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神信仰出于祀社古俗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199006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戏曲界所祀之神叫梨园神,又称老郎神。此神或指唐玄宗,或指后唐庄宗,或指耿梦,而最流行的是唐玄宗说。认为梨园神为唐玄宗的理由为:一是明皇始兴梨园;二是唐玄宗称三郎,其义近于老郎。实际上,这两个理由都不成立。关于第一个理由,词曲理论家任半塘指出:“终唐之世,串演戏剧一事,实与‘梨园’二字无涉。”梨园既与戏剧无关,供奉唐玄宗为戏剧祖师就属于无稽之谈。关于第二个理由,相对于大郎、二郎而言,三郎固然可以称作老郎,但考虑唐代家族兄弟排行的习俗,唐玄宗没有理由被称作老郎。贸然认为老郎神为唐玄宗,对于挖掘梨园神信仰的深层文化内涵并无意义。为此,人们必须寻找梨园神信仰的真实原因。
  梨园神信仰除了上述说法外,还有老童说。清人平步青在《寄蜗残赘》中记载:“《山海经》颛顼之子名老郎,居马鬼山,其声如钟磬,为音乐所自始,殆其人欤?”钱思元《吴门补乘》亦云:“老郎疑即老童,为音声之祖,郎与童俱年少称也。”他们判断老郎为老童的理由有两点:一是老童为音声之祖,二是老郎与老童意义相通。笔者认为这是可信的,但上述两家所论浅显,下面将对此进行补充说明。
  老童传说见于《山海经·西次三经》,原文云:
  “又西一百九十里,曰马鬼山,其上多玉而无石。神耆童居之,其音常如钟磬。其下多积蛇。”
  老童“音常如钟磬”,表明他是音乐之神,这可以和《山海经·大荒西经》相互印证:
  “有芒山,有桂山,有榣山。其上有人,号曰太子长琴。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祝融生太子长琴。是处榣山,始作乐风。”
  郝懿行云:“《太平御览》五百六十五卷引此经无风字。《西次三经》马鬼山云‘老童发音常如钟磬’,故知长琴解作乐风,其道亦有所受也。”
  长琴代指器乐长官,其义近于《周礼》中“司乐”之职。由此可见,老童为音乐世家。戏曲界供奉音乐之神是因为戏界对于发音的分析颇多,故特供奉音乐之神的牌位。然而老童不仅是音神,下文将根据“耆童”的说法进行分析。
  王引之《经义述闻》曰:“古字黎与耆通”,而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童……重省声”。由此可知,“耆童”可以读成“黎重”,而古代神话中有一位叫作“重黎”的神,重黎实际上是耆童(黎重)的倒称,暗示了“耆童”与“重黎”神格的一致性。而重黎、祝融、烛龙、盘古、女娲在神格上是重叠的,都是以上古社神为原型。
  综上所述,旧式戏班的老郎、梨园神信仰实际是对于社神的信仰,其信仰媒介是社神兼做音乐之神,而这种信仰的产生根源则是古代的社是戏剧起源的重要场所。
  社神兼做音乐之神,除上述老童、太子长琴等文献材料可以证明之外,还可以用女娲证明。检索有关女娲的材料,记载女娲与音乐关系的有很多。
  女娲作笙簧。(《世本·作篇》)
  女娲氏,风姓,承庖羲制度,始作笙簧。(《帝王世纪》)
  女娲作笙,列管于匏上,纳簧其中。(《唐乐志》)
  问曰:“上古音乐未和,而独制笙簧,其义云何?”答曰:“女娲,伏羲之妹,人之生而制其乐,以为发生之象。是其义也。”(《中华古今注》)
  女娲是华夏民族人文先始。女娲与音乐的密切关系反证了《山海经》中关于老童传说的可信。老童既是社神又兼具音乐神格,为戏班供奉社神为本行业祖师提供了契机。
  社神作为戏班祖师更深层的原因在于,戏剧起源与社祭、赛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古时的社祭往往以歌舞娱神,傩舞是其中重要的内容。上古祭祀社神的仪式逐渐演化为赛社、社会等活动。《史记·封禅书》云:“冬赛祷祠。”《索隐》曰:“赛,谓报神福也。”后人以为赛社“始于周人之蜡”,《荆楚岁时记》认为“社日,四邻并结宗会社”,江浙一带风俗“凡神所栖舍,具威仪箫鼓杂戏迎之”。由此可知,赛社是定期举行的祭祀活动,有各种文艺节目,戏剧便是其中之一。《武林旧事》“社会”条记载有南宋时期的文艺团体,都以“社”字为名,其中与戏剧有关的为绯绿社(杂剧)、翠锦社(行院)和绘革社(影戏)。这些团体之所以以“社”字为名,正是源于社神。
  如果老郎信仰源于社神,那么对于“梨园”的得名可以给予新的解释。“梨园”一词较早见于汉人王褒《云阳宫记》:“云阳车箱坂下,有梨园一顷,树数百株,青翠繁密,望之如车盖”。此地乃钩弋夫人的安葬之处,唐代梨园因此得名。而“梨园”之“梨”,笔者以为是“重黎”之“黎”。《左传》中记载:“颛顼氏有子曰犁,为祝融。”由此可知,犁就是祝融,而祝融是上古社神。那么,梨园就是社神之园。夏商周的族源神话中,女娲、简狄、姜原都具有社神神格,而汉武帝把钩弋夫人的葬地称为梨园,实为模仿古代礼仪。皇帝等同于天,后妃则是地,地具有地母神格,钩弋夫人象征着远古的地母神,亦即社神。而到了唐代,时人不了解这个渊源,仅仅将梨园作为果园,其深层文化内涵消失了。
  总之,梨园神信仰并非是某时某地某人的偶然信仰所致,它植根于源远流长的社神崇拜,是社神崇拜结合时代内容的新兴文化产物。
  研究梨园神信仰对于人们了解旧式戏班的文化心理、古典戏剧演出的历史有一定的意义。梨园神信仰实质上是古代社神信仰的另一种形式,有着深层、必然的社会历史文化因素。梨园神信仰与戏剧的发生、演变以及成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保定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作者简介:张金栓(1978-),男,河北定兴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學教育。
其他文献
20世纪20年代,法国先锋派反对传统的电影形式,追求电影的想象与诗意,由此产生了“诗电影”。诗电影自20世纪30年代传入中国后便拥有了“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等传统美学意蕴,所以,诗电影与“意境”在很多方面是有交叉的。本文将意境与诗电影联系起来,旨在探讨意境在中国诗电影中的体现。  一、诗电影的起源  从内容方面来说,电影可以划分为爱情片、犯罪片、战争片等。此分类从侧面突出了电影长于叙事的特点,这
期刊
素有“中国现代戏剧之父”之称的曹禺,凭借其独特的叙事结构、现实主义风格及灵魂式人物的塑造,不仅为戏剧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对后世戏剧家的创作更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至今日,曹禺的作品仍被无数人解读、借鉴,人们试图从其作品中窥见那个时代的缩影。  20世纪30年代中期,曹禺凭借《雷雨》《日出》《原野》在中外文坛大放异彩,同时《雷雨》的问世标志着中国现代话剧的成熟。曹禺与话剧相伴,哪怕身处战乱之中,也
期刊
科学技术的进步带动了影视艺术的发展,充分展示了其独特的艺术特点。社会新形势下,全新数字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影视作品的创作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有效促进了影视业的发展。但是,就目前影视艺术的发展与影视作品的创作现状来看,两者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冲突,需要采取一定的手段与方法有效促进两者的融合,实现传统影视艺术与全新数字媒体的发展共赢。基于此,本文对传统影视艺术与全新数字媒体的冲突与交融展开探讨。  一
期刊
闽东诗群是以闽东作家与诗评家为主形成的地域性诗歌团体,创办了中国十大诗歌民刊之一——《丑石》。20世纪80年代,一批立足乡土文化同时又有着独立地域思考的闽东诗人涌现了出来。诗人来自各年龄阶层,形成多元的年龄梯队。山海交汇的独特地域环境为闽东诗人营造了良好的文学氛围、提供了创作源泉。诗人将精神与物质进行有机结合,从而获得精神上的自由与审美上的愉悦。在“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精神的指引下,闽东诗人以独
期刊
说起虹影,相信在很多人的眼里,她就是叛逆大胆、嚣张狂放的代名词,她是一位诗人,也是一位小说家。虽虹影本人认可自己的诗甚于小说,但是在国内,更多的人是因为虹影的小说而认识她。其代表作《饥饿的女儿》曾获台湾1997年《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K——英国情人》被英国独立报评为2002年Books of the Year十大好书之一,众多作品被译为二十多种语言在全球各国出版,但是在获得荣耀的同时,质疑批
期刊
电影《红高粱》中涉及到的模态主要有视觉模态和听觉模态两种:视觉模态包括电影字幕、画面和色彩等;声音模态包括背景音乐和歌曲。想要全面分析和解读影视作品,不能只针对语言学层面的话语进行分析,要结合多模态话语分析。除了语义系统和语言结构本身,多模态话语分析还注重图像、声音、色彩等其他的表达方式。从单一到多元化,多模态话语分析克服了传统话语分析的局限性。  《红高粱》是一部极具艺术价值的经典电影,在国内外
期刊
《红海行动》根据2015年的也门撤侨事件改编而成,讲述了中国海军“蛟龙突击队”8人小组奉命执行撤侨任务,突击队兵分两路进行救援,在粉碎叛军武装首领的惊天阴谋中惨胜的故事。影片中的枪林弹雨声不仅是夺取性命的声音,更是战士保家卫国的声音。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红海行动》可以引起观众的深思,同时也让观众看到中国的强大,为祖国感到骄傲。本文将从真实事件改编、人物形象特征及声音方面分析影片《红海行动》的艺术价
期刊
《哪吒之魔童降世》是一部改编自中国神话故事的国产动画电影。2019年10月10日,该影片以49.7亿元的票房成绩在总票房排行榜上位列第二,仅次于《战狼2》。这部影片之所以有如此高的票房成就,关键在于主题、剧情、人物塑造、台词等方面的创新,符合当今时代大众的审美心理。影片牢牢把握当今时代的审美情趣,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引发观众的共鸣,是传统动画创新的成功范本。  一、电影主题  电影的主题是
期刊
古代诗歌中的自然灾害书写深刻显示出古代文人对自然灾害下社会与个人的深刻体悟。明清两代的自然灾害种类繁多,灾害现象严重。傅山的自然灾害诗是这一时期自然灾害的实录,根据对《陈批霜红龛集》的统计,傅山创作的自然灾害题材诗歌共14首,内容主要涉及水灾、雪灾两类,并有少数对旱灾、风灾的描写。  一、水灾  (一)黄河水患  明清两代水灾频发,汾河是黄河第二大支流,也是山西省内最大的河流,水患灾害严重。《明史
期刊
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迅速发展,观众的审美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电影市场的理性回归让电影的社会价值突显。如何在迅速发展的电影市场和不断变化的观众审美中寻找平衡,是电影创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慢慢变得成熟化。与此同时,人们对生活中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创作出优秀的电影作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成为当代电影人的机遇与挑战。  一、市场需求:电影社会价值的突显  随着科学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