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永州时期山水田园题材诗歌特点探微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3303000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柳宗元永州时期的山水田园诗歌很有特点,无论是对永州山水自相矛盾的描述以及他寄情山水;还是佛理的渗透,无不体现柳宗元多维的创作风格和独特之处。本文试图从这个角度对他的诗歌创作进行梳理,进一步深入探讨柳宗元山水田园诗歌创作的独特风格和意义。
  关键词:柳宗元 永州时期 山水田园诗歌 特点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永州时期,柳宗元创作了大量以山水为题材的诗文,素为人称道,山水文学也一直是柳宗元研究中的热点。本文试图从柳宗元对永州山水自相矛盾的描述和他寄情山水,以及佛理渗透等几个方面来体察永州时期柳宗元备受压抑、忧乐交替、渴望自我抒解的处境。
  一 自相矛盾的永州山水描写
  柳宗元于永贞元年(805年)年末来到永州,当时,这里还是比较荒僻的地方,是远离中原政治、经济中心的南荒。据《旧唐书》卷四十《地理志三》记载,这里天宝年间有户二万七千四百九十四,口十七万六千一百六十八。而经历安史之乱后至元和初,据《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九记载,仅有户八百九十四。显然,在柳宗元的时代,永州是经济凋敝、民不聊生的地方。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亦云:
  柳子厚云:“北之晋,西适豳,东极吴,南至楚、越之交,其间名山水而州者以百数,永最善。”以妙语记其可游者,读之令人悠然有出世之意。然子厚别云:“永州于楚为最南,状与越相似。仆闷则出游,游复多恐,涉野则有蝮虺大蜂,仰空视地,寸步劳倦,近水即畏射工沙虫,含怒窃发,中人形影,动成疮疠。”子厚前所记黄溪、西山、钴铒潭、袁家渴,果可乐乎?何言之不同也?
  宋人汪藻曾游永州,亦探访过黄溪,并记之:
  黄溪距州治七十里,号称名山水而村者以百数,此为最善,然在子厚当时,以地远即少游,客更不易到此。至宋绍兴间,汪藻来零陵,访子厚遗迹,如愚溪、钴鳃潭、南涧、朝阳岩之类,可得见者不少,独黄溪为峒獠侵耕,嶝危径塞,无自而入,以远故也,汪浮溪以后,不闻更有人谈黄溪。
  可见宋时的永州依然是山高林密、幽深荒僻的,也可以间接印證永州在柳宗元的时代确为“涉野则有蝮虺大蜂,仰空视地,寸步劳倦;近水即畏射工沙虱,含怒窃发,中人形影,动成疮疠”。然而,柳宗元在“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美学观念下,努力寻找着永州山水的美丽之处,以证明荒僻之景有美感,被弃之人亦有用。这种心态又以初贬永州时最为明显,如《法华寺石门精室三十韵》、《构法华寺西亭》、《游南亭夜还叙志七十韵》、《湘口馆潇湘二水所会》等诗创作于元和元年(806年)至元和四年(809年),其共同特色是精心营构、铸词精确,对山水景色摹写穷形尽相,这种铺排细致的手法,虽构造了永州山水诗幽峭、僻远的特殊风貌,却有着过于细碎和缺少蕴藉的不足,有些长篇山水诗中还充斥着理语议论,如《法华寺石门精舍三十韵》云:“小劫不逾瞬,大千若在掌。体空得化元,观有遗细想。喧烦困蠛蠓,局 疲魍魉。寸进谅何营,寻直非所枉。探奇极遥瞩,穷妙 清响。”读之令人不耐。
  直至元和四年(809年)左右,柳宗元被贬初期的怨愤才渐渐平复,他利用闲居时间,开始大量读书、思考、漫游,以寄托情思。而“少时陈力希公侯,许国不复为身谋”的壮志也悄然瓦解,开始大量创作山水诗文。永州虽地处南楚,其境内有著名的九疑山、湘潇二水,山陵起伏,景致幽清深奥,还是有许多可观之处的。由于心境悄然变化,柳宗元的山水性情也开始占据上风,一些在永州中后期创作的山水诗以其明净清幽的诗美风格深受世人喜爱。
  如《游石角过小岭至长乌村》:
  磴回茂树断,景晏寒川明。旷望少行人,时闻田鹳鸣。风篁冒水远,霜稻侵山平。
  《秋晓行南谷经荒村》:
  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机心久已忘,何事惊麋鹿?
  《旦携谢山人至愚池》:
  新沐换轻帻,晓池风露清。自谐尘外意,况与幽人行。霞散众山迥,天高数雁鸣。机心付当路,聊适羲皇情。
  《雨晴至江渡》:
  江雨初晴思远步,日西独向愚溪渡。渡头水落村径成,撩乱浮槎在高树。
  这些描绘山水的小诗极为精确传神,择取幽谷荒村的冷寂、雨后渡头的撩乱来描绘,将当地的风光、情景写得历历如画,又有瞬间有悟的情趣,而这一类型的山水小诗最为清润流动的是《渔翁》: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声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这首小诗在动态中传神写照,有一种神超意旷的性灵之美。从上述分析可知,随着柳宗元心态的变化,对山水的观感也发生着变化,因此导致对永州景致描述的矛盾,当然统观柳宗元永州山水诗的创作,总体上仍是以幽险峻峭的山水气貌来象征和隐喻其幽愤不平的内心。
  二 情有独钟的永州山水描写
  从上文可知,柳宗元在永州经常出游并大量创作山水诗文,这并不完全因为永州当地的自然风景如何美丽所引发了诗思,而是借山水来舒解诗人心中郁结的情感,来表达贬谪生活中的寂寞与痛苦,所以柳宗元的山水诗文总是强烈地彰显着诗人的主观情感。元好问云:“谢客风容映古今,发源谁似柳州深?朱弦一拂遗音在,却是当年寂寞心。”元好问认为柳宗元不仅学习了谢灵运模山范水的创作方法,更重要的是领会了谢灵运意在山水的不得已与哀伤寂寞,故其诗深得谢灵运的神韵。柳宗元确有一些山水诗的谋篇布局如谢灵运山水诗一样讲究精细刻画、模山范水,在一些长篇山水诗中学习谢灵运的痕迹还非常明显,如前文曾引过的《法华寺石门精舍三十韵》。但究其根本,柳宗元的山水诗是抒发骚人意。柳宗元的遭遇、心情与屈原相似,柳宗元在贬谪永州途中即作《吊屈原文》,至永州后又有骚体文十篇,如《乞巧文》、《骂尸虫文》、《斩曲几文》等,借骚体以寓怨,其文章中也多有哀怨之意。观其在永州的山水诗创作,也透露了这种心境,如:
  弃逐久枯槁,迨今始开颜。
  投迹山水地,放情咏离骚。
  杳杳渔父吟,叫叫羁鸿哀。   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云:“若乃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略语则阙,详说则繁。然屈平所以能洞鉴风骚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耳?”而葛晓音《山水田园诗派研究》则论述,对山水的大量描述实出于《楚辞·九歌》之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未尝不可将楚辞视为山水描写的先声”。至永州后,柳宗元受楚地风物影响,深谙屈原来此后的徘徊苦闷的心情,在诗歌创作中有意识以楚地山川风物入诗,情感上也以骚怨为主,虽偶有闲情逸致欣赏山水,但仍是一瞬间而已,如《构法华寺西亭》云“窜身楚南极,山水穷险艰”,但登高望远之后,景色怡人,“割如判清浊,飘若升云间。远岫攒众顶,澄江抱清湾”,因而“神舒屏羁锁,志适忘幽潺。弃逐久枯槁,迨今始开颜”。然而这种快乐仍是暂时的,强烈的悲哀迅速将诗人拉回现实,“赏心难久留,离念来相关”。如果联系柳宗元在永州所作的山水游记,这种希望在山水中寻得解脱的心理路程就更为明晰了。柳宗元在“贬”且“窜”之后,仍然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情感,仍然悲愤哀伤于人际世事,这也就是屈原的情操传统。柳宗元在永州时期诗歌创作中表现出来的执著、愤懑的强烈情感,孤峭严峻、冰清玉洁式的艺术风格传达出来的正是类似于屈原的深情美丽。可见,长期生活在楚地的柳宗元,应该是有意识地借永州山川风物营造浓郁的楚骚情调,用以反复咏叹失志之悲,形成了独特的风格。陆时雍《诗镜总论》云:“刘梦得七言绝,柳子厚五言古,俱深于哀怨,谓骚之余派可。”失时违志,悦山乐水,是中国古代文人普遍的心理选择。却没有一个像柳宗元那样把描写山水的美也作为一种抗争,作为隐含的自矜和孤傲不屈的精神的外化。
  三 佛理渗透的永州山水描写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对外文化交流最发达的时期,尤以佛教为媒体的中印文化交汇融合最为活跃。柳宗元以儒者而崇佛,对汉译佛典有精深的钻研,与佛徒亦有长期的交往,《柳河东集》正集四十五卷诗文中,佛教碑文约占两卷,有关游访寺庙、赠答僧侣的文字各近一卷。
  柳宗元一生试图寻找儒佛相合的一面,不仅在诸多文章中反复论述,曾说“退之忿其外而遗其中,是知石而不知韫玉也”。如认为佛教义理“往往与《易》、《论语》合,诚乐之,其于性情爽然,不与孔子异道”,从道德伦理的角度,柳宗元则推许学佛之人脱世俗之桎梏,追求心性自由的高尚思想与行为。柳宗元反复申明的是以儒统佛。
  柳宗元对佛理的研究亦盛于永州时期。他贬永初期寄居佛寺,直接感受佛学氛围,更重要的是求助于佛理以减轻心灵痛苦。柳宗元在永州的嗜佛显然是借助于佛学这一外物来抒解心中的悒郁。
  柳宗元永州诗中纯粹宣讲佛理、体认佛理的作品并不多,直接与佛徒交往而写的诗篇亦不算太多,检点柳集亦不过十来首。这些诗在艺术表现上,明显分为二类:一类为纯粹言理,带有浓郁的佛教理趣意味,主要是《巽公院五咏》中其一《净土堂》、其二《曲讲堂》、其三《禅堂》;另一类诗篇则是以景托理,景理相融,有着空灵洁净的美感,有《晨诣超师院读禅经》、《戏题石门长老东轩》及《巽公院五咏》中其四《芙蓉亭》、其五《苦竹桥》诸诗。
  柳宗元所作的纯粹宣讲佛理的诗并不是泛泛而论,通常都带有诗人自己对佛教理论的态度与倾向,是诗人内心的体悟以及对佛理的精深认识,是把佛理渗透于山水田园诗之中。如巽公院五咏》之三《禅堂》:
  发地结青茅,团团抱虚白。山花落幽户,中有忘机客。涉有本非取,照空不待析。万籁俱缘生,杳然喧中寂。心境本同如,鸟飞无遗迹。
  此诗用山水田园的景物描写淡化了佛理的枯燥感,虽然用鸟飞无迹的意象象征心灵无碍的自由活动,本是佛家之语,有着浓郁的佛家气息,但用在此诗中,令原本清幽静寂的境界中增添了一点灵动的色彩,富于艺术韵昧。与另一类佛理诗有相似之处。其它各篇以佛理入诗的诗歌都是与这相似的佛理与情采相融的佳篇,比较著名的是《晨诣超师院读禅经》,此诗以极为清冷的笔调描绘自己读佛经的情景,向来为世人所喜:
  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日出雾露余,青松如膏沐。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诗人于佛寺禅院中忘却了世间烦恼,也消隐了生活的悲情和伤感,心境平和冲淡,风格也自然冲淡。
  《赠江华长老》一诗赞赏江华长老精熟佛理,亦以清逸之笔写景述怀,在语言上不雕琢刻画、用字用典不求乖僻深奥,明白如话,风格与《晨诣超师院读禅经》相似。除去上述这些直接宣讲佛理、描述与佛徒交往的诗歌外,柳宗元永州诗中还普遍存在着佛理对柳诗的渗透,尤其在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的诗歌中,给柳宗元的永州诗歌融入了独特的美感。这就说明贬至永州的诗人企求从乐山水、嗜闲淡中超脱自己,从心理上拉开与现实的距离,于是借助于佛学。由于佛学讲求通过静滤思维,使心体空明,不粘不滞,祛除妄念,追求心灵的感悟,对于山水亦以幽清景致为美,恰巧暗合柳宗元追求山水之美以解心灵之忧的需求。当心物俱无的佛学作用于他进行审美活动时,就必然以距离世俗的情趣为其诗美追求。如《郊居岁暮》:“屏居负山郭,岁暮惊离索。野迥樵唱来,庭空烧烬落。世纷因事远,心赏随年薄。默默谅何为,徒成今与昨。”诗中写田家农事自然生动,且心无挂碍、悠然自得,读来自有一份冷静与平和。其它诗歌如《夏昼偶作》、《雨晴至江渡》以及愚溪诸诗,都体现了这种闲淡的、物我相忘的特殊美感。对佛理的嗜好应在无形中帮助柳宗元形成清新简淡、重视理趣的美学观,因而柳宗元永州诗中具有的明净幽清的风貌是得益于佛学的,也对其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 杨文榜:《柳宗元及其诗歌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2] 陈松柏:《柳宗元初到永州的心态解读——以〈谪龙说〉〈江雪〉〈首春逢耕者〉为线索》,《广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7期。
  [3] 徐翠先:《柳宗元诗歌的创作风格及其艺术渊源》,《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作者简介:游锡剑,男,1958—,贵州遵义人,本科,副教授,全国优秀教师,研究方向:文艺学、小学语文教育,工作單位:遵义师范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 对于莫泊桑名篇《项链》的主题,评论界历来存在着“讽刺说”和“褒扬说”两种不同的观点。本文在分析了两种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对这篇小说主题的更深层次理解,即:对人生的思考,对命运的慨叹构成了《项链》的主旋律。莫泊桑正是通过玛蒂尔德的悲剧来表现人生的荒谬和残酷,表现偶然性因素对人生的影响,而贯穿其中的则是他对命运的失望和感叹。  关键词:《项链》 主题 讽刺说 褒扬说 命运 
期刊
摘要 人道主义作为一种不断演进的思想体系,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资产阶级革命性的逐渐减弱,人道主义也走向没落。以狄更斯为代表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以人道主义为武器,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批判。在《远大前程》中,狄更斯通过皮普、郝维仙小姐、马格韦契的生命历程,深刻揭露了资产阶级社会中的丑恶,但更为重要的是,他为我们点亮了通往未来的人道主义复兴的明灯。  关键词
期刊
摘要 哥特式写作风格在英美文學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以《呼啸山庄》这一不朽的哥特式名著为研究对象,对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性格及外部环境描写中的哥特风格进行分析,旨在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哥特式写作特点。  关键词:哥特式 情节 性格 环境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哥特式小说盛行于19世纪初的英国。这种小说主要以废弃的古堡、荒原为背景,描绘极端的或不同
期刊
摘要 英国作家戴维·赫伯特·劳伦斯一生创作了一千多首诗歌,出版了十本诗集,在世界诗坛竖立起一座独特的丰碑。诗歌凝结着劳伦斯对生活、经历、情感的感悟,记录着他不断探询自我,完善自我的心路历程。本文按照其心灵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脉络,把劳伦斯的诗作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详细论述了诗人劳伦斯所经历的,对爱的渴求、对自然的回归、以及对死亡和重生的探索三次蜕变的过程。  关键词:戴维·赫伯特·劳伦
期刊
摘要 《金阁寺》以发生于1950年的“金阁纵火事件”为题材,以第一人称叙述者(沟口)回述了灰暗的童年以及自己从迷恋到焚毁金阁的异常过程。其中,不可靠叙述突显了主人公沟口无意识的压抑,固着于金阁这一理想意象。最终,沟口的纵火行为带有强烈的侵凌倾向,揭示了日本战后青年个体处于精神真空而面临的自我同一性危机。  关键词:不可靠叙述 同一性危机 无意识 侵凌  中图分类号:I106.4
期刊
摘要 本文通过对中英诗歌中“秋”诗意象的分析发现,中国诗人喜欢“悲秋”,而英国诗人则倾向于歌颂秋的收获,但是二者同样表现出一定的联系。本文认为,两者之间的这种差别和联系主要是由于自然社会环境的不同,以及东西方文化的差异造成的。  关键词:中英诗歌 “秋” 诗意象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中国诗歌和英国诗歌中都不乏以秋天为主题的佳作,但两个国家
期刊
摘要 《杰·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是托马斯·艾略特早期詩歌中的重要作品。本文拟从时间和意识两个哲学范畴分析这首诗歌深刻的哲学内涵及诗歌主题,通过分析物理时间与心理时间的交叉运用、客体意识与主体意识的并置,管窥艾略特的哲学观对理解其诗歌的作用。  关键词:时间 意识 《杰·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 艾略特诗歌研究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杰
期刊
摘要 兰斯顿·休斯是美国当代最为杰出,也是最有影响力的诗人。他将黑人传统音乐融入其创作中。不仅如此,兰斯顿·休斯的作品还洋溢着世界主义的情怀,他将布鲁斯音乐中关于黑人苦难情绪的表达,融合成了对全世界弱势全体的关注。兰斯顿·休斯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将永垂不朽。  关键词:布鲁斯音乐 诗歌创作 兰斯顿·休斯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兰斯顿·休
期刊
摘要 日本著名古典随笔《枕草子》中运用了大量的色彩描写,堪称色彩盛宴。本文通过该作品中“紫”色用例,分析了日本平安王朝女性作家的贵族审美倾向,并试与中国的古典色彩审美相比较。  关键词:《枕草子》 紫色 色彩 审美 贵族 王室  中图分类号:I106.6 文献标识码:A  人类使用色彩的历史可追溯到15万年至20万年前的冰河时代。原始人从季节流转、万物枯荣看到了大自然的色彩
期刊
摘要 由古至今,历代论者对孙绰玄言诗地位、成就多有评述,对其性格的考察却甚为粗疏,以致影响到了对孙绰其人的全面认识与评价。本文依据知人论世的原则,考述孙绰出处行藏,认为孙绰个性真率、深情、张扬,自有其可爱的方面,只是在东晋根深蒂固的门阀制度下,孙绰较为复杂的个性同东晋士族的尚好、倾向不相一致,最终导致历史上对其个性的一些出于偏见的贬抑与讥刺。  关键词:孙绰 个性 《世说新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