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侧支生成的影响因子分析

来源 :中国现代医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rr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侧支生成的影响因素,为冠心病患者的治疗与预后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10月~2015年9月间19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分为侧支生成组100例和无侧支生成组90例,采取单因素与多因素方法分析患者的脉狭窄程度、性别、年龄、高血压和糖尿病以及实验室检查指标与侧支循环生成的关系。 结果 侧支生成组与无侧支生成组的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吸烟史和饮酒史以及糖尿病史、血脂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侧支生成组MCP-1、bFGF和IL-8均高于无侧支生成组,而PF4低于无侧支生成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侧支生成组与无侧支生成组均存在冠状动脉血管闭塞情况,且侧支生成组完全闭塞率显著高于无侧支生成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闭塞数、闭塞程度、MCP-1、bFGF、IL-8均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生成呈正相关性(r=5.078、11.216、6.215、9.335、7.023,P均<0.05),而PF4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生成呈负相关性(r=-6.225,P<0.05)。 结论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主要出现在严重冠心病中,且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和MCP-1、bFGF、IL-8以及PF4均是造成侧支循环生成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冠心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影响因素;预后
  [中图分类号] R54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6)07-0005-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mpact factors of coronary collateral artery formation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treatment and prognosis of these patients. Methods A total of 190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October 2012 to September 2015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he collateral formation group (n=100) and the non-collateral formation group (n=90)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coronary arteriography. The relations of degree of coronary artery stenosis, gender ratio, ages, history of hypertension and diabetes mellitus, and laboratory examination results to collateral formation were analyzed by single-factor and multi-factor methods. 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gender ratio, ages, history of hypertension and diabetes mellitus, history of smoking and drinking, and serum lipid paramete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P>0.05). In the collateral formation group, the MCP-1, bFGF, and IL-8 were all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non-collateral formation group, while PF4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non-collateral formation group, both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s(P<0.05). Coronary arterial occlusion could be observed in both groups, but the incidence of entirely occlusio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collateral formation group(P<0.05). The numbers and levels of coronary occlusion, MCP-1, bFGF, and IL-8 showed positive correlation to the collateral circulation formation of coronary artery(r=5.078, 11.216, 6.215, 9.335, 7.023, P<0.05). While PF4 showed negative correlation to the collateral circulation formation of coronary artery(r=-6.225, P<0.05). Conclusion Collateral circulation formation of coronary artery is mainly observed in severe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the degree of disease, MCP-1, bFGF, IL-8, and PF4 are all essential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collateral circulation formation.   [Key words]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ollateral circulation formation of coronary artery; Impact factor; Prognosis
  冠心病是临床中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在临床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对患者造成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发生严重狭窄或者完全闭塞时,很容易出现冠状动脉侧支循环[1]。一旦侧支循环生成可以供应阻塞血管远端的心肌血液,并减轻阻塞区域缺血缺氧的情况,在临床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良好侧支循环生成可以限制急性心肌梗死的面积,并进一步改善患者的左心室功能,从而避免室壁瘤的形成[2]。临床中并不是所有的冠状动脉阻塞均会引起侧支循环,其形成主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且临床中尚无统一的定论[3]。因此,本次临床研究对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和侧支循环生成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旨在更好地了解影响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生成的因素,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0月~2015年9月间19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知情同意参加此次临床研究。排除严重脑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以及营养不良疾病的患者,并依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情况分为侧支生成组100例和无侧支生成组90例。
  1.2 方法
  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冠脉狭窄程度以及实验室检查指标,并分析其与侧支循环生成的相关性。
  1.3 侧支生成分级方法
  依据Rentrop分级系统进行评估[4],分为四个等级:①0级:检查未见有侧支血管的灌注;②1级:检查侧支血管可见,但是造影剂未到达灌注动脉心外膜的部分;③2级:检查侧支血管清晰可见,心外膜动脉部位出现灌注;④3级:侧支血管清晰可见,心外膜动脉完全灌注。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组间差异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独立样本采用t检验,各个因素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生成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多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性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特征比较
  侧支生成组与无侧支生成组的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吸烟史和饮酒史以及糖尿病史、血脂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侧支生成组MCP-1、bFGF和IL-8均高于无侧支生成组,而PF4低于无侧支生成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特点与闭塞比较
  侧支生成组与无侧支生成组均存在冠状动脉血管闭塞情况,且侧支生成组完全闭塞率显著高于无侧支生成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各个因素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生成相关性分析
  冠状动脉闭塞数、闭塞程度、MCP-1、bFGF、IL-8均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生成呈正相关性(r=5.078、11.216、6.215、9.335、7.023,P均<0.05),而PF4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生成呈负相关性(r=-6.225,P<0.05)。
  2.4 影响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生成因素Logistic回归性分析
  通过对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生成因素的Logistic回归性分析,冠状动脉闭塞数、闭塞程度、MCP-1、bFGF、IL-8、PF4均是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生成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3。
  3讨论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在新生儿出生时便存在,正常的心脏侧支血管无任何的功能,也是冠脉的重要储备部分,只是在冠脉病变出现狭窄之后侧支血管才显示其功能[5,6]。研究显示,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生成可以代偿性地改善冠心病患者远端血供状况,并对改善其预后具有重要的作用[7]。临床中影响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生成的因素也比较多,且也是临床中研究的重点。
  经过此次的临床研究分析,侧支生成组与无侧支生成组的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吸烟史和饮酒史以及糖尿病史、血脂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说明,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吸烟史和饮酒史以及糖尿病史、血脂指标等因素均不是引起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因素。同时,数据还显示,侧支生成组与无侧支生成组均存在冠状动脉血管闭塞情况,且侧支生成组完全闭塞率显著高于无侧支生成组,说明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的冠心病患者更容易出现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且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也是影响侧支循环发育的一个重要因素,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在发生闭塞的情况下,闭塞远端的冠状动脉内压逐渐下降,且一旦冠状动脉的压力梯度增加时,会使得潜在侧支动脉的血流也逐步增加,从而使得黏附分子与细胞因子表达增加,更好地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与内皮细胞增加,大大促进组织的降解能力,引起血管的重构,最终导致侧支循环的生成[8,9]。经过各个因素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生成相关性分析,冠状动脉闭塞数、闭塞程度、MCP-1、bFGF、IL-8均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生成呈正相关性,而PF4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生成呈负相关性。MCP-1属于一种促进动脉形成因子,能够较好地诱导表达在内皮细胞和单核细胞以及平滑肌细胞,从而更好地刺激血管内皮细胞与平滑肌细胞的分裂,更好地诱导多种组织因子表达,促进血管的生成[10,11]。而bFGF可以直接诱导人血管平滑细胞的增殖,更好地促进外周神经纤维的再生,最终促进侧支循环的生成[12,13]。IL-8是临床中常见的炎性因子,常在抗感染和免疫反应调节等方面具有紧密的联系,但是在动脉侧支循环生成方面报道并不多见。IL-8可以潜在刺激血管的新生,最终引起动脉侧支循环生成[14,15]。PF4在临床中属于血管新生的一种稳定性因素,常具有抑制血管的生成和抑制内皮细胞的增生[16,17],其含量的增加会更好地抑制侧支循环的生成,反之含量降低可以促进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生成[18,19]。另外,此次研究还显示,冠状动脉闭塞数、闭塞程度、MCP-1、bFGF、IL-8、PF4均是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生成的独立危险因素,进一步说明,上述的各个因素均易影响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生长,也是其独立的危险因素[20]。因此,临床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更好地了解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生成的因素及状况,便于医师更好地了解和判断患者的病情。   综上所述,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主要出现在严重冠心病中,且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和MCP-1、bFGF、IL-8以及PF4均是造成侧支循环生成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 陆四.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研究进展[J]. 医学综述,2014, 20(12):2113-2115.
  [2] 殷人麟.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脉侧支循环形成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D]. 江苏:苏州大学,2014.
  [3] 赫明萍,李勇,沈伟,等. 冠状动脉侧支生成的影响因素分析[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3,41(10):833-838.
  [4] Gungor H,Zencir C,Babu AS,et al. Influence of preoperative coronary collateral circulation on in-hospital mortality in patients undergoing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 surgery with intra-aortic balloon pump support[J]. Chin Med J (Engl),2014,127(17):3077-3081.
  [5] 王舒. 人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临床研究进展[J]. 心血管病学进展,2012,33(6):691-693.
  [6] 谢飞,赵学忠.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与冠心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9):2568-2572.
  [7] 吴竹青,汪国宏,王小强,等. 单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侧支循环与临床预后的关系[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7(5):463-465.
  [8] 孙旭文,高晓玉,李冰,等. 单侧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患者的侧支循环开放及其与脑梗死的关系[J].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2,45(7):498-499.
  [9] 钟维章,黄光坚,陈渊,等. 症状性颈内动脉系统狭窄或闭塞患者的侧支循环特点及其与神经功能的关系[J]. 实用医学杂志,2014,30(1):61-64.
  [10] 宋军锋. MCP-1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D]. 山西:山西医科大学,2012.
  [11] 张舒媚,包金兰,孙润陆,等. 早发冠心病患者血清MCP-1与HDL2、HDL3水平及其相关性分析[J].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5,36(3):403-407.
  [12] 杨力,张嵬,张杰民,等. bFGF及雷帕霉素降解支架对心肌血运重建的实验研究[J]. 中华全科医学,2013,11(6):832-833.
  [13] 包乌仁吐亚,武彦,耿虹,等. cTnI、bFGF在冠心病猝死中的表达及其意义[J]. 包头医学院学报,2011,27(1):10-12,14.
  [14] 何海燕,李文华,赵昕,等. 尿IL-18对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后对比剂肾病的早期诊断价值[J]. 中华全科医学,2014,12(12):1935-1937.
  [15] 叶广宁,黄晓渝,欧家满,等. 冠心病患者血清Cys C、IL-18水平及临床意义探讨[J]. 中华全科医学,2012,10(6):880,943.
  [16] Canpolat U,Turak O,zeke,et 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flammatory markers and coronary collateral circulation should be evaluated together with cardiovascular medications in 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 Clin Appl Thromb Hemost,2014,20(6):654-655.
  [17] 莫凡睿,李娟. NSTEMI患者心肌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J]. 河北医药,2015,37(1):71-73.
  [18] 沈迎,吴宗贵,沈卫峰,等.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研究进展[J].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2013,40(5):265-268.
  [19] 汪岚,曹蘅.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 国际老年医学杂志,2014,35(6):285-288.
  [20] 李艳东,赵静慧,靳翠彬,等. 影响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J]. 河北医药,2010, 32(19):2698-2699.
  (收稿日期:2015-10-12)
其他文献
1  秦诗沅和摄像师风尘仆仆赶到苗里县的时候,距离这一年的清明,还有两天。  她站在那扇灰蓝色的铁门前,怎么也叫不开门。门上贴着一对儿喜庆的对联,在风雨的侵袭下,泛出斑驳的颜色——  那已是去年的款式。  隔壁大妈见秦诗沅一副焦灼的样子,忙道:“姑娘,你来得不巧,这陆家人一早便去烈士陵园扫墓了……”  “那陆翊呢?他也去了吗?”秦诗沅问。  “当然,如今老陆家就剩下这一双孤儿寡母,不管去哪儿,他们
[摘要] 目的 研制一种更方便、更准确、编码更快捷美观的X线胶片编码器。方法 先绘出想象出来的X线胶片编码器之图形,然后在对各家医院X线胶片暗盒进行测量,定出最佳数据,最后实施生产。结果 设计生产出的X线胶片编码器由四个部分组成,即编码板、插码槽、暗盒夹、插码条。结论 该新型X线胶片编码器确实在编码时能达到编码快捷、准确、外形美观,并且不再使用胶布,耐用持久,价格便宜。  [关键词] X线胶片编码
[摘要] 目的 探讨PiCCO监测用于指导危重患者容量管理的临床意义。 方法 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月我院ICU住院治疗的危重患者40例,其中将应用PiCCO监测的患者22例设立为观察组,接受上腔静脉置管监测的18例患者设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APACHEⅡ评分、HR、MAP、CVP,GEDVI、EVLWI、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 时间。 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第3天GEDVI 较治疗
[摘要] 目的 探讨无创正压通气(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NIPPV)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的疗效。 方法 选择61例处于稳定期的COP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给予稳定期治疗用药及基础用药治疗,而观察组给予每晚不少于4 h的BiPAP呼吸机治疗。分别于治疗后1、3、6、12个月时观察患者的IL-6
[摘要] 目的 将可重复性经皮跟腱松解法运用于Ponseti的治疗方案中,探讨此法对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畸形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3月~2014年6月期间收住的马蹄内翻足患儿共117例137足,均采用Ponseti方法进行治疗。在连续石膏矫形后,有102例116足(84.67%)存在足背屈受限大于15°,外展局限于70°内,均实施可重复性经皮跟腱松解术。术后穿戴支具定期随访。 结
[摘要] 目的 探討游离踇趾腓侧皮瓣修复手指掌面软组织缺损的疗效。 方法 2011年6月~2013年3月,我们以手指掌面软组织缺损的病例中,以踇趾腓侧带血管皮瓣行动脉及伴行静脉吻合,提供皮瓣供血与反流,使皮瓣成活修复手指掌面软组织缺损。选取8例手指软组织缺损伴有肌腱或骨质外露病例。 结果 8例患者皮瓣全部成活,供区创面均一期愈合。术后4例随诊时间为6~24个月,皮瓣外形及质感良好。 结论 游离踇趾
[摘要] 目的 应用合理用药管理系统,提高门诊处方质量、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与临床合理用药,提升药学服务质量。方法 对我院合理用药管理系统应用的介绍,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综合评价。 结果 我院合理用药管理系统实现了全处方点评,近一年每季度各级警示数百分率与前一季度相比较每个季度在逐渐递减(P<0.05),内科门诊、儿科门诊及乳腺科门诊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及注射给药率较该系统使用前明显降低(P0.05),对
[摘要] 目的 探讨儿童慢性荨麻疹伴AD患儿血浆脂氧素A4水平,分析其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慢性荨麻疹患儿36例、AD患儿32例、慢性荨麻疹伴AD患儿31例,正常对照患儿30例,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分离血浆,应用ELISA法测定血浆脂氧素A4的含量,分析脂氧素A4与疾病严重程度SCORAD评分的相关性。 结果 AD组及慢性荨麻疹伴AD组血浆脂氧素A
[摘要] 目的 观察机械通气患者在SBT过程中EAdi的变化以及膈肌厚度位移变化,分析结合二者参数预测脱机拔管的预后。 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入住重症监护病房符合COPD诊断标准需要进行机械通气患者采用NAVA呼吸模式,按照患者是否成功脱机拔管分为撤机成功组和失败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SBT前、SBT 30 min的呼吸参数变化及SBT时(基线)、10 min、30 min的EAd
[摘要] 目的 探討派特灵宫颈用药对人乳头瘤病毒(HPV) E6/E7 mRNA的影响及临床意义。 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0月在我院行阴道镜下宫颈活检病理为CINⅢ及以下病变,并且HPV E6/E7 mRNA持续3个月阳性的患者198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归为非手术及手术组,两组再随机细分为派特灵用药组及对照组。非手术组共102例,其中用药组48例,对照组54例;手术组共96例,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