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众所周知,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关系,因为两国的地理及环境方面等因素的影响,在语言、文学与文化方面,两国有很多相似之处。狐这一种动物也作为一种载体活跃在文化与文学之中。因此,本论文将把中日两国的文学作品里的狐形象作为研究课题,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从语用学的角度对两国狐形象的异同进行探究。
【关键词】:语用学;文学作品;狐形象
一、引言
在中日两国的民间神话传说中,狐占据着重要地位。狐形象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传承了数千年。狐形象经过长年累月的发展对中国的文学风俗等产生了影响。另外,中国狐形象的发展也对日本狐形象的发展产生了影响。文学作品的内容是对当时社会的反映,由于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各国的狐形象也在发展。中日两国的狐形象在各自的社会背景下,正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本文拟从语用学角度对中日文学作品中的狐形象进行对比,以便对中日文化、中日语言更好的了解。
二、中国文学作品中的狐形象
在中国,狐这一形象在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小说的文学作品中占据着重要篇幅。狐形象的产生、发展乃至是没落是与中国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的。在中国,狐形象是复杂的,有的预示吉祥,有的迷惑人心,有的作为神佛形象被人类崇拜。因此,本文从文学作品这一角度切入,对狐形象进行分析,进而与日本狐形象作对比研究。
2.1 神话传说中狐形象
在中国的神话故事中,狐汲取日月之力修行千年成为狐仙或者狐妖。狐的形象大抵有两种,一种是吉祥的预兆,一种是遭人类唾弃的化身。
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五种动物预示着好运和财富,它们被人类供奉为“五大仙”、“五大家”、“五显财神”,“狐仙”就是其中一种。“狐仙”守护着饥寒的人们,为他们带来丰收;狐凭借自己的智慧与勇气蒙骗老虎保住生命的“狐假虎威”这一成语也是妇孺皆知;在儒家看来,狐死的时候望向自己的故乡,这是不忘本,“仁”的体现。人们对狐的崇拜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
九尾妖狐最早记录在《山海经》一书中。书中记载“狐,能食人。”,王弼在《周易 解卦》中写道“狐者,隐伏之物也。”狐在夜间出没祸害家禽,遭到人類憎恨。狐的叫声也是不吉利的,传说狐若是冲某家门的方向鸣叫,就预示大祸临门,也因为如此,狐遭人唾弃。随着发展,狐形象幻化成妖怪。传说中狐通常幻化成美女魅惑男子,吸食人类精气来修行。渐渐地狐妖的形象愈加被人类熟知,扎根人心中。
2.2 代表性文学作品中的狐形象
狐形象活跃于中国的文学作品中,而且复杂多变。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聊斋志异》、《太平广记》。在《聊斋》中对狐的描写有82章节之多。《聊斋》中的狐形象大抵分为以下三种:1,与封建时代女性形象不同,表现对当时封建社会的不满。(参见《聊斋志异新评 婴宁/小翠 》篇 1994)中国封建时代,女性地位低下。封建制度下的女性既没有自由也没有娱乐。狐化为人形,与男子结婚生子,行为举止都是对封建制度的反对;2,拥有高智慧,非常狡猾,与人类斗智斗勇。(参见《聊斋志异新评 狐谐》篇 1994))狐化作人形,与人类对话,嘲笑人的骄傲自大;3,预示未来的形象。(参见《聊斋志异新评 武孝廉/毛狐》篇 1994))狐作为灵兽,预示着人类的未来,给人类带来好运。《太平广记》中的狐形象大抵也是两种。一善一恶。狐作为动物被作者赋予人性化,在狐身上也寄托着作者的志向与不满。
三、日本文学作品中的狐形象
日本的狐形象是在中国狐形象的基础上,结合本国社会人文特色发展起来的。狐作为文学素材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是包括《日本书纪》的六国史。而狐形象明确出现是在《日本灵异记》一书中。本文主要研究的是本书中的狐形象。
《日本灵异记》对狐的描写共五例,上中下卷均有涉及。上卷中的狐多以神话中的美女现象出现;中卷中多是利用自身神力作恶的狐形象;下卷则是预兆的狐形象。(参见《日本灵异记》 1970)在《日本灵异记》上卷第二「狐を妻として子を生ま令むる縁」中,狐化作人形与男子结婚生子,后因被家中狗发现其原型而离开。但其夫其子仍等她回家,传说根据其夫“来つ寝”一句,狐的日文由此而来读作“きつね”,这也是他们孩子的名字,传说其子是“狐の直”的始祖。狐在此章节中是美与善良的化身。人类相信狐有灵力存在,她与人类结合,其子必然也是有非凡神力的人;在《日本灵异记》中卷中狐的形象则发生了变化,狐利用自身灵力迫害百姓,作恶形象显现。在《日本灵异记》下卷中,狐为人类预警灾难,暗示丰收,得到百姓爱戴。
日本文学作品中的狐形象多以善良,美的形象出现。而稻荷信仰使得狐形象被日本国民所信奉、崇拜。
四、中日狐形象对比
王琦在《中日狐信仰异同比较》(2010)一文中阐述中国的狐信仰在逐渐衰落,而日本的狐信仰却趋于多样化发展。笔者看来狐形象作为狐信仰的基础其对比也是如此。在中国,狐的形象不断变化,而其形象多趋于给人留下恶的印象。而狐形象在日本,由于稻荷信仰的发展,狐形象多趋于善的一面。
总结狐形象来看,大致分为四类:预兆、美女、男子、神。对比来看,在中国,狐形象比较复杂,但是对于狐形象的善的方面印象在逐步消减。对狐的意识多数停留在化作人形魅惑男子,祸害人间的形象。而在日本,随着稻荷信仰的发展,狐形象活跃于文学作品和日本国民的生活社会中,狐在文学作品及人们心中占据重要地位。
五、结语
中国文学作品是对社会的反映。狐能作为素材出现在文学作品是与其自身相关的。在中国被人们崇拜的农耕神的狐神,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渐消退,而“狐狸精”这一形象却在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中发展下来,狐的形象消极化。日本经过长年累月发展,在吸收中国文化的同时,讲自国文化与所吸收的文化相融合。中日文学作品中狐形象之所以存在差异是因为中日两国社会差异导致的文化特色的差异。通过研究中日代表性文学作品中狐的形象,可以发现,最初,中国的狐作为守护农耕的神被人们信仰崇拜,而笔者认为这也是日本发展稻荷信仰的基础。在日本,稻荷信仰大肆宣传发展,稻荷的狐形象地位也逐步提高,深深值根于国民心中,并在全国流行发展起来。中日两国狐形象逐步趋于不同。
参考文献:
[1]遠藤嘉基、春日和男.《日本灵异记》[M].东京:岩波书店,1970.
[2]毛利美穗.『日本霊異記』下巻三十八縁における狐の凶兆性と道教医療思想[J]大手前大学,2009.
[3]但明伦.《聊斋志异新评》[M].山东:齐鲁书社,1994.
[4]李剑国.《中国狐文化》[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5]李昉.《太平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1.
[6]林方圆.关于日本社会中狐狸形象的探讨[J].外交学院,2012.
[7]王琦.中日狐信仰异同比较[J].山东大学,2009.
【关键词】:语用学;文学作品;狐形象
一、引言
在中日两国的民间神话传说中,狐占据着重要地位。狐形象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传承了数千年。狐形象经过长年累月的发展对中国的文学风俗等产生了影响。另外,中国狐形象的发展也对日本狐形象的发展产生了影响。文学作品的内容是对当时社会的反映,由于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各国的狐形象也在发展。中日两国的狐形象在各自的社会背景下,正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本文拟从语用学角度对中日文学作品中的狐形象进行对比,以便对中日文化、中日语言更好的了解。
二、中国文学作品中的狐形象
在中国,狐这一形象在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小说的文学作品中占据着重要篇幅。狐形象的产生、发展乃至是没落是与中国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的。在中国,狐形象是复杂的,有的预示吉祥,有的迷惑人心,有的作为神佛形象被人类崇拜。因此,本文从文学作品这一角度切入,对狐形象进行分析,进而与日本狐形象作对比研究。
2.1 神话传说中狐形象
在中国的神话故事中,狐汲取日月之力修行千年成为狐仙或者狐妖。狐的形象大抵有两种,一种是吉祥的预兆,一种是遭人类唾弃的化身。
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五种动物预示着好运和财富,它们被人类供奉为“五大仙”、“五大家”、“五显财神”,“狐仙”就是其中一种。“狐仙”守护着饥寒的人们,为他们带来丰收;狐凭借自己的智慧与勇气蒙骗老虎保住生命的“狐假虎威”这一成语也是妇孺皆知;在儒家看来,狐死的时候望向自己的故乡,这是不忘本,“仁”的体现。人们对狐的崇拜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
九尾妖狐最早记录在《山海经》一书中。书中记载“狐,能食人。”,王弼在《周易 解卦》中写道“狐者,隐伏之物也。”狐在夜间出没祸害家禽,遭到人類憎恨。狐的叫声也是不吉利的,传说狐若是冲某家门的方向鸣叫,就预示大祸临门,也因为如此,狐遭人唾弃。随着发展,狐形象幻化成妖怪。传说中狐通常幻化成美女魅惑男子,吸食人类精气来修行。渐渐地狐妖的形象愈加被人类熟知,扎根人心中。
2.2 代表性文学作品中的狐形象
狐形象活跃于中国的文学作品中,而且复杂多变。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聊斋志异》、《太平广记》。在《聊斋》中对狐的描写有82章节之多。《聊斋》中的狐形象大抵分为以下三种:1,与封建时代女性形象不同,表现对当时封建社会的不满。(参见《聊斋志异新评 婴宁/小翠 》篇 1994)中国封建时代,女性地位低下。封建制度下的女性既没有自由也没有娱乐。狐化为人形,与男子结婚生子,行为举止都是对封建制度的反对;2,拥有高智慧,非常狡猾,与人类斗智斗勇。(参见《聊斋志异新评 狐谐》篇 1994))狐化作人形,与人类对话,嘲笑人的骄傲自大;3,预示未来的形象。(参见《聊斋志异新评 武孝廉/毛狐》篇 1994))狐作为灵兽,预示着人类的未来,给人类带来好运。《太平广记》中的狐形象大抵也是两种。一善一恶。狐作为动物被作者赋予人性化,在狐身上也寄托着作者的志向与不满。
三、日本文学作品中的狐形象
日本的狐形象是在中国狐形象的基础上,结合本国社会人文特色发展起来的。狐作为文学素材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是包括《日本书纪》的六国史。而狐形象明确出现是在《日本灵异记》一书中。本文主要研究的是本书中的狐形象。
《日本灵异记》对狐的描写共五例,上中下卷均有涉及。上卷中的狐多以神话中的美女现象出现;中卷中多是利用自身神力作恶的狐形象;下卷则是预兆的狐形象。(参见《日本灵异记》 1970)在《日本灵异记》上卷第二「狐を妻として子を生ま令むる縁」中,狐化作人形与男子结婚生子,后因被家中狗发现其原型而离开。但其夫其子仍等她回家,传说根据其夫“来つ寝”一句,狐的日文由此而来读作“きつね”,这也是他们孩子的名字,传说其子是“狐の直”的始祖。狐在此章节中是美与善良的化身。人类相信狐有灵力存在,她与人类结合,其子必然也是有非凡神力的人;在《日本灵异记》中卷中狐的形象则发生了变化,狐利用自身灵力迫害百姓,作恶形象显现。在《日本灵异记》下卷中,狐为人类预警灾难,暗示丰收,得到百姓爱戴。
日本文学作品中的狐形象多以善良,美的形象出现。而稻荷信仰使得狐形象被日本国民所信奉、崇拜。
四、中日狐形象对比
王琦在《中日狐信仰异同比较》(2010)一文中阐述中国的狐信仰在逐渐衰落,而日本的狐信仰却趋于多样化发展。笔者看来狐形象作为狐信仰的基础其对比也是如此。在中国,狐的形象不断变化,而其形象多趋于给人留下恶的印象。而狐形象在日本,由于稻荷信仰的发展,狐形象多趋于善的一面。
总结狐形象来看,大致分为四类:预兆、美女、男子、神。对比来看,在中国,狐形象比较复杂,但是对于狐形象的善的方面印象在逐步消减。对狐的意识多数停留在化作人形魅惑男子,祸害人间的形象。而在日本,随着稻荷信仰的发展,狐形象活跃于文学作品和日本国民的生活社会中,狐在文学作品及人们心中占据重要地位。
五、结语
中国文学作品是对社会的反映。狐能作为素材出现在文学作品是与其自身相关的。在中国被人们崇拜的农耕神的狐神,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渐消退,而“狐狸精”这一形象却在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中发展下来,狐的形象消极化。日本经过长年累月发展,在吸收中国文化的同时,讲自国文化与所吸收的文化相融合。中日文学作品中狐形象之所以存在差异是因为中日两国社会差异导致的文化特色的差异。通过研究中日代表性文学作品中狐的形象,可以发现,最初,中国的狐作为守护农耕的神被人们信仰崇拜,而笔者认为这也是日本发展稻荷信仰的基础。在日本,稻荷信仰大肆宣传发展,稻荷的狐形象地位也逐步提高,深深值根于国民心中,并在全国流行发展起来。中日两国狐形象逐步趋于不同。
参考文献:
[1]遠藤嘉基、春日和男.《日本灵异记》[M].东京:岩波书店,1970.
[2]毛利美穗.『日本霊異記』下巻三十八縁における狐の凶兆性と道教医療思想[J]大手前大学,2009.
[3]但明伦.《聊斋志异新评》[M].山东:齐鲁书社,1994.
[4]李剑国.《中国狐文化》[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5]李昉.《太平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1.
[6]林方圆.关于日本社会中狐狸形象的探讨[J].外交学院,2012.
[7]王琦.中日狐信仰异同比较[J].山东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