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年一度的年会季又轰轰烈烈地拉开了序幕,2012年的流行热词,如“骑马舞”、“甄嬛传”、“航母style”、“中国好声音”等,都一一出现在公司年会上。一家公司更是有三个部门准备的都是表演《江南style》,雷同的形式不禁让人有些审美疲劳。
年会是一个企业文化的集中体现,但企业文化不仅存于此。
年会三部曲:吃饭、抽奖、看表演
对不少企业而言,年会是块遮羞布,用一年一度的光鲜盖住企业文化建设的贫乏。
由企业出资,包下一处饭店或者度假村,领导总结一年来的成就、员工表演娱乐节目、大家聚在一起吃吃喝喝,最好还能抽中一个大奖……这几乎是中国企业年会通用版本。
根据《南方都市报》2013年1月的调查显示,超5成受访者希望自己公司的年会是“娱乐、励志、抽奖”兼备型;超2成认为年会过于冗长,不够娱乐;超5成认为自己参加的年会属于“饭醉抽奖”型。
“年会的内容基本每年都一样:吃饭、抽奖、看表演。”上海好饰家建材园艺超市有限公司工作超过6年的文兴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对于今年的年会,她并不十分期待。
由于经济不景气,很多公司对年会的成本有很严格的控制,这直接地反映在年会的奖品上。在上海大众工作的张静波告诉本刊记者,今年他所在部门的年会,奖品比去年下降了一个档次,一等奖只是一台价值1000多元的iPod,令他有些失望。
“年会的形式一开始来源于外企,主要目的是为了拉近企业员工和领导的关系,让大家变得更加熟悉、亲密。”复旦大学企业管理系主任、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苏勇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在他看来,国内年会的形式虽然雷同,但是确实能够调节企业的氛围,形成互动。
国外企业年会没有抽奖环节
中国企业年会中,最受员工重视的抽奖环节,似乎是极富中国特色的原创环节。在兴起年会的欧美国家,并没有这样的传统。
在法国,年会通常在公司的食堂里举行,员工和老板一起品尝鹅肝酱等法国传统美食。每位员工还需要携带一份包装好的礼物,通过抽签的方式跟同事交换。
据中国之声《全球华语广播网》报道,美国华尔街每年11月份都会举行很隆重的搞笑年会,各大金融机构和银行出资,邀请财经新闻媒体参加。年会上各个银行和媒体机构负责出节目,主要是以夸张的搞笑来针砭时弊。
在日本,年会被分为元旦前举办的忘年会和元旦后的新年会,忘年会比新年会更加普及。忘年会如其字面上的意思,即为忘掉过去一年辛劳的聚会。每年12月,忘年会在餐厅或酒吧集中举行,同事聚在一起,一边吃喝一边回顾过去一年,相互感谢和勉励。
忘年会主要是为了增进同事之间的感情,增强团体观念,同时还是上司笼络人心的好机会,他们会不住地感谢员工们一年来的支持,恳请大家新年继续努力。
除了几十人规模的小企业会组织全体员工参与的年会外,规模较大的企业和机构年会都是由各个部门和小组分头举办,其费用都是AA制,一般会控制在3000~6000日元(200~400元人民币)左右。
内刊究竟是做给谁看的
“企业文化是多维度的,是通过时间积累和市场选择后的结果。内刊是一种让企业文化显现的方式。” DC国际建筑设计事务所总裁平刚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很多老板对自己企业内刊的要求很简单也很难:要好看,也要花钱少。因此电子杂志等新媒体成为了内刊的新载体。
对中建四局上海分公司的程玥月来说,每一季度的内刊是她主要的工作之一。她和同事所制作的内刊并不是纸质印刷品,而是电子杂志。这种更加新颖的形式除了可以加入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内容外,其制作成本也更加低廉。
每一季度的内刊都会有一个主题,最新一期的主题是新进员工实习期结束后的总结集锦。“这期内刊反响不错,不仅领导喜欢,还比较受同事们的欢迎。”程玥月说。因为受到各方的好评,公司还将电子内刊中的精选内容做成海报,张贴在宣传栏上。
程玥月告诉本刊记者,中建四局有一个通讯员体系,即每个部门会专门指定一名员工为通讯员,负责收集整理关于本部门的信息,向内刊供稿。在内刊上刊载的这些信息都来自于公司每个部门的通讯员。
每隔一段时间,程玥月还要将这些信息进行整理汇总,上报给集团总公司。“到了总公司层面,形式更丰富了些,除了每一季度的实体刊物外,还有报纸和网站。”她说。
上海大众的内刊,更类似于内部通讯,以邮件的形式传送到每个人手中。内刊的内容除了跟企业相关的内部信息通报,还有关于健康、保健的信息汇总。
“每月都会有一到两份,内容也不多,有的只有一两页。”张静波说。
在欧莱雅的中国总部,内刊的形式也差不多是如此。
苏勇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为了让员工喜欢,内刊可能更需要独特且贴近员工生活的内容。“比如哪个员工的孩子考上大学,在内刊上你登一登,或许效果就很好。” 他说。
企业内刊通常都会面对定位的困惑:刊物究竟是做给谁看的?
“我们的内刊主要是给客户看,至于我们的员工自己看不看内刊,我其实并不清楚。”平刚说,自己的企业规模并不太大(100人左右),比起企业内刊,有更好的交流方式。
平刚公司的内刊名为《东建西筑》,每季度一期,印刷量为1000册以上。内刊主要内容为公司一些作品的介绍、员工风采、平刚个人的履历等等。而平刚自己,就是内刊的主要负责人。
《东建西筑》也会转载一些网络上的文章,并放在公司的官方网站上。同时,在刊物中印着“此刊为内部刊物,仅供交流,不作任何商业盈利”的声明。有一次,一位作者在他们官方网站上看到了自己的文章,就在微博上给他发了私信,说平刚的内刊抄袭了他的文章。平刚很快联系上了作者,特地打了个国际长途电话,向他说明情况并支付了稿费。
年会是一个企业文化的集中体现,但企业文化不仅存于此。
年会三部曲:吃饭、抽奖、看表演
对不少企业而言,年会是块遮羞布,用一年一度的光鲜盖住企业文化建设的贫乏。
由企业出资,包下一处饭店或者度假村,领导总结一年来的成就、员工表演娱乐节目、大家聚在一起吃吃喝喝,最好还能抽中一个大奖……这几乎是中国企业年会通用版本。
根据《南方都市报》2013年1月的调查显示,超5成受访者希望自己公司的年会是“娱乐、励志、抽奖”兼备型;超2成认为年会过于冗长,不够娱乐;超5成认为自己参加的年会属于“饭醉抽奖”型。
“年会的内容基本每年都一样:吃饭、抽奖、看表演。”上海好饰家建材园艺超市有限公司工作超过6年的文兴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对于今年的年会,她并不十分期待。
由于经济不景气,很多公司对年会的成本有很严格的控制,这直接地反映在年会的奖品上。在上海大众工作的张静波告诉本刊记者,今年他所在部门的年会,奖品比去年下降了一个档次,一等奖只是一台价值1000多元的iPod,令他有些失望。
“年会的形式一开始来源于外企,主要目的是为了拉近企业员工和领导的关系,让大家变得更加熟悉、亲密。”复旦大学企业管理系主任、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苏勇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在他看来,国内年会的形式虽然雷同,但是确实能够调节企业的氛围,形成互动。
国外企业年会没有抽奖环节
中国企业年会中,最受员工重视的抽奖环节,似乎是极富中国特色的原创环节。在兴起年会的欧美国家,并没有这样的传统。
在法国,年会通常在公司的食堂里举行,员工和老板一起品尝鹅肝酱等法国传统美食。每位员工还需要携带一份包装好的礼物,通过抽签的方式跟同事交换。
据中国之声《全球华语广播网》报道,美国华尔街每年11月份都会举行很隆重的搞笑年会,各大金融机构和银行出资,邀请财经新闻媒体参加。年会上各个银行和媒体机构负责出节目,主要是以夸张的搞笑来针砭时弊。
在日本,年会被分为元旦前举办的忘年会和元旦后的新年会,忘年会比新年会更加普及。忘年会如其字面上的意思,即为忘掉过去一年辛劳的聚会。每年12月,忘年会在餐厅或酒吧集中举行,同事聚在一起,一边吃喝一边回顾过去一年,相互感谢和勉励。
忘年会主要是为了增进同事之间的感情,增强团体观念,同时还是上司笼络人心的好机会,他们会不住地感谢员工们一年来的支持,恳请大家新年继续努力。
除了几十人规模的小企业会组织全体员工参与的年会外,规模较大的企业和机构年会都是由各个部门和小组分头举办,其费用都是AA制,一般会控制在3000~6000日元(200~400元人民币)左右。
内刊究竟是做给谁看的
“企业文化是多维度的,是通过时间积累和市场选择后的结果。内刊是一种让企业文化显现的方式。” DC国际建筑设计事务所总裁平刚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很多老板对自己企业内刊的要求很简单也很难:要好看,也要花钱少。因此电子杂志等新媒体成为了内刊的新载体。
对中建四局上海分公司的程玥月来说,每一季度的内刊是她主要的工作之一。她和同事所制作的内刊并不是纸质印刷品,而是电子杂志。这种更加新颖的形式除了可以加入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内容外,其制作成本也更加低廉。
每一季度的内刊都会有一个主题,最新一期的主题是新进员工实习期结束后的总结集锦。“这期内刊反响不错,不仅领导喜欢,还比较受同事们的欢迎。”程玥月说。因为受到各方的好评,公司还将电子内刊中的精选内容做成海报,张贴在宣传栏上。
程玥月告诉本刊记者,中建四局有一个通讯员体系,即每个部门会专门指定一名员工为通讯员,负责收集整理关于本部门的信息,向内刊供稿。在内刊上刊载的这些信息都来自于公司每个部门的通讯员。
每隔一段时间,程玥月还要将这些信息进行整理汇总,上报给集团总公司。“到了总公司层面,形式更丰富了些,除了每一季度的实体刊物外,还有报纸和网站。”她说。
上海大众的内刊,更类似于内部通讯,以邮件的形式传送到每个人手中。内刊的内容除了跟企业相关的内部信息通报,还有关于健康、保健的信息汇总。
“每月都会有一到两份,内容也不多,有的只有一两页。”张静波说。
在欧莱雅的中国总部,内刊的形式也差不多是如此。
苏勇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为了让员工喜欢,内刊可能更需要独特且贴近员工生活的内容。“比如哪个员工的孩子考上大学,在内刊上你登一登,或许效果就很好。” 他说。
企业内刊通常都会面对定位的困惑:刊物究竟是做给谁看的?
“我们的内刊主要是给客户看,至于我们的员工自己看不看内刊,我其实并不清楚。”平刚说,自己的企业规模并不太大(100人左右),比起企业内刊,有更好的交流方式。
平刚公司的内刊名为《东建西筑》,每季度一期,印刷量为1000册以上。内刊主要内容为公司一些作品的介绍、员工风采、平刚个人的履历等等。而平刚自己,就是内刊的主要负责人。
《东建西筑》也会转载一些网络上的文章,并放在公司的官方网站上。同时,在刊物中印着“此刊为内部刊物,仅供交流,不作任何商业盈利”的声明。有一次,一位作者在他们官方网站上看到了自己的文章,就在微博上给他发了私信,说平刚的内刊抄袭了他的文章。平刚很快联系上了作者,特地打了个国际长途电话,向他说明情况并支付了稿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