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东诗歌中的山海意象对宁德城市形象建设的影响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cwx2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闽东诗群是以闽东作家与诗评家为主形成的地域性诗歌团体,创办了中国十大诗歌民刊之一——《丑石》。20世纪80年代,一批立足乡土文化同时又有着独立地域思考的闽东诗人涌现了出来。诗人来自各年龄阶层,形成多元的年龄梯队。山海交汇的独特地域环境为闽东诗人营造了良好的文学氛围、提供了创作源泉。诗人将精神与物质进行有机结合,从而获得精神上的自由与审美上的愉悦。在“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精神的指引下,闽东诗人以独特的方式与视角讴歌闽东、讴歌时代,推动宁德城市形象的塑造。
  一、东南沿海的地势造就闽东独特的诗歌风格
  闽东地区位于福建省东北部的丘陵地带,三面环山,形成了一个狭小且相对密闭的空间,东部临海,潮起潮落间带来丰富的海洋资源。闽东地区崇山峻岭的地势特征与波澜壮阔的海域特色造就了闽东地区独特的精神面貌。
  山水的静穆对人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山川能给人安定感,而崇山峻岭的地势特征为闽东地区提供了多种多样的生态体系,三面环山导致其交通与经济相对落后,显得闭塞;人们因聚集的群落村寨往来不便而变得疏离,心理比较孤寂。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来看,闽东的地理地势导致其无法成为商业、政治、经济中心,闽东人们的生活节奏比较慢。20世纪80年代起,闽东诗歌发展迅速,最具代表性的是1985年创办的《丑石》诗刊,现已成为中国十大诗歌民刊之一,闽东诗歌在大体上呈百花齐放的局面。汤养宗的《船舱洞房》、叶玉琳的《海边书》、谢宜兴的《水仙花开一场盛大的宴席》等风格各异的诗歌作品中仍然能体现闽东地区的山水人情,这是他们创作灵感的来源。
  较低的纬度、气候条件与独特的沿海位置提供了一个相对宜人的生存环境,孕育了闽东诗人较为温润、细腻的性格特点,使其更多地趋向内部的探索与创作,从而导致闽东诗歌更偏向“水”的气质,延伸出一系列“雾”“溪”等意象。这些意象在以谢宜兴、刘雄伟、林典宝为代表的闽东诗人诗歌作品中频繁出现。闽东诗歌整体呈现“水”般柔婉的文学特色,阐述了对生活、人生的认识与思考。闽东诗歌的代表人物汤养宗注重诗歌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写出了《父亲与草》等引人深思的作品。偏隅一方的滨海之城有着深沉持久的文化力量。
  二、山陬海澨的地理环境引发诗人身份的认同感
  地理环境指一个地区的山川、河流、气候等自然环境,物产、交通、民俗民情等社会经济环境以及人文环境总的构成情况。闽东诗人面向山海,造就了山野意象和海洋气象的独特交汇。从社会经济环境的角度来看,闽东地区海岸线曲折漫长,宽广的海湾蕴藏着丰富的海洋资源,渔产行业为此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为诗人的寫作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物质基础。崇山峻岭使得闽东地区交通相对闭塞,但这也使当地文人形成了自然闲适的写作心态,引发了诗人身份的认同感。此外,闽东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诗人辈出,有“文脉传千年”的说法。从历史的维度来看,有6位闽东诗人及其诗作被写进《全唐诗》,闽东本土的作家有唐朝的薛令之、南宋著名诗人谢翱、元末著名诗人张以宁,这些诗人为当时的诗坛注入蓬勃的生命力。宋代理学家朱熹、宋代大诗人陆游、明代文学家冯梦龙都曾在闽东地区讲学和游宦,冯梦龙任寿宁知县时的“公案”更是作为八闽史话广为流传。山岚海韵的地理环境赋予了闽东诗群与众不同的文学审美意识和文学创作题材。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提出了“江山之助”的文学审美命题,即“若乃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略语则阙,详说则繁”。
  山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重要意象之一。“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思想从古代延续至今,山川都是活物,有着独特的生命和性情。山峦起伏的闽东地理环境象征着坚定永固,诗人以此为题材书写了大量的山区诗歌,集中反映了因重重山峰阻隔,聚居村落的交流不便、往来不易,人们产生了疏离感、落寞感和孤独感。《山里的孩子》从孩子的角度延伸出空间阻隔的距离感,“能逛书店的时候/已经十岁/小人书的世界/是山外的世界”,家乡的孩子向往远方,而走出去的闽东诗人却时刻想回到故乡。谢宜兴以乡土题材作为自己的创作主题,用细腻的笔触描写故土,表现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如《乡愁》:“很远/很远/禁不住抬头——山的那边”,对于故土的怀念具化成一抹关于山野的乡愁,挂在作者的心头。《看山人》关注平凡个体的生活模式,以人物为载体,描写山野的孤寂苍茫。此外,关于山野意象的诗作还有《山坳里的雾》《我一眼就认出那些葡萄》等,作者在创作这些作品时扎根当地的生活环境,将感情升华为自己独特的审美情感。
  大海代表着包容、慰藉、孕育、新生。闽东诗群里的作家立足大海本身,运用海洋意象抒写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海洋诗歌,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汤养宗。他运用超拔的想象力和精炼的口语化语言描写海洋,如诗歌《大海的声音》:“你听听/就是这种声音/这不可能的声/世界的胎记/没有时间/也没有嘴唇/并让我忘记我是一个人形状永远是圆的”。汤养宗把海当作情感表达的对象,加入自己对于血脉的理解和思考。《国家银行》中:“整座营业厅飘荡着海藻的气味/海在很遥远的地方传来了它沙哑的嗓音/看着自己递进去的钞票在点钞机里足足响着/三分钟/盐/防腐剂/香料这些词眼/竟然像溪流般也在我脑子里一一闪过”。海作为作者的灵感源泉,加上充满地域色彩的口语化展示,集中反映了作者关于自然意象和新人文气象的精神情怀和责任担当。叶玉琳的诗句以纷纭的意象见长,在纷至沓来的热情中展现女性独有的敏感和细致。她用灵动的笔触描写家乡的海,如《故乡的海岸》《海边书》《夕阳下的海港》,这些诗歌都真挚地表达了对故乡大海的赞美和怀念。除此之外,关于大海的作品还有刘伟雄的《远海故乡》和伊路的《观退潮的海》《在海岛的风中》等。
  在地域文化的熏陶下,闽东诗群开始创作之路,通过对原型事物和生活经验的陈述,激发对故乡的情结,塑造了“家园”这一概念。无论诗人离开童年时期生活的区域,还是依旧居住在故乡,读者都能在作者的怀旧情绪中找寻精神的归属,实现身份认同感。闽东诗群的作家中有很多涉及故乡题材的作品,如友来《三次看故乡》:“离开故乡二十年/一次次回想她/当我胸中容纳了无数故乡一样的村庄时/我看到了她的病/她贫瘠的泪水”;哈雷《霍童溪》“这里的乡亲喜欢站立在矮小的板凳上诵读诗文/宽大的祠堂/声音上涨的时候/霍童溪会静下来倾听/让洗干净的文字漂出一道河流”。故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在作者心中,形成了更加触动人心的诗化情感世界,怀旧的心理情结促使诗人回归故乡,让处在漂泊状态的人找到心灵的归属,形成身份认同感。   三、包容并蓄的闽东诗群打造宁德的城市名片
  从古至今,海洋诗歌包含着对自然的感慨、对离别的忧思等,因此海洋可以是一种文化情结,可以是一种文人情怀,可以是一種意味着包容开放的空间概念。近代以来,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传播,海洋在一定程度上是“包容开拓”的代表。福建作为较早对外开放的地区,包容开拓的文化情结逐渐成为闽东诗人刻入灵魂的文化印记。闽东诗群提倡多元化的接纳,借此更好地探索不同的诗艺,即借“诗群”的合力,在求同存异中个性地发展。
  由于闽东诗群的文化影响,宁德地区与外界开始互通往来。这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宁德地区山海交融,森林覆盖率高;气候宜人,空气质量好;港深水阔,自然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带动了宁德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各类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太姥山、白水洋、九龙漈瀑布群等旅游景点的开发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宁德,推动了宁德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宁德地区城乡风貌发生改变。近年来,宁德启动了凸显特色的三都澳新区规划,实现了与长三角与珠三角的连接,具有重要轴心作用。在三都澳湾区畔,锂电新能源产业是宁德增长最快的产业,其产业布局逐渐延展,使宁德的开发空间得以拓展,促进宁德经济快速发展。另外,闽东是畲族同胞聚居地。畲族文化、海洋文化及民间艺术等展示了独特的民族传统,彰显了宁德丰厚的人文历史底蕴。白露坑村是霞浦县最大的一个畲族聚居地,保存有清代古民居及相配套的大量珍贵文物。近年来,福建省基于闽东诗歌带来的人口流动,先后成立了畲族文化研究会、畲族歌舞团等机构。“畲族风情节”“畲族艺术文化节”等节日已成为福建文化旅游的品牌。以汤养宗、叶玉琳等诗人为代表的闽东诗群,秉承先贤们留下的文化操行,以独到的文学触觉讴歌闽东。汤养宗笔耕不辍,创作了大量诗歌作品及诗学论文,被众多文集、年选及国家核心级年代选本选入,部分诗作在国外翻译发表。
  文以载道,文以化人。闽东诗人走出乡村,丑石诗群走向民间,在社会吸纳人才与信息,在交流中以开放姿态不断调整自己。在突破自我的同时,又以群体的形式推动闽东诗歌向更高的层面发展。所以说,闽东诗群是宁德的文化代表。闽东诗群的出现是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为打造宁德的文化品牌、繁荣闽东的文艺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改革开放以来,闽东诗人创作了众多以赞美人民、体悟人生为主题的诗作,并在国内外报刊上发表,而且有大量诗作在国家级、省级文学类评比中获奖,大力弘扬了闽东精神。闽东诗人创作出了有风骨、有温度的诗歌作品,记录着闽东的社会实践与变迁,他们立足山海、因地制宜,深入宁德人民的日常生活,在文艺作品中反映人们的心声。2018年,霞浦诗人汤养宗的《去人间》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推动闽东诗歌文学走向新的高峰。2019年8月,第36届“青春诗会”在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举办,青春诗会被誉为中国诗人的摇篮。作为最具诗歌影响力的文学活动,青春诗会的举办大大激发了闽东当地诗人的文化创作热情,营造浓郁的文学氛围,为闽东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带来极大助力。闽东诗群的名气大振、青春诗会的举办吸引了大量文人前往宁德,加强了闽东地区与其他地区之间的诗歌交流互动,为闽东诗歌注入了新鲜血液,丰富了闽东诗歌文化内涵,推动了宁德城市文化名片的塑造。
  四、结语
  诗人的写作习惯和创作模式受到地域的影响,诗歌创作和地域相当于“灵”与“肉”的关系。山海地域为诗人的创作提供了独一无二的环境基础,诗人也会在潜意识里将由地理环境衍生出来的自然、活动、地方经验作为重要因素写进诗歌中。闽东诗人创作的共同特点就是将故乡的山海意象完美融入作品中,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启迪读者,反映了诗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态度。一种诗意的生活态度会影响一个城市的生活模式,当地的人们受到闽东诗歌的影响,诗化的生活中洋溢着幸福感和满足感,诗性的生活推动了宁德城市形象的建设。寄情地域的人生和诗意成为闽东诗群的美好“精神家园”。
  (宁德师范学院)
  基金项目:2020年福建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S202010398034)。
其他文献
上海女作家淳子在她的一部著名作品《在这里——张爱玲城市地图》中谈及了张爱玲与上海这个城市的关系,注意到了文学与地理的联系,认为张爱玲的作品就是城市地图。1943年,22岁的张爱玲开始写作生涯,一直到25岁她都生活在上海,在此期间,她写作发表了许多作品,1943年5月和6月分别发表了《沉香屑 第一炉香》和《沉香屑 第二炉香》,7月发表了《茉莉香片》,8月发表了《心经》,9月发表了《倾城之恋》,11月
期刊
战国策士游走于诸侯,为国君谋取霸业出谋划策,于刀光剑影间救国危难、解民倒悬,可谓“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西汉刘向的《战国策》就是一部记载他们雄辩韬略、驰骋乱世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辩丽恣肆、雄隽多变的散文巨著。  一、《战国策》的丰富内容  (一)谋臣策士的游说之辞  刘向认为,《战国策》只不过是本“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的书,书中主要收录的是在当时纵横捭阖、复杂多变的历史形势下,
期刊
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走向了终结,但由藏族作家阿来创作于1994年的长篇小说《尘埃落定》却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小说主要描绘了从中华民国到解放战争期间麦其土司家族的兴衰史,文本中的人物命运和事件充满了偶然性,表现出对理性和历史必然性的消解,表达出人物生存的荒诞,同时以不避血腥的态度对暴力场面进行描写。本文以《尘埃落定》中具有鲜明先锋特质的内容为研究基点,探究其中的先锋色彩。  一
期刊
钱钟书对抗战时期的芸芸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和生存处境的揭露与呈现造诣颇深。在《围城》中,作者同样展现了这方面的成就。作者着重塑造方鸿渐这个留学归国的知识分子形象,展现了众多知识分子在风起云涌的时代洪流中盲目无为的精神危机。在那个特定的年代和特殊成长环境的影响与熏陶下,方鸿渐形成了畸形的性格。《围城》体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生存问题的关注,同时也明确揭示了造成这种现状的根本原因。在此基础上,方鸿渐这一失败
期刊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塑造了众多性格各异的女性形象,但大多数女性人物的命运都很悲惨。本文通过分析《红楼梦》中女性人物之悲,探讨男权社会下女性人物的生存困境问题,进一步揭示书写女性人物之悲的意义。  一、女性人物之悲的现实原因  《红楼梦》中的女性悲剧产生于男权社会制度的无情压制与女性渴望个体独立发展的对立冲突当中。  一方面,男权主义形成良久,已经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春秋
期刊
2020年开播的网络悬疑短剧《隐秘的角落》在短时间内迅速走红,刚上线不久就获得了大众的广泛关注,这反映了受众在当下的审美心理。当然,这部剧不论是演员的实力,还是剧情的环环紧扣,无疑都带给观众独特的审美体验,值得人们一探。笔者从接受美学、心理距离、共情等方面出发,对《隐秘的角落》的受众审美心理进行探析。  一、从接受美学探析《隐秘的角落》与原著《坏小孩》  《隐秘的角落》之所以会大火并非因为原著《坏
期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快文化建设,文化日益繁荣,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大力繁荣发展电影产业,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影视文化市场日渐繁荣,电影产业的发展状况值得肯定。同时,越来越多融合我国文化色彩的外来电影走进中国,且好评如潮,这对中国电影市场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我国虽有高票房电影,但如何做到量质兼备,文化建设如何助力中国电影产业良性发展,中国电影如何担负起当下
期刊
20世纪20年代,法国先锋派反对传统的电影形式,追求电影的想象与诗意,由此产生了“诗电影”。诗电影自20世纪30年代传入中国后便拥有了“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等传统美学意蕴,所以,诗电影与“意境”在很多方面是有交叉的。本文将意境与诗电影联系起来,旨在探讨意境在中国诗电影中的体现。  一、诗电影的起源  从内容方面来说,电影可以划分为爱情片、犯罪片、战争片等。此分类从侧面突出了电影长于叙事的特点,这
期刊
素有“中国现代戏剧之父”之称的曹禺,凭借其独特的叙事结构、现实主义风格及灵魂式人物的塑造,不仅为戏剧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对后世戏剧家的创作更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至今日,曹禺的作品仍被无数人解读、借鉴,人们试图从其作品中窥见那个时代的缩影。  20世纪30年代中期,曹禺凭借《雷雨》《日出》《原野》在中外文坛大放异彩,同时《雷雨》的问世标志着中国现代话剧的成熟。曹禺与话剧相伴,哪怕身处战乱之中,也
期刊
科学技术的进步带动了影视艺术的发展,充分展示了其独特的艺术特点。社会新形势下,全新数字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影视作品的创作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有效促进了影视业的发展。但是,就目前影视艺术的发展与影视作品的创作现状来看,两者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冲突,需要采取一定的手段与方法有效促进两者的融合,实现传统影视艺术与全新数字媒体的发展共赢。基于此,本文对传统影视艺术与全新数字媒体的冲突与交融展开探讨。  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