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用学角度看中日文学作品中的狐形象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athe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众所周知,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关系,因为两国的地理及环境方面等因素的影响,在语言、文学与文化方面,两国有很多相似之处。狐这一种动物也作为一种载体活跃在文化与文学之中。因此,本论文将把中日两国的文学作品里的狐形象作为研究课题,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从语用学的角度对两国狐形象的异同进行探究。
  【关键词】:语用学;文学作品;狐形象
  一、引言
  在中日两国的民间神话传说中,狐占据着重要地位。狐形象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传承了数千年。狐形象经过长年累月的发展对中国的文学风俗等产生了影响。另外,中国狐形象的发展也对日本狐形象的发展产生了影响。文学作品的内容是对当时社会的反映,由于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各国的狐形象也在发展。中日两国的狐形象在各自的社会背景下,正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本文拟从语用学角度对中日文学作品中的狐形象进行对比,以便对中日文化、中日语言更好的了解。
  二、中国文学作品中的狐形象
  在中国,狐这一形象在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小说的文学作品中占据着重要篇幅。狐形象的产生、发展乃至是没落是与中国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的。在中国,狐形象是复杂的,有的预示吉祥,有的迷惑人心,有的作为神佛形象被人类崇拜。因此,本文从文学作品这一角度切入,对狐形象进行分析,进而与日本狐形象作对比研究。
  2.1 神话传说中狐形象
  在中国的神话故事中,狐汲取日月之力修行千年成为狐仙或者狐妖。狐的形象大抵有两种,一种是吉祥的预兆,一种是遭人类唾弃的化身。
  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五种动物预示着好运和财富,它们被人类供奉为“五大仙”、“五大家”、“五显财神”,“狐仙”就是其中一种。“狐仙”守护着饥寒的人们,为他们带来丰收;狐凭借自己的智慧与勇气蒙骗老虎保住生命的“狐假虎威”这一成语也是妇孺皆知;在儒家看来,狐死的时候望向自己的故乡,这是不忘本,“仁”的体现。人们对狐的崇拜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
  九尾妖狐最早记录在《山海经》一书中。书中记载“狐,能食人。”,王弼在《周易 解卦》中写道“狐者,隐伏之物也。”狐在夜间出没祸害家禽,遭到人類憎恨。狐的叫声也是不吉利的,传说狐若是冲某家门的方向鸣叫,就预示大祸临门,也因为如此,狐遭人唾弃。随着发展,狐形象幻化成妖怪。传说中狐通常幻化成美女魅惑男子,吸食人类精气来修行。渐渐地狐妖的形象愈加被人类熟知,扎根人心中。
  2.2 代表性文学作品中的狐形象
  狐形象活跃于中国的文学作品中,而且复杂多变。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聊斋志异》、《太平广记》。在《聊斋》中对狐的描写有82章节之多。《聊斋》中的狐形象大抵分为以下三种:1,与封建时代女性形象不同,表现对当时封建社会的不满。(参见《聊斋志异新评 婴宁/小翠 》篇 1994)中国封建时代,女性地位低下。封建制度下的女性既没有自由也没有娱乐。狐化为人形,与男子结婚生子,行为举止都是对封建制度的反对;2,拥有高智慧,非常狡猾,与人类斗智斗勇。(参见《聊斋志异新评 狐谐》篇 1994))狐化作人形,与人类对话,嘲笑人的骄傲自大;3,预示未来的形象。(参见《聊斋志异新评 武孝廉/毛狐》篇 1994))狐作为灵兽,预示着人类的未来,给人类带来好运。《太平广记》中的狐形象大抵也是两种。一善一恶。狐作为动物被作者赋予人性化,在狐身上也寄托着作者的志向与不满。
  三、日本文学作品中的狐形象
  日本的狐形象是在中国狐形象的基础上,结合本国社会人文特色发展起来的。狐作为文学素材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是包括《日本书纪》的六国史。而狐形象明确出现是在《日本灵异记》一书中。本文主要研究的是本书中的狐形象。
  《日本灵异记》对狐的描写共五例,上中下卷均有涉及。上卷中的狐多以神话中的美女现象出现;中卷中多是利用自身神力作恶的狐形象;下卷则是预兆的狐形象。(参见《日本灵异记》 1970)在《日本灵异记》上卷第二「狐を妻として子を生ま令むる縁」中,狐化作人形与男子结婚生子,后因被家中狗发现其原型而离开。但其夫其子仍等她回家,传说根据其夫“来つ寝”一句,狐的日文由此而来读作“きつね”,这也是他们孩子的名字,传说其子是“狐の直”的始祖。狐在此章节中是美与善良的化身。人类相信狐有灵力存在,她与人类结合,其子必然也是有非凡神力的人;在《日本灵异记》中卷中狐的形象则发生了变化,狐利用自身灵力迫害百姓,作恶形象显现。在《日本灵异记》下卷中,狐为人类预警灾难,暗示丰收,得到百姓爱戴。
  日本文学作品中的狐形象多以善良,美的形象出现。而稻荷信仰使得狐形象被日本国民所信奉、崇拜。
  四、中日狐形象对比
  王琦在《中日狐信仰异同比较》(2010)一文中阐述中国的狐信仰在逐渐衰落,而日本的狐信仰却趋于多样化发展。笔者看来狐形象作为狐信仰的基础其对比也是如此。在中国,狐的形象不断变化,而其形象多趋于给人留下恶的印象。而狐形象在日本,由于稻荷信仰的发展,狐形象多趋于善的一面。
  总结狐形象来看,大致分为四类:预兆、美女、男子、神。对比来看,在中国,狐形象比较复杂,但是对于狐形象的善的方面印象在逐步消减。对狐的意识多数停留在化作人形魅惑男子,祸害人间的形象。而在日本,随着稻荷信仰的发展,狐形象活跃于文学作品和日本国民的生活社会中,狐在文学作品及人们心中占据重要地位。
  五、结语
  中国文学作品是对社会的反映。狐能作为素材出现在文学作品是与其自身相关的。在中国被人们崇拜的农耕神的狐神,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渐消退,而“狐狸精”这一形象却在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中发展下来,狐的形象消极化。日本经过长年累月发展,在吸收中国文化的同时,讲自国文化与所吸收的文化相融合。中日文学作品中狐形象之所以存在差异是因为中日两国社会差异导致的文化特色的差异。通过研究中日代表性文学作品中狐的形象,可以发现,最初,中国的狐作为守护农耕的神被人们信仰崇拜,而笔者认为这也是日本发展稻荷信仰的基础。在日本,稻荷信仰大肆宣传发展,稻荷的狐形象地位也逐步提高,深深值根于国民心中,并在全国流行发展起来。中日两国狐形象逐步趋于不同。
  参考文献:
  [1]遠藤嘉基、春日和男.《日本灵异记》[M].东京:岩波书店,1970.
  [2]毛利美穗.『日本霊異記』下巻三十八縁における狐の凶兆性と道教医療思想[J]大手前大学,2009.
  [3]但明伦.《聊斋志异新评》[M].山东:齐鲁书社,1994.
  [4]李剑国.《中国狐文化》[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5]李昉.《太平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1.
  [6]林方圆.关于日本社会中狐狸形象的探讨[J].外交学院,2012.
  [7]王琦.中日狐信仰异同比较[J].山东大学,2009.
其他文献
【摘要】:在我国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下进一步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对弘扬中国文化,凝聚中国力量,促进民族团结,提升综合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着重从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多样化发展,深入贯彻落实全民教育,大力兴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加强维护网络文化安全等方面试图为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可行的路径。  【關键词】:中华民族;精神家园;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
期刊
【摘要】:贵州省花灯剧院体制改革,成立贵州省花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作为非遗保护单位,如何在传承与发展中站稳步伐,是放在团长邵志庆身上的难题。出好剧,出人才,保传统,敢创新,我的团长我的团,迎着荆棘前行,用胆魄和专业定乾坤。  【关键词】:花灯剧;邵志庆;非遗  第一次见到邵志庆,是2006年《月照枫林渡》的演出现场。我那时候进创作中心工作不到半年。“刘荷荷演得真好”,我发表着自己言辞苍白但情感浓烈
期刊
【摘要】:本文采用基于语料库的方法,探讨了LOB语料库中raise一词的搭配、类联接和语义选择趋向。语料库索引分析表明,搭配词的特点影响词项的语法、语义和语用关系。文章旨在分析基于语料库的词语搭配特征研究对学习者英语词汇教学的重要性。  【关键词】:语料库; 搭配词; 类联接;语义选择趋向;raise  一、引言  词语搭配是英语教学和研究的一个重点。本族语者在选择语言形式来实现意义时,并不是一个
期刊
【摘要】:译事本难,译诗更难,重译经典诗难上加难。冯唐翻译的《飞鸟集》自问世以来便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人们对此褒贬不一。本文从不同的翻译技巧角度出发,以增词法、减词法和词性转换法为例,具体分析冯译本的特征。  【关键词】:《飞鸟集》;增词;减词;词性转换  一、引言  《飞鸟集》是泰戈尔的代表作之一,在世界各地被译为多种文字版本。中文版译者有郑振铎、陆晋德、白开元等。而冯唐新译的《飞鸟集》,因
期刊
【摘要】:便当在日本饮食生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在日本,24小时便利店,车站,机场等都长期供应便当,地铁上不难发现手提便当的上班族。去幼儿园上学的孩子也都是自带便当。便当不仅仅是一种能够填饱肚子的食物,小小的一盒便当中更蕴含着浓厚的日本文化,也体现了日本国民的特性。文章通过对便当的由来,类型等的分析,来探析日本的便当中体现出的国民特性。  【关键词】:便当;自然;律己;节俭  一.日本便当的由来及发
期刊
【摘要】:盂兰盆节在中国又称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三节同为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在日本盂兰盆节也是极其重要的传统节日,是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本文分别分析了中日两国盂兰盆节的由来、民俗活动及对民俗文化的传承,日本对盂兰盆节等传统民俗节日的高度重视、保护及传承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  【关键词】:盂兰盆节;民俗文化;传承  农历七月十五,是佛教的重要节日之一—盂兰盆节。印度佛教仪式中佛
期刊
【摘要】:群众文化活动,顾名思义,该活动的主体就是人民群众,并且活动的内容还要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这样的一种群众娱乐活动就叫做群众文化活动。在现代社会中,群众文化活动能够增强人民群众的团结意识,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属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群众文化在实际的组织和开展过程中经常遇到一些问题。基于此,本文從群众文化的定义出发,分析了群众文化活动的特征,并提出了组织与开展群众文
期刊
【摘要】:折扇文化是中国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时期发展鼎盛并流传至今。文章从折扇的起源和发展,折扇与多种艺术的融合,折扇的制作工艺,折扇现代发展进而形成别具一格的折扇文化和折扇艺术。折扇就这样承载着中国文化,凝聚着中国人民的精神文明在新时期熠熠发光。  【关键词】:明清时期;折扇;文化;书法;雕刻  扇子從古到今都是夏季人们重要清凉工具。扇子的产生取决于人们的生活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扇子不单
期刊
【摘要】:通过对云南画派丁绍光以及他现代重彩画的艺术语言的分析,了解现代重彩在创作中如何汲取生活中的素材,如何将传统艺术与现在艺术相结合,如何将中西方绘画融合。  【关键词】:丁绍光;云南画派;现代重彩;民族特色  在21世纪的今天,中国重彩画的异军突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吸收了西方绘画元素,且较好的解决了中西融合问题,从而创作出了全新的现代重彩。现代重彩画兼容了古代与现代、中方与西方,以其独特的装
期刊
【摘要】:最近几年我国经济水平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们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升,而物质的丰富使得人们在进行工作、学习以及生活之余开始对精神物质以及娱乐活动有了一定的追求。最近几年广场舞开始流行和普及,它不但是对群众的精神世界进行了丰富,还有效提升了人们自身的健康水平。文章对群众文化建设过程中广场舞所占据的地位及其自身作用进行分析,希望能够给相应的文化工作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广场舞;群众文化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