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陶瓷壁画和公共艺术的概述、国内外地铁公共艺术中陶瓷壁画的应用以及陶瓷壁画在地铁公共艺术中的作用这三个方面对陶瓷壁画在地铁公共艺术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概述了在地铁公共艺术中陶瓷壁画应用的艺术实用性,使古老的陶瓷文明在现代的地铁空间中焕发光彩,通过陶瓷壁画表达思想和传递时代精神,增加人与公共艺术的交流互动。
关键词:公共艺术;地铁空间;陶瓷壁画;应用
中国是世界闻名的陶瓷大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传承了华夏文明发展的陶瓷文化。丰富多彩的陶瓷制品渗透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当今社会高速发展,这使得陶瓷壁画有了更为广阔的应用发展空间,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创新促使轨道交通产生更多需求。
一、陶瓷壁画和公共艺术的概述
1.陶瓷壁画的概述
陶瓷壁画是瓷质壁画和陶质壁画的总称。
陶质壁画和瓷质壁画有所区别,前者由陶泥制作而成,后者是由瓷土制作而成。陶艺作品在烧制过程中发生奥妙无穷的“窑变”,每件作品都有丰富的釉色,可以展现出独一无二的艺术化效果。
现代社会的工业技术突飞猛进,促使机械化批量生产,人们可能会出现审美疲劳,陶艺作品的独特性不仅是其他材料难以替代的,而且它们存留着历史的印记,还是文明的重要载体。
陶瓷壁画运用于公共空间时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因为高温烧制而成,其具有釉色成色稳定、耐腐蚀能力强、易于清洁等特点,既起到了美化环境、装饰空间的作用,又丰富了公众的审美品位,提升社会文化品质。
陶瓷壁画不仅可以镶嵌在建筑外墙上,还可以铺设在候车室、会议室、地铁站、火车站等建筑内墙上,它是以建筑的墙壁作为设计背景,将绘画和陶瓷装饰技法相结合进行创作,是应用广泛的壁画形式之一。
同时,陶瓷壁画作品在开放的公共空间环境向人们传递作品思想理念,具有一定的社会宣传性和审美性。
2.公共艺术的概述
公共艺术,“公共”即大众、人民,“艺术”含有审美、高雅的意思。公共艺术是在一个开放空间与公众相互交流的艺术,可在人与人之间共享,具有艺术性、人民性、共享性和开放性等特点,公共艺术大概可包括雕塑、壁画、水光置景等,公共艺术是为人所用、为人所享,它的公共性体现人民至上、平等和谐,人民给予了公共艺术重要的灵魂,公共性也是陶瓷壁画的特点之一。
公共艺术为百姓服务、支持城市发展,表现了以人为本的需要,地铁站属于公共空间,地铁陶瓷壁画属于公共艺术,是地铁环境和空间关系的艺术产物,是社会多方协作的创作成果,需要考虑更多非私人化的各种因素。
随着科学进步、社会日益发展,艺术与社会生活有着更加密切的联系。现如今人们对社会生活环境的审美和需求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公共艺术一般具有美化环境、宣传思想、展现时代风貌等功能,可以通过某个空间环境中的造型艺术体现某种精神、传递某种思想,这不仅点缀了空间,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而且能为城市空间环境注入人文精神,创造艺术文化氛围,造福人民。
二、国内外地铁公共艺术中陶瓷壁画的应用
1.国内地铁公共艺术中陶瓷壁画的应用
大约在上世纪80年代,陶瓷壁画开始运用于我国的地铁空间,北京的东四十条站入选当时十大建筑之一,壁画作品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随着城市里新线路的开通,地铁壁画再次复兴,继续衬托装点着各个城市的地下交通网。
在“九省通衢”素有“江城”之称的武汉市,东湖是全国闻名的游览胜地,是最大的楚文化游览中心,楚风浓郁,也是武汉市民的身心休憩地。武汉市地铁四号线岳家嘴站的《东湖印象》大型青花瓷壁画,创作灵感来源于武汉市的东湖美景,该青花瓷壁画采用印象派手法、运用青花瓷瓷片拼贴镶嵌构成武汉东湖美景。该青花瓷壁画在地铁环境中向市民展示东湖掠影,增添了武汉东湖景区的可读性,青花瓷的典雅古朴诠释了东湖的特征内涵,体现武汉市的绿色生态环境,也是指城市中的自然山水与城市文化背景相互交融,象征了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以及与自然友好相处的时代精神,反映出公共艺术对旅游经济方面的推动作用,使武汉市东湖这个天然场所留下了人们的脚印,拥有了人们的呼吸。公共艺术加深了市民对居住地的认识,唤起人们对城市的回忆,增进人们的交流互动,建设富有灵魂的健全城市。
2.国外地铁公共艺术中陶瓷壁画的应用
地铁公共艺术中陶瓷壁画的应用既可以古朴典雅,又可以色彩鲜艳浓郁,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公共艺术有助于改善空间的品质,也起着美化细节带动微景观改造的作用。
欧美国家的地铁空间建设发展相对较早,1863年英国伦敦的第一条地下铁道开通,伦敦地铁交通网成为世界上最古老最发达的地铁系统。
波普风格兴起于英国,有大众化、流行之意,它挣脱传统束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具有形式新颖和多元化的特征。伦敦pimlico地铁站的月台墙面上装饰着波普艺术作品《pimlico tiles》,这幅陶瓷壁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运用图形的叠加重复手法和鲜艳的色彩构成了强有力的视觉冲击力,运用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打破沉闷的地铁空间环境,为地铁站增添了一份青春活力。
三、陶瓷壁画在地铁公共艺术中的作用
1.陶瓷壁画与现代设计理念的关系
现代设计中很多设计理念注重设计对象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地铁公共艺术中的陶瓷壁画也有各种表现技法和艺术主题,陶瓷壁画会受到地铁环境中的空间、灯光、色调等因素的影响。
为了增强地铁站的艺术化和宣传性,各个地铁站点会通过不同的主题凸显周围环境的特征,可以使陶瓷壁画做到与周围地铁环境相呼应。由于地铁陶瓷壁画处于一个开放空间的艺术,陶瓷壁画与建筑环境和自然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陶瓷壁画需要与周围具体环境协调相适应,注重空间环境的整体氛围,符合公共空间环境的功能要求。
因为陶瓷壁画在地铁公共艺术中的運用具有大众性,关注点大多数是当代的多元化社会问题,例如种族、和平、环保等主题作品。表达其中的思想和时代精神,一般具有象征意义,表现以积极向上为核心的精神,倡导和谐美好的社会风尚,与现代设计理念产生共鸣。
2.陶瓷壁画在地铁环境中的文化特点
地铁公共艺术中陶瓷壁画的应用还可以反映社会对公众宗教信仰的尊重,通过陶瓷壁画的艺术形式来体现城市的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
宝通寺位于武汉市洪山南麓,是三楚第一佛地,武汉市地铁二号线宝通寺站的瓷板画主题为《宁静致远》。它运用多种材质构成一幅山水画,主要以宝通寺为设计来源,以洪山、古塔等作为背景,用白铜锻造的菩提树作为点缀,与瓷板画相结合,将古老的陶瓷文化和优良的技艺有机地结合起来,向市民传达佛教的禅意,可以吸引人们流连驻足、沉静心灵。
四、结语
中国的陶瓷生产历史悠久并且工艺优良,遍布全国大江南北,渗透于人们的生活。对于一些即将淡忘的古老工艺需要及时重视加以保护,我们国家传统的工艺体现着中国人民的智慧结晶和勤劳精神,是一笔巨大的宝贵财富,我们不仅需要紧跟时代建设的步伐,也要驻足回望过去,在创新发展的同时学会发扬和传承传统文化精神。将公共艺术与陶瓷相结合呈现出独具一格的生机活力,在人潮拥挤的现代公共环境中发扬古老的陶瓷文化,迸发出时代交融的火花。
参考文献:
1.张玉山.环境陶艺设计[M].湖南美术出版社,2010(11):P6-7.
2.王艳.壁画艺术与公共环境[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1).
3.邹文.公共艺术概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3):P81-85.
4.王中.公共艺术概论(第2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8):P395-397.
5.朱琼彧.陶瓷壁画在地铁环境中的应用研究.景德镇陶瓷大学[D],2019(6).
6.杨山厶.陶瓷壁画在公共空间中的装饰艺术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D],2013(6).
作者简介:
罗欣志,单位:武汉纺织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艺术设计与应用研究
关键词:公共艺术;地铁空间;陶瓷壁画;应用
中国是世界闻名的陶瓷大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传承了华夏文明发展的陶瓷文化。丰富多彩的陶瓷制品渗透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当今社会高速发展,这使得陶瓷壁画有了更为广阔的应用发展空间,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创新促使轨道交通产生更多需求。
一、陶瓷壁画和公共艺术的概述
1.陶瓷壁画的概述
陶瓷壁画是瓷质壁画和陶质壁画的总称。
陶质壁画和瓷质壁画有所区别,前者由陶泥制作而成,后者是由瓷土制作而成。陶艺作品在烧制过程中发生奥妙无穷的“窑变”,每件作品都有丰富的釉色,可以展现出独一无二的艺术化效果。
现代社会的工业技术突飞猛进,促使机械化批量生产,人们可能会出现审美疲劳,陶艺作品的独特性不仅是其他材料难以替代的,而且它们存留着历史的印记,还是文明的重要载体。
陶瓷壁画运用于公共空间时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因为高温烧制而成,其具有釉色成色稳定、耐腐蚀能力强、易于清洁等特点,既起到了美化环境、装饰空间的作用,又丰富了公众的审美品位,提升社会文化品质。
陶瓷壁画不仅可以镶嵌在建筑外墙上,还可以铺设在候车室、会议室、地铁站、火车站等建筑内墙上,它是以建筑的墙壁作为设计背景,将绘画和陶瓷装饰技法相结合进行创作,是应用广泛的壁画形式之一。
同时,陶瓷壁画作品在开放的公共空间环境向人们传递作品思想理念,具有一定的社会宣传性和审美性。
2.公共艺术的概述
公共艺术,“公共”即大众、人民,“艺术”含有审美、高雅的意思。公共艺术是在一个开放空间与公众相互交流的艺术,可在人与人之间共享,具有艺术性、人民性、共享性和开放性等特点,公共艺术大概可包括雕塑、壁画、水光置景等,公共艺术是为人所用、为人所享,它的公共性体现人民至上、平等和谐,人民给予了公共艺术重要的灵魂,公共性也是陶瓷壁画的特点之一。
公共艺术为百姓服务、支持城市发展,表现了以人为本的需要,地铁站属于公共空间,地铁陶瓷壁画属于公共艺术,是地铁环境和空间关系的艺术产物,是社会多方协作的创作成果,需要考虑更多非私人化的各种因素。
随着科学进步、社会日益发展,艺术与社会生活有着更加密切的联系。现如今人们对社会生活环境的审美和需求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公共艺术一般具有美化环境、宣传思想、展现时代风貌等功能,可以通过某个空间环境中的造型艺术体现某种精神、传递某种思想,这不仅点缀了空间,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而且能为城市空间环境注入人文精神,创造艺术文化氛围,造福人民。
二、国内外地铁公共艺术中陶瓷壁画的应用
1.国内地铁公共艺术中陶瓷壁画的应用
大约在上世纪80年代,陶瓷壁画开始运用于我国的地铁空间,北京的东四十条站入选当时十大建筑之一,壁画作品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随着城市里新线路的开通,地铁壁画再次复兴,继续衬托装点着各个城市的地下交通网。
在“九省通衢”素有“江城”之称的武汉市,东湖是全国闻名的游览胜地,是最大的楚文化游览中心,楚风浓郁,也是武汉市民的身心休憩地。武汉市地铁四号线岳家嘴站的《东湖印象》大型青花瓷壁画,创作灵感来源于武汉市的东湖美景,该青花瓷壁画采用印象派手法、运用青花瓷瓷片拼贴镶嵌构成武汉东湖美景。该青花瓷壁画在地铁环境中向市民展示东湖掠影,增添了武汉东湖景区的可读性,青花瓷的典雅古朴诠释了东湖的特征内涵,体现武汉市的绿色生态环境,也是指城市中的自然山水与城市文化背景相互交融,象征了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以及与自然友好相处的时代精神,反映出公共艺术对旅游经济方面的推动作用,使武汉市东湖这个天然场所留下了人们的脚印,拥有了人们的呼吸。公共艺术加深了市民对居住地的认识,唤起人们对城市的回忆,增进人们的交流互动,建设富有灵魂的健全城市。
2.国外地铁公共艺术中陶瓷壁画的应用
地铁公共艺术中陶瓷壁画的应用既可以古朴典雅,又可以色彩鲜艳浓郁,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公共艺术有助于改善空间的品质,也起着美化细节带动微景观改造的作用。
欧美国家的地铁空间建设发展相对较早,1863年英国伦敦的第一条地下铁道开通,伦敦地铁交通网成为世界上最古老最发达的地铁系统。
波普风格兴起于英国,有大众化、流行之意,它挣脱传统束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具有形式新颖和多元化的特征。伦敦pimlico地铁站的月台墙面上装饰着波普艺术作品《pimlico tiles》,这幅陶瓷壁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运用图形的叠加重复手法和鲜艳的色彩构成了强有力的视觉冲击力,运用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打破沉闷的地铁空间环境,为地铁站增添了一份青春活力。
三、陶瓷壁画在地铁公共艺术中的作用
1.陶瓷壁画与现代设计理念的关系
现代设计中很多设计理念注重设计对象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地铁公共艺术中的陶瓷壁画也有各种表现技法和艺术主题,陶瓷壁画会受到地铁环境中的空间、灯光、色调等因素的影响。
为了增强地铁站的艺术化和宣传性,各个地铁站点会通过不同的主题凸显周围环境的特征,可以使陶瓷壁画做到与周围地铁环境相呼应。由于地铁陶瓷壁画处于一个开放空间的艺术,陶瓷壁画与建筑环境和自然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陶瓷壁画需要与周围具体环境协调相适应,注重空间环境的整体氛围,符合公共空间环境的功能要求。
因为陶瓷壁画在地铁公共艺术中的運用具有大众性,关注点大多数是当代的多元化社会问题,例如种族、和平、环保等主题作品。表达其中的思想和时代精神,一般具有象征意义,表现以积极向上为核心的精神,倡导和谐美好的社会风尚,与现代设计理念产生共鸣。
2.陶瓷壁画在地铁环境中的文化特点
地铁公共艺术中陶瓷壁画的应用还可以反映社会对公众宗教信仰的尊重,通过陶瓷壁画的艺术形式来体现城市的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
宝通寺位于武汉市洪山南麓,是三楚第一佛地,武汉市地铁二号线宝通寺站的瓷板画主题为《宁静致远》。它运用多种材质构成一幅山水画,主要以宝通寺为设计来源,以洪山、古塔等作为背景,用白铜锻造的菩提树作为点缀,与瓷板画相结合,将古老的陶瓷文化和优良的技艺有机地结合起来,向市民传达佛教的禅意,可以吸引人们流连驻足、沉静心灵。
四、结语
中国的陶瓷生产历史悠久并且工艺优良,遍布全国大江南北,渗透于人们的生活。对于一些即将淡忘的古老工艺需要及时重视加以保护,我们国家传统的工艺体现着中国人民的智慧结晶和勤劳精神,是一笔巨大的宝贵财富,我们不仅需要紧跟时代建设的步伐,也要驻足回望过去,在创新发展的同时学会发扬和传承传统文化精神。将公共艺术与陶瓷相结合呈现出独具一格的生机活力,在人潮拥挤的现代公共环境中发扬古老的陶瓷文化,迸发出时代交融的火花。
参考文献:
1.张玉山.环境陶艺设计[M].湖南美术出版社,2010(11):P6-7.
2.王艳.壁画艺术与公共环境[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1).
3.邹文.公共艺术概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3):P81-85.
4.王中.公共艺术概论(第2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8):P395-397.
5.朱琼彧.陶瓷壁画在地铁环境中的应用研究.景德镇陶瓷大学[D],2019(6).
6.杨山厶.陶瓷壁画在公共空间中的装饰艺术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D],2013(6).
作者简介:
罗欣志,单位:武汉纺织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艺术设计与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