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是好日 感念而欢喜

来源 :南腔北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sterday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在前面的话: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A
  《红楼梦》里面的上等人物,比如凤姐,比如王夫人,个个算盘打得精。结果如何呢?还不是“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
  凤姐、王夫人等人,如果活在今天这个时代,会发现:算盘和马车一样,早被时代淘汰了。年轻人都不知道算盘为何物了。科技改变了很多东西,去年还在讨论“互联网+”,今年才知道互联网只是前奏,人工智能才是主菜。“人工智能”告诉我们:它们不再是依靠简单命令运作的“机器人”,而是可以思考,并且思考速度是人类十几万倍的“智能人”。
  机器人以假乱真的时代真的来了吗?人们开始担心:当一个人出现在你面前,你怎么辨别这个人到底是人还是机器人?计算机科学之父图灵提出一个图灵测试:让人类隔着电脑屏幕通过键盘等装置与对方聊天,当问了一定量问题时,如果对方超过30%的答复使人类无法分辨它是否为机器人,那么这台机器就算通过了图灵测试,并被判断为具有人类智能。
  不少人的焦虑感似乎加重了,如何避免被科技淘汰、如何避免成为“算盘”的命运,成为很多人面对的问题。有一点可以肯定,“人工智能”时代,经依旧是经,比如《金刚经》;经典依旧是经典,比如《红楼梦》。“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人”,依然是人们共同的感叹。
  如果单纯从理性算计的角度来看,整部《红楼梦》讲的其实就是“葫芦僧”贾雨村的堕落故事。作家刘心武在央视“百家讲坛”讲《红楼梦》,主要就是从这个角度来解读,很多情节,他都和权术、阴谋联系起来。
  甄士隐和贾雨村的故事,成了《红楼梦》的开篇。
  贾雨村,谐音“假语存”。
  《红楼梦》开篇第一回目便是“贾雨村风尘怀闺秀”,最末回目便是“贾雨村归结红楼梦”。全书就是贾雨村的“假语存言”。
  此人才貌双全,外表绝对是个帅哥,有楚国宋玉之风,“生得腰圆背厚,面阔口方,剑眉星眼,直鼻方腮”。
  《好了歌》有两句歌词和脂批: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甲戌侧批:雨村等一干新荣暴发之家。甲戌眉批:先说场面,忽新忽败,忽丽忽朽,已见得反复不了。】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甲戌侧批:贾赦、雨村一干人。】
  贾雨村生于仕宦人家,但到他时祖宗根基已尽,人口衰丧后想进京求取功名,无奈没有一文钱,只得暂寄姑苏城里葫芦庙中,每日卖文作字为生;后得到甄士隐相助,才有了路费,考取了进士,做了“大如州”知府;但是不久因贪酷徇私被革职,到林如海家做家塾教师;后经林如海举荐,在贾政的帮助下,官复原职,任应天府知府;在审理薛蟠打死冯渊一案中,徇私枉法,胡乱判案。后來,贾政被参,贾雨村落井下石,贾府终被抄家。
  贾雨村是江南人,“姓贾名化,字时飞,别号雨村”,贾雨村是他的号,后来就是以号相称了。贾雨村“原系胡州人氏,也是诗书仕宦之族,因他生于末世,父母祖宗根基已尽,人口衰丧,只剩得他一身一口,在家乡无益,因进京求取功名,再整基业”。于是,暂时寄居在甄士隐家隔壁葫芦庙内,读书,为来年的科举考试作准备。
  雨村自吟的对联:“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甄士隐从这两句诗中已经听出了贾雨村的“抱负不浅”。贾雨村野心勃勃、待价而沽,是个心高之人,甄士隐说“雨村兄不是久居人下之人”,迟早要飞黄腾达、青云直上。“时飞”正是雨村的表字。
  甄士隐是苏州人。书中这样描写:“(葫芦)庙旁住着一家乡宦,姓甄,名费,字士隐;嫡妻封氏,情性贤淑,深明礼义。家中虽不甚富贵,然本地便也推他为望族了。因这甄士隐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倒是神仙一流人品。只是一件不足:如今年已半百,膝下无儿,只有一女,乳名唤作英莲,年方三岁。”
  中秋之夜,甄士隐请贾雨村吃螃蟹大餐。望着明月,贾雨村作了一首七绝:
  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趁着酒劲,贾雨村开口借钱:不是晚生酒后狂言,若论时尚之学,晚生也可以去充数功名,可是眼下行囊路费一概无措,神京路远,靠卖字撰文……
  甄士隐一听,不就是没路费吗?大方地说,老兄何不早说呀,我可早有此心意呀,只是老兄从未提起,所以不敢唐突;然后,慷慨解囊,送他50两银子外加两套冬衣,说,本月19日是黄道吉日,兄可北上,等到名登龙榜,岂不大快人心吗?
  贾雨村拿到50两银子,在一个月黑风高夜、阴云密布的日子,迫不及待地走了。庙里的小和尚送他,说:贾先生挑个好日子走不行吗?贾雨村说:读书人不在乎黄道黑道,总以事理为要。你转告甄老先生,来不及面辞了。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贾雨村心里面没有敬畏,为了目的,可以不择手段。不在乎黄道黑道,只要能成功。“总以事理为要”,其实是功名为先。人家给了他50两银子,他走的时候,竟然连个招呼都不打。这为他后来成为一个“落井下石、趁火打劫”的龌龊小人埋下了伏笔。比如贾家败落后,科甲出身的读书人贾雨村成为反噬高手,忘恩负义、反戈一击、落井下石以求自保,无耻地选择恩将仇报,带头抄了贾家;宝玉出家后,将其妻宝钗收为己有。在贾家人面前一向有自卑感的贾雨村,这回通过抄家狠狠地出了口气,把贾家人踩在脚底下。报恩往前走一步,就是报仇了。所谓大恩成仇,也不过如此吧。
  也许贾雨村命中注定总有贵人相助,所以,他的运气一向不错。认识了甄士隐这样的贵人,他进京参加科举考试的路费有了。凭着靠“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劲头,无背景的贾雨村“会了进士,选入外办,升了本县知府”,当上了小小县令。
  仕途之初,他颇有锐气,却不会处理人际关系,同僚评价他“生情狡猾,擅篡礼仪,且沽清正之名,而暗结虎狼之属”。
  这贾雨村“虽才干优长,未免有些贪酷之弊;且又恃才侮上,那些官员皆侧目而视”。惹得上司不高兴,被参了一本,惹得“龙颜大怒,即批革职”。贾雨村当官不到一年,即被革职。   出师未捷官先丢。害他丢官的不是因为他贪污,也不是因为女色,而是因为太有才,有才就罢了,还清高,清高就罢了,还高傲。一不谦虚,二不圆滑,处理不好上下级关系,这样的人怎么在官场混?
  贫病交加、穷困潦倒之际,经人举荐,到了巡盐御史林如海家当家庭教师,给一个9岁小女孩林黛玉当家教,教他学习《四书》。
  林黛玉的母亲去世后,外婆贾母要接黛玉去贾府住。林如海给他的大舅子贾政写了一封信,要他帮忙给贾雨村安排一个位置。贾雨村这个时候还不知天高地厚,竟然问:不知大人的内兄现居何职?
  好在林如海是个不张扬的文人,慢悠悠地说:(贾政)就是当年荣国公的孙辈呀,现任工部员外郎。
  林黛玉不愧是属羊的性格,初进贾府,处处小心,事事谨慎。当她踏进“荣庆堂”时,迎接她的是一副对联,右书:萱花北堂前,左书:瑞草南阶下。
  贾雨村带着林如海的亲笔书信,见了贾政。贾政一口答应给他“施舍”个位置。他吞吞吐吐地说,只是这吏部所需的费用……贾政大方地说,这个不劳先生多虑了。听说,金陵应天府有缺,先生可有意吗?
  贾雨村马上鞠躬叩谢:卑职终生铭记大人再造之德,义当图报。
  殊不知,贾雨村是“三星”高照:他是贾家的灾星,又是克星,也是丧门星。第四十八回,一向温和平正的平儿咬牙骂道:“都是那贾雨村……,半路途中那里来的饿不死的野杂种,认了不到十年,生了多少事出来。”
  说贾雨村是灾星,因为贾宝玉挨打起因与贾雨村有关。看看宝玉挨打之前的征兆。第三十二回說:“兴隆街的大爷来了,老爷叫二爷出去会。”宝玉听了,便知是贾雨村来了,心中好不自在。抱怨道:“有老爷和他坐着就罢了,回回定要见我。”“都是他自己要请我去见的。”第三十三回贾政与宝玉撞了个满怀,喝道:“好端端的,你垂头丧气嗐些什么?方才雨村来了要见你,叫你那半天你才出来;既出来了,全无一点慷慨挥洒谈吐,仍是葳葳蕤蕤。”正对儿子一肚子不满,听说金钏儿含羞赌气自尽,一发大施笞挞教训这不肖之子。甚至林黛玉做恶梦也是贾雨村告诉她被续弦嫁出去。第八十二回“病潇湘痴魂惊恶梦”梦的是贾雨村来道喜,说是林姑爷娶了一位继母,托贾雨村作媒,将你许了你继母亲戚,还是续弦。这让爱哭的黛玉听了怎么样?贾雨村果然是个灾星。
  说贾雨村是克星,是他专“克”香菱、石呆子、门子等小人物。比方说,那个秘书(门子)因为多嘴,尤其是知道了贾雨村过去不堪的经历,被贾雨村“到底寻了个不是,把他远远的充发了才罢”。脂批说门子:“自招其祸,亦因夸能恃才。”
  说贾雨村是丧门星,是因为整个贾府的倒台,贾雨村也是个导火线。
  自从贾雨村投靠了贾家,成了贾家门口的“叫化子”,也算是攀上了大树,得以起复。后来在贾府的关照下,还进了兵部、做了府尹。明清两代别的府的首长称知府,唯独首都的首长称府尹,地位很不一般,不会察言观色做不了府尹的。后来他转而投靠忠顺王府,成为打击贾家的帮凶。
  有时候,人的命有多大,运就有多大。贾雨村的命好,运也不差。在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中,在审理薛蟠强抢香菱打死冯渊命案时,差点得罪贾王薛史四大家族,差点又一次丢官。
  其实,“葫芦案”案情一点不复杂,简单说就是薛蟠的故意杀人罪。大致经过是:小土豪冯渊要买英莲做妾,红顶商人薛蟠也要买英莲当丫头。拐子一女两卖。无奈薛蟠乃金陵一霸,竟指使家奴将冯渊打死了。贾雨村一看,人命关天,勃然大怒:“岂有这样放屁的事!打死人命就这样白白的走了,再拿不来的!”马上就要发签,命捉拿凶犯。凶犯是谁?是薛蟠。门子一声咳嗽,贾雨村才停止发签。
  贾雨村运气好,得到黯熟官场的秘书的提醒。这个秘书不是别人,正是过去的相识——门子。贾雨村通过秘书,了解了“护官符”内幕。他“如雷震一般”,新官不步前尘。想起刚刚当官被撤职就是因为“恃才侮上”,不懂游戏规则、没伺候好上司,这是官场之大忌。这回可得学乖了。
  秘书建议:“小的闻得老爷补升此任,亦系贾府、王府之力。此薛蟠即贾府之老亲,老爷何不顺手行舟,作个整人情,将此案了结,日后也好见贾王二公。”但贾雨村还在那里装模作样:“你说的何尝不是,但事关人命,蒙皇上隆恩,起复委用,实是重生再造。正当殚心竭力图报之时,岂可因私而废法,我实不能忍为者!”
  最终,对薛蟠打死冯渊一案,他来了个枉法栽赃,“徇情枉法,胡乱判断”,谎称冯渊薛蟠是夙孽相逢,双双死去,然后薛家出钱给冯家烧埋费若干,说薛蟠打死冯渊的一案皆因拐子而起,对拐子严惩、灭口,余不略及。
  “夙孽”之说,不过是为了安慰冯家,薛家“金满山,银满山”,就多给了冯家一些烧埋费。
  正邪理念冲突之下,经过权衡,贾雨村邪性大长,选择了一个“息事宁人”式判决,不仅保住了来之不易的乌纱帽,还趁机向贾家表功献媚,修书给被告薛蟠的舅父王子腾、姨夫贾政,告知“令甥之事已完,不必过虑”云云,表达讨好、效忠之意。和贾家扯上关系之后,贾雨村以后有事就好办了。连贾政都笑着说贾雨村:“几年门子也会钻了。由知府推升转了御史,不过几年,升了吏部侍郎,署兵部尚书。”
  起初他对贾府也算得上忠心耿耿。甄士隐虽然有恩于他,可甄士隐已经出家、对他没有用了。明明知道香菱就是英莲即甄士隐的女儿,现在被薛蟠强抢,他选择牺牲恩人的女儿来巴结薛家,巴结薛家其实就是巴结贾府。
  另外,贾赦看中石呆子的古扇,可是这个顽固的石呆子就是不愿割让,贾雨村何等聪明,根本不用来什么“欲加之罪”、“莫须有”,而是直接来个“卿本无罪、怀璧其罪”。
  “卿本无罪、怀璧其罪”是历史上一著名典故:古代有一个财主,拥有一块价值连城的璧。知府眼红,威逼利诱财主也不肯拿出来。财主视璧如命,终日将璧带在身上。最后,知府逮捕了这个财主,找了一个罪名将其杀害,终于将宝璧拿到了手。   贾雨村如法炮制,石呆子被抓后上吊自杀。古扇被贾雨村强取豪夺。贾雨村马上献给贾赦。这起案件成为贾家败落的导火索之一。平儿说:“谁知雨村那没天理的听见了,便设了个法子,讹他拖欠了官银,拿他到衙门里去,说所欠官银,变卖家产赔补,把这扇子抄了来,作了官价送了来。二爷(贾琏)只说了一句:‘为这点子小事,弄得人坑家败业,也不算什么能为!’老爷听了就生气。”脂砚批:“一扇之微,而害人如此其毒。多少没天理处,全不自觉。”
  别忘了,“卿本无罪、怀璧其罪”还有下文:财主的家人后来坚持不懈地上访,叫冤,知府被调查。审问者问知府:“你所杀的财主到底犯的什么罪?’知府脱口而出:‘谁让他怀璧在身!’审问知府的官员提笔在卷宗上写了八个大字:卿本无罪、怀璧其罪”。
  如鱼得水的贾雨村最终“枷锁扛”,石呆子人命案估计是他难以摆脱的梦魇。
  人总是会变的。贾雨村后来官至“补授了大司马,协理军机参赞朝政”,但仍“因嫌乌纱小,致使枷锁扛”。
  贾雨村也是一个多情的人。
  有一天,雨村且翻弄书籍解闷。“忽听得窗外有女子嗽声,雨村遂起身往窗外一看,原来是一个丫鬟,在那里撷花,生得仪容不俗,眉目清明,虽无十分姿色,却亦有动人之处。雨村不觉看的呆了。”这是贾雨村初见甄家丫寰的情景。当时还是穷儒的他,已经“看得呆了”。
  这个甄家丫寰是怎么想的呢?“那甄家丫鬟撷了花,方欲走时,猛抬头见窗内有人,敝巾旧服,虽是贫窘,然生得腰圆背厚,面阔口方,更兼剑眉星眼,直鼻权腮。这丫鬟忙转身回避,心下乃想:这人生的这样雄壮,却又这样褴褛,想他定是我家主人常说的什么贾雨村了,每有意帮助周济,只是没甚机会。我家并无这样贫窘亲友,想定是此人无疑了。怪道又说他必非久困之人。”
  甄家丫寰曾经想过帮助他,但苦于“没甚机会”。她显然对雨村的印象不坏,并且赌他是个绩优股、发展股,可以吃进的,说他是个“必非久困之人”。
  “如此想来,不免又回头两次”——正是这两次回头,敲定了她和雨村一生的姻缘,这是逃也不逃不掉的。是你的,不用求。不是你的,强求也没有用。这就是缘分了。
  “雨村见他回了头,便自为这女子心中有意于他,狂喜不尽,自为此女子必是个巨眼英雄,风尘中之知己也。”一段姻缘就这么定了。这就是传说中的缘分了。
  这个丫寰就叫娇杏。
  这雨村自那日见了甄家之婢曾回顾他两次,自为是个知己,便时刻放在心上。在中秋节那天,想起这个“知己”,不免对月伤怀。写下这样一首诗:
  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
  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
  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
  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却说娇杏这丫鬟,便是那年回顾雨村者。因偶然一顾,便弄出这段事来,亦是自己意料不到之奇缘。谁想他命运两济,不承望自到雨村身边,只一年便生了一子,又半载,雨村嫡妻忽染疾下世,雨村便将他扶侧作正室夫人了。正是:偶因一着错,便为人上人。”
  此所谓前世因缘“回头”牵。娇杏就是有贵夫人命,两次回头,让雨村终生不忘。奇缘!给雨村当妾,一年就生了儿子,一年半之后,官员雨村死了大老婆。娇杏顺理成章地成了官太太。
  从丫鬟到官太太,娇杏的“成功”秘诀就是“回头”两次,送秋波,她的命好,运气更好。
  如此说来,娇杏这名字当是“侥幸”的谐音了。
  B
  如果从佛教和道教的角度来看,整部《红楼梦》其实就相当于刘姥姥在为众人说《金刚经》。我个人更倾向于从这个角度来读《红楼梦》。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这句诗人出自宋·辛弃疾的《鹧鸪天》。意思是说,城中娇艳的桃花李花,一遇到风雨就愁眉苦脸,仿佛世界末日要到了一般;而农村田野溪头的荠菜花,却星星点点地迎着风雨开放。也许,真正美好的春天不在城市,不属于那些娇媚的城里姑娘,而属于村里那些不怕风吹雨打的村姑、村妇。城市所谓的“白富美”不过是“城中桃李”罢了,哪比得上“溪头荠菜花”呢?平凡的事物往往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在《红楼梦》的大观园里,刘姥姥作为一个乡下来的庄稼人,就是一朵“溪头荠菜花”。别看她土得掉渣,穷得叮当响,可是,大观园最后的春色却属于这位农村的老太婆。
  《红楼梦》故事情节主旨为“大旨谈情”。为什么要设计刘姥姥这个人物?第六回作者自云:“按荣府中一宅人合算起来,人口虽不多,从上至下也有三四百丁,虽事不多,一天也有一二十件,竟如乱麻一般,并无个头绪可作纲领。正寻思从哪一件事自哪一个人写起方妙,恰好忽从千里之外,芥豆之微,小小一个人家,因与荣府略有些瓜葛,这日正往荣府中来,因此便就此一家说来,倒还是头绪。……”
  《紅楼梦》第四十二回文本说,李纨见了黛玉宝钗他们两个,笑道:“社还没起,就有脱滑的了,四丫头要告一年的假呢。”黛玉笑道:“都是老太太昨儿一句话,又叫他画什么园子图儿,惹得他乐得告假了。”探春笑道:“也别要怪老太太,都是刘姥姥一句话。”林黛玉忙笑道:“可是呢,都是他一句话。他是那一门子的姥姥,直叫他是个‘母蝗虫’就是了。”
  林黛玉作为纯正的贵族,是很讲究血统的,当然也讨厌粗鲁的和无礼的。
  世袭贵族小姐们嘲讽刘姥姥是“母蝗虫”,一是吃相不雅,第二多多少少也有点说她是吃白食占便宜的。
  刘姥姥70岁的人,啥没见过?情商没那么低,否则就不是会笑到最后的人了。她活得最是敞亮,人家捉弄她,她看不出来?“可笑”是装的,找乐子,让大家觉得她很可笑,那她就有了在贾府出入的价值。刘姥姥就是一个演员,目的是逗贾母高兴。为讨好贾母,让其高兴,她信口开河地胡编故事。   刘姥姥左右逢源,三进荣国府。一个目不识丁的农村老太太,何以在贾府里畅游大观园、醉卧怡红院?农村的那种恬淡安宁的田园生活赋予了她淳朴憨厚的性格。这也是一般劳动人民的共同性格特征,这种淳朴憨厚完全是出自人的本性,也就是她的本色。她讲话有趣,像说相声、讲段子,一开口就能逗人发笑,她的语言最是粗俗却又最是有味,我口言我心。虽是乡下人,可是因为年纪在那儿,有阅历和见识。贾母爱听她唠叨,哥儿姐儿们喜欢听她说故事。比如,姥姥胡编了“雪下抽柴”的故事,还带点悬疑劲儿,不知怎的弄出个红衣女孩来。故事虽被贾母打断,没说完,后来宝玉发痴,还真打发小厮寻庙去了。
  刘姥姥人老心不老,对时尚不排斥,能接受新生事物,尤其她有股子“无知者无畏”的劲头,胆大,不怕说错话,不怕出丑;还特别能自嘲,特别本色;说话不飘,农村人嘛,能飘得起来吗?她知道自己是谁。
  我有时候突发奇想,如果请她来讲佛法,大观园中的众姐妹就用不着绷紧面孔,一脸庄严地受累了,大家乐个满堂彩兒。
  刘姥姥身上有着很多城里人没有的美德,想当年,刘姥姥见女儿家日子艰难,实在过不下去,于心不忍,指望人雪中送炭不大可能,只能自己想办法。忽然想起女婿家祖上曾与王夫人之父认过亲,只好厚着脸皮,来到贾府,“或者他念旧,有些好处,也未可知。要是他发一点好心,拔一根寒毛比咱们的腰还粗呢”。刘姥姥带着孙子板儿到了贾府。由周瑞家的引荐,投奔凤姐。王熙凤赏了她二十两银子外加一吊钱。她和家人过了难关(《红楼梦》第六回)。到地里秋收了,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特意送点新鲜瓜果蔬菜来表示感谢,这是她本能的善良而质朴的情感表达, “(平儿)只见凤姐儿不在房里。忽见上回来打抽丰的那刘姥姥和板儿又来了”。这回机缘巧合,刘姥姥合了贾母的心意,老太太一高兴,赏了一百多两银子,还有半炕子东西(《红楼梦》第三十九回)。
  这一点是跟中国古代儒家伦理文化的本质相融合的。当时王熙凤的女儿抱着一个大柚子玩,见板儿手里拿着一个佛手,然后她就要。丫鬟就哄着板儿把这个佛手给大姐换了柚子,板儿呢已经对佛手玩腻了,看见那个柚子又圆又香,就换了。
  大家看,后来板儿和王熙凤的女儿巧儿,冥冥之中的缘分,就是佛手指引的结果,佛手就是暗示嘛。所以,凤姐让刘姥姥起名,她取个“巧”字,说将来必定是遇难成祥,逢凶化吉,全从这“巧”字上来。巧姐的判词“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休,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这里的“刘氏”自然是指刘姥姥。
  后来贾府被抄,刘姥姥挺身而出,侠肝义胆,毅然把以前小姐丫鬟们送她的衣裳仍带到牢里,给她们换上,拉着板儿说:“这些年蒙府里头照应,还读了书,认了几个字。”刘姥姥还竭尽全力救巧姐的命。可见,刘姥姥是一个“知恩图报”之人。刘姥姥践行了儒家的“点滴之恩、以涌泉相报”,是一个有情有义有味的姥姥。
  还记得二进荣国府中刘姥姥的酒令吗? “大火烧了毛毛虫”,“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多少人为这两句浅显的话,作了无数篇长篇大论的考证。有人说,《红楼梦》以花喻人,而且是美人,是好女儿家。这里的花儿应该也不例外,所谓“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也是暗指整个贾府的女儿的悲惨命运,也就是花落的命运,后面的“大倭瓜”也说明了这里的花落,并不是说所有的人都会死,而是说有些人可能就像花落结瓜一样,落得普通平常。也就是说,贾府最后应该是和普通人家没有什么两样,人丁散落,是一场“飞鸟各投林”的结局。
  其实,刘姥姥终究是一个不识字的老婆婆,满口村话,哪有那么多微言大义呢?她夸大观园的气派美丽时,怎么说的?她说,“我们乡下人,到了年下,都上城来买画儿贴。闲了的时候儿,大家都说:怎么也得到画儿上逛逛!想着画儿也不过是假的,哪里有这个真地方儿?谁知今儿进这园里一瞧,竟比画儿还强十倍。”
  这就是刘姥姥的聪明,也是她的智慧,同时,也是她的实诚。
  到底是个实诚人,刘姥姥堪称一个乡村哲学家。如果现实真有这么一个人,真的很想听她聊聊天,肯定比听那些“精英”讲座有意思,尤其是,刘姥姥本来就是贾府败落后最后一个收拾残局的人,她不需要说得太多,只讲讲她所见证的那些事,就够我们享用的了。
  顺便说一下,我们看的《金刚经》,是由鸠摩罗什翻译、梁武帝的儿子昭明太子编辑的。《金刚经》分成32(品)章。六祖慧能说:“谁要想掌握中极真理,就应该直接修习般若波罗密法,只要把《金刚经》的精神领会好了,就可以认识到自身的佛性,进入般若三昧的境界,功德无可限量。”慧能还说:“这是最高的佛法,是专为资质极佳的人准备的,如果是资质差的人听了是生不出什么信仰的。这就好像龙王降雨,大雨降到城镇村庄里,一切都像草叶一般飘飘摇摇,但大雨若是落到大海里,海水却不增不减,依然故我。如果是真有大智慧的人,一听《金刚经》就会顿悟解脱。”
  华屋千间,只卧一床。《红楼梦》中贾宝玉对林黛玉说:“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古训有云:“贪欲者,众恶之本;寡欲者,终善之基。”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广厦千间,夜眠八尺;良田万顷,日食一升;稻菽万石,仅食一碗。
  有禅心若此,那么,日日都是好日。
  武田在《日日是好日》里谈到茶道手势:“沏茶时,重的东西要轻轻放下,轻的东西才重重放下哟”。这就是“举重若轻”的智慧。
  大道无器。说的是静心,将心安定下来,“聆听”心的声音。
  本文借鉴了武田的书名——“日日是好日”。“日日是好日”语出佛经《碧岩录》,意指透过修行改变了心境,甭管遇到什么样的茶客,皆心存感念而欢喜。
  写这篇文章时,手机里播放的音乐是降央卓玛的《那一天》:“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仿佛穿越到来世的感觉。   言归正传。
  1. 平常心就是不妄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这是《金刚经》的开篇。按照梁武帝的儿子——昭明太子的分法,这就是《金刚经》的第一品:法会因由分。
  释迦牟尼19岁那年,放弃王位,下决心出家学道。在二月初八的夜里,他到寝宫里看望了妻子和儿子,然后和仆人一道骑上马出城门,毅然出家修行。他发愿说:“我若不能求得正觉,度脱众生于生死海中,誓不再回迦毗罗卫城。”
  在《红楼梦》里,贾宝玉出家的时候也是19岁,如此巧合,显然曹雪芹先生不是随便这么写的,他肯定有他的机缘吧。
  释迦牟尼35岁开始说法,一说就是45年,直到80岁圆寂。
  在《金刚经》的开篇,我们看到,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内说法,有一千二百五十个佛弟子,也就是常随众,佛走到哪里他们跟到哪里。
  吃饭的时间到了。释迦牟尼佛穿上他的法衣,也就是那件袈裟——這是他唯一的衣服,他端上碗,到舍卫大城挨门挨户地化缘,就是讨饭吃,化好之后,回来,在规定的地方吃饭。饭吃完了,再把袈裟脱下来,把碗收起来,然后去打水来洗脚。洗完了脚之后,把自己打座的位置收拾一下,打扫干净,打坐休息。
  这就是释迦牟尼佛。他的日常生活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坐在莲花宝座上,走路可以腾云驾雾,一开口大家都要跪拜,不是这样的;也不是我们在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中看到的那个样子,如来佛祖坐在那里,孙猴子见了也不敢放肆。事实上,释迦牟尼佛是一个非常平凡的人,有一颗非常平常的心。就是这样。
  虽然他身边有一千二百五十个常随弟子,但是,他没有叫任何人服侍他,也没有雇小工来打扫卫生,更没有生活秘书、文字秘书,什么秘书、助理,都没有。他只是一个到了吃饭时间自己去化缘的平凡人,光着脚去化缘,回来后洗脚,生活一丝不苟,严谨而又平淡,但又不是没有条理。
  什么叫平常心?或者说,平常心是什么?平常心就是不妄觉,就是知道自己是几斤几两、怎么回事,就是不搞得自己很重要或者很不重要、很另类或者很不另类,就是心止于至善,而不是忐忑不安,就是不计较输赢,就是从容不迫,就是干净而温和,宽容而镇定,从不抱怨。一般来说,人生有两件事情最难捱,一个是飞来横祸,一旦遭遇马上六神无主,吓出精神病来;另一个是飞来横福,忽然中了大奖,马上兴奋得忘乎所以,莫名其妙地发疯,疯狂赌博或者疯狂消费,失去理性。这都不是平常心,真的平常心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突然发财了,突然出名了,突然家中最宝贝的东西被偷了,和往常一样镇静,一样生活,跟平常一样,吃饭,穿衣,睡觉。见了高官也不奴颜婢膝,见了乞丐也没有一点歧视之心。
  这就是平常心。
  大词人苏轼竟像孩子一样天真地用箱子装山中的白云,心何等干净?婴儿一般。苏东坡有一篇散文《夜寻张怀民》,84个字,把一颗干干净净的心捧出来,放在纤尘不染的月色里,让人体味落拓不羁的人生大境界。
  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
  有人问布袋和尚,如何成佛?布袋和尚并不说一句话,只是放下布袋。放下,放下。可是说起来容易,有几个人能够放下?有一本讲禅的书,书名就叫《指月录》,你问月亮在哪里?大师用手指天上,就在那里。可是,我们看到的却是大师的手指,而非月亮。要看月亮,别看手指头。做得到吗?
  自古红颜多薄命,自古才子多情种。爱情在古代几乎是衣食无忧的才子佳人们生活的全部,虽然他们的爱情不过是漫漫历史长河中的一滴水、一粒沙。以佛的眼光来看,红颜命薄自有命薄的因由,“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不过是一声讨巧的叹息。才情万种难抵命运的捉弄,毕竟,造化弄人,那些浮华世界里的成败得失、恩怨爱恨,才子佳人们的命数各有不同,如今读来依旧难以释怀。还是放不下。放不下,也得放,毕竟还得往前赶路。本来很简单的事,何必往复杂处说呢?
  佛教故事中有个著名的公案——“拈花微笑”。这个公案出自《大梵天王问佛请佛决疑经》。在这部经里,大梵天王把自己的身体舍为床座,请佛坐在他身上,供养鲜花,请佛说法,佛就拿了一枝他所供养的花。“拈花”给大众看,大家都不明白什么意思,这时迦叶笑了,佛说“吾有涅槃妙心,正法眼藏,嘱咐摩诃迦叶”,于是,迦叶成了禅宗第一代祖师。
  一曲红楼好了终,
  几回春秋几回愁。
  欢歌宴饮乐已尽,
  惟有春水向东流。
  古语有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红楼梦》里,妙玉、林妹妹,哪一个美女的下场不令人感叹?看看宝黛钗三人的纠葛: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是对《红楼梦》中身在官宦之家的薄命女子的描述。各首判词中用隐晦的诗境提前暗示了她们的命运——在礼教的束缚和摧残下必然“红颜未衰身先死”,照应了《红楼梦》“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的主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千年以来女性的悲哀。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这是《红楼梦》中妙玉的判词。那么,妙玉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子呢?
  妙玉在十二钗中排第六,是十二钗中谜一样的人。“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个问题估计妙玉本人也不好回答。“自来处来,往去处去。来去无踪,却吹皱一池春水。”这个谒语简直就是为妙玉而写。书中说,妙玉是苏州官宦人家的女儿,却无名姓无居所。到哪里去?不知道,曹雪芹没说。她志向高洁,超凡脱俗。她本想在京传名,却被贾府强邀来,最终只得在其家庙——铁槛寺修行。也就是说,铁槛寺是她自家的固定资产。可见,她家的来头不小。   妙玉“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妙玉“文墨也极通。”[第17回] 妙玉“他常说‘古人中自汉、晋、五代、唐、宋以来,皆无好诗,只有两句好。’”[第63回] 妙玉喜欢的是宋人范成大的诗句:“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
  范成大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也是苏州人,宋代田园诗人。妙玉很喜欢这个老乡的诗,很难说没有恋乡情结。
  妙玉的才情不下黛钗,诗文水平不在大观园诗社众社员之下。妙玉续联黛玉和湘云诗句时,“提笔微吟,一挥而就”。“黛玉湘云二人称赞不已,说:‘可见咱们天天是舍近求远,现有这样的诗人在此,却天天去纸上谈兵。”
  就是这样一个才女、美女,其结局却是“妙玉最终被一群强盗掠去”,言外之意,惨遭轮奸,甚至被卖入妓院。令人不忍卒读。
  十二支《红楼梦》曲中写妙玉的是第六曲《世难容》: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天生成孤僻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可叹这,清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暇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
  “世难容”,“天生怪僻,不好多话”的妙玉将来的命运可想而知。妙玉有洁癖,洁到什么程度呢?到惜春处下棋还带了自己的茶具。最典型的是拢翠庵品茶那一幕,妙玉对刘姥姥吃过的茶钟是这样说的:“若是我吃过的,我就砸了也不能给他。”妙玉怎么对待宝玉的呢?居然将“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看了这段描写,你还能喜欢妙玉吗?这个人太不可爱了,简直令人讨厌!在她眼里,人明显地被分为三六九等。她根本就看不起刘姥姥这样的乡下人。地球人都脏,就你自己干净?做人不能太过分,干净也不能太过分,否则就是病了。佛教有个不净观,莫非她不知道?鲁迅先生对这种故作风雅的人,辛辣地讽刺道:“雅要有地位,也要钱,古今并不两样的,但古代的买雅,自然比今天要便宜;办法也并不两样,书要摆在书架上,或者抛几本在地板上,酒杯要摆在桌子上,但算盘却要收在抽屉里,或者最好是在肚子里。”
  可笑的是,这样的女人竟然是佛门弟子!佛家是讲“世法平等”的,但妙玉却将吃茶之人分为四等。《般若经》上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妙玉的性格,是一个“欲洁”“欲空”的尼姑,是不应该“由色生情,传情入色”的,但是终究拗不过自己生来就是一个情痴情种的宿命,身为尼姑,她却暗恋宝玉,而且欲罢不能。这是妙玉姑娘的命,任凭她用多大的力气,也无法挣脱命运这张网。她的悲剧从她用情那一刻,就埋下了伏笔。她不甘心止于暗恋,她想主动出击,追求尘世的幸福。在品茶栊翠庵的时候,妙玉用茶杯暗示、表白心迹,谁知宝玉“春风不解风情”。既入佛门,就得学会放弃,舍弃,四大皆空,可是她能够做到吗?既然“未必空”,却又“何曾洁”,这就是她的结果了。
  如果深入一点发挥,“妙玉”谐音“庙宇”,这个名字决定她与佛、与和尚有缘。她和后来出家为僧的宝玉扯不清的关系,也许是冥冥之中的天意了,是天注定了的缘分,只是隔了一道世俗的门槛。在第六十三回,妙玉送给宝玉的贺柬上自称槛外人,而宝玉回帖时则自称槛内人。
  山河不足重,重在遇知己。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哪个妙龄女子不怀春?不渴望圣洁的愛情?妙玉何尝例外?妙玉和宝玉,一个情痴,一个情种,两个人如果同在一家寺庙里修行,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也不是没有可能的吧?
  第八十七回“感秋深抚琴悲往事,坐禅寂走火入邪魔”中,一个月白风清的静谧的秋夜里,妙玉和宝玉在惜春处相见。妙玉见了宝玉“突然把脸一红”而且“微微把眼一抬,看了宝玉一眼,复又低下头去,那脸上的颜色渐渐红晕起来”。后来她痴痴的问宝玉“你从何来?”宝玉答不出,红了脸,惜春从旁打趣,妙玉立刻敏感地意识到自己也脸红,马上表示要回家,她和宝玉一起在潇湘馆附近听了林黛玉弹琴后,回到禅堂“想起日间宝玉之言”,“不觉一阵心跳耳热,”后来竟至于“魂不守舍,一时如万马奔腾”,弄得精神错乱,完全丧失理智,几乎发疯,生了一场大病……
  还有一次,妙玉竟然对黛玉和湘云说:“不能失了咱们闺阁面目。”言为心声,在她的潜意识里,栊翠庵不是古庙,她把自己当成闺阁小姐,所以,她精弈道,谙音律,举凡花卉盆景,古玩茶饮,无一不是高水平,佛家讲“六根清净”摒绝世俗的一切欲望,她显然没做到。原来,妙玉人在庵中,心却在红尘。她也与贾惜春不同,惜春是身在凡尘,心向佛门;而妙玉是身在佛门,心向凡尘。既入空门,却不能忘情。
  妙玉这姑娘啥都好,就是没有平常心。一个没有平常心的女人算不上一个好女人。什么样的女人是好女人?不好说。但什么样的女人不是好女人却可以说清楚的。一个没有健康心态的女人,一个远离平和心的女人。妙玉的心太高,孤僻又清高,清高到什么程度呢?就连林黛玉这样清高出尘、出类拔萃、聪慧过人的女子都被她称为“大俗人”,你说她还能看得上谁呀?“傲”得已经明显不合时宜,万人不入她目。她还真当自己是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女啊?
  她不宽容世人,世人又岂能容她呢?红尘中人怎么看她呢?“似这般花容月貌怎就守着青灯古佛?冰清玉洁莫非假清高?青春年华没有红粉朱楼春梦?”
  一个弱女子,才华出众,心高气傲,又和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自己再自重,恐怕也避免不了悲剧的命运。
  2. 《红楼梦》又名《情僧录》,为什么这么叫?因为书中主要写宝玉与十二钗的故事,以情来贯穿故事的始终。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这是《金刚经》的第二品:善现启请分。
  须菩提佛的大弟子,很有名。“须菩提”,道德、人品都是一流之人。《金刚经》主要讲什么呢?讲空和有,释迦牟尼佛又成为空王。这就像我们民间称呼孔子这个大圣人为素王——意思是,没有王位的王,是王眼中的王。
  在佛的十大弟子当中,须菩提谈空那可是NO.1(第一),阿难、迦叶等,谁也比不上他。
  吃过饭之后,须菩提看释迦牟尼佛要休息,就给佛跪下了,向老师行过大礼之后,就开始问问题了。须菩提说:希有世尊啊,如来佛啊,“如来”,是对成道成佛者的通称。《金刚经》上有句话,是佛自己下的注解:“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无来也无去,也就是说,不生也不灭,不动也不静,当然无喜亦无忧。
  古人说:“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红楼梦》又名《情僧录》,为什么这么叫?因为贾宝玉跟很多女的种下情缘,可是最后出家当和尚,所以也叫《情僧录》。宝玉在书中的角色是情圣,书中主要写他与十二钗的故事,以情来贯穿故事的始终。《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第一回讲:“空空道人遂易名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篡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
  小说中写道: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
  曹雪芹要把自己的小说名之为《情僧录》,还有自譬“情僧”的含义在内。有学者说,曹雪芹自署芹溪居士,是他归隐山林的明证。他虽当了居士,也如妙玉带发修行,“云空未必空”,对秦淮风月繁华时刻萦怀于心,还想当年所见的一些女子,情丝不断。故自称“情僧”。
  其实,《红楼梦》中的一号男主角宝玉又何尝不是“情僧”? 贾宝玉,出世时口里衔一块晶莹剔透的玉,所以无论什么时候,脖子上总挂着那块“通灵宝玉”,且这块玉石上刻着字:“莫失莫忘”。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贾宝玉与其精神恋人林黛玉也有“木石前盟”之说,与他的夫人薛宝钗,则有“金玉良缘”之说。未出家时,他的心不可能只属于一个林妹妹,大观园里的妹妹、姐姐多的是,他对哪一个女子不好?脂砚斋在读《红楼梦》的时候,说宝玉在黛玉将死的时候,娶宝钗为妻,麝月为婢,有了娇妻美妾,他还是毅然选择了出家为僧。在普通人看來,这太不正常了。脂砚斋认为宝玉有常人所没有的性格,他说宝玉为人有三毒,哪三毒呢?可惜的是,脂砚斋没有明说。我想其中一毒应当是意淫。
  再说得直接点,就是“色而不淫”。宝玉这个人一辈子就是这么腻腻歪歪,总能让女人喜欢上他。可是这样的男人,如果真做了老公,那可是个“中看不中用的蜡枪头”。没错,他英俊、风流,美女一般都不爱读书吧,他也讨厌读书。他会哄女人开心,可他会哄所有的漂亮女人开心,这就麻烦了。真爱他的女人可有得哭了。警幻仙姑对贾宝玉说:尘世中“绿窗风月,绣阁烟霞”,“皆被淫污纨绔与那些流荡女子玷辱。更可恨者,自古来多少轻薄浪子,皆以好色不淫为饰,又以情而不淫作案,此皆饰非掩丑之语也。好色即淫,痴情更淫。是以巫山之会,云雨之欢,皆由既悦其色,复恋其情所致也。吾所爱汝者,乃天下古今第一淫人也。”
  警幻仙姑说,贾宝玉乃天下古今第一淫人。他有最充分的条件意淫天下美女,他因为贾府里的“太上皇”贾母的宠爱,又蒙皇帝的妃子——姐姐贾元春的特殊恩准,进入大观园女儿国中。
  贾宝玉住的地方叫怡红院。怡红就是怡悦,怡红院其实就是“怡悦女性”的乐园。他从小的生活圈子就是表姐、表妹,丫鬟使女,她们朝夕相处,饮食与共,寝沐相随,耳鬓厮磨。他玩得那叫开心啊,忘乎所以,哪还有心情读书、应考?小小的宝玉就这样痴迷其中,不能自拔。这在庄稼人看来,这样的孩子肯定学不出个好来,长大了,不是流氓就是盲流。“颂红、怡红、悼红”,贾宝玉一辈子就干这三件事。他的意淫,终于成了博爱、泛爱,乃至泛情。他的口号几乎是爱所有的女孩,见所有的女孩都会神清气爽。比如,秦可卿死那一天,贾宝玉随众人一块儿到馒头庵送葬。路上,王熙凤要方便,于是大家来到一个农家休息。在这儿,贾宝玉见到一个素不相识的、约有十七八岁的农村小女孩,名叫二丫头。二丫头正在给客人们表演纺线,贾宝玉看呆了。二丫头表演完了、走了,贾宝玉怅然无趣。直到起身上车,贾宝玉还在留心看,看到二丫头怀里抱着他小兄弟,同着几个小女孩子说笑。贾宝玉恨不得下车跟她去缠绵,最后在众人催促下,只得以目相送。
  贾宝玉爱女人,疼女人,但他不会也不可能只爱、只疼一个女人,不会把精力或者目光只放在一个女人身上,他爱的是A女人的肩膀,B女人的眼睛,C女人的嘴唇,D女人的手,所有这些女人集合在一起,就是他的理想女人标准。为此,他不得不经常处于意淫状态。有一次,参加贾敬丧事,贾宝玉怕脏和尚熏了姐妹,站在姐妹头里挡着。好笑不?难怪林黛玉说他见了姐姐,就把妹妹忘记了,实在是可怨之,但似乎也可谅之。
  贾宝玉心疼女人有时候到了十分可笑的地步,有一次碰到自己的小厮茗烟按着一个女孩子,干那男女之事。宝玉竟然禁不住大叫:“了不得!”一脚踹门进去,将那两个唬开了,抖衣而颤。茗烟跪求不迭。宝玉根本不看男人,“却只顾看那丫头,虽不标致,倒还白净,些微亦有动人处,羞得脸红耳赤,低首无言。”贾宝玉跺脚道:“还不快跑!”那丫头飞也似地去了,他还特意赶出去,叫道:“你别怕,我是不告诉人的。”贾宝玉也不责备茗烟,只是一个劲地替那女孩叹息——“可怜,可怜!”
  他有时候会管一些莫名其妙的事。当然是为了女人。知道平儿吧?那是凤姐的陪房大丫头,在外人眼中,平儿跟在二当家的身边,是个能说得上话的人,是红人。当时刘姥姥能进入大观园,第一步靠周瑞家的引路,这第二步靠的就是平儿,有了平儿在主子面前说了好话,王熙凤这才和刘姥姥客套了几句,还赏了20两银子。这王熙凤的脾气大,有一次打了平儿。贾宝玉就把平儿接到怡红院,劝道:“好姐姐,别伤心,我替他两个(贾琏、王熙凤)赔不是罢。”   平儿笑道:“与你什么相干?”
  贾宝玉笑道:“我们弟兄姊妹都一样。他们得罪了人,我替他赔个不是也是应该的。”一面说,一面便吩咐小丫头子们舀洗脸水,烧熨斗烫衣服。贾宝玉还将梳妆盆内的一枝并蒂秋蕙,用竹剪刀撷了下来,给她簪在鬓上。
  你看,这个男孩,整天就干些女人的事。难怪,儒家的代表人物、他的老爸贾政最看不起这样的人,骂他是孽障!一看到他就骂。有一次,还差点没把他给打死!
  有一年清明节,贾宝玉患病之后,在大观园看见柳垂金线,桃吐丹霞,山石之后,一株大杏树,花已全落,叶稠阴翠,上面已结了豆子大小的许多小杏。贾宝玉想:“病了几天, 竟把杏花辜负了!不觉倒‘绿叶成荫子满枝了!”因此只管对杏流泪叹息。
  “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爱女人,但不能糟蹋人家,不能“干那男女之事”,意淫,欣赏,端详,怜爱,体贴入微,用心呵护,这就是贾宝玉的爱情观。
  不俗就是神仙,觉悟有情是菩萨。世界上最多情的人是佛。罗汉境界住空,不敢入世,一心回避,一看大观园人多嘴杂,算了,我还是不进去了,省得吃白眼,眼不见心不烦,只管自己修道,其他事不管不问。
  菩萨境界也不是这样,《楞严经》上说:“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
  南怀瑾说:禅宗五祖就曾说过,要成佛悟道,专心念《金刚经》就可以了。甚至不识字,不会念的,只要念一句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就行了,这是经题的要点,是大智慧成就到彼岸的意思。结果,六祖就是因《金刚经》而悟的;所以后世的中国禅宗,也叫做般若宗。外国也有称作达摩宗的,这都是因为五祖、六祖由《金刚经》直接传承,鼓励大家念《金刚经》这件事而来的。
  善护念,意思就是看好你的心念,看不好,再怎么学佛打坐也是白搭。怎么样才能成佛,方法之一就是“善护念”。照佛学的解释,人的一念就有八万四千烦恼。如何成佛?解脱了这样的烦恼,空掉一念就成佛了。就是那么简单。
  你看《红楼梦》一书,以“梦”始,以“梦”终,凸现了生如同幻梦、诸法原本性空的意味。一如贾樟柯的电影《小武》《站台》《树先生》《天注定》《山河故人》《山峡好人》《二十四城记》一般,始终笼罩着一种化不开的“末世情结”,这一点又和波德莱尔的诗不谋而合。到了《山峡好人》《二十四城记》,贾樟柯加进去一些精神和文化层面的东西,但恰恰是加了这些,反而破坏了他电影中的粗糙和原生态。你再看《红楼梦》里面,那些人物,来来往往,仿佛都是到尘世走一遭,经历悲欢离合的故事,又匆匆离去。尘世万物皆归虚空,《红楼梦》中多处隐含了这个佛家思想。无空不自在,自在无不空。
  想当初,荣、宁二府何等荣华,终摆脱不了火烬烟飞的厄运;大观园里的诸多姐妹,终究逃脱不了颠沛流离、身委尘土的命运。
  佛说,一切皆空。曹雪芹也是通过写《红楼梦》而了却一段挂碍,扫除一抹心尘。
  谁解其中味?自然是了空者解,遁世者解。其间又是何味?自是般若味,世事皆空味。所以,要善护念。《红楼梦》里写一个人的心情烦恼的时候,喜欢用“无故寻愁觅恨”来形容,无缘无故、莫名其妙地“寻愁觅恨”,总之就是烦,别惹我烦着呢。“有时似傻如狂”,贾宝玉的烦恼在乡下人看来,实在可笑。有吃有喝有异性陪着玩,你还烦什么呀?饭吃饱了,昏头昏脑地看看花,郊游一番,坐在那里,没有事,瞎琢磨,烦,为什么呢?没有理由。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什么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在《佛学大辞典》上,是这样解释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术语)佛智名。旧译曰无上正遍知,无上正遍道。真正遍知。一切真理之无上智慧也。维摩经佛国品肇注曰:“阿耨多罗,秦言无上。三藐三菩提,秦言正遍知。道莫之大,无上也。其道真正,无法不知,正遍知也。”净土论注曰:“佛所得法,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为无,耨多罗为上,三藐为正,三为遍。菩提为道,统而译之,名为无上正遍道。”新译曰无上正等正觉。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之无上智慧也。法华玄赞二曰:“阿云无,耨多罗云上,三云正,藐云等。又,三云正,菩提云觉,即是无上正等正觉。”智度论八十五曰:“唯佛一人智慧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简单地说,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发上求佛果、下化众生的心。也就是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就是无上正等正觉。
  只要你找出自己心中的自性之佛,只要你发愿心学佛,发什么样的愿心呢?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般若波罗密是一种道路,不是结果。而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由于实行般若波罗密之后的成就果。
  此所谓: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
  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
  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
  这就是般若波罗密真理。
  须菩提问,“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说:“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说应了解“无我、无人、无众生、无生死(寿者)相”放下所缘境界,而得生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前者“无所住”就是般若波罗密,后者“其心”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也就是结果。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患得患失肯定不行。简单一点,别那么复杂。你看,我们上一趟政府大院,见一些了不起的大人物的时候,是什么感觉?紧张?打腹稿,忘词。低三下四,那种谄媚连自己看了都不喜欢。讨厌死了。
  历史上诸葛亮那么有才华,当初他在南阳隐居的时候,自称“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但其实他心里还是想得很多,好想被重用。说他野心勃勃也不为过。老庄以后,五柳先生陶潜虽“采菊东篱下”,然心犹未干;铁匠嵇康让人把头都砍了还在担心“广陵一曲绝”(想留名);张岱更是不堪,《自为墓志铭》,怕死啊!法国有个学者,一辈子在写一本书。写一本什么样的书呢?写一本不想出版的书。这位学者只是用写书来打发无聊的时光,不能没事干,那就写书。写出来又拒绝出版。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这句话出自老子《德经》第四十八章,“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将欲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又不足以取天下矣。”意思是说,治理天下首先是不要无事生非,如果老是无事生非,就不足以治理天下。老子的“治大国若烹小鲜”,直至无为而治,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可以用来理解“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无为”,在老子那里意味着“道法自然”,即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无为即自然”,是老子哲学的基本观点。老子将“道”视为宇宙之本,而道之本性则是“常无为而无不为”,即“道”对于宇宙万物是“侍之而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就道生成万物、成就万物而言,道是“无不为”的;就道对于万物“不辞”、“不有”而言,道又是“无为”的。从本质上讲,这是“无为”与“无不为”的有机统一。天地万物的生成与存在,皆是“无为也而无不为”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世间本无事,何处惹尘埃。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参佛的人生恰如莲花,根植于污泥,花出于清水。从古至今,佛成为一种文化,以般若神韵渗透入艺苑之中。古代许多作品都流露出人生无常、世事如梦等玄虚思想,这无疑是与佛教色空观紧密相连的。《红楼梦》一直在强调“真事隐,假语存”,就在第五回还用了“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的对联来强调。
  《红楼梦》第三十一回写道:那黛玉天性喜散不喜聚,她想的也有道理。她说:“人有聚就有散,聚时喜欢,到散时岂不清冷?既清冷则生感伤,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比如那花儿开的时候儿叫人爱,到谢的时候儿便增了许多惆怅,所以倒是不开的好。”正是在如梦的人生里,我们悟到了“一切皆空,终归于无”的佛学思想。
  色戒是和尚的第一根本大戒。释迦牟尼最初传道的时候,当时只有五位门徒,个个都是无漏大阿罗汉,自然也都是洁行之士,对这些人制定戒律没有必要,他们本身已经做到很好了,已经“善护念”了。后来随着僧众增多,鱼龙混杂,才需要一个戒律来约束大家。色戒在佛门,那是非常严厉的戒条,起初曾经规定:一切犯淫行的沙门,都应被赶出佛门。看到美色,不能动淫念,虽然不一定要像“仇女主义”哲学家叔本华那样仇视女人,但也要记住: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淫念必须戒,由戒生定,由定生慧。
  和尚的身体因受具足戒,因此被成为戒提,不可以毁坏。毁坏并不是指自杀、自残等,主要指的就是破戒或者犯戒,要知道在所有的破戒当中,杀(生)、盗(窃)和淫最为严重。作为在家修行的居士,要有五戒:不杀生,不盗窃,不淫,不妄语、不喝酒。
  前面我们说了,《红楼梦》里,妙玉这个姑娘是带发修行的,因为小时候多病,算命的说她活不长,家人只好把她放到庵里。她的身体还不完全是个尼姑,她其实亦僧亦道。她有洁癖嘛,嫌弃刘姥姥的嘴巴脏,其实呀,作为一般人的肉身或者说色身都是脏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色身是父母所生,本来就是精血交媾而成的产物,岂能不脏?菩萨的身不是色身,而是法身,是清静离垢妙极之身,是法性之体,是真心本性,而不是因缘和合而成的暂时之物,色身需要吃饭、睡觉,走路,住等,有生老病死之虑,法身则完全没有这些顾虑,法身是常住不坏之身。禅宗认为,人人心中都有个法身慧命,对于修行者来说,需时时谨慎从事,要一辈子管住自己的“身、口、意、业”,这样才能让我们这个臭皮囊、这个色身听从于我们心中的那個法身慧命。
  可是,这个色身是很麻烦的,经常面临这样那样的诱惑,经常被欲望驱使,怎么办呢?好办,两个字:持戒。由戒生定,由定生慧。用“戒定慧”来约束色身,这第一戒就是淫,因为这个最脏。
  戒不了淫,啥也别扯。妙玉这个姑娘麻烦就麻烦在:她叫妙玉,以为自己是天底下最干净的人,俗人在她那里都很脏。前面我们说了,菩萨的身不是色身,而是法身,是清静离垢妙极之身,是法性之体,是真心本性,妙玉也意淫了,总觉得自己的身是清静离垢妙极之身,可她不是,仍然是色身,所以她痛苦,她矛盾。
  色戒是和尚的第一根本大戒。那么情戒呢?没听说。在禅宗看来,或者戒色不戒情,有道是“不痴狂,不成佛”。
  前面我们说了情僧贾宝玉,那毕竟是小说中的人物。现实中还有一个以“情僧”闻名的,他就是苏曼殊。苏曼殊(1884年—1918年)原名戬,字子谷,法号曼殊,广东香山人,作家、诗人、翻译家。
  上世纪初,20岁的苏曼殊赌气之下剃度出家。谁料,没过几天便在寺庙墙角烧起了乳鸽,不久干脆偷去师傅的钱财,逃之夭夭。在此后10多年的生涯中,这位和李叔同齐名的民国和尚,三度出家又三度还俗。对他而言,佛国只是人生小憩的绿洲,和酒楼没什么区别。由于身为私生子,从小缺乏亲情,他甚至“乞求在与不幸的妓女们交往中领略一点生活的温馨”。鲁迅先生这样描述他:“有了钱就喝酒用光,没有钱就到寺里老老实实过活。这期间有了钱,又跑出去把钱花光。”
  在鲁迅看来,这位身披袈裟的僧人,更像个浪荡公子。每每手头宽裕,他便呼朋引伴吃饭。一旦“客少,不欢也”,便托人辗转相邀,“宴毕即散,不通姓名,亦不言谢”。即使生病住院,这位浪荡公子挥霍照旧。以至于把随身衣物都典当一空,不得不“赤条条”地裹在被褥里,等待朋友来接济出院。
  苏曼殊愈发癫狂。明知自己肠胃不好,他却不顾死活地山吃海喝。一次在小食店吃糖果,朋友问明天能否过来坐坐。虽然向来好客,但此时他却一口回绝:“不行,吃多了,明日须病,后日亦病,三日后当再来打扰。”
  “契阔生死君莫问,行云流水一孤僧。无端狂笑无端哭,纵有欢肠已似冰。”在赠予陈独秀的诗中,苏曼殊无比感伤地自喻道。也只有陈独秀这位知己,才一眼看出老友“装疯卖傻”的无奈。直至晚年,陈独秀仍一再对人说,“像曼殊这样清白的人不可多得”,因为“眼见举世混浊,厌世的心肠很热烈,但又找不到其他出路”。   苏曼殊可以说非僧非俗,亦僧亦俗,他做和尚不能持戒,大吃大喝到了贪婪的地步,以至于在30多岁的时候就死于因吃喝导致的肠道疾病,死前,他留下了“一切有情,都无挂碍”八个字。
  苏曼殊虽然吃喝玩乐,但是,没有证据表明他和女人之间有越轨的事情发生。有人说,他是“天阉”,也许吧。戒色不戒情,也许吧?无论他多么风流,但他当得上一个佛门法器。他在名女人当中行走,但总能收回本心。他襟怀坦白,遗世独立,他一直保持了“情僧”的本色。
  由情种成了佛的,历史有的是。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莲池大师,本是世家公子,和老婆很好,快30岁的时候,儿子死了,4年后,老婆和父母又相继去世,他一个人在32岁那一年写了一首诗,名叫《七笔勾》,把生前追逐的、眷恋的,什么名呀,钱财呀,地位呀,朋友呀,出了几本书呀,获过什么奖呀,一笔一笔勾去,什么也没有了:“觉梦黄粱,一笑无所有”,从此面对青灯古佛。
  情种一旦悔悟,就容易心如死灰。黛玉的前生就是一株草,多情的草,出生后三岁就有人度她出家,如果不出家就会早死。宝玉这孩子19岁,经历了富贵、女人之后,依然出家,一寸相思一寸灰。香艳的背后是永远的寂寞甚至苍凉。
  越剧《红楼梦》的主题曲是这样的:休笑前人痴,由来同一梦。绣金翠袖,难揾悲金悼玉泪。菱花镜里,谁拥旷世情种。罗带同心结未成,鹊桥长恨无归路。红楼今犹在,唯有风月鉴空。
  讲一个真实的故事吧。一个朋友,很好的朋友,在1997年10月份准备离婚,两人商量好,八岁的儿子归男人抚养,女人不付抚养费。房子是男人单位分配的,离婚后归女方。女人不同意,拖着。
  两个人又开始一如既往地争吵。10月20号左右,女人突然决定离开这个家,搬到单位去住了,从此不再回来。男人有点庆幸,这下好了,分居了,女人应该同意离婚了吧?
  当男人将写好的离婚协议书准备拿给女人的时候,女人带着铺盖,又搬回来住了。女人对男人说,给你三天时间,你从这个家搬出去!要走也是你走,凭什么我走啊?有本事你到外面买个房子,永远不要回来啊。现在股市行情这么好,我放在股市里的30万还想多赚点钱呢。要我现在拿出来到外面买房,我舍不得。
  男人股市里也有十多万。男人说,好吧,给我7天时间,我从股市里拿出钱来,到外面买好房子后,马上搬出去。女人很绝情地说,不行,就3天,你必须离开这个家。说好的,离婚后房子归我,孩子归你。
  男人离开了家,马上到股市,将钱拿出来三分之二,然后按照在网上联系的二手房交易信息,在一个小区看了房。两室一厅,70多平方,开价12万。男人甚至都没有还价,就签定了合同,交钱,从看房到交易成功,总共不到10分钟。
  3天时间到了,男人搬家到新买来的房子,儿子也带来了。女人如愿以偿,独占那所曾经属于三个人的房子。11月之后,股市跌破6000点,之后,一路下跌。不久,女人放在股市里的30万缩水缩到不足10万,男人却因为被女人逼着搬家,狠心取出股市中大部分的钱,少损失了10万。
  两个人离婚一年后,女人突然给男人打来电话说,我现在已经习惯了一个人的生活,也想开了,只是我一个人现在住的房子太差了,想带个姐妹来都觉得没面子,你现在能挣钱了,你能否出点钱,让我再换一套大点的房子?
  男人一口答应,你随便看,看中了买下来,首付我来,我给你10万,以后月供你慢慢来。
  男人给我讲这个故事的时候说,你看,她当初如果大度一点,卖20万的股票在外面买套房子,现在也用不着来求我了。我当时如果不是被逼,也不會急着从股市中拿出10万来买房。如果不是买了那套房,我现在的股票早被套牢了。
  女人聪明反被聪明误。所以算计到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人为什么不能豁达一点、大度一点、多替他人考虑一点呢?
  女人算计了男人一套房子,股市里却损失了一套更好的房子。所有的算计,到头来都是一场空。
  你再看西方大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他的父亲是欧洲的钢铁大王,父亲死后,留下遗嘱,给了他一大笔钱。这笔钱却把他给愁得不行,日夜难眠,直到他把所有的钱全部捐了出去,这才终于松了一口气。后来他穷得连个像样的家具都买不起,但他反而心安了。
  郑板桥说,难得糊涂,吃亏是福。这就是一种大禅了。人生要学会做减法,不要老想着做加法,占小便宜反而吃大亏。要学会舍得,有舍才有得;要学会放弃,放下。每年年底,整理一下房间不太有用的东西,该丢的丢,该卖的卖,清理一下,会清静很多。心灵的房间也是一样,定期清理一下,轻装行走,人活得轻松。这个就是“善护念”。
  怎么样“善护念”呢?这个心念应该如何止于至善的境界呢?这颗心可不是那么好驾驭的。
  佛对须菩提说:善哉!善哉!善男子,善女人,能发求无上正等正觉的心,让心住下来,这样把心降伏。心住了,降伏了。
  很多人永远在追求一种莫名其妙的东西。
  “随遇而安”,学会满足,知足常乐,饿了吃饭,困了睡觉。别自寻烦恼。禅宗说,这就是佛了。
  把烦恼妄想停住,把心定住,就成佛了。“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这就是讲大乘的智慧。如何住,也就是无所住,不须要住。
  事如春梦了无痕,“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妙玉这孩子,自小体弱多病,算命的说她出家修行方可免除一生病灾。当初,算命也是这么说黛玉的。所不同的是,妙玉的父母没有和命运硬抗,让妙玉出了家,妙玉总算为自己过了六七年的清修生活,也没白来世间走一遭。而黛玉呢?她的一生太不值得了,不是哭就是吃醋,就是烦恼,哪有几天舒心日子?一生病痛缠身,吃药就是她的家常便饭。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很多人认为妙玉修行走火入魔,而这个魔,就是心魔,她在参禅中染了人世习俗。她见了宝玉,不由自主地动情。喝茶时,毫不避嫌,用自己平日经常用的茶杯给宝玉。宝玉过生日,她写拜帖送去,自称槛外人。宝玉那年去栊翠庵乞梅花,她一改一贯冷漠的态度,一下变得慷慨起来,给了他好多。她本来心情平静与惜春下棋,见着宝玉,红脸不敢理睬,回去打坐更是心神恍惚。   妙玉身在出家、心系俗世、为情所牵。她持咒的法力显然不够,她的菩提戒心还欠缺。最后的续书,写妙玉被一帮采花大盗用香熏昏了抢走,其下场很是凄惨。
  妙玉虽然出家,但身在俗世,其修行比不上惜春。贾府的姐妹中,惜春年纪最小,心灵纯净,白璧无瑕,平日很少与人交往,只常与修行人妙玉下棋。她亲眼目睹众姐妹都遭遇凄凉的命运,而府内的丑陋更让她生厌。她具有慧眼,厌离肮脏的现实,最后断了青丝,做了尼姑。在第五回太虚幻境“金陵十二钗正册”一页上,画着一所古庙,里面有一美人,在内看经独坐。其判云: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惜春出家修行是必然的结局。“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世间诸法无常,空掉一切才是最好的归宿。
  柳湘莲是个江湖艺人,行踪不定,却也是个侠义之士。他曾经痛打过行为污浊的呆霸王薛蟠,却又在异乡为薛蟠赶走劫匪,拨刀相助。然而他又做了一件后悔莫及的不义之事。他以传家之宝鸳鸯剑为信物同尤三姐许诺之后,又因为听到了宁府的肮赃丑闻,要反悔退亲,索回祖传宝剑。同贾琏争执时,被三姐听到,三姐当即出房,自刎而死。柳湘莲到这时才明白,原来尤三姐是如此忠贞刚烈之女子,女中大丈夫也!无奈,人已死,他后悔莫及。最后经疯道人数句冷言,打破迷关,截发修行去了。只见他飘然远去的身影,消失在茫茫的尘世。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这几句诗曾经被当成流行歌曲广为传唱,然而,有多少人能明白:宝玉和黛玉缠绵的爱情,也不过是水中月,镜中花,他們有爱吗?有,但也没有。他们没有爱吗?没有,但也有。真有也假有。虚无缥缈。“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喜笑悲哀都是假,贪求思慕总因痴”。假假真真,贪嗔痴因,要知道,“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得意了别忘形,失意了也没什么了不得,这就是般若,大家慢慢领悟去吧。
  如果还不能理解,那就唱跛足道人的好了歌吧: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名利恩爱皆无常,有为诸法究竟空。止住妄想, 让心住下来吧。
  所谓真正的定,佛经有一句话:如香象渡河,截流而过。一个有大智慧、大气魄的人,自己的思想、妄念,立刻可以切断,就像香象渡河一般,连弯都懒得转,便在湍急河水之中,截流而过了。假使我们做功夫有这个气魄,能把自己的思想、感觉如香象渡河,截流而过,把它切断得了,那正是净土的初步现象,是真正的宁静,达到了止的境界。由止再渐渐的进修,生理、心理起各种的变化,才可以达到定的境界。
  3. 风月宝鉴的正面,是风月繁华、温柔富贵、儿女情长,而风月宝鉴的背面,则是白骨。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这是《金刚经》第四品:妙行无住分。
  这一品的标题叫妙行无住分。这里的意思是修行。如何修行佛法?应无所住。禅宗里有个著名的布袋和尚,有人向他问道,他就把布袋放下,也不说话。放下就是布施,什么职称啊,什么论文啊,什么证书啊,什么个人简历啊,什么奖励啊,一切丢开。过去的成绩属于过去,过去也就过去了,不再记在心上。真放下就可以成道。佛说这就是法门。你老提着个布袋,能不累吗?你老背着荣誉,你放下吗?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还有,佛说,须菩提,我告诉你,修菩萨道,应无所住,行于布施。在布施当中修行,秘诀就是“应无所住”,不要被好听的声音、夸奖你的话迷惑,什么你是了不得的作家啦,你出了多少本书啦,你多么有名啦,你的身价多少啦,那都是虚的。还记得吗?《黑客帝国》里那个尼奥终于看清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他一直生活于其中的“真实世界”原来只是电脑创造出来的虚像,这个虚像才是“实像”。
  贾瑞因为调戏凤姐不成,倒添了一身病,吃了几十斤药也不见效。此时来了一个跛足道人,取出一面两面皆可照人的镜子,即风月宝鉴给贾瑞,并告诉贾瑞,这镜子专给那些“聪明杰俊”、“风雅王孙”等看的,并且告诫他,“千万不可照正面,只照他的背面,要紧,要紧!”但贾瑞不听劝告,照了正面,结果一命呜乎。贾代儒夫妇却大骂道士,“是何妖镜!若不早毁此物,遗害于世不小。”代儒正命人打算把这镜子烧了时,镜内哭道:“谁叫你们瞧正面了!你们自己以假为真,何苦来烧我?”结果跛足道人到来,抢了宝镜,飘然离去。
  风月宝鉴的正面,是风月繁华、温柔富贵、儿女情长,而风月宝鉴的背面,则是白骨粼粼。凤姐是美,可这个女人碰不得啊。天下美女多的是,你以为你看到的真的是美女吗?你看了美女的背面没有?那是一堆骷髅啊!
  你的作品火了,就兴奋不已,我告诉你,这是虚拟的,即使变成了畅销书,也可能是昙花一现的东西。如果你为此“住”了,那你就是糊涂虫了,是不悟。俗话说,你还当真了?真把自己当回事了?禅说,“没有”就是“有”,“有”就是“没有”。
  同样道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声香味触这些感觉,也都是靠不住的,都不能住。你看看《红楼梦》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封龙禁尉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在这一回的开头这样写道:   话说凤姐儿自贾琏送黛玉往扬州去后, 心中实在无趣,每到晚间,不过和平儿说笑一回,就胡乱睡了。
  这日夜间,正和平儿灯下拥炉倦绣,早命浓薰绣被,二人睡下,屈指算行程该到何处,不知不觉已交三鼓。平儿已睡熟了。凤姐方觉杏眼微蒙,恍惚只见秦氏从外走来, 含笑说道:“婶子好睡!我今日回去,你也不送我一程。因娘儿们素日相好,我舍不得婶子,故来别你一别。还有一件心愿未了,非告诉婶子不可,别人未必中用。”
  东府蓉大奶奶秦可卿在临死之前,给凤姐托梦说:“婶婶,你是个脂粉队里的英雄,连那些束带顶冠的男子也能不过你,你如何连两句俗语也不晓得?常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悲生,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岂不虚称了一世的诗书旧族了!”
  凤姐听了此话,心胸大快,十分敬畏,忙问道:“这话虑的极是,但有何法可以永保无虞 ?”秦氏冷笑道:“婶子好痴也。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岂人力能可保常的。”
  秦可卿一向和凤姐交好,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亦善”吧,所以,她在托梦凤姐,说一旦将来家族败落,子孙回家读书务农,也有个退步。若目今以为荣华不绝,不思后日,终非长策。鲜花着锦之盛,也不过是瞬间的繁华,一时的欢乐,万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语。
  秦氏说,我与婶子好了一场,临别赠你两句话,须要记着:三春过后诸芳尽, 各自须寻各自门。
  秦可卿到底是什么身份?怎么看得那么清楚?那是红学家们争论的事,我们不去凑热闹了。我们只看事实,事实证明,树倒猢狲散,秦可卿的话后来一一应验。所谓的繁华,不过一场春梦而已。最终的最终,三春过后诸芳尽, 各自须寻各自门。
  檀香味也好,冷香丸也好,一旦你觉得很舒服,那就住香了,应该放下。《西游记》里面说,妖怪一闻就知道这里有人味,那么,妖怪就非要吃不可了。声香味触这些感觉,这些表象,实在都是靠不住的。佛说,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在败落之前,贾家还有一件大喜事。到底是什么事呢?秦可卿说,天机不可泄漏。真正第一等经是没有文字的,不需要语言的,用语言说出来的,已经不是最棒的经了。你看,世界上真正的智者干脆一辈子不写一个字。佛陀就没有写过一个字,孔子也是不写字的,他的“论语”那都是弟子记的。老子被逼无奈,才留下五千字,然后飘然而去。
  《西游记》里,历经八十一难,终于到了西天的唐僧,见到了如来佛,说要取经。佛叫大徒弟迦叶尊者来,说迦叶,你把图书馆的门打开,把最上等的佛经拿给他们,让他们带回去吧。唐僧终于拿到了经书,孙悟空打开一看,这是什么经呀?迦叶简直是骗人嘛,因为佛经上一个字都没有,只是白纸。孙悟空嚷起来,说要找佛评理去。佛把迦叶尊者叫来,问他怎么回事。迦叶说:不是您说的吗?给他们最上等的经!我就拿无字真经喽。佛说:算了,他们不懂的,还是拿有字的经给他换一下,先拿那个差一点的吧。真正最上等的经典,就是一张白纸,就像空无的心一样,一个字都不需要,本来空嘛!
  可是,对于一般人而言,无字真经,他们看不懂啦,只好看有字的。他们的境界不到嘛。“菩萨于法,应无所住”,真正修行的人,就是这样。此心不在女人上,不在名利上,不在香车上,不在官位了,也不在空上,应该随时随地无所住。念念皆空,随时丢,物来则应,过去不留。帮了人家,给别人捐款了,捐了就捐了,过后就忘,心中不存。布施的时候,不要住相,否则那就是住相布施。老板表扬你,你不高兴,批评你,也不悲伤。有人骂你“你算个屁?”屁就屁吧,不生气,不着相,处处行于布施,包括身体在内,统统放下,随时随地无所住。
  “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佛说,須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有的人做好事不留名,有的人做好事喜欢通知媒体,这不好,这是住相。泰戈尔有句诗,天空没有翅膀,而鸟已经飞过。说得多好,不露痕迹,飞过就飞过了,好事做过就做过了,不求报答,但求心安。
  苏东坡有一首类似的禅诗:
  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
  雪上偶然留指爪,
  鸿飞哪复计东西。
  苏东坡的这首禅诗就很有境界,很超脱。老子曰:“治大国,若烹小鲜。”够超脱吧?
  人生一辈子,你知道像个啥?我看就像雪地里的鸟,在雪地上站了一下,留一个爪印,然后飞走,等一会儿雪又下来,把那个印子又盖住了。雪上偶然留一个爪印,那只鸟飞去之后,哪记得在哪个地方留过爪印?那个爪印也早被雪覆盖了。
  人这一辈子,谁不是雪泥鸿爪?写书也好,赚钱也好,开公司也好,人一死,鸿飞哪复计东西啊?你在那里住于相又有何用?所以,菩萨应不住于相。有的人拼命存钱,结果呢?没来得及花,就死了。还有一种人,把钱存到功德银行里,布施。后者境界高出很多嘛。
  读唐诗、宋词一样,如果不懂禅,那境界什么的,就肯定是与你无缘的了。比如寒山与拾得,颇有六朝文人飘逸之风,他们同行止共往还。“寒山住寒山,拾得自拾得”,都是“疯癫”型的异行僧人。其实,他们的“癫”与“疯”何尝不是佯装呢?在阅尽人世炎凉、看破俗风卑之后,他们干脆来个假作真时真亦假。“高高峰顶上,四顾极无边。独空无人知,孤月照寒泉。泉中且无月,月自在青天。吟此一曲歌,歌终不是禅。”
  当诗人一旦与禅思冥合,六根不胶着于物时,诗人就能以明镜般的心涵容万物,对镜无心,应物而不累于物。这种水月相忘的圆融境界,圆融得脱落了圆融念,便是平常心。他们饥来吃饭,寒即向火,困来打眠。禅悟后回归平淡,以随流的心境恢复到本来的空明,所谓无住生心。要了解一株花,就必须变成这株花,去做这株花,去享受阳光和雨露的恩泽,把握感觉到生命的全部律动。   佛说“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福德不是功德啊!功德是积功累德,是功夫时间慢慢一点一点累积起来的。功力到了所得的结果,就是德。
  福德不一样。南怀瑾解释说:福德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人世间的福德,文学上称鸿福,是世间法;另一种是所谓清福,出世间法。清福比鸿福还难,所以人要享清福更难。可是一般世间上的人,到了晚年可以享清福时,他反而怕寂寞怕冷清了,此所谓蛮可怜的!这是着相的关系,因为由人相我相的原故所造成。看到孩子们长大出国了,一个人对着电视,或者夫妻俩坐在那里,变成流泪眼观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其实那个清净境界是最好的时候,结果因为住相,把世间各种会变的现象抓得太牢,认为是真,等现象变时,他认为什么都不对了。
  事实上,平安无事,清清净净,就是究竟的福报。佛告诉须菩提,假使能够不住相布施,这个人的福德不可思量,这个福报太大了,大到想像不到的程度。不可以思,不可以思想它,不可量,量就是量一下看,一次两次,一丈两丈,一斗两斗,所以叫作不可思量。
  须菩提,东方虚空,一直向东方走,这个太空有多大?你可不可以测量得出来?须菩提回答说:不可以,世尊。
  佛问,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随便向哪一方,整个的太空有多大?你能不能量得到?须菩提回答说:不可能的。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须菩提,一个菩萨,要能够做到无相布施,一切相不住。 就是这样去修。
  《金刚经》告诉我们,真正的福德要怎样修呢?就是不住相布施。布施不应该有条件。比如说,有人出钱盖庙,要留石碑,上面还要刻名字,这种就是着相的布施。无所求才是最高的布施。做过了就忘记了,就像吃饭,吃过了,没有必要记得吃了什么,吃了多少,饿了再来吃,正常不过的事情。
  4. 自视甚高终自误,做人还需平常心。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这是《金刚经》 第五品:如理实见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佛就问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可不可以身相来看见如来佛呢?佛经上说,佛有三十二相。每一种相有每一种相的功德。据南怀瑾先生说,人拿花、香来供佛,来生变漂亮人。用衣冠供佛的人,来生不怕没有衣服穿,而且身体健康。多拿医药来布施的人,来生一辈子不会生病。前生悭吝医药的布施的人,这一辈子多灾多难多疾病。都是因果报应。所以佛为什么得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呢?这是果报来的,因为他多生累劫都在止于至善,都在修行,所以有这个福德生相,这是讲他活着的相。他的兄弟阿难,比他差一点,有三十种相好,差两样。翻译经典的鸠摩罗什法师,也是三十种相好。
  佛问须菩提:可不可用有形的形相来看见如来佛呢?须菩提怎么回答的呢?须菩提说,“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须菩提悟性很高,他说,不可用有形的形相来看佛,没有什么形相。《楞严经》中说,佛问阿难:你为什么跟我出家?阿难说我看你相貌好,又放光,决不是欲念来的。佛说:阿难,你着相了,是爱漂亮出家的。因此他碰到摩登伽女,有此一劫,这就是着相,这是不对的。
  这就怪了,既然不能用有形的形相来看佛,那么,我们在看电视剧《西游记》的时候,如来不是那个形相吗?非常慈善的样子,大手一挥,你这泼猴,如何如何。那个如来不是有相吗?还有,我们供佛的时候,去庙里烧香的时候,不是有个佛相吗?怎么解释呢?
  道理很简单,那佛相不过是一个符号而已,是为了方便起恭敬心而建的,如果你的心不需要借助于这个佛相也能誠敬、一念专心,那你根本用不着去庙里拜佛相。在我们禅宗的发展中,有个继承了六祖慧能禅法,成了著名的大德,他就是被民间神化了的人物:马祖,算是四川人吧。唐代宗时代,他在洪州(今日南昌)一带弘法,创立了“洪州禅”。马祖的禅法分为三个阶段:即心即佛,非心非佛,最后一个阶段是,平常心是道。
  马祖的众多弟子中,有一位很出色的大德,他就是百长怀海禅师(公元720年—814年),福建人。百长怀海禅师规定,不建佛殿,唯树法堂,这是禅宗寺庙的创举。从经济上讲,建佛殿花钱太多,从教义上说,不建佛殿也是否定外在偶像,从而转向内心修持,体现了佛与众生平等的思想。
  佛曾经对弟子说,你看到我的相貌怎么样啦,那都是着相。佛说不能以身相得见如来。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肉身是个臭皮囊而已,最终都是骷髅,结果都是死,都是灭,而法身不一样,法身没有形相,是个不死之身。
  哪里有什么偶像?呕吐的对象还差不多。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佛对须菩提强调说,须菩提呀,你要记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中庸》里面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这就是道。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楮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这是《三国演义》的开篇词。古来王侯将相,转头成空。人,在历史的长河里,渺小得不过像一粒微尘,过后连一具骷髅都不曾留下。多少英雄豪杰死的死,亡的亡,但青山还是那个青山,夕阳还是那个夕阳。“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孔圣人站在河边感慨说:逝者如斯夫。所有的执着最终都成空,都是空。所以六祖慧能强调“念念无住”。   有的人不悟,求菩薩保佑,希望幸福永远,希望财源茂盛,多求福报,这就是“有所求”了,一旦有所求,那接下来“我”念就来了,这个念头就重了。就会认为我和他们不一样,我有什么什么血统,我有什么学位,我有什么比别人强的地方。《红楼梦》里秦钟死前,他的好朋友宝玉忙携手垂泪道:“有什么话留下两句。”秦钟说:“并无别话。以前你我见识自为高过世人,我今日才知自误了。以后还该立志功名,以荣耀显达为是。”说毕,便长叹一声,萧然长逝了。
  秦钟临终前反思自己过去太把自己当回事了,自视甚高,注意,那是“自视”,别人可没有这么看你。终于悟了,知道应该回归平凡,自己原本和别人没什么不同,不同的地方,那都是幻觉,是转瞬即逝的东西。
  所以,最平凡的人最了不起。
  你看,越求越苦了不是?佛教里有个说法,叫“有求皆苦”,你总在那里担心失去什么,总是求菩萨保佑,求福报,求地位,求被人尊重,求这个那个的,一旦得不到,苦不苦?世间哪里有一求就应验的?一求就可以得到的好事,那你到阿拉伯《神灯》之类的神话里找吧。这么一求,分别心什么的都来了。
  所以,佛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你不回头,怎么能不痛苦?谁来救你,你自己救自己。佛让你回头,你偏不回头,佛又岂能救你?
  成佛可以得到三身,就是法身、报身、化身。清净是法身,圆满是报身,千百亿形相不同是化身。报身是所谓的现相,法身是体,宇宙万有的本体。所谓不可以身相见如来,就是不要把现相当作本体。有人夸奖他人的时候爱说,某某到了很高的境界,那都是假的;凡是你修得出来的,不修就没有了。我有个朋友,也是个单位小领导了,没写出什么像样的文章,所以一心往上爬,好不容易占领一个位置。实在没有什么让人佩服的东西怎么办呢?他就对文学圈内的人大谈哲学,而对哲学圈内的人谈文学。更多的场合,谈佛学,他的佛学更多是玄而又玄的“学问”,号称能在多少里之外发功啦,通过念咒能让某人头疼啦,总之越是玄乎,一般人觉得他越高深。我接触几次,觉得他缺少的恰恰是平常心。比如说,打起坐来腿像“面条”,柔软而已,心不静有何用?南怀瑾说得好:你说打起坐来有境界,不打坐就没有了;境界就是相,凡所有相,都是不实在的。
  六祖慧能特别反对打坐,怕的就是有所住,住在打坐上也是住啊,怕的就是着相吧。“金刚经”是什么意思?就是汉语的“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多”,般若,智慧的意思,波罗密多,到彼岸,怎么样拥有到彼岸的大智慧?换句话说,怎么样透过肉身、报身看到法身——本体?不能用通常的两只眼,要用第三只眼——心眼,要不着相,不能以身相见如来就是这个意思。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金刚经》中有这样四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禅宗所谓大彻大悟,悟的是什么呢?就是宇宙万有生命的本体,就是法身。也就是《金刚经》上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
  见到佛的肉身那不是佛,那是佛的“相”,见到法身才是真正与佛相见了。如果将来有一天,你所看到的诸相都不是相,你就无所住了,见到佛了,那就是佛的法身。
  总之,就是无所住。怎么理解无所住呢?“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的这句诗可以帮我们理解。
  当时只是平常事,过后思量倍有情。老子说过:“大智若愚”,智慧到了极点时是非常平实的。自视甚高终自误,做人还需平常心。
  人常常自命不凡,但是那是自命啊!自己认为自己不凡而已。要真正到达最平凡处,你才会体会到最高的。
  (未完待续)
其他文献
陈宏伟的小说《台风过境》,讲述的是扶贫攻坚和移民拆迁的故事,都是当下现实生活中的热点话题,也自然地携带了敏感性。题材敏感,讲述的难度就大,作者陈宏伟迎难而上,将故事讲得如此精彩,如此丰富,如此有分寸感,真是难能可贵。  小说中的区扶贫办主任郁洋是党的基层干部的代表,虽然身上没有什么先进典型模式化的光辉,但推进工作能力强,解决问题办法多,其干练品格和担当精神无疑是值得称道的。郁洋一方面要面对主管领导
期刊
在诸多艺术门类中,书画艺术是最具中国独立特色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书画艺术的经典地位是不容置疑的,这是在观念层面上的事实。在现实的接受层面上,因为每个人的文化程度、艺术观念、审美品位等差异,书画家自身艺术修养、技法功力和表现形式的不同,加之中国书画本身具有“玄之又玄”的哲学辩证性,书画作品所呈现的艺术性往往“见仁见智”,各不相同。尤其是,很多国人其实并不能真正看得懂书画,或者说
期刊
我最初知道杨波写散文,是通过他“如是而已”的微信公众号,在工作闲暇之余,背靠床头,偶尔打开,在灯下细细品读,觉得他的散文写得很有味道。有次开会聚在一起,我与杨波交流阅读感受,大意说他的散文写得不温不火,典雅有致,大有汪曾祺遗风。我这一说,竟让他有些手足无措,拘束得红了脸,或许,我的阅读也多少感受到了他散文的一些精妙之处吧。他说一部散文集已交付出版社准备出版,以后一定会送上一本。  我之前知道儒雅内
期刊
作为艺术批评的一部分,书画批评的本质应当是直透真髓、不拘一格、客观公正、示范引领。这是世界艺术史的传统,也是我国古代书画发展过程中的骄傲。以东晋画家顾恺之为例,他以名士之风为后世所敬仰,也因此影响到对他的画评,有逐渐抬高之势。南朝谢赫不拘时评,对顾愷之的评价只有短短十六个字:“格体精微,笔无妄下”,“迹不逮意,声过其实”,指出的问题是想得很好,笔墨跟不上,声望大于实际,并将他列为第三品第二人,相当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中国是诗的国度,但最有代表性的,还是唐诗。唐诗是我们独有的文化瑰宝,是沉淀在每一位中华儿女血脉里的文化DNA,能唤醒每个人心底最温暖的记忆,“唐诗里的爱,宋词里的情,一经读过,便深入骨髓,想要忘记,怕是很难了”。  如果说诗歌是中国文化
期刊
在中国当代文坛,著名作家刘庆邦素有“短篇小说之王”的美誉。他创作的煤矿三部曲《断层》 《红煤》 《黑白男女》,农村三部曲《平原上的歌谣》 《遍地白花》 《黄泥地》等作品,关注底层人民的生存境遇,有着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以充沛的生活元气和细腻的艺术质感,彰显出现实主义文学的力量。  近年来,作为小说家的刘庆邦,屡获全国散文大奖,作品几度登上年度散文排行榜。在刘庆邦看来,散文最能考量出一个作家的心性、
期刊
一  多年以来,我无休止地纠缠于“语言”,固执己见,在很多场合以及很多时候,已是令人生厌了。需要说明的是,我不会说别的“语言”,我所说的就是汉语。确切地说,是现代汉语语言。“语言”除却必具的功能性而被我们视为“工具”和“载体”外,你一定知道我说的其实是文学语言,即“艺术的语言”或“语言的艺术”,或如教科书所言:“民族共同语的高级形式。”那么所谓“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这看似“惯常”而“普遍”的“定义
期刊
与八年前我们刚认识时相比,我感觉曹应斌的世界观有了很大变化。那年二月我第一次去找他,在郑州的一座居民楼第五层的画室里,我面对的是一个不拘小节、有点我行我素的人。在与他接触时,我发现他特别注重避免与他个性相违的行为表现,比如,对我有特别殷勤或尊敬的举止。我当时觉得作为中国人,曹应斌反而更像欧洲人,当然,他的作品也是一样。那时曹应斌主要在布上作画,用一种对人类最讽刺、最世俗的分析方法,以及出世的态度勾
期刊
近期上映的电影《美女与野兽》真人版又开始炒热了女权主义,片中贝儿(Belle)的扮演者艾玛·沃特森是联合国妇女署亲善大使,曾积极为女权运动站台发声。她自己也坦言,之所以选择这一角色,不仅是因为《美女与野兽》是她最喜欢的童话,而且她想要从赫敏(艾玛·沃特森在电影《哈利·波特》中扮演的角色)变成贝儿,完成一个女人的蜕变。贝儿作为迪士尼公主系列的其中之一,她身上的独立、果敢、爱读书等美好品质的确很适合拿
期刊
论西蒙的《弗兰德公路》和墨白的《映在镜子里的时光》  克劳德·西蒙的长篇小说代表作《弗兰德公路》,与墨白的长篇小说《映在镜子里的时光》(又名《寻找外景地》),都是讲述“在路上”的故事:前者以1940年春法军在法国北部弗兰德地区被德军击溃后慌乱撤退为背景,讲述了幸存下来的三个骑兵及其队长在溃逃路上的遭遇、见闻和意识活动;后者讲述了以浪子和丁南为首的剧组前往颍河镇为即将投入拍摄的电视剧寻找外景地时的一
期刊