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能否满足就业市场的需求是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是否合理的重要标准,根据多年的教学总结以及新形式的变化,通过分析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与土木工程专业特点相结合的方式,构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以不同专业方向为框架,以不同教学模块为主要构成,以理论和实践教学为实现手段的教学体系,并分析了该教学体系的特点。
关键词:土木工程;教学体系;就业
作者简介:王磊(1977-),男,山东充州人,桂林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工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结构检测加固;曾榕(1977-),男,四川泸州人,桂林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实验师,工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结构检测加固。(广西桂林541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新世纪教改工程“十一五”项目“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098042)的研究成果。
如同企业生产的产品一样,高校培养的毕业生同样存在就业质量和就业率的问题,同时也是衡量高校所培养的人才是否被市场认同的标准之一。随着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就业市场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对专业教育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不再是用人单位和大学生之间的事情,它的影响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千家万户。随着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趋完善,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任务愈加迫切。深入了解大学生就业观及择业意向,将有助于推进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和就业指导工作的完善。
一、就业形势分析
十几年来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体现在就业方向多样化与个别领域相对集中共存的局面。以桂林理工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学生为例,近几年虽然就业单位遍布施工、监理、房地产、勘察检测、公务员等行业,但学生在施工企业就业的比例很高,大约占到总毕业生的80%左右(见表1)。因此制订教学计划时应在“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下着重向施工现场倾斜。这就决定了在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上必须突出培养现场应用能力。地方高校的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就是生产第一线的现场工程师,但现场工程师的概念过于宽泛不具体,对于教师来讲对现场工程师的具体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仅凭个人的经验和理解,没有具体标准,给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带来了困难。
二、面向就业市场的教学体系的构建及特点
现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有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构建除了要充分体现“本科教育应当是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发工作的初步能力”,同时又要有工科应用型的特色,即适应性强,上手,决,有一技之长。
1.教学体系的构成
按照上述目标进行教学培养体系的建设,将4年的培养计划分为四个部分。
(1)公共课模块。该模块主要培养大学生所应具有的哲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方面的素质,是达到本科学业标准所必须学习的课程,模块包含的理论课程有:“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学英语”、“计算机能力”、“体育”等。
(2)学科基础课模块。该模块是为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应该学习的基础知识。开设的课程有:“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工程材料”、“工程测量”、“工程制图”、“工程力学”、“结构力学”、“大学物理”、“混凝土结构原理”。
(3)专业课模块。分岩土工程、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三个方向分别构建。以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为例,在这个模块中设置包含该专业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理论的课程,具体有:“房屋建筑学”、“混凝土结构设计”、“砌体结构”、“土力学与地基基础”、“钢结构”、“钢结构设计”、“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建筑工程概预算”,“结构工程试验与检测”、“建筑工程CAD”及“专业软件”等课程。
(4)实践实训模块。为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教学计划中特别突出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实践实训环节进行了加强,共有50周的实践环节教学,贯穿于大三、大四。同样分为三个主要部分。
1)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包括社会实践、军事训练与讲座、测量实习、金工实习。
2)加强有助于课程理解的实践教学环节,以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为主,包括:房屋建筑学实践训练、砼结构实践训练(一)、钢结构设计、建筑施工组织设计、土木工程预算课程设计
3)加强学生现场实际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的实践教学环节:CAD及专业软件实训、施工实践训练、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
2.建立合理的理论与实践融合方式
将实际工程和实际操作引进学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出现了大规模的增加,虽然教育经费也在逐年增加,但具体分配到每个学生的教育经费是在减少的,另外经济体制的改革使得绝大多数的施工企业在接收学生参观实习上不是十分积极。因此真正让学生进行现场操作是不太可能实现的,在课程建设中就要注意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有机结合。比如,将“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结合起来,将部分理论教学内容合并到实验教学中,并有效结合施工现场的需要和条件进行实现,例如材料的见证取样、送检、性能测试等方面完全按照实际工作的步骤和要求进行。引进施工实践训练等实际操作课程。又如,在传统的建筑施工课程的理论授课中学生虽然可以学到一些施工组织程序以及施工方法等知识,但是由于缺乏实际操作,学生往往理解不透或者理解存在偏差,针对这种情况,以建筑工程专业方向为例,可专门建设学生实践教学场地,让学生有机会在施工放线、墙体砌筑、模板制作、混凝土浇注等施工工序进行实际训练,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理论认知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以及配合学生的就业,在实训过程中,每个小组的学生分别轮流充当业主代表、施工方’监理、质检等角色,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学习。此外,通过部分材料的重复使用,结合其他课程的实验内容以及科研项目需要进行统筹考虑,在完成教学内容和质量的同时降低教学成本,例如学生浇注的混凝土构件,质量好的构件可以作为混凝土结构原理课程中的实验构件进行使用,质量差的构件可以作为工程事故与分析课程中的教学实际案例。
其次,加强现场实践教学环节。施工现场的实习和训练是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也是学生提高现场适应能力的重要保证,新的教学体系对这个环节进行了加强,施习的教学环节达到了10周的时间,主要是从三个方面进行考虑:(1)土木工程的施工周期普遍较长,如果安排时间太短所能学到的知识太少,(2)针对施工企业因为自身原因不愿接收实习学生的现象,适当延长该教学环节,在让学生真正融 入到施工过程中的同时可以帮助企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使企业接受实习学生。(3)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积极与用人单位沟通,可以拓宽将来的就业途径。同时,针对现场教学的特殊性,采取了双指导教师制,以学校的专业教师和施工现场的工程师或工长共同担任学生在施工现场的指导教师,以理论教学和实际施工技能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对学生的职业素质进行全方位提高。
最后,采用仿真虚拟模型实验教学手段,建立实践教学管理平台。仿真虚拟模型实验即采用实体建模的方式,在电脑程序中再现土木工程中各种结构形式、变形形式及结构构造等,然后在特定的程序环境中实现对虚拟模型的观察。采用虚拟模型实验教学,—方面可增加学生对实践教学中抽象问题的理解,明显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可引导学生自己亲手制造虚拟模型实验,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注重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土木工程专业的知识体系是相对固定的,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上存在明显缺陷,且专业特点又要求学生遵守规范等技术条文,因此极大地限制了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在教学计划的执行中重点加强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观念的培养,解放学生的思想是非常必要的。
以育人为本,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将基础知识传授、实践能力培养和创新素质提高有机结合;以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社会所需的人才为目标,在严谨的教学环境和浓厚的科学研究氛围中,以加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为核心,实施多元化、多层次、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即结合毕业生论文实验研究、本科生兴趣小组(科技立项)、教师科研课题、研究生科研实验和社会服务等五大类型多元化的课内外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基础性、综合设计性、研究创新性三个层次逐步提高,鼓励学生使用学校的开放实验室进行教学理论验证和科研活动,开放式教学贯穿全过程,并允许和鼓励学生在科研创新上犯错误。该体系强化了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逐步形成了启发式、互动式、研究式的实践教学模式,形成了实践教学与科研训练紧密结合、交叉进行、互为补充的新格局。
4.以土木工程专业认证为背景,密切联系工程师注册制度
土木工程专业认证始于1994年,认证委员会主要由工程教育界的资深学者和工程界的高级执业工程师各占一半而组成,具有专业权威性,并在制定土木工程专业认证制度之初就同时考虑了它与有关工程师注册制度的衔接。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满足社会需求并使学生在社会中得到最大程度的各方面发展,近20年的实践证明,专业认证在改革专业教育、改进教学管理、建设师资队伍、改善教学条件、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等方面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提高了教育水平,保证了土木工程人才培养质量,能够更有效地满足社会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
5.形成合理有效的沟通反馈模式
教学体系相对于就业市场的变化往往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当然这是与教学计划要满足普适性与相对稳定性有关,但绝不意味着教学计划是封闭的,如何建立在相对稳定基础上的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教学体系是一个重要课题。
对于教学体系的评价,一方面,可以根据企业需求现状、学生就业情况对教学体系进行评价,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例如,针对土木工程专业的特殊性,我校在建立教学计划时非常重视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以及新的就业行业的出现,并进行实际调研,根据调研结果合理调整教学计划,开设了以“混凝土新技术与新理论”、“结构工程检测”等课程为代表的开放式的选修课课程体系,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并拓宽了就业渠道。另一方面,也可以设立学生反馈机制,实现学生对教师教学手段及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设施的反馈,并由学生提出改进意见。同时,沟通反馈还包括学生自身的方面,由于现在大学生的个体性差异比较明显,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以及兴趣都会有不同表现,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在教学大纲制订以及执行过程中都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因素。
三、结论
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和对新形势、新要求的把握,建立适应就业市场的教学体系是土木工程专业教学的必然,通过建立一个合理有效的教学体系,在提高毕业生的专业素质的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面对就业的适应能力,进而提高就业率。
参考文献:
[1]侯丽萍.邓思清.新形势下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调查和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8):2.
[2]窦立军.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体系的构建[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16-18.
[3]毕家驹.中国工程专业认证进入稳步发展阶段[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25(1):1-5.
关键词:土木工程;教学体系;就业
作者简介:王磊(1977-),男,山东充州人,桂林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工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结构检测加固;曾榕(1977-),男,四川泸州人,桂林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实验师,工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结构检测加固。(广西桂林541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新世纪教改工程“十一五”项目“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098042)的研究成果。
如同企业生产的产品一样,高校培养的毕业生同样存在就业质量和就业率的问题,同时也是衡量高校所培养的人才是否被市场认同的标准之一。随着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就业市场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对专业教育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不再是用人单位和大学生之间的事情,它的影响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千家万户。随着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趋完善,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任务愈加迫切。深入了解大学生就业观及择业意向,将有助于推进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和就业指导工作的完善。
一、就业形势分析
十几年来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体现在就业方向多样化与个别领域相对集中共存的局面。以桂林理工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学生为例,近几年虽然就业单位遍布施工、监理、房地产、勘察检测、公务员等行业,但学生在施工企业就业的比例很高,大约占到总毕业生的80%左右(见表1)。因此制订教学计划时应在“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下着重向施工现场倾斜。这就决定了在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上必须突出培养现场应用能力。地方高校的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就是生产第一线的现场工程师,但现场工程师的概念过于宽泛不具体,对于教师来讲对现场工程师的具体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仅凭个人的经验和理解,没有具体标准,给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带来了困难。
二、面向就业市场的教学体系的构建及特点
现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有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构建除了要充分体现“本科教育应当是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发工作的初步能力”,同时又要有工科应用型的特色,即适应性强,上手,决,有一技之长。
1.教学体系的构成
按照上述目标进行教学培养体系的建设,将4年的培养计划分为四个部分。
(1)公共课模块。该模块主要培养大学生所应具有的哲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方面的素质,是达到本科学业标准所必须学习的课程,模块包含的理论课程有:“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学英语”、“计算机能力”、“体育”等。
(2)学科基础课模块。该模块是为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应该学习的基础知识。开设的课程有:“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工程材料”、“工程测量”、“工程制图”、“工程力学”、“结构力学”、“大学物理”、“混凝土结构原理”。
(3)专业课模块。分岩土工程、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三个方向分别构建。以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为例,在这个模块中设置包含该专业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理论的课程,具体有:“房屋建筑学”、“混凝土结构设计”、“砌体结构”、“土力学与地基基础”、“钢结构”、“钢结构设计”、“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建筑工程概预算”,“结构工程试验与检测”、“建筑工程CAD”及“专业软件”等课程。
(4)实践实训模块。为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教学计划中特别突出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实践实训环节进行了加强,共有50周的实践环节教学,贯穿于大三、大四。同样分为三个主要部分。
1)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包括社会实践、军事训练与讲座、测量实习、金工实习。
2)加强有助于课程理解的实践教学环节,以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为主,包括:房屋建筑学实践训练、砼结构实践训练(一)、钢结构设计、建筑施工组织设计、土木工程预算课程设计
3)加强学生现场实际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的实践教学环节:CAD及专业软件实训、施工实践训练、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
2.建立合理的理论与实践融合方式
将实际工程和实际操作引进学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出现了大规模的增加,虽然教育经费也在逐年增加,但具体分配到每个学生的教育经费是在减少的,另外经济体制的改革使得绝大多数的施工企业在接收学生参观实习上不是十分积极。因此真正让学生进行现场操作是不太可能实现的,在课程建设中就要注意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有机结合。比如,将“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结合起来,将部分理论教学内容合并到实验教学中,并有效结合施工现场的需要和条件进行实现,例如材料的见证取样、送检、性能测试等方面完全按照实际工作的步骤和要求进行。引进施工实践训练等实际操作课程。又如,在传统的建筑施工课程的理论授课中学生虽然可以学到一些施工组织程序以及施工方法等知识,但是由于缺乏实际操作,学生往往理解不透或者理解存在偏差,针对这种情况,以建筑工程专业方向为例,可专门建设学生实践教学场地,让学生有机会在施工放线、墙体砌筑、模板制作、混凝土浇注等施工工序进行实际训练,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理论认知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以及配合学生的就业,在实训过程中,每个小组的学生分别轮流充当业主代表、施工方’监理、质检等角色,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学习。此外,通过部分材料的重复使用,结合其他课程的实验内容以及科研项目需要进行统筹考虑,在完成教学内容和质量的同时降低教学成本,例如学生浇注的混凝土构件,质量好的构件可以作为混凝土结构原理课程中的实验构件进行使用,质量差的构件可以作为工程事故与分析课程中的教学实际案例。
其次,加强现场实践教学环节。施工现场的实习和训练是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也是学生提高现场适应能力的重要保证,新的教学体系对这个环节进行了加强,施习的教学环节达到了10周的时间,主要是从三个方面进行考虑:(1)土木工程的施工周期普遍较长,如果安排时间太短所能学到的知识太少,(2)针对施工企业因为自身原因不愿接收实习学生的现象,适当延长该教学环节,在让学生真正融 入到施工过程中的同时可以帮助企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使企业接受实习学生。(3)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积极与用人单位沟通,可以拓宽将来的就业途径。同时,针对现场教学的特殊性,采取了双指导教师制,以学校的专业教师和施工现场的工程师或工长共同担任学生在施工现场的指导教师,以理论教学和实际施工技能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对学生的职业素质进行全方位提高。
最后,采用仿真虚拟模型实验教学手段,建立实践教学管理平台。仿真虚拟模型实验即采用实体建模的方式,在电脑程序中再现土木工程中各种结构形式、变形形式及结构构造等,然后在特定的程序环境中实现对虚拟模型的观察。采用虚拟模型实验教学,—方面可增加学生对实践教学中抽象问题的理解,明显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可引导学生自己亲手制造虚拟模型实验,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注重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土木工程专业的知识体系是相对固定的,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上存在明显缺陷,且专业特点又要求学生遵守规范等技术条文,因此极大地限制了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在教学计划的执行中重点加强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观念的培养,解放学生的思想是非常必要的。
以育人为本,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将基础知识传授、实践能力培养和创新素质提高有机结合;以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社会所需的人才为目标,在严谨的教学环境和浓厚的科学研究氛围中,以加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为核心,实施多元化、多层次、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即结合毕业生论文实验研究、本科生兴趣小组(科技立项)、教师科研课题、研究生科研实验和社会服务等五大类型多元化的课内外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基础性、综合设计性、研究创新性三个层次逐步提高,鼓励学生使用学校的开放实验室进行教学理论验证和科研活动,开放式教学贯穿全过程,并允许和鼓励学生在科研创新上犯错误。该体系强化了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逐步形成了启发式、互动式、研究式的实践教学模式,形成了实践教学与科研训练紧密结合、交叉进行、互为补充的新格局。
4.以土木工程专业认证为背景,密切联系工程师注册制度
土木工程专业认证始于1994年,认证委员会主要由工程教育界的资深学者和工程界的高级执业工程师各占一半而组成,具有专业权威性,并在制定土木工程专业认证制度之初就同时考虑了它与有关工程师注册制度的衔接。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满足社会需求并使学生在社会中得到最大程度的各方面发展,近20年的实践证明,专业认证在改革专业教育、改进教学管理、建设师资队伍、改善教学条件、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等方面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提高了教育水平,保证了土木工程人才培养质量,能够更有效地满足社会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
5.形成合理有效的沟通反馈模式
教学体系相对于就业市场的变化往往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当然这是与教学计划要满足普适性与相对稳定性有关,但绝不意味着教学计划是封闭的,如何建立在相对稳定基础上的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教学体系是一个重要课题。
对于教学体系的评价,一方面,可以根据企业需求现状、学生就业情况对教学体系进行评价,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例如,针对土木工程专业的特殊性,我校在建立教学计划时非常重视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以及新的就业行业的出现,并进行实际调研,根据调研结果合理调整教学计划,开设了以“混凝土新技术与新理论”、“结构工程检测”等课程为代表的开放式的选修课课程体系,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并拓宽了就业渠道。另一方面,也可以设立学生反馈机制,实现学生对教师教学手段及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设施的反馈,并由学生提出改进意见。同时,沟通反馈还包括学生自身的方面,由于现在大学生的个体性差异比较明显,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以及兴趣都会有不同表现,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在教学大纲制订以及执行过程中都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因素。
三、结论
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和对新形势、新要求的把握,建立适应就业市场的教学体系是土木工程专业教学的必然,通过建立一个合理有效的教学体系,在提高毕业生的专业素质的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面对就业的适应能力,进而提高就业率。
参考文献:
[1]侯丽萍.邓思清.新形势下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调查和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8):2.
[2]窦立军.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体系的构建[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16-18.
[3]毕家驹.中国工程专业认证进入稳步发展阶段[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25(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