稍逊一筹。  关键词 英国工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有关国外世界现当代史教材的翻译与引进工作取得较大进展。此类教材各有特色,亦不乏共性,在译介、评析的过程中,研究者宜秉持开放态度,理性分析教材的优势与不足。由于国外世界现当代史教材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加之中西方社会文化环境的诸多差异,如何理性对待、准确辨析上述教材,如何在系统梳理、分析英文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与探讨则显得尤为必要。   关键词 世界现当代史,教材评
摘 要 1949年以来中国学者主编的世界近代史教材中出现的参考文献甚少,即使出现,也多以马列主义著作为主,这一局面一直延续到20世纪90年代才有所改观,因而21世纪的世界近代史教材需更加重视这一问题。本文主要解析各个时代教材中出现的“新贵族”这一概念,以此唤起学术界对英文注释规范的重视,从而呼唤能反映学术新成果的教材的建设。  关键词 世界近代史教学,参考文献,新贵族  中图分类号K561 文献标
[关键词]教学,英国,偏见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1)13-0029-06    英国的历史教学具有强烈的“新历史科”色彩,强调“历史是一门依赖证据、运用想象力、对过去进行探究的学问”,在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其中比较重要的技能有:时序观念、偏见处理、证据识别、逻辑推理等。这里,我们选译“什么是偏见”案例加以解读,并结合我国历史教学的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