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

来源 :广西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ilala7788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王因为当兵留在这个城市。后来成家立业,结婚生子;后来因为儿子结婚,居住不便,分开另过;再后来因为儿子有了儿子,儿子的儿子缺人照料,在儿子的要求下,老王又跟儿子住在一起。
  这时的老王刚刚退休,家务和孩子多由老伴照看,老王闲得无聊,就买了把弦子,在家里咿咿呀呀地拉起来。年轻时的老王也算个文艺青年,尤其在部队时经常参加演出。后来转到地方工作,一忙,这个爱好就丢了,一丢几十年,再捡起来,才发现不是一般的生疏,简直就是回到了原点。于是,老王空闲下来就咿咿呀呀地拉,他相信拉熟练了就好了。
  老王是河南人,妻子却不是,后来生了儿子,儿子娶了媳妇,媳妇又生了孙子,这一家五口人,能听懂家乡戏的只有他自己,所以,他一把弦子拉得全家人心慌意乱,差点就鸡飞狗跳。有一天,他在客厅里拉着拉着儿子回来了。儿子说,爸,你去小房间拉吧。老王愣了一下,就去了小房间。刚拉了几分钟,儿子砰的一声帮他带上了门。
  晚上睡觉的时候,老王和老伴说起这事儿,他说儿子挺理解人的,知道拉弦子需要清静。老伴说,算了吧你,他哪是关心你呀?他是不想让你打扰他看电视。老伴并没有看老王的反应,而是看着墙壁说,老王,咱们能不能不拉了?你不觉得拉得太难听了吗?我也就算了,可是儿子和媳妇听着心烦呀!老伴一席话说得老王半天没言语。其实他们并不知道,老王拉的并不是简单的弦子,他拉的是乡愁,或是寂寞。
  其实老王从小就喜欢听家乡戏,也喜欢唱,后来年纪轻轻离开家乡,听戏的机会少了,眼见人老了,对家乡戏着魔起来。现在,每当他拉弦子的时候,他都会想到故乡,想到童年,想到母亲。可惜几十年过去了,亲人都离他远去,他也只能在弦音中回到故乡,回到童年,回到母親的怀抱。
  接下来的几天,吃完饭,搞好家里的卫生,老王就拎个包,来到小区对面的公园,在一个最偏僻的角落,打开便携式VCD,他就跟着人家的伴奏拉。于是,来小区的人常会听到《花木兰》《朝阳沟》《三哭殿》等一些经典的豫剧唱段。
  再后来,老王通过老乡认识了一大帮票友。票友们大多都是像他一样从故乡来到这个城市,或定居,或工作,或求学,他们有的喜欢拉,有的喜欢唱,大家一拍即合,成立了 “戏迷会”,他们约定每个周日在一个公园里聚会。这时候,老王的弦子拉得仍不好,但他可以跟在“头把弦子”后面“滥竽充数”似的学习。不论弦子拉得好坏,也不论嗓子唱得如何,大家玩得都很尽兴。于是,每到周日,老王骑车半个城市去聚会,成了雷打不动的日程。
  这些都被老婆、儿子、媳妇看在眼里,老伴还没说啥,儿子先说话了,让她管管父亲,说什么这么大年纪了,骑车转悠大半个城市,万一出点事咋办?这不是给孩子找麻烦吗?我也是纳了闷了,就爸那水平,别人还能让他加入乐队?
  于是,儿子总找这样那样的理由不让老王出去。无奈,老王只能隔三岔五地去。后来,儿子经营的饭店遇到困难,每天的脾气阴晴不定,老王索性就不出去了。
  一天,一大帮票友突然来到他家里,还拎着大包小包的礼物。老王的儿子看他们一个个打扮得“三教九流”似的,心里老大不痛快,虽不好意思赶人家走,但是脸色十分难看。
  票友们问老王为啥不来了,老王不好意思说儿子不让,就说儿子的生意遇到些困难,想在家帮帮他。他们又问遇到什么困难。他就实话实说了。原来,老王的儿子在镇政府的对门开了一家饭店,生意挺好,后来就成了镇政府的“招待点”,但是要记账,不知不觉一盘账,政府竟欠他一百多万元,眼看着资金困难开不下去了,就去要账,可是人家推来推去的根本没有还钱的意思,你说咋办?
  这时,头把弦子老秦说话了,问他哪个镇,老王就说了。老秦当即走上阳台打了个电话,也不知是对谁发了一通火。老秦挂上电话不一会儿,老王的儿子就接到了镇领导的电话,对方让他周一去镇政府办手续结账,还说了一些有眼不识泰山的话。
  事后,老王儿子的生意又活了,而且越来越红火。现在,儿子不能看到老王在家待着,也不管是什么时候,这小子都会冷不丁地冒出来一句:“爸,你咋不跟秦叔去拉弦子呢?”
  看着儿子那觍着的脸,老王哭笑不得,他知道,儿子接纳了他的爱好是假,让他巴结秦副书记才是真。老王这一辈子最怕巴结人。于是,他以身体不适为由,再也不去“戏迷会”了。
  但他仍旧拉弦子,多是在小区后面的公园,偶尔也边拉边唱:
  自从你两眼一闭,
  撒手而去,
  这个家弄得我措手不及。
  白天当爹爹,
  拉弦去卖艺,
  夜里又当娘,
  缝补儿的衣。
  孩儿想他娘我想俺的妻,
  搂着我那两个儿哭哭啼啼
  ……
其他文献
刘军 笔名楚些,1973年生,河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河南省评协理事,《奔流》编委。出版有专著《多元叙事与中原写作》,散文集《城与乡》。曾获第二届杜甫文学奖。  从某种意义上说,80后写作者的青春史与成长史始终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逐步提速的社会进程,社会空间的开放程度愈高,社会的流动性就会随之加剧。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同群体的交互性层面,皆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从呜叫出沉闷汽笛声的绿皮火车,到动车组的
期刊
生活,痛并快乐着,这种体会不分朝代和贫富贵贱。人们常常习惯将苦涩藏在心里,而把幸福变成四季餐桌上的食物。男人,在餐桌前肆意宣泄;女人,则将喜怒哀乐融进美食里。于是,一个民族千年的饮食习俗,得以经久不衰。  ——题记  曾经,一个考古专业的小伙子问我:你真是壮族的吗?太好了,那你应当是住在岭南啦?你们是骆越古国的后裔吧?你家乡的文化如何?……  提出一连串的问题,似乎他才是正宗的壮族人,而我不是。说
期刊
泄露  流水埋首于黑夜  我也是这样的一副面目,忙,不曾被一只萤火看见  空旷的西郊埋下白日的不平:草树,贫富,尘  土和白云  现在那里没有一粒灯火照着  放下忙,听到流水低声吼  慌忙中它露出几颗白色的牙齿,一闪,又一闪  这回我看到了光  度外  山头是两堆时间  生出白桉树  某一天,白桉树与白桉树之间的老铁桥上  小学生走得快  在桥上转眼不见  其余的人,车辆,陈旧的街道,蓝瓦上的阳光
期刊
陈燕萍 1990年生,福建人,四川大学2016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生。平时有小说、诗歌、散文创作,相关作品刊发于《散文世界》《陕西文学》等杂志,于2017年获得首届“嘉润·复旦全球华语大学生文学奖”散文组主奖。  天涯占梦数  许久没有接到他的消息了,程雪讷讷地看着暗下去的手机屏幕,心里头十分难过。  “他最近事情很多吗,还是忙着与新认识的朋友建立联系以至于再也想不起我来了呢”,点开屏幕,
期刊
杨桦 广西融水县人,广西小小说学会会员。2015年开始学习小小说写作,有小小说在《百花园》《金山》《三月三》《柳州日报》等报刊上发表。有小小说人选《广西微篇小说精选》和《活字纪2016年佳作选》。小小说《斗马》获“靖江王城杯”第十届广西小小说奖优秀作品奖。  四爷的金牙  最近,四爷又镶了颗金牙。  如今,就是有钱人,都不时兴镶金牙了。四爷不但不算有钱人,还比较穷,至少从表面看是这样的,但他偏就喜
期刊
于淼淼 笔名原非。沈阳人,新加坡国立大学计算机学士,法国INSEAD工商管理硕士。现居新加坡,就职于金融机构,业余码字爱好者。获新加坡STCLA文学奖诗歌三等奖(2001),新加坡国家金笔奖诗歌二等奖(2015),短篇小说《消失的钟》获新加坡国家金笔奖小说一等奖(2017)。《鸟记》中英文收录于诗集《From Walden to Woodlands》。与先生共同举办《Meandering with
期刊
穿过那条斑驳的青石板小路,若是雨天不小心踩到一块松动的石板,便会有浑浊的污水从地底溅起,似乎是抱怨,又似乎是出人头地的喜悦。巷子两边的旧式楼房在附近是很常见的,大约是上世纪末的老房子。传统的木窗,一眼便能看到几扇没了玻璃却也捂得严严实实、花花绿绿的窗口。向左拐进小巷的另一端,进一个旧旧的楼道,没有感应灯,微弱的光亮在这样一个阴雨天匍匐瑟缩着,显得凄怆又黯淡。楼道的每个角落都堆满了杂物,甚至一瞥眼就
期刊
这段白露河南岸是起伏的黃土丘,这个村却叫着白岗。岗的土是黄色,岗的高坡低洼林密草茂,叫白岗,也只有一户姓白的人家。白家没有了父亲,母亲像专来世上煎熬病痛的,骨瘦如柴,裹在一件大破袄子里。憨子是白家唯一的孩子,也是能出门跑腿办事的孩子。比如他知道什么时候到村卫生室给母亲拾药,站在卫生室门口,不说话,也不进去,医生忙完了,才抬起头看看他:憨子,你妈药又吃完了?憨子傻笑笑,算是回答了。  村里只有一个男
期刊
自从和老王相識后,我开始喊他王叔。  那是个星期天,我带孩子到小区后面的公园里玩。远远地,从公园的一角传来一阵阵悲悲切切的拉唱声,唱的是现代豫剧《倒霉大叔的婚事》里的“哭坟”片段。  不知为何,年过四十的我突然对家乡戏迷恋起来,一个人独自做家务事或散步时,都会哼唱两句。还记得年前的一天傍晚,在我居住的前一排的房子里,忽然响起一阵板胡的声音。他拉的是河南豫剧,我料定他一定是家乡人。虽然他(她)拉得断
期刊
郑老先生家的供桌上,供奉的是一块石头。  这块石头两拃长,一拃宽,青澄澄的,五面粗糙,一面打磨得平坦光滑。就在这朝上平坦光滑的一面正中央,凹下一个图形。神圣全在这图形里。郑老先生说深更半夜,这图形里能蹦出一团火来,忽闪忽闪地跳着。  村里没有人相信郑老先生的话。有人想看看这神奇的景象,在他家守过几个夜晚,啥也没看着,只说这老郑骗人。老郑问:你夜里打盹没?打了。那东西神着呢,就那一会呢,小鸟打你头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