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中国共产党历史、新中国史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文章从价值、路径、启示三个维度,通过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国史重要论述的价值内涵进行分析,明确其指导思想和时代价值,结合当前高校思政工作需求,用党史国史对新时代高校大学生进行价值观重塑,运用党史国史重要论述探索高校铸魂育人的可行性路径,为进一步做好新时代新形势下高校的党史国史学习教育工作提供几点启示。
关键词:党史国史;高校思政教育;时代价值;启示借鉴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40-0112-03
高校是培养青年学子成长成才的重要阵地,教育和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认真学习党史国史是高校重要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能使其进一步明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将学习习近平关于党史国史的重要论述融入党员教师教育常态,融入教师素质培育常态,融入学生校本德育常态,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地、落实、落细[1]。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高校要牢牢抓住这一契机,将党史国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让学生在汲取革命成果经验中勇担当、守初心,真正在大学生心中植入“红色血脉”,从而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党史国史学习教育中不断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习近平关于党史国史重要论述的价值内涵
(一)党史国史是总结中国发展经验的生动“教科书”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党史教育学习中全方位阐述了党史国史的发展历程、内在逻辑、现实作用、历史性质、科学评价历史人物以及理论意义,对广大人民群众借鉴和运用历史经验、总结革命经验运用到工作中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从这个角度来看,历史就是最好的教科书。
(二)党史国史是人民群众补钙铸魂滋补的“营养剂”
在中国共产党救亡图存的漫长岁月中,中国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跨越红军长征,武装夺取政权;中国人民为了共产主义信仰和革命胜利,在战场与敌人决一死战;中国共产党人不畏艰辛,不骄不躁,带领人民群众摸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当前,部分领导干部、党员、群众存在能力不足的问题,必须从党史国史中汲取砥砺奋进的力量,汲取理想信念之“钙”,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以党史国史为镜,克服“本领恐慌”[2]。
(三)党史国史是中国共产党坚定初心使命有效的 “清醒剂”
全党全社会要警惕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以不正当的观念对其进行批判。这种错误思潮对社会可能造成极大危害,动摇人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高校大学生要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客观、公正、科学、辩证地看待和评价历史人物,不能孤立和片面地评价历史人物,要结合党史国史,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去评判,对其进行多方面解读,为党史国史研究提供科学的方法论指导[3]。
(四)党史国史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修课”
自五四运动以来,以共产主义运动先驱李大钊等为代表的早期怀揣着共产主义理想的先进分子就为追求真理和国家独立而奔波,革命先辈们攻克了无数的艰难险阻,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开天辟地、改天换地、顶天立地创下了可歌可泣的新篇章。一切往前走,不能忘记来时路,今天我们学习党史国史就是要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认真学习这部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休戚与共、血肉相连的奋斗史,以史鉴今,知史爱国。
二、党史国史重要论述融入高校思政工作的时代价值
(一)满足目标需求:坚定理想信念,汲取信仰琼浆
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其主要目的是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青年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要进一步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与革命先驱在精神信仰上对接,跨越时空交流,踏着先辈的足迹获得更强大的精神动力。党史国史学习教育可以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怀着感恩的心去学习党史国史,帮助其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的奋斗史,真正理解什么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从而坚定“四个自信”。
(二)满足精神需求:传承红色基因,汲取精神甘汁
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正确认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在忘我奉献中形成的一系列精神谱系,包括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红船精神、航天精神、抗疫精神等[4]。在这些精神信仰中汲取营养,持之以恒学习、重温、践行、弘扬伟大的红色精神谱系,将其融入课程思政教学中,加强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和政治引领工作,让红色文化真正融入校园、融入课堂,让红色精神真正入脑、入心、入情。
(三)满足战略需求:不忘初心使命,汲取经验雨露
社会思想多元化发展,各种思潮风起云涌,有个别大学生存在信仰危机问题,他们理想信念滑坡、三观摇摆不定、道德观念淡化、价值取向扭曲。对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积累了很多工作经验和工作方法供后人学习借鉴。学习党史国史,就是将这些经验上升为科学,激励大学生在学习工作中汲取经验雨露,带着问题去开展工作,在实践探索中坚守初心,吸取经验,实现梦想,让青春在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为人类的奋斗中发挥价值作用[5]。
三、党史国史重要论述融入高校思政工作的有效路径
(一)发挥第一课堂引领作用,打造“线上+线下教育”双向融合
一是高校要充分发挥第一课堂引领作用,充分发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作用[6]。充分发挥各学科、各门类优势,探索不同学科之间融入党史国史育人素材,创新教学素材、教学目标、教学设计。随着“同上一堂课”等主题活动的展开,党的执政理念以及新的指导方针已经逐渐融入高校学生的思政教育中,因此,高校可有针对性、目的性地开设与中国共产党党史和新中国史相关的必修课程。 二是高校要借助多方合力,整合形成党史国史学习教育“科研项目式”管理机制。要联合教务处、学工处、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等相关部门,共同打造以线下教授为主,线上直播为辅,采取项目式、沉浸式、启发式教学方法,鼓励高校教师利用腾讯课堂、YY语音、微信直播、抖音直播等平台,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重大时间节点和历史发展进程渗透到思政教育教学内容中,实现“传授知识”和“价值引领”知行合一,提升青年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二)突出第二課堂协同作用,挖掘党史国史教育铸魂育人价值
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重视和加强第二课堂建设”的重要举措。学习党史国史教育要着重突出思政课题的主体地位,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才规律,但是不应局限于课堂教学,还要依靠第二课堂来开展党史国史教育,形成对第一课堂教学的互相补充。第二课堂活动要借鉴第一课堂的教育模式,对有关党史国史的项目和活动进行课程化、系统化、制度化,形成一套成熟的工作制度和运作机制。一是,学校可根据“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依托学生社团、各团支部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红色文化体验式活动,开展党史国史知识竞答、红色经典诵读、党史国史演讲比赛等第二课堂活动,在重要时间节点,邀请党史国史教育专家开展红色文化沙龙讲座、研讨等。二是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注重“互联网+教育”作用。充分发挥青年大学生在新媒体技术应用方面的技能特长,开设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社交平台,引导学生以图像式、视频式、情景剧式等方式开展党史国史教育微课堂、微党课、微团课,带动广大青年学生广泛参与,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创新社会实践教育载体,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多措并举
高校要借助“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有针对性地组建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团、党史国史理论宣讲团、乡村振兴服务团,带领青年学生走进基层、走进乡村、走进中小学进行体验式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为孤寡老人、留守儿童、“希望小屋”受助儿童宣讲党史和新中国史,解决个别人存在的“知道党,但不了解党”的问题。二是坚持“引进来”,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高校可组织大学生感受区域红色文化活动,走进革命老区、革命旧址、革命纪念馆考察学习,在亲身体验中感受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来之不易,回到校园后,通过自我教育、传授他人的方式对党的精神理解、继承、培育进行深刻领悟,助力青年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感悟党的伟大历史。
四、学习党史国史重要论述引领高校思政工作的几点启示
(一)始终与党同向同行,坚持实事求是原则
共产党先驱们坚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各个方面考虑如何按照中国的情况办事,对党确立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很有启迪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百年来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要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内涵,把党史国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真正推动高校“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铸魂育人齐头并进。在高校思政教育的党史国史学习中,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明白“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的价值含义,以小我融入大我,以小家铸就大家,从而使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承担起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的要求,为今后高校思政育人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二)借助党史国史教育,强化育人阵地建设
把学习党史国史作为在高校思政教育引领中的重要学习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可以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方面落实:一是在党史国史中的重要时间节点进行学习,其中包含各大重要革命事件周年活动、重大领导人讲话活动等。借助其庄严性、重要性、深刻性,将党史国史的鲜明理念体现出来,通过时间节点中的卓越成就,让学生的党性得到磨炼,做到坚定不移跟党走,拥护党的执政地位,从而确保新时代青年学子价值观的正确性;二是巧用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借助红色鲜明的革命色彩以及革命奋斗精神的纪念意义,结合党史国史的革命血汗史,让学生深切感受党的伟大精神。解决青年大学生存在的迷茫性、困惑性和不明确性等问题,认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新时代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强化高校在党史国史学习教育中的育人阵地。
(三)整合多方育人资源,构建校本思政课程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国史的相关论述,明确地指出了要在正确认识历史的前提下开展特色鲜明的党史国史学习教育。高校应该强化党史国史“项目式”学习管理,推进红色文化的深入研讨,与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相结合,拓展党史国史传播平台。充分整合多方资源形成合力,深入挖掘高校所在地的文化史、斗争史、家乡史,整合各方教育资源,交互融合,延伸高校思政课堂学习任务,坚持教育的主体性和实效性相统一,构建校本思政课程体系,真正将党史和国史学习成果装进学生头脑,不断提升学生的政治敏锐度和政治判断力,教育青年学生尤其是青年党员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作者简介:顾雪霏(1991—),女,硕士,滨州职业学院团总支书记,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1] 龚海燕,熊天麟. 协同视域下高校党史教学与思政课建设的互融共进[J]. 上海公安学院学报,2021,31(03):5-12.
[2] 刘丽惠. 讲好百年党史 上好高校思政课[J]. 社会主义论坛,2021(06):29-30.
[3] 陈锡喜,吕列霞. 习近平党史观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与实践[J]. 中国大学教学,2021(05):42-49.
[4] 王倩. 百年中共党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及路径研究[J].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21,9(03):9-14+20.
[5] 段婷. 以党史学习赋能高校思政教育[J]. 新湘评论,2021(09):42.
[6] 胡玉宁. 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方法与路径研究[J]. 北京教育(德育),2021(04):66-70.
(荐稿人:仝丙昌,滨州职业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陈华康)
关键词:党史国史;高校思政教育;时代价值;启示借鉴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40-0112-03
高校是培养青年学子成长成才的重要阵地,教育和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认真学习党史国史是高校重要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能使其进一步明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将学习习近平关于党史国史的重要论述融入党员教师教育常态,融入教师素质培育常态,融入学生校本德育常态,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地、落实、落细[1]。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高校要牢牢抓住这一契机,将党史国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让学生在汲取革命成果经验中勇担当、守初心,真正在大学生心中植入“红色血脉”,从而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党史国史学习教育中不断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习近平关于党史国史重要论述的价值内涵
(一)党史国史是总结中国发展经验的生动“教科书”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党史教育学习中全方位阐述了党史国史的发展历程、内在逻辑、现实作用、历史性质、科学评价历史人物以及理论意义,对广大人民群众借鉴和运用历史经验、总结革命经验运用到工作中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从这个角度来看,历史就是最好的教科书。
(二)党史国史是人民群众补钙铸魂滋补的“营养剂”
在中国共产党救亡图存的漫长岁月中,中国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跨越红军长征,武装夺取政权;中国人民为了共产主义信仰和革命胜利,在战场与敌人决一死战;中国共产党人不畏艰辛,不骄不躁,带领人民群众摸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当前,部分领导干部、党员、群众存在能力不足的问题,必须从党史国史中汲取砥砺奋进的力量,汲取理想信念之“钙”,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以党史国史为镜,克服“本领恐慌”[2]。
(三)党史国史是中国共产党坚定初心使命有效的 “清醒剂”
全党全社会要警惕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以不正当的观念对其进行批判。这种错误思潮对社会可能造成极大危害,动摇人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高校大学生要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客观、公正、科学、辩证地看待和评价历史人物,不能孤立和片面地评价历史人物,要结合党史国史,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去评判,对其进行多方面解读,为党史国史研究提供科学的方法论指导[3]。
(四)党史国史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修课”
自五四运动以来,以共产主义运动先驱李大钊等为代表的早期怀揣着共产主义理想的先进分子就为追求真理和国家独立而奔波,革命先辈们攻克了无数的艰难险阻,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开天辟地、改天换地、顶天立地创下了可歌可泣的新篇章。一切往前走,不能忘记来时路,今天我们学习党史国史就是要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认真学习这部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休戚与共、血肉相连的奋斗史,以史鉴今,知史爱国。
二、党史国史重要论述融入高校思政工作的时代价值
(一)满足目标需求:坚定理想信念,汲取信仰琼浆
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其主要目的是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青年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要进一步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与革命先驱在精神信仰上对接,跨越时空交流,踏着先辈的足迹获得更强大的精神动力。党史国史学习教育可以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怀着感恩的心去学习党史国史,帮助其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的奋斗史,真正理解什么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从而坚定“四个自信”。
(二)满足精神需求:传承红色基因,汲取精神甘汁
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正确认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在忘我奉献中形成的一系列精神谱系,包括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红船精神、航天精神、抗疫精神等[4]。在这些精神信仰中汲取营养,持之以恒学习、重温、践行、弘扬伟大的红色精神谱系,将其融入课程思政教学中,加强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和政治引领工作,让红色文化真正融入校园、融入课堂,让红色精神真正入脑、入心、入情。
(三)满足战略需求:不忘初心使命,汲取经验雨露
社会思想多元化发展,各种思潮风起云涌,有个别大学生存在信仰危机问题,他们理想信念滑坡、三观摇摆不定、道德观念淡化、价值取向扭曲。对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积累了很多工作经验和工作方法供后人学习借鉴。学习党史国史,就是将这些经验上升为科学,激励大学生在学习工作中汲取经验雨露,带着问题去开展工作,在实践探索中坚守初心,吸取经验,实现梦想,让青春在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为人类的奋斗中发挥价值作用[5]。
三、党史国史重要论述融入高校思政工作的有效路径
(一)发挥第一课堂引领作用,打造“线上+线下教育”双向融合
一是高校要充分发挥第一课堂引领作用,充分发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作用[6]。充分发挥各学科、各门类优势,探索不同学科之间融入党史国史育人素材,创新教学素材、教学目标、教学设计。随着“同上一堂课”等主题活动的展开,党的执政理念以及新的指导方针已经逐渐融入高校学生的思政教育中,因此,高校可有针对性、目的性地开设与中国共产党党史和新中国史相关的必修课程。 二是高校要借助多方合力,整合形成党史国史学习教育“科研项目式”管理机制。要联合教务处、学工处、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等相关部门,共同打造以线下教授为主,线上直播为辅,采取项目式、沉浸式、启发式教学方法,鼓励高校教师利用腾讯课堂、YY语音、微信直播、抖音直播等平台,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重大时间节点和历史发展进程渗透到思政教育教学内容中,实现“传授知识”和“价值引领”知行合一,提升青年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二)突出第二課堂协同作用,挖掘党史国史教育铸魂育人价值
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重视和加强第二课堂建设”的重要举措。学习党史国史教育要着重突出思政课题的主体地位,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才规律,但是不应局限于课堂教学,还要依靠第二课堂来开展党史国史教育,形成对第一课堂教学的互相补充。第二课堂活动要借鉴第一课堂的教育模式,对有关党史国史的项目和活动进行课程化、系统化、制度化,形成一套成熟的工作制度和运作机制。一是,学校可根据“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依托学生社团、各团支部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红色文化体验式活动,开展党史国史知识竞答、红色经典诵读、党史国史演讲比赛等第二课堂活动,在重要时间节点,邀请党史国史教育专家开展红色文化沙龙讲座、研讨等。二是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注重“互联网+教育”作用。充分发挥青年大学生在新媒体技术应用方面的技能特长,开设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社交平台,引导学生以图像式、视频式、情景剧式等方式开展党史国史教育微课堂、微党课、微团课,带动广大青年学生广泛参与,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创新社会实践教育载体,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多措并举
高校要借助“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有针对性地组建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团、党史国史理论宣讲团、乡村振兴服务团,带领青年学生走进基层、走进乡村、走进中小学进行体验式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为孤寡老人、留守儿童、“希望小屋”受助儿童宣讲党史和新中国史,解决个别人存在的“知道党,但不了解党”的问题。二是坚持“引进来”,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高校可组织大学生感受区域红色文化活动,走进革命老区、革命旧址、革命纪念馆考察学习,在亲身体验中感受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来之不易,回到校园后,通过自我教育、传授他人的方式对党的精神理解、继承、培育进行深刻领悟,助力青年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感悟党的伟大历史。
四、学习党史国史重要论述引领高校思政工作的几点启示
(一)始终与党同向同行,坚持实事求是原则
共产党先驱们坚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各个方面考虑如何按照中国的情况办事,对党确立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很有启迪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百年来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要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内涵,把党史国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真正推动高校“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铸魂育人齐头并进。在高校思政教育的党史国史学习中,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明白“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的价值含义,以小我融入大我,以小家铸就大家,从而使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承担起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的要求,为今后高校思政育人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二)借助党史国史教育,强化育人阵地建设
把学习党史国史作为在高校思政教育引领中的重要学习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可以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方面落实:一是在党史国史中的重要时间节点进行学习,其中包含各大重要革命事件周年活动、重大领导人讲话活动等。借助其庄严性、重要性、深刻性,将党史国史的鲜明理念体现出来,通过时间节点中的卓越成就,让学生的党性得到磨炼,做到坚定不移跟党走,拥护党的执政地位,从而确保新时代青年学子价值观的正确性;二是巧用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借助红色鲜明的革命色彩以及革命奋斗精神的纪念意义,结合党史国史的革命血汗史,让学生深切感受党的伟大精神。解决青年大学生存在的迷茫性、困惑性和不明确性等问题,认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新时代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强化高校在党史国史学习教育中的育人阵地。
(三)整合多方育人资源,构建校本思政课程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国史的相关论述,明确地指出了要在正确认识历史的前提下开展特色鲜明的党史国史学习教育。高校应该强化党史国史“项目式”学习管理,推进红色文化的深入研讨,与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相结合,拓展党史国史传播平台。充分整合多方资源形成合力,深入挖掘高校所在地的文化史、斗争史、家乡史,整合各方教育资源,交互融合,延伸高校思政课堂学习任务,坚持教育的主体性和实效性相统一,构建校本思政课程体系,真正将党史和国史学习成果装进学生头脑,不断提升学生的政治敏锐度和政治判断力,教育青年学生尤其是青年党员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作者简介:顾雪霏(1991—),女,硕士,滨州职业学院团总支书记,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1] 龚海燕,熊天麟. 协同视域下高校党史教学与思政课建设的互融共进[J]. 上海公安学院学报,2021,31(03):5-12.
[2] 刘丽惠. 讲好百年党史 上好高校思政课[J]. 社会主义论坛,2021(06):29-30.
[3] 陈锡喜,吕列霞. 习近平党史观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与实践[J]. 中国大学教学,2021(05):42-49.
[4] 王倩. 百年中共党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及路径研究[J].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21,9(03):9-14+20.
[5] 段婷. 以党史学习赋能高校思政教育[J]. 新湘评论,2021(09):42.
[6] 胡玉宁. 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方法与路径研究[J]. 北京教育(德育),2021(04):66-70.
(荐稿人:仝丙昌,滨州职业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陈华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